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的诗-曾巩《书魏郑公传》原文及译文.docx

上传人:0****3 文档编号:8969110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曾巩的诗-曾巩《书魏郑公传》原文及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曾巩的诗-曾巩《书魏郑公传》原文及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曾巩的诗-曾巩《书魏郑公传》原文及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曾巩的诗-曾巩《书魏郑公传》原文及译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曾巩的诗|曾巩书魏郑公传原文及译文 曾巩书魏郑公传原文及翻译 曾巩 书魏郑公传 原文: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行者也。又有甚不行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

2、而后世不见,则非惟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谏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或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与?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其戾也。”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

3、也,纳谏诤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孔光之去其稿之所言,其在正邪,未可知也,其焚之而惑后世,庸讵知非谋己之奸计乎?或曰:“造辟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令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谈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益知其贤云,岂非然哉!岂非然哉!1 译文: 我看到唐太宗经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看法,而魏郑公这些人为碰上了

4、好时代而兴奋,感谢太宗知遇之恩,因此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但也是由于能遇上圣明的君主的结果!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是太平盛世,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缘由都出在这里啊!能够知道这些,是由于相关历史有记载。等我看到郑公把谏诤的事记录下来交付给史官,太宗因此大怒,减轻了对他的恩宠礼遇,丢失了始终如一的群臣道义,我没有一次不反复叹惜,遗憾太宗不慎重思索,而更加理解郑公的贤良了。 唐太宗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理解是什么呢?只是遵循公正罢了。公正,不是抹杀别人的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不博取小信而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样做是不合适的。还有更不行

5、以做的是,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做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掩住一时的公正,又将使后代的君主误以为前代没有谏诤的状况。这是开启引导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太宗晚年,群臣已经知道了他掩盖进谏之事,于是不说,使得太宗渐渐地不知道天下的得失利害了。始终到了辽东战事失败,才开头憾恨郑公已经不在人世,还不曾知道他懊悔的萌芽就产生于这件事情上。 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对君主恳切地劝谏,言辞极其深刻,事情又特别紧迫。这些保存在尚书里,不曾湮没。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为贤君,伊尹、周公为良相,是由于他们的谏

6、书还见得到。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又依据什么知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呢?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秦始皇灭亡,他们臣子的谏词就看不到,不是当时史官遗漏没记,而是天下人都不敢进言的结果。那谏诤之事没有载入史册,这更加使这几个国君的恶行显露于后世。 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为君主、父母、贤德之人掩饰隐瞒过错,与你的说法正好相反。”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缺点,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缺点呢?又说:“既然如此,是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的人为了博取一点点忠诚而干的,这种事情又不对。为什么?由于他们把焚稿当做

7、替君主掩饰过错的美德,又在世上流传。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肯定认为过错通常在君主,而美德经常在焚稿者身上,怎么能说是爱他们的君主呢?孔光删去他奏章的内容,毕竟是正直还是邪僻,已经不清晰了;而那些用焚稿来迷惑后世的人,又怎么知道不是为了实现他们自己的个人私利呢?又有人说:“到君主面前说的话,出来不把实话告知别人。这也与你的观点不同。”我说,这不是圣人说过的话。即使万一有这样的道理,也是说君臣之间,谈论国家大事,不想对当时的人泄漏他们的话语罢了,怎么会是禁止告知万世! 唉!用忠诚守义要求自己、侍奉君主,而且也不欺瞒万世的人,就是郑公啊!我在前面说过“更加理解了他的贤良”这样的话,莫非

8、不是这样吗?莫非不是这样吗? 解释: 太宗:唐太宗(599649),即李世民。 魏郑公: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闻名政治家,封郑国公。 谏诤:直爽地说出人的过错,劝人改正。 恨:遗憾。 灭:灭亡,杜塞。掩:掩盖,遮没。 怠:疏慢。忌:避忌,讳饰,掩盖。 辽东之败:唐太宗攻击辽东,损失惨重。辽东战役后,太宗怅然于魏征辞世,无人谏阻其远征。 伊尹:名挈,商初大臣,助汤灭桀,汤去世后又佐继位者。周公:姬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辅武王伐纣,统一天下,又佐成王开创盛世。 太甲:成汤孙,即位三年间暴虐乱德,伊尹放之于桐宫(成汤葬地);三年懊悔过反善,被接回复位。见史记?殷本纪。成王:武王子姬诵。让:谦让。桀:夏末代君主。纣:商末代君主。幽:西周末代君主。厉:即周厉王即姬胡。始皇:秦始皇(前259前210),嬴政。前221年统一全国。春秋之法:春秋文字简短,每于一字间寓褒贬,后世即称此为春秋笔法。春秋,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修订而成,载鲁隐公元年(前722)鲁哀公十四年(前481)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事。戾:违反,背叛。小亮:小聪慧。亮:亮察。孔光:字子夏,鲁人,孔子十四代孙,西汉末年大臣。庸讵:反诘之词,莫非,哪里。造辟:朝见君主。诡辞而出:用假话敷衍,不泄露实情。令:即令,即使。杜:断绝,阻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