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简介_“王阳明以成圣为终极的追求”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阳明简介_“王阳明以成圣为终极的追求”阅读.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王阳明简介_“王阳明以成圣为终极的追求”阅读 “王阳明以成圣为终极的追求”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王阳明以成圣为终极的追求。从形而上的层面看,走向抱负之境(成圣)与重建心体有其规律的联系:心体作为内在的本原而构成了成圣的依据。在王阳明的心学系统中,心体与良知往往处于同一序列,致良知与知行的互动同时亦意味着对心体的体认。从总体上看,致良知与知行的互动当然更多地侧重于历时性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同样亦涉及言说与体认、名言与对象等规律的关系。 按王阳明的理解,心体作为本原,表现为一个统一体:“心,一而矣。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致良知的终
2、极目标,即在于达到心之全体。然而,名言则往往限于某一个侧面,因而执着于名言,经常难以把握心体。正是在此意义上,王阳明认为:“心之精微,口莫能述。”这里已涉及心体与言说的关系:心体主要不是言说的对泉。 以名言去把握心体,主要表现为理性的辨析,理解过程。在王阳明看来,对心体当然要达到理性的明觉,但这种理性的明觉并非仅仅依靠于名言的辨析,它更多地与体认和心悟相联系。王阳明经常以哑子吃苦瓜为喻,来说明这种非名言所限的体悟:“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说”是以名言来表达,说不得,意味着难以用名言来表达。作为一个“说不得”的过程,自悟具有超名言的性质,而所悟的对象(心体)则亦似平
3、被置于超名言之域。 名言之域(可以“说”之域)与非名言之域(说不得之域)的区分,当然并非始于王阳明,老子提出“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其中已蕴含了对可说(可道之域)与不行说(不行道之域)的划界。在老子那里,可说之域与不行说之域的划界,规律地对应于为学与为道的过程:为学过程指向可说之域,为道过程则指向不行说之域。可说之域主要与日常的学问阅历界相联系,不行说之域则往往被理解为形而上之道。与老子不断地追问形而上之道有所不同,王阳明更多地将不行说的心体与个体的存在联系起来。 心体的意义首先体现于成圣过程。王阳明上承了儒家区分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思路,从成圣的的抱负动身,心体的意义以为己、成己
4、为目标。从人格培育的角度看,心体作为成圣的依据,总是具有普遍性的一面,成己即意味着使具有普遍性品行的心体与个体的存在合一,并通过对心体的自悟而成就人的内在德性。这种为己的过程,也就是使心体实有诸己的过程。与之相对,名言的辨析则往往以成就学问为特点,就其与心体的关系而言,它首先将心体视为理解的对象,从而使二者的关系呈现为能知与所知相互对峙的格局。在心体的对象化形式下,对心体的言说往往引向了语义的解析,从而不免偏离成就德性的指归。王阳明曾对此提出如下批判:“吾契但著实就身心上体履,当下使自知得。今却只从言语文义上窥测,所以牵制支离,转说转糊涂。”就身心上体履表现为一个为己的过程,言语文义上窥测,则
5、执着于学问层面的理解,后者往往流于炫人以文辞,从而导向为人之学:“今之学者须有笃实为己之心,然后可以论学。不然,则纷纭口耳讲说,徒足以为人之资而已。” (杨国荣言说与存在心学的一个向度) 8对文中王阳明的“心体”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形而上的层面看,要走向抱负之境(成圣),需要重建心体,心体是内在的本原,是成圣的依据。 B在王阳明的心学系统中,心体与良知往往处于同一序列,致良知与知行的互动同时意味着体认心体。 C心体是一个统一体,致良知的终极目标,在于达到心之全体。而名言都限于某一个侧面,所以是难以把握心体的。 D从人格培育的角度看,心体的意义以为己、成己为目标。成己即意味着使具有普遍性
6、品行的心体与个体的存在合一,并通过对心体的自悟而成就人的内在德性。 9下列各项是对王阳明言论的理解,与的理解不符合的一项是() A王阳明说“心,一而矣”,指心体作为本原,表现为一个统一体。致良知的终极目标,即在于达到心之全体。 B王阳明认为:“心之精微,口莫能述。”这里是讲心体与言说的关系,心体是很难言说的,更多地与体认和心悟相联系。 C王阳明“哑子吃苦瓜”的比方,是说对心体的自悟具有超名言的性质,所悟的对象(心体)好像被置于超名言之域。 D王阳明说“今之学者须有笃实为己之心,然后可以论学”,是指做学问先要为自己动身,这样才能最终成就为人之学。 10联系相关文段,解释王阳明“非名言之域”与老子“不行道之域”的区分。(3分) 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