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翻译技巧_高中文言文翻译错因类析(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翻译技巧_高中文言文翻译错因类析(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文言文翻译技巧_高中文言文翻译错因类析(2) 高中文言文翻译错因类析(2) 文章来自:爱师网 文言文翻译错因类析 430090武汉市汉南一中张大勇 有一种观点,高考文言文翻译不过是简洁的“换个说法”,因而大意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细究。这种观点有失偏颇,高考文言文翻译是综合考查,涵盖了文言基础、语法学问、文化素养以及思辩力量等诸多要素,解答的得分与失分有着明确细化的标准。从考试结果看,文言文翻译历来是考生失分较多的一种题型。 下面收录常见错误,分门别类,以示警醒。 一、以今律古 文化背景的古今差异是文言文翻译的一道藩篱,文言文翻译忌讳用现代思维 看待古代文化,而应力图还原其本真的文化,避开失
2、真,这对考生的文化修养提出了要求。 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元史谭澄传) 译文:谭澄到任后,掩埋暴露在外的尸骸,修理焚尸炉,赈济饥饿贫寒的百姓,民心慢慢安定。 “焚尸炉”是一个具有深厚现代颜色的词汇,很简单令人联想到纳粹德国的惨无人道,这一现代化的设施在元代还未出现,况且原文是“修焚室”,何来“炉”之说? (袁)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延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后汉书?赵壹传) 译文:袁逢就收紧衣服走下堂来,拉着赵壹的手,请他坐在上位,于是问他 西方的事,特别兴奋。 上述译文在两个地方以现代眼光解析了原文:一是将“敛衽”解释为现代的“收紧衣服”;古人“敛衽”是“将衣襟
3、夹于带间”,以示敬意。史记留侯世家云:“陛下南乡(向)称霸,楚必敛衽而朝”。另外,“西方”也不等同于今日所说的“西方”;前文有交代,赵壹“汉阳西县人也”,句中所说“西方”即指“西县”。 像上述这些古代专出名词、固定用语和特别表达,由于其存在的文化背景、.状态均已发生变化,今人极易以当代眼光视之。除此外,古今异义词如“孤(幼而丧父)”“妻子”“特别”“中国”“无论”“其实”“交通”等,偏义复词如“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死生,昼夜事也”等,互文用法如“草行露宿”“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能译成“将军身经百战牺牲了,壮士经过十年征战回到家乡”)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倒装句、定语后
4、置句等也极易以今律古。 克服以今律古,关键是要做到两点:一是严谨的态度,遇到疑难不要想当然,要勤思索,勤翻书;二打下扎实的基础,假如文言根基厚实,传统文化的浸润充分,以今律古的几率将大为降低。 二、表达失据 高考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直译是尽量敬重原文,“原声重现”,但并非抛弃变通,否则极简单造成表达失据。 造成表达失据的情形之一:一味抱定字面意思“硬译”。 又广属郡常平仓储畜至二百万,以待凶岁。(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误译:(吴遵路)又将本郡常平仓储备的粮食扩大到两百万石,用来等待灾 年。 “以待凶岁”的“待”字面意思的确是“等待”义,但将“以待凶岁”译成 “用来等待灾年”明显是不妥
5、的,由于“等待灾年”的潜台词是“盼望灾年到来”,这样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这里的“待”应酌情译为“防备”。所以,译文时要依据详细的语言环境斟酌字句,该抠则抠,宜变则变。 造成表达失据的情形之二:不知句读而“串译”。 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 误译:当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人都是宰相,吕夷简不喜爱他们。 明显,误译是将原文句读为“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而正确句读是“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误译将宰相一职串位安错了对象。所以正译应是: 当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人都是宰相吕夷简所不喜爱的人。 由此可见,正确句读是正确译文的先决条件,翻译
