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8965955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6.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pdf(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1)【课程标准】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中考说明解读】随 州 市20 1 3年中考文化课考试语文说明明确指出:考查内容不受教材内容的限制,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以课外阅读材料为主,以单篇阅读为主。选文多以山水游记、名人掌故、趣闻轶事、哲理故事、凡物真情类短小

2、篇目为主,也有从长篇古典白话小说中节选的。考查的题型:(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一般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乃、其、以、于、贝|、者、之;(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能简要地加以概括;(5)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6)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试题中也有的安排课内相关句子,答案均来自教材。【课时】1 0课时【教学过程】一、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1 .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

3、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3 .概括文意。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1 0题: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吉 林 卷1 5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4 .比较阅读。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

4、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有的以课内散文为主,链接课外相关材料(如江苏常州卷 邹忌讽齐王纳谏与 成侯邹忌为齐相,湖北黄石卷 出师表与 诸葛亮言家事);有的两篇都是写景的游记(广西柳州卷 三峡与 与朱元思书);有的是同一作者写不同景点的文章(如湖北潜江卷袁宏 道 的 满井游记与 虎丘记);有的用相关主题的两段材料(如山东滨州卷 鱼我所欲也与 晏子谏景公,福建厦门卷用两段赏荷的材料)。比较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间没有比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

5、上的补充。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是一致的。5.拓展迁移。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不要被课外语段所吓倒,其实有很多课外语段并不比课内所学的难,只要我们循序渐进,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具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相信同学们会轻松度过这一关。首先,同学们需要有一定量的简单的课外语段的积累,以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为主,如 东施效颦、守株待兔、画蛇添足、郑人买履等

6、,了解这些文章中的重点实词(以课内有的为主),会翻译文中能揭示哲理或含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现象的句子,并理解故事的主旨、寓意或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积累一些故事、名言(如业精于勤,荒于嬉等),也可作为议论文的论据,何乐而不为?其次,找10篇未读过的文言短文,开始强化训练。拿来一篇从未阅读过的短文,先不要慌,先把文章浏览一遍,一边浏览一边将你知道的翻译出来,而不懂翻译的词先抛到一边,一遍下来,文章大致写的内容也就应该理清了。6.写法分析。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答题时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案。二、常见的文言虚词之(一)作助词

7、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 当 于“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菊之爱,随后鲜有闻。水陆草木之花。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菊,花之隐逸者也。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公将鼓之。久之,目似暝,意暇甚。怅恨久之。(二)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具答之。亲戚畔之。彼竭我盈,故克之。

8、又数刀毙之。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渔为甚异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三)作动词用。相当于“至 U”、“往”、“去”。如:辍耕之垄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四)语法作用。(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马之千里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乎1、语 气 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如:死国可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亦不可以己乎!2、介 词(一般用在

9、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如:在乎山水之间也颓然乎其间者3、作词 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如:悠悠乎与激气俱。者(一)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二)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以(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

10、”、“根据”等。如:1 .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一一把。2.能以径寸之木,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一一 用(在)。3.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一一凭借。4.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一一根据。5 .以弱为强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一一 由、从。(二)作连词,表目的时,可 译 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 当 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1.属予作文以记之一一(用)来;2.以伤先帝之明一一以致;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一因为;4.卷石底以出。一 相 当 于“而”。(三)用作动词,可 译 作“认为”。如:1 .皆以美于徐

11、公。2.或以为死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四、特殊用法: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而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1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温故而知新,可 以 为 师 矣(论语)十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 .承接关系,可 译 作“就”“接着”,或不译。如: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递进关系,译 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修 饰 关 系,可 译

12、为“地”“着”,或不译。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面山而居。二 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 作“但是”“可是”“却”。如:L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学而不思则罔其(一)代词1、表示第三人称,译 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2、指示代词,可 译 为“那”“那 个”“那 些”“那里“;也 可 表 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复前行,欲穷其林。其一犬坐于前。(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

13、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 情 况 可 译 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 一 个“其”可译作“难道”,后 一 个“其”不译。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可 译 为“恐怕”。安 陵 君 其 许 寡 人!其:可 译 为“可要”。为(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O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 洗(w 6 i,被。)不足为外人道也。(wVi“向”“对”)为楚造云梯之械。(w,“给”)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M,“当”)问

14、渠哪得清如许,为 有 源 头 活 水 来(观书有感w 4 i,因为,由于)(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 6 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为宫室、器皿。(雕刻)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 为 枳(称为,叫做)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三)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于(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例如:苟全性命于

