《科技发挥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联合攻关优势主题计划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发挥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联合攻关优势主题计划实施方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科技发挥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联合攻关优势主题计划实施方案一、主要需求“十五”期间,通过不断加强市属综合医院中西结合重点学科建设,目前已有14家医疗单位承担了21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各学科确定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及发展方向。在“十一五”期间要更好地利用我市现有中西结合学科技术资源,发挥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联合攻关优势,重点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需求:1.重点学科的整合优化为促进科技发挥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联合攻关的优势,把重点学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应重点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根据北京现有中医和现代医学科技资源优势,重点加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儿科、妇科、精神卫生和眼科的重点学科建设,促进北京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全面发
2、展;二是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为依托,深入挖掘重点学科潜力,促进学科内部资源整合与利用,根据优势互补原则,吸引外部相关优势资源,强强联合,形成品牌效应。2.优势病种的深入研究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体现了现代医学向生物社会心理以及环境医学模式发展的方向。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及研究手段的制约,目前尚缺乏规范的诊疗标准和公认的疗效评价体系。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研究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被医学界广泛认同的、切实可行并可推广应用的中医药防治方案为数不多。北京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均以2-3个优势病种的研究作为支撑点,应以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病、提高临床疗效
3、为突破口,全方位深入研究,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发挥中医个体化治疗及综合医院诊疗特色优势,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继续完善中医疾病和证候诊疗规范,积极应用现代研究手段,初步建立科学、严谨的中医药防治疾病的诊治规范和疗效评价体系。3.建立并完善以重点学科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北京现有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还不是十分紧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学科越分越细,各学科之间出现交叉、融合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创新工作需要依赖多学科研究团队的配合而得以实现。因此,北京中医药重点学科的创新研究,必须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资源。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科优势,瞄准各学科临床关键和共性难题,组织
4、中西医结合联合攻关,形成若干有关联性的课题,开展科研攻关,带动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在临床科研创新中发挥强大的支撑作用。4.强化示范辐射作用重点学科建设要通过向内辐射和向外辐射两个方面,促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相关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在向内辐射方面,应注重中医学术思想和现代研究手段在中西医结合联合攻关专项内部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在吸收消化现代研究手段的基础上,强调应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思维解决临床科研问题,积极向相关领域探索发展,在学科内部形成以点带面的全面发展。在向外辐射方面,注重中西医结合联合攻关专项的成果转化和升级,重点强调研究成果切实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促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5.中西
5、医结合联合攻关环境的优化通过中、西医学对有关疾病诊断、治疗及康复方法的差异性比较研究,探索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方法学的不同特点、规律及其优越性。加强中西医结合联合攻关,切实解决若干目前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对北京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十一五”期间北京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需要营造良好的政策法规、人才梯队、创新团队、技术平台、资金、特别是良好的创新文化和氛围,优化北京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发展环境。二、工作目标在北京市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吸引和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在中医药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6、,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使其成为高水平的中医药科学研究基地和学术活动中心;重点在对重大疾病、疑难重症及常见、多发病的防治中,探讨其辨证论治规律,出新方法、出新方案、出新药、出新的诊疗设备,不断提高防治水平;培养一批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骨干,以促进北京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整体水平的提高。三、优先促进领域1、在现有北京市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的基础上,根据北京中医和现代医学科技资源优势、特色,建立新的重点学科;建立并完善以重点学科为主体的创新体系。2、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防治重大疾病的相对优势为切入点,总结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及转归的特点,揭示其辨证论治规律,完善防治方案和方法,建
7、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结合防治机理研究,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3、重点支持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老年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等北京优势重大疾病前沿难题的防治研究。4、加强对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多脏器衰竭和脏器组织纤维化病变、精神卫生、妇科病、儿科病、眼科病、皮肤病、亚健康状态等北京特色常见病、疑难病症关键问题的防治研究。5、着力开展对病毒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或引起重大公共安全、影响到国家安全的病种的中药临床研究。6、强化重点学科的辐射示范作用,促进重点学科相关研究的深化和发展,探索重点学科建设的新模式,带动基层和社区医院的临床、科研水平。四、专题任务(一)10个临床
