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3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课前解析】关注传统民俗: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
2、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是一
3、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关注作者: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宝十三年(754) 进士。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有韩君平集。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
4、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教学目标】1.会写“御、侯、皎”等9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寒
5、食【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兴趣(出示课件3)1.回顾以前学过的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并说说相应的节日习俗。教师提出要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分别讲的是什么节日,有什么对应的习俗?预设1:元日相关的节日是春节,春节的习俗是: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 。预设2:清明相关的节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是扫墓。预设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关的节日是重阳节,相关的习俗是登高、插茱萸。2.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三首古诗
6、,一起去了解故诗中的节日习俗吧。3.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寒食,学生齐读诗题。(出示课件4)(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二、学习古诗寒食(一)理解诗题,走进作者1.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预设1:寒食节又被称为“禁烟节”。教师介绍:(出示课件5)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有观点认为,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
7、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2.教师提出要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作者吧!(出示课件6)韩翃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工整清丽,多流连光景和唱酬赠别之作。今存韩君平集三卷。3.(出示课件7)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1)指名学生读诗。(2)教师范读古诗,并出示朗读节奏。谁来说说这首诗该怎样停顿?预设:朗读节奏应该是二二三。(3)全班齐读古诗,读出节奏。(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二)品读诗句,感悟诗境1.(出
8、示课件8)解诗题。教师提出要求:诗题“寒食”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还有哪些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预设1:借助注释法。注释1解释了什么是寒食节。预设2:理解古诗的方法还有:边读边想象画面。预设3:理解古诗的方法还可以借助书中插图。2. (出示课件9)明诗意。(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教师提出要求:结合注释理解“春城”、“御柳”的意思,谁来说一说?预设1:春城:指春天的京城。预设2:御柳:皇城里的柳树。教师提出要求:谁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指名学生说诗句大意。预设:这两句的意思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一
9、起来看看这首诗的后两句。(2)(出示课件10)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教师提出要求:谁能借助注释,说说“日暮”、“汉宫”、“传蜡烛”、“五侯”的意思?预设1:日暮:夜色降临。预设:2: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以汉喻唐”的写法)预设3: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预设4: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教师提问:后两句诗的大意是什么?谁愿意尝试说一说?预设:这两句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青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三)想象画面,体会诗情(出示课件11)1. 教师提问:这首诗前后两句分别描写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简单概括吗?指名学生答。预设1:一二句描写的是:长安春景图
10、。预设2:三四句描写的是:夜晚传烛图。(1)长安春景图(教师板书)教师提出问题:这首诗中前两句借用什么景物描写了春意?指名学生答。预设:诗人写“飞花”“斜柳”,实际上还暗写了风。“东风”与“飞”、“斜”相互照应。探讨理解“御柳斜”。按古人风俗,寒食节要折柳插门。取的新火往往是榆柳之火。(2)夜晚传烛图(教师板书)(出示课件12)教师提问,引导深入探索: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预设: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教师继续启发:“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
11、侯家”有何深意?预设:暮色中,烛光点点,在皇宫和王侯贵戚们的府第见流动,青烟袅袅,飘散在皇宫和各府第之间。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教师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皇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轻烟飘进了权贵豪门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2.以读促悟,体会诗情。(出示课件13)教师提出朗读要求:整首诗可以读得舒缓、平和,最后一句“轻烟散入五侯家”可以适当拖长声调,读出青烟袅袅的感觉。(1)指名读。男女分组读。(2)配乐读。(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
12、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主题梳理】(出示课件14) 长安春景图 寒食 寒食习俗 传赐新火 夜晚传烛图【主题概括】(出示课件15)教师提出问题: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主题?预设:本诗描绘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第二课时十五夜望月【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3.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出示课件
