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_《捕蛇者说》《小石潭记》比较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0****3 文档编号:8969159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_《捕蛇者说》《小石潭记》比较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_《捕蛇者说》《小石潭记》比较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_《捕蛇者说》《小石潭记》比较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_《捕蛇者说》《小石潭记》比较阅读答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_捕蛇者说小石潭记比较阅读答案 捕蛇者说小石潭记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720题。(共12分) 甲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2、,则弛然而卧。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选自捕蛇者说)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行知其源。 坐潭上,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行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小石潭记) 丙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

3、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杜甫) 17解释下列短语。(2分) (1)顿踣:(2)翕忽: (3)逾墙走:(4)长已矣: (5)语声绝: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2)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9选出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2分)【】 A甲文、丙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了.弊端;乙文运用间接描写和

4、直接描写的方法,写了小石潭独特的风景,风格与甲、丙文迥异。 B甲文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层层深化地揭示造成民不聊生的缘由是“赋敛”,丙文借老妇人之口控诉了赋税之害。 C甲文中的官吏凶悍嚣张,丙文中的官吏开头时态度不好,后来能倾听百姓的致词。 D乙文中由于仕途遭受挫折,独自游小石潭,所以写鱼的游弋、潭的不行知其源、环境的安静,其实都抒发了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20柳宗元和杜甫都是唐朝的官吏,请依据选文比较他俩的为官行为。(4分) 参考答案: 17、(1)劳累得跌倒在地上(2)轻快灵敏 (3)跳墙逃跑(4)长期地结束了 (5)说话声消逝了(或“停止了”) 18、(1)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赋税的不幸来得厉害啊。 (2)赶忙到河阳去服役,还来得及为军队做早饭。 19、A 20.都用文章来抒写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柳宗元没有权力,只能让观看民风的官吏来看自己的文章,从而来达到挽救百姓的目的。杜甫空有同情百姓之情,在百姓受到官吏压迫的时候,他自己畏缩不前,没能阻挡官吏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