15、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 也(对)舜 发 于 吠 亩 之 中(从)欲报之于陛下也(向)(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 时 可 译 为“胜过”。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皆以美于徐公。焉1、疑问代词,相 当 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 得 虎 子(熟语)2、语气助词。如:寒暑易节,始 一 反 焉(愚公移山3、代词,相 当 于“之”。如:忽啼求之,父 异 焉(伤仲永)4、兼词,相 当 于“于何”“在 哪 里 。如:且焉置土 石(愚公移山)5、兼词,相 当 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 有 伏 焉(曹刿

16、论战)虽连 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假设,可 译 为“即使”。如: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也(三峡)2、表示转折,可 译 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然(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 作“这样”“如此”。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 作“然而”“但是”等。如: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三)助词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 作“地”。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2、用于句尾,常 与“如”“若”连用,构 成“如然”“若然”格式,相 当 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

1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2 0 1 2年全国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2 0 1 2 广东梅州)阅 读 祁奚请老,完成第12题(4分)祁奚请老晋大夫祁奚老,晋君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日:“解狐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祁奚对曰:“午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注释】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晋君:指晋悼公。解狐:晋国大夫。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午:祁午,祁奚之子。1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2分)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B.晋遂举解狐(推举

18、)C.非子之子(你)D.孰可以为国 尉(谁)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D)(2分)A.任人唯贤C,坦率正直B.大公无私D.谦虚谨慎【翻译】晋国大夫祈奚老了,晋国的君主问他:“谁可以接替你的位置啊?”祈奚回答说:“解狐可以。”君主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祈奚)回答说:“君 上 问 的 是(谁)可以,而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因此晋国的君主举荐解狐接任。后来君主又问(祈奚):“谁可以担任国尉一职?”祈奚回答说:“午可以”。君主说:“(午)不是你儿子吗?”(祈奚)回答说:“君 上 问 的 是(谁)可以,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这篇文章是赞扬祈奚的,说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

19、避亲,荐人唯贤,一心为国的高尚品质。)二、(2 0 1 2 湖北天门)阅 读 国有三不祥,完成第题(1 0分)国有三不祥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H:“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注:是:这 件(事);如:去,至U。3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2 分)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

20、先天下之忧而忧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 .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2分)A.香远益清(远:远播)发扬光大)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上系着)C.斟酌损益(益:增加)D.薄暮冥冥(薄:迫近)以光先帝遗德(光:腰白玉之环(腰:腰晏子对曰(对:回答)凄神寒骨(凄:凄凉)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答: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从而增长他的才干(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答: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6.晏子借 为景公解疑 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4分)【翻译】齐

21、景公外出打猎。上山碰到虎,到沼泽地遇见蛇。返回宫中,召见晏子,他问晏子说:“今日我外出打猎,上山则见虎,到沼泽地则见蛇,这大概是所说的不祥吧?”晏子回答说;“国家有三不祥,这些都不在其中。有贤德之人国君却不了解他,是一不祥;了解了却不任用他,是二不祥;使任用了却不委以重任,是三不祥。所说的国家不祥,是指这样一些问题。您今天上山碰到老虎,山是老虎的家呀;下沼泽遇见蛇,沼泽是蛇的窝啊。到虎穴去就见到了虎,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完全是意料中之事,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三、(2 01 2 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第71 0题(1 5分)元子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

22、,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不圆为卿,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元子召季川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作者:元结选自 唐文粹,有删改)【注释】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圆:圆滑。卿:

23、公卿,泛指高官。季川:元结的堂弟。预:参与。7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A.闻有戏儿之器 闻:听说 B.及见之 及:等到C.趋焚之 趋:追逐 D.长必好之 好:喜欢8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3分)例句:以悦婴儿A.何以战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C.皆以美于徐公 D.以光先帝遗德9.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 分)A.元结家的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B.“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得富贵。C.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

24、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D.元结因孩子“戏圆”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1 0.把第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 分)(1)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答:我怎么知道次山你将来不会说圆滑的话、做圆滑的事,一辈子都圆滑呢?(2)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答:公植大概会拿起矛戟杀我吧!【翻译】元子家里有位乳母,制作了一个圆转玩具来引逗婴儿高兴,婴儿很喜欢。母亲就让乳母召集一些幼童陪伴婴儿一同玩乐。朋友公植,听说有取乐婴儿的玩具,便请求看看;等看到圆转玩具,就急忙把它烧了,并责怪元子说:“我听说古代有个憎恶圆的读书人唱道:宁可正直沦为奴隶,不能圆滑谋求显