6、时不妨心、口、手联动,平常应加强句读方面的训练。 造成表达失据的情形之三:不看结构而“横译”。 (遵路)迁工部郎中,坐失按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降知洪州。(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误译:吴遵路升任工部郎中,由于失去蕲州王蒙正,所以犯死罪关进工部监狱,被降为洪州知州。 此句翻译的难点是“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坐”,因,由于,介词。“坐”领起的内容是“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它们合起来作“失按(按,审察;失按即失察)”的缘由状语,而误译明显没有理清原句结构,依从原文亦步亦趋。 正译为: 吴遵路升任工部郎中,因对蕲州王蒙正原来的部吏犯下死罪(一事)失察,被降为洪州知州。 故而,翻译时有
7、必要对原文多读几遍,作一点语法分析。 造成表达失据的情形之四:不辨词语而“曲译”。 文章来自:爱师网 文言文翻译错因类析 430090武汉市汉南一中张大勇 有一种观点,高考文言文翻译不过是简洁的“换个说法”,因而大意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细究。这种观点有失偏颇,高考文言文翻译是综合考查,涵盖了文言基础、语法学问、文化素养以及思辩力量等诸多要素,解答的得分与失分有着明确细化的标准。从考试结果看,文言文翻译历来是考生失分较多的一种题型。 下面收录常见错误,分门别类,以示警醒。 一、以今律古 文化背景的古今差异是文言文翻译的一道藩篱,文言文翻译忌讳用现代思维 看待古代文化,而应力图还原其本真的文化,避
8、开失真,这对考生的文化修养提出了要求。 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元史谭澄传) 译文:谭澄到任后,掩埋暴露在外的尸骸,修理焚尸炉,赈济饥饿贫寒的百姓,民心慢慢安定。 “焚尸炉”是一个具有深厚现代颜色的词汇,很简单令人联想到纳粹德国的惨无人道,这一现代化的设施在元代还未出现,况且原文是“修焚室”,何来“炉”之说? (袁)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延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后汉书?赵壹传) 译文:袁逢就收紧衣服走下堂来,拉着赵壹的手,请他坐在上位,于是问他 西方的事,特别兴奋。 上述译文在两个地方以现代眼光解析了原文:一是将“敛衽”解释为现代的“收紧衣服”;古人“敛衽”是“将
9、衣襟夹于带间”,以示敬意。史记留侯世家云:“陛下南乡(向)称霸,楚必敛衽而朝”。另外,“西方”也不等同于今日所说的“西方”;前文有交代,赵壹“汉阳西县人也”,句中所说“西方”即指“西县”。 像上述这些古代专出名词、固定用语和特别表达,由于其存在的文化背景、.状态均已发生变化,今人极易以当代眼光视之。除此外,古今异义词如“孤(幼而丧父)”“妻子”“特别”“中国”“无论”“其实”“交通”等,偏义复词如“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死生,昼夜事也”等,互文用法如“草行露宿”“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能译成“将军身经百战牺牲了,壮士经过十年征战回到家乡”)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倒装句、定
10、语后置句等也极易以今律古。 克服以今律古,关键是要做到两点:一是严谨的态度,遇到疑难不要想当然,要勤思索,勤翻书;二打下扎实的基础,假如文言根基厚实,传统文化的浸润充分,以今律古的几率将大为降低。 二、表达失据 高考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直译是尽量敬重原文,“原声重现”,但并非抛弃变通,否则极简单造成表达失据。 造成表达失据的情形之一:一味抱定字面意思“硬译”。 又广属郡常平仓储畜至二百万,以待凶岁。(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误译:(吴遵路)又将本郡常平仓储备的粮食扩大到两百万石,用来等待灾 年。 “以待凶岁”的“待”字面意思的确是“等待”义,但将“以待凶岁”译成 “用来等待灾年”明显是
11、不妥的,由于“等待灾年”的潜台词是“盼望灾年到来”,这样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这里的“待”应酌情译为“防备”。所以,译文时要依据详细的语言环境斟酌字句,该抠则抠,宜变则变。 造成表达失据的情形之二:不知句读而“串译”。 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 误译:当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人都是宰相,吕夷简不喜爱他们。 明显,误译是将原文句读为“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而正确句读是“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误译将宰相一职串位安错了对象。所以正译应是: 当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人都是宰相吕夷简所不喜爱的人。 由此可见,正确句读是正确译文的先决条件,