8、前沿难题中西医结合联合攻关专题1.工作思路以重点学科为平台,以北京10个优势病种临床前沿难题为突破口,鼓励学科交融,运用多学科手段,在不同单位之间和同一单位内部进行跨学科中西医结合联合攻关。促进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与发展,通过大学科广兼容,促进中医药理论思想与其他现代学科之间的交互渗透和影响。重点强调能切实反映中医药研究特点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及有效整合,深入挖掘传统中医理论,提出新的理论假说,使之与现代临床结合,促进临床疗效的进一步提高,继续保持优势特色学科的领先地位。2.基本内容以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相对优势为切入点,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老年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精神卫生疾病
9、、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急救医学、外科学、皮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眼科学等方面10个北京优势病种临床前沿难题,开展中西医结合联合攻关。10个临床前沿难题应是发病率较高,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或引起重大公共安全、影响到国家安全的病种为主,并且发病率要排在所有病种的前十位;临床应用前景广泛;能够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卫生经济性。3.专题项目考核指标(1)学术创新:全面整理本学科的相关文献;建立内容完整、实用性强的数据库;提出新观点、新理论、新学说;探索并提出本学科发展的方法学。(2)学术影响:制定出同行业公认的诊疗规范;举办继续教育学习班,诊疗技术和成果在同行中起到推动作用。(3)临
10、床医疗: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致残率,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减轻医疗负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4)科研项目:以中西医结合联合攻关专项为依托,主持1项国家级或1项市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或2项以上局级科研项目;经费满足科研需要。(5)论文论著:每年在国家级或核心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与本学科建设相关的高水平学术论文4-5篇;出版代表本学科学术及发展水平的专著。(6)专利成果:申报北京市或国家级专利成果1-2项。(7)队伍结构:重点学科人员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45岁以下副高级以上职称队伍整齐,在医、教、研方面具有较强能力和协作精神。(8)目标管理:完成责任书中规定的指标
11、;修订和完善本学科建设的中长期规划,突出本学科特色和解决关键问题;以项目为基础,寻找新的生长点,实现可持续性发展。(9)运行管理:管理机制健全;项目实施与管理机制得到有效落实;积极创造有利于项目实施的环境,使相关专业人员、职能部门主动参与或服务于本项目中。(10)经费管理:制订和落实经费管理制度;经费投入重点突出,效益明显。(二)学科辐射作用发挥专项1.工作思路探索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建设的新模式,发挥重点学科的辐射示范作用。在现有北京市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的基础上,根据北京中医和现代医学科技资源优势、特色,建立新的重点学科;促进重点学科相关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加强中医和西医相关学科
12、之间的相互渗透,应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思维切实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培养学科人才,促进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学科辐射作用发挥专项为平台,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进行二次创新,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吸引基层和社区相关医院,帮助提高临床水平,增强科研意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2.基本内容通过中、西医学对疾病诊断、治疗及康复方法的差异性比较研究,明确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方法学的不同特点、规律及其优越性。探索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建设的新模式,根据北京中医和现代医学科技资源优势、特色,建立新的重点学科,发挥重点学科的辐射示范作用。以三甲综合医院对口支援的基层医院为依托,应用现代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疾病证候分
13、布特点、变化规律及辨证规范的研究;疾病诊治规范与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医临床证候客观化指标的研究;重大疾病的临床证治规律的研究。充分利用中医药科研信息,扩大宣传,搞好继续教育,促进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和科研意识的增强,并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学科建设成果具有较强的转化能力,较好地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临床,起到辐射示范作用,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进行二次创新,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3.专题项目考核指标(1)学术交流:积极开展完全满足学科建设需要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建立长期稳定协作关系,诊疗技术在同行中得到推广。(2)
14、基地建设:拥有支撑本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研究室或(等级)科研实验室或市级以上专科专病、示范中医科(统称基地);拥有先进的图书、资料、网络级后勤保障等公共辅助体系;基地能提供人才培养或科学研究或医疗保健的开放服务,并为相关基层单位的发展提供便利。(三)中药临床研究专项1.工作思路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或引起重大公共安全、影响到国家安全的病种为主,提高首都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综合能力。重点开展对病毒性疾病的中药临床研究,针对流感病毒所致的免疫损伤干预,调整免疫功能的中药研究;调节病毒性肝炎病人的免疫机制,抗病毒,保护和改善肝功能,防治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中药研究;调节艾滋病免疫功能,改善全身状况,提高生存
15、质量,延长生命的中药研究;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以及治疗其他系统疾病的中药的临床研究,形成关键技术,推动中药产业化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基本内容支持创新中药、天然药物及产业化研发。积极开展中药成分的化学及药理学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研究;经典方剂及方药与证候、疾病相关性基础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毒性与毒-效相关性等研究。重点支持对病毒感染、心脑血管病、肿瘤、老年病等疑难病症有确切疗效、毒副作用小的中药新品种的研发。3.专题项目考核指标建立与新药研究与开发水平相适应的药效学评价和药代动力学平台、新药临床前安全评价平台、新药临床研究平台、生物技术药物中试开发平台以及新药研究与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