25、荣。更严重的,有人终生不仰望天空,说:我厌恶天是圆的。有人告诉他天是空阔无边的,人不能看到尽头,远远望去天幕四面垂落,因此说天是圆的,其实天并不圆啊。他回答说:天即使不圆,但被人称作圆的,我也讨厌。次山你怎么能随意制作圆转玩具,听任用它取乐婴儿,使婴儿从小就喜欢圆,长达必定爱好圆。教婴儿学圆,已陷入不义;亲自玩圆,又丧失了正直的品德。唉、唉,次山啊!回家喜欢婴儿玩圆,出外一定喜欢小人趋奉圆滑。我怎能知道次山你以后不是说话圆滑、行事圆滑、动也圆滑、静也圆滑地度过一生呢?我哪能做次山的朋友啊!”元子召唤季川对他说:“由于我让婴儿耍戏圆转玩具,公植尚且这样骂我和我绝交;唉!我与你如果圆滑应付事物,圆

26、滑迎合时俗,不圆滑的事不参与,不圆滑的事不去做,公植大概会拿着矛或戟来刺杀我们的。”四、(2 0 1 2 宜昌)阅 读 冰雪文序,完成第1 11 8题(2 0分)冰雪文序张岱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

27、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注释】若:像。特:只不过。恣:放纵,任凭。挹(y i):舀。奚(x i):什么。1 1 .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藉(借,凭 借)异(不 同)遂(于是,就)固(本来)1 2 .请 用 为 文 中 画 横 线 的 句 子 断 句。(3分)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 特鱼与龙不之觉耳。冰 雪 之 在 人/如 鱼 之 于 水/龙 之 于 石/日

28、 夜 淋 浴 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划 错 一 处 扣1分)1 3.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语句。(2分)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特”“恨”“解”“说”四 个 关 键 词,译错一个 扣0 5分。)1 4.请用第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2分)一 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到生长和发育)。(答对 一 词 得1分)1 5 .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3分)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 由(物)的“冰雪之气”,过 渡

29、 到(人)的“冰雪 之气”,最 后 才 落 脚 到(文)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1 6.所 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 至 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2分)“冰雪”有空灵、纯净、清冽、透明、湿润、低温、保鲜等特点。(答 对 1 个得0.5 分)1 7 .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2分)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或: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作者通过这句话所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

30、能识君的无奈之情。知人论文,不能不察。)1 8 .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 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2分)雾淞沆扬,o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错一字扣1 分)【翻译】鱼肉一类的食物,见到风和阳光就容易变质,放入冰雪中就不会腐烂,这说明冰雪是能够使食物保鲜。今年冰雪多,来年谷物一定长得茂盛,就是说冰雪有助于谷物生长。大概人的一生没有不借助于冰雪这样的特质成长的,然而冰雪的特质必定要等到有了冰雪才能有体现,但一年四季又有多少冰雪呢!至于我所说的冰雪和这(自然界的冰雪)不一样。大凡人在白天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在夜晚就有冰雪的气质;遇上心情烦躁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心情清净了就有冰雪的

31、气质;人在市井朝廷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居住在山林之中就有冰雪的气质。冰雪的气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龙在深山中一样,日夜置身其中,只不过是鱼和龙没有感觉到水和山而已。所以懂得世间的山川、云物(注:浮云静物)、水火、草木、色声、香 味(注:嗅觉芳香、味觉五味)都有冰雪的特点,其中可以任人酌取并受用不尽的,没有比诗文更高深的了。诗文仅为数不多的文字,出自高人之手,就显得超逸灵活;一旦落入凡夫俗子的手中,就变得秽恶。在认识的过程中真是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只不过遗憾的是看到这样的诗文的人不能理解,理解了又不能评说。即使有能够评说的,和那些不懂的人评说,他仍不理解,评说又干什么呢?所以说:

32、诗文的一般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五、(2 0 1 2 株洲)阅读 治国犹栽树,完成第1 92 1题(4分)治国犹栽树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蕊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 选 自 贞观政要)注释 侍臣:周围的大臣。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孜孜:勤恳的样子。稔:n,丰收。1 9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33、)征 求 不 已(停止)惟 欲 清净(只)2 0 .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2分)答: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2 1.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2分)答: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翻译】唐太宗对侍臣说:“以 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

34、,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六、(江苏南京)阅 读 古 镜,完成第2225题(11 分)古镜(宋)沈括 甲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乙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

35、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 别 自 有 术。(选 自 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 鉴:镜子。原:推究。差:略微。2 2.下 列 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 一 项 是(A )(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2 3.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2分)A.收人而今小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说)C.又见他家所藏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令初下,群 臣 进 谏(邹同 予 者 何 人(爱莲才 美 不 外 见(马说)渔 人 甚 异 之(桃花源记)2 4.用现代汉