12、翻译时不妨心、口、手联动,平常应加强句读方面的训练。 造成表达失据的情形之三:不看结构而“横译”。 (遵路)迁工部郎中,坐失按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降知洪州。(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误译:吴遵路升任工部郎中,由于失去蕲州王蒙正,所以犯死罪关进工部监狱,被降为洪州知州。 此句翻译的难点是“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坐”,因,由于,介词。“坐”领起的内容是“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它们合起来作“失按(按,审察;失按即失察)”的缘由状语,而误译明显没有理清原句结构,依从原文亦步亦趋。 正译为: 吴遵路升任工部郎中,因对蕲州王蒙正原来的部吏犯下死罪(一事)失察,被降为洪州知州。 故而,翻译
13、时有必要对原文多读几遍,作一点语法分析。 造成表达失据的情形之四:不辨词语而“曲译”。 , 文章来自:爱师网 文言文翻译错因类析 430090武汉市汉南一中张大勇 有一种观点,高考文言文翻译不过是简洁的“换个说法”,因而大意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细究。这种观点有失偏颇,高考文言文翻译是综合考查,涵盖了文言基础、语法学问、文化素养以及思辩力量等诸多要素,解答的得分与失分有着明确细化的标准。从考试结果看,文言文翻译历来是考生失分较多的一种题型。 下面收录常见错误,分门别类,以示警醒。 一、以今律古 文化背景的古今差异是文言文翻译的一道藩篱,文言文翻译忌讳用现代思维 看待古代文化,而应力图还原其本真的
14、文化,避开失真,这对考生的文化修养提出了要求。 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元史谭澄传) 译文:谭澄到任后,掩埋暴露在外的尸骸,修理焚尸炉,赈济饥饿贫寒的百姓,民心慢慢安定。 “焚尸炉”是一个具有深厚现代颜色的词汇,很简单令人联想到纳粹德国的惨无人道,这一现代化的设施在元代还未出现,况且原文是“修焚室”,何来“炉”之说? (袁)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延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后汉书?赵壹传) 译文:袁逢就收紧衣服走下堂来,拉着赵壹的手,请他坐在上位,于是问他 西方的事,特别兴奋。 上述译文在两个地方以现代眼光解析了原文:一是将“敛衽”解释为现代的“收紧衣服”;古人“敛衽
15、”是“将衣襟夹于带间”,以示敬意。史记留侯世家云:“陛下南乡(向)称霸,楚必敛衽而朝”。另外,“西方”也不等同于今日所说的“西方”;前文有交代,赵壹“汉阳西县人也”,句中所说“西方”即指“西县”。 像上述这些古代专出名词、固定用语和特别表达,由于其存在的文化背景、.状态均已发生变化,今人极易以当代眼光视之。除此外,古今异义词如“孤(幼而丧父)”“妻子”“特别”“中国”“无论”“其实”“交通”等,偏义复词如“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死生,昼夜事也”等,互文用法如“草行露宿”“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能译成“将军身经百战牺牲了,壮士经过十年征战回到家乡”)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倒
16、装句、定语后置句等也极易以今律古。 克服以今律古,关键是要做到两点:一是严谨的态度,遇到疑难不要想当然,要勤思索,勤翻书;二打下扎实的基础,假如文言根基厚实,传统文化的浸润充分,以今律古的几率将大为降低。 二、表达失据 高考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直译是尽量敬重原文,“原声重现”,但并非抛弃变通,否则极简单造成表达失据。 造成表达失据的情形之一:一味抱定字面意思“硬译”。 又广属郡常平仓储畜至二百万,以待凶岁。(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误译:(吴遵路)又将本郡常平仓储备的粮食扩大到两百万石,用来等待灾 年。 “以待凶岁”的“待”字面意思的确是“等待”义,但将“以待凶岁”译成 “用来等待灾年
17、”明显是不妥的,由于“等待灾年”的潜台词是“盼望灾年到来”,这样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这里的“待”应酌情译为“防备”。所以,译文时要依据详细的语言环境斟酌字句,该抠则抠,宜变则变。 造成表达失据的情形之二:不知句读而“串译”。 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 误译:当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人都是宰相,吕夷简不喜爱他们。 明显,误译是将原文句读为“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而正确句读是“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误译将宰相一职串位安错了对象。所以正译应是: 当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人都是宰相吕夷简所不喜爱的人。 由此可见,正确句读是正确译文的先