13、16)教师谈话引入:在中秋节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汇报。预设1:中秋节会吃月饼。预设2:中秋节会赏月。教师引出课题: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十五夜望月)教师提出问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出示课件17)教师提出要求:我们一起来了解中秋节习俗。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出示课件
14、18)交流分享,了解诗人王建。王建 (约767831后),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王建出身寒微,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有王建集八卷,宫词一卷。(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出示课件19)朗读古诗,读通读顺。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学生按要求朗读。(1)教师指导: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在这里是指“乌
15、鸦在树上休息”。(2)教师指导:“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3)出示停顿节奏。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教师提出要求:请按停顿要求诵读古诗,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1.借助注释解诗题。(出示课件20)师生交流。本诗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是诗人的朋友,具体名字、生辰不详,从
16、诗的原题来看,应该是诗人思念朋友所作。2.明诗意。(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教师提出要求:借助注释,谁来说说“中庭”“地白”的意思。(出示课件21)预设1:“中庭”的意思是庭中,庭院中。预设2:“地白”的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教师提出要求:谁来说说诗的前两句的大意?预设:前两句的大意是: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的桂花。(2)(出示课件2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教师提出要求:谁来说说后两句诗的大意?预设:后两句诗的大意是: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四、想象画面,体会诗情(出示课件23)1.教师提出要求:从
17、诗的前两句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学生汇报。预设1:我认为作者看到了清冷的月光,还听到了栖息在树上的鹊鸦的声音。预设2:“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以及夜间的丝丝凉意,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桂花是作者闻到了淡淡的花香。(教师板书:写景:白地 明月 鹊鸦 冷露 桂花)2.师总结过渡: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描写自己的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真不愧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出示课件24)教师引导提问:正是因为作者在中秋夜看到了如此景象,诗歌后两句才有感而发,中秋佳节,作者望月由此想到了什么?(板书:抒情)学生汇报。预设: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教师继续发问:诗人由此用委婉的语气发出
18、了什么疑问?想借此抒发怎样的感情?预设: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抒发思念友人的感情。(板书:秋思 思念友人)3.(出示课件25)教师提出要求:“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1)生交流。(2)学生汇报(出示课件26)预设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预设: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预设3:明月多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随园诗话4.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出示课件27)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
19、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5.【结构梳理】(出示课件28) 6.【主题概括】(出示课件29)教师提出要求:这首诗的主题可以怎样来概括?学生汇报。预设: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中秋之夜的 月色 和 望月怀人 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7.拓展延伸(出示课件30)出示古诗。正月十五夜唐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8.重点生字我会写。(出示课件31)重点指导生书写“侯”“栖”“鸦”。教师提出问题:生字当中,哪里书写时候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学生汇报。(出示课件32)预设:侯:区别“侯”与“候”,书写时不
20、要多写一笔竖。(出示课件33)预设:栖:注意右半部分是“西”,不要写成“酉”。9.教师提出问题:将十五夜望月中“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落”字改为“在”字,好不好?为什么?学生汇报。预设:不好。“落”字更有表现力,给人以形象的动感,新颖妥帖,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向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六、布置作业背诵本课学习的两首古诗寒食十五夜望月。第三课时迢迢牵牛星【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教学过程】一、视频激趣,导入诗题(出示课件36、37)1. 观看视频,导入新课。2.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
21、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3.师:我们一起来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出示课件38)古诗十九首 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它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中,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不是作于一时一地,其作者也不是一人。古人对古诗十九首评价很高,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其为“五言之冠冕”,后世很多诗人也都学习、借鉴了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学生诵读。1.(出示课件39)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迢 擢 札 杼