36、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答:花 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每 小 句1分)2 5.根据文段内容,完 成 下 面 题 目(4分)(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 收 到“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的 效 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 和 文 字。由 此 可 见 古 代 铸 镜 技 艺 很 精 湛(高 超)(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答: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七、(2 0

37、1 2 苏 州)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 成 第2 6题(4分)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 请 杨 子 之 竖【注】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注】竖:憧仆2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亡一羊.何追之者众?答: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追它的人这么多?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答:我们不知道往哪边追,所以就回来了。【翻译】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

38、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得到古镜后,都把它们磨平了。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

39、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八、(2 0 1 2 无锡)阅 读 司马朗,完成第2 73 0题(1 2分)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日:“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

40、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宛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注】完(g u i):坏人。钞:掠夺。2 7.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2分)(因为)A.以其境过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策之不以其道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2 8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

41、是(C)(2分)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2 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客谢之 谢:道 歉 监 试 者 异 之 异:认为.奇 特(奇异)窃为郡内忧之 窃:私下 以病去 去:离职,离开。3 0 .翻译下列句子。(4分)(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2分)答: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地)人。(得分点:判断句式)(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2分)答: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

42、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抢掠)。(得分点:“内”和“为”)【翻译】司马朗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九岁的时候,有人说起他父亲的字,司马朗说:“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那个人对他表示了歉意。十二岁的时候,通过经学考试,成为一名童子郎。因为司马朗长得又高又壮,监考的官员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便盘问他。司马朗说:“我内外的亲戚,历来都长得高大。我虽然幼稚柔弱,却没有攀高依赖的习气,折损年岁来谋求学业的成就,这不符合我的志向。”监考官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后来关东一带黄巾军起事,原来的冀州刺史李邵家住野王县,临近险要的山区,打算迁徙到温县居住。司马朗劝说李邵道:“唇亡齿寒的道理,难

43、道只限于春秋时的虞国和虢国吗?温县与野王县就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现在您离开野王而迁居温县,只不过是逃避了早晨死亡的期限,却不能把死期延缓到明天,而且您身上寄托着一郡人民的希望,现在贼寇还没到您就要先离开,沿山一带州县的人民必然恐惧震惊,这等于动摇民心,为那些强盗坏人打通犯罪的途径啊!我私下里真为全郡担忧。”李邵不听劝告,沿山一带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司马朗二十二岁时,曹操征召他为司空掾史,任命他为成皋县令,因病离职,又复职任堂阳县长。他治理地方政策宽厚仁惠,不用鞭、杖等刑罚,百姓也不犯法。他升任兖州刺史,政策和教化得到了全面的推行,受到百姓的称赞。即使在行军打仗的时候

44、,司马朗也总是穿着粗布服,吃粗劣的饭食,用俭仆的生活给部下作出表率。建安二十二年(2 1 7),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吴国,行军到居巢的时候,部队中发生了瘟疫。司马朗亲自巡视军营,为生病的士卒请医配药。他自己也染上了疾病,死时年龄为四十七岁。九、(2 0 1 2 扬州)阅 读 鸣机夜课图记,完成第3 13 4题(1 6分)鸣机夜课图记 清 蒋士铃钱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铿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住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记母教钱时,组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锋坐膝下读之

45、。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铿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铃日:“可以醒矣!”锭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铃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注释】四子书: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波、磔(z h 6):汉字书写笔画。组绣纺:即编织结线。夏(j i d)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3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母日授四子书数句(每天)(2)苦儿幼不能执笔(苦于)无 误,乃已(停止)(4)与轧轧相间(间杂)3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3分)

46、A.抱钱坐膝上教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B.旋复持儿而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C.儿怠,则少加夏楚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D.解衣以胸温儿背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3 3.翻译下列句子。(6分)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答:到了六岁,母亲才命令我拿笔学写字。(2)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答:像莺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刺激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就会半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答:这是尽可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着这一条打一仗。3 4.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

47、?为什么?(3分)答:.赞同。“看不清楚”蒋母严于教子,正 是“苦其心志”,孟子强调困境造就人才,两者是一致的。因为往往是忧患使人成才,安乐使人走向灭亡,一个人从小要有吃苦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才能立足于社会,成就一番事业。【翻译】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我 四书中几句话。苦于我太小,不会拿笔,就削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母亲叫我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六岁时,母亲才叫我拿笔学写字。回忆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一旁,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读书。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我懈怠时,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打后又抱着我哭泣,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好好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父亲!”到了半夜,天气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后背,和我一起吟诵读书;我读得疲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一会儿,母亲摇摇我,说:“可以醒了!”我张开双眼,看见母亲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母亲才和我一同睡觉。(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