18、决条件,翻译时不妨心、口、手联动,平常应加强句读方面的训练。 造成表达失据的情形之三:不看结构而“横译”。 (遵路)迁工部郎中,坐失按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降知洪州。(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误译:吴遵路升任工部郎中,由于失去蕲州王蒙正,所以犯死罪关进工部监狱,被降为洪州知州。 此句翻译的难点是“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坐”,因,由于,介词。“坐”领起的内容是“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它们合起来作“失按(按,审察;失按即失察)”的缘由状语,而误译明显没有理清原句结构,依从原文亦步亦趋。 正译为: 吴遵路升任工部郎中,因对蕲州王蒙正原来的部吏犯下死罪(一事)失察,被降为洪州知州。 故
19、而,翻译时有必要对原文多读几遍,作一点语法分析。 造成表达失据的情形之四:不辨词语而“曲译”。 文章来自:爱师网 (赵)彦深后被沙汰停私,门生藜藿,(袁)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北齐书卷四二) 误译:赵彦深后来被淘汰罢官回家,只有他的同学藜藿和袁聿修由于以前的交情,探问他,和他交往。 误译之误出在“门生”一词上。“门生”可当“同学”解,但此处不宜。赵彦深既然是“沙汰停私”,免不了门庭冷落,杂草丛生。原文中“门生”是两个词,“门”即“门庭”,“生”即“生长”。正译为: 赵彦深后来被淘汰罢官回家,门庭生了杂草,唯独袁聿修由于以前的交情,和他交往,慰问他。 对关键词语进行辨析,分清词语结构、意义、
20、颜色等,是正确译文必不行少的预备。 三、词性淆乱 古汉语中词语多义、兼性的现象特别普遍,对一些相像用法,考生经常似是而非。 文言虚词“以”常可用以表缘由,作“因”“由于”解,在一些考生眼中,“因”“由于”是一回事;实则不然。 且以一璧之故而逆强秦之欢,不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句中的“以”是“因、由于”,介词;句中的“以”是“由于”,连词。“因”“由于”二者意义和用法都有差异,“因”“由于”。类似这种情形翻译时模糊不得,多译一字少译一字则面貌全非。 除“以”外,简单犯错的文言词语还有“何”“其”“与”等。 “何”可当“什么”“为什么”讲,二者有别: 何不
21、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资治通鉴)何,为什么,语气副词。 大王来何操?(史记)何,什么,疑问代词。 “与”作“和、同、跟”解,同中有异: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与,和,连词,表并列。 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和,介词,表示相关。 “其”则有代词、连词和语气副词之分: 臣从其计,大王亦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人称代词,他(的)。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其,语气副词,表期望。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连词,表选择。 克服此类错误,主要仰赖平常,学习上要留意微小,善拘小结;此外要培育对语言的敏感,斟酌差异,注意积累。 四、语境不
22、合 与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也讲语境。遵循语境,则可为译文带来便捷;背离语境,则极简单造成误译。语境不合有种种表现,试看一下三例: 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晋书山涛传) 误译:山涛早年丧父,生活贫困,气量狭小,清高不同一般。 译者把“介然不群”译为“清高不同一般”实际上也认为“介然不群”应当是对山涛的褒扬,(“介然”的真正意思是“耿介;坚贞”)。既然如此,“少有器量”应当与“介然不群”般配,将其译为“气量狭小”明显地前后冲突,从而造成语境的断裂。结合前后文,“少有器量”的“少”应是“年少”之意,“少有器量”意为“年少时就有度量”,这样前后内容才自成一体。 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
23、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隋书卷四十一苏威) 误译:当时,苏威的父亲在西魏,由于国家财力不够,制定了征税的法律,颇受称道推重。 既然是在“国用不足”的状况下制定的征税之法,按常情理解,应当是课以重税的法,这样的法令可能会受到统治阶层的欢迎,但绝不会受到大多数的百姓的欢迎,所以,将“颇称为重”译为“颇受称道推重”是特别可疑的;而且,假如“颇称为重”是“颇受称道推重”的意思,那么,通常的表达是“颇为称重”而非“颇称为重”。基于这样的推断,我们有理由否定上面的译文。“颇称为重”正确意思是“被认为是征收重税的法令”。 上述两例或前后抵牾,或有悖情理。由此获得的警示是:文言文翻译必需树立整体意识,反对割裂语境。详细操作时要瞻前顾后而不能一叶障目,要全面观照而不能断章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