22、 纤 脉教师点拨:重点强调:“纤”读“xi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2.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出节奏。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3.读出韵味。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4.教师范读。5.自由练读。6.学生诵读。教师小结: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习。(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习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教师导入:读懂诗,并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
23、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1.解诗题。(出示课件40)师提出问题:迢迢是什么意思?预设:遥远的意思。教师提出问题:那么诗题是什么意思?预设:遥远的牵牛星。2.明诗意。(1)(出示课件4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教师提出问题:借助注释,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学生汇报。预设1:我知道了“河汉女”指织女星。河汉,指银河。预设2:我知道“擢”的意思是伸出。预设3:我知道“素”的意思是白皙。预设4:我知道“札札”是织机发出的响声。预设5:我知道“机杼”是织机。“杼”是梭子。预设6:我知道“章”是花纹的意思。预设7:我知道“零”
24、是落下的意思。教师提出问题:谁来说说诗句大意?预设: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织女伸出纤纤素手拨弄织机,但一整天也织不成样,只有泪如雨下。(2)(出示课件42)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教师提出问题: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的意思?预设1:我知道“盈盈”的意思是清澈的样子。预设2:我知道“脉脉”的意思是相视无言的样子。教师提出问题:联系上下文,谁知道“相去”“复”“几许”“间”这些词的意思?预设1:“相去”的意思是:相隔。预设2:“复”的意思是:又。预设3:“几许”的意思是:多远。预设4:“间”的意思是:间隔。教师提出问题:谁能完整地说说诗句大意?预设:
25、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可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两人之间只隔着这一条银河,却只能含情凝望,不得相会,更不能对话。3.想象画面,品味诗情。(1)(出示课件43)教师提问:“迢迢”和“皎皎”是什么意思?(板书:迢迢 皎皎)学生汇报。预设1:“迢迢”这个词语在今天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预设2:“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说洁白明亮遥远的牵牛星和洁白明亮的织女星遥遥相望。(3)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提出朗读要求:朗读时,“迢迢”可以读得慢一些、长一些,“皎皎”二字起调可以稍高、稍短。(4)(出示课件44)“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
26、成章,泣涕零如雨。” 教师继续引导提问: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学生汇报。预设1:“札札”是拟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板书:札札)预设2: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预设2:“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板书:不成章)预设3:“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预设4:“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
27、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内心的苦楚。 生自读自悟。师适时提出朗读要求:所以我们读“纤纤擢素手”时可以将语调放得轻柔一点,读出柔美之感,“札札”读得短促一些,使人仿佛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响声。边读边想象织女因思念而悲伤、哽咽的样子。 指名读,男女分组读。(5)(出示课件45)教师引导:“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脉脉”写出了织女无言中透露着离愁,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板书:盈盈 脉脉)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语调稍低
28、缓,最后一句适当拖长语调。重点读好“脉脉”一词,读出牛郎织女无尽的思念。(6)(出示课件46)教师提出问题: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汇报。预设: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诉说了平凡人的离别之思,抒发了忧伤的情感。(板书:相思之情 离别之苦)教师继续引导: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预设1:伤感预设2:忧伤(7)教师提问: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预设1:相思预设2:思念教师引导: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
29、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出示课件47) 4. (出示课件48)教师提出问题:诗中大量运用叠词,如: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师补充: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生说诗句中的叠词。指名回答。预设:这些叠词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美,而且使诗歌表达的情感更加动人。(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
30、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5.(出示课件49)教师提出问题:这首诗的主题可以怎样来概括?预设: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会的神话传说,表达了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或也可认为是一种相思而不得的愁绪。四、拓展延伸1.(出示课件50)品味陈师道笔下的菩萨蛮七夕2.(出示课件51)学写字:皎 章 泣 盈 脉教师提出问题:哪些字我们书写时要特别注意?指名汇报。(出示课件52)预设:盈,“乃”字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画要出头,“又”字最后一笔要变点,书写时要小一些。3.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3)4.迢迢牵牛星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
31、痛苦的诗是 , 。 预设:这两句诗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54)1.背诵古诗迢迢牵牛星。2.收集其他与节日有关的诗句。【板书设计】迢迢牵牛星相隔之远 迢迢 皎皎相思之情 札札 不成章离别之苦 盈盈 脉脉【教学反思】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习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第 16 页 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