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学练习题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检验学练习题1.pdf(9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一、名词解释1.抗凝与抗凝剂: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称之为抗凝。能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称为抗凝剂。二、选择题A 1型题】1.成人静脉采血,采血的部位通常是A.手背静脉B.肘部静脉C.颈外静脉D.内踝静脉E.股静脉2.静脉采血时错误的是A.从内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B.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C.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D.未拔针头而直接将血液打入容器E.如需抗凝应轻轻混匀3.关于耳垂采血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获得较多血量B.痛感较轻C.检查结果恒定D.与静脉血差异小E.适合婴幼儿4.EDTA盐抗凝剂不宜用于A.红细胞计数B
2、.白细胞计数C.血小板计数D.白细胞分类计数E.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5.枸椽酸钠用于凝血象检查,其主要优点在于可稳定A.V因子和V 1 1 1 因子B.VD因子C.IX因子D.X 因子E.XI因子6.枸椽酸钠的抗凝原理是A.阻止凝血酶的形成B.阻止血小板聚集C.除去球蛋白D.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E.除去纤维蛋白原7.关于抗凝剂,错误的是A.EDTA-Na2溶解度大于 EDTA-K2B.EDTA盐与血浆中钙离子生成螯合物C.肝素作为抗凝血酶UI的辅因子而抗凝D.枸椽酸钠可用于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枸檬酸钠可用于输血保养液8.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首选的抗凝剂是A.EDTA-K2B.E
3、DTA-Na2的其他盐类C.双草酸抗凝剂D.肝素E.枸椽酸钠9.血沉检查时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是A.1 :2B.1 :4C.1 :6D.1 :8E.1 :910.全血抗凝离心后除去血细胞成分即为A.血浆B.血清C.全血D.浓缩血细胞E.血清因子1 1.可用于输血保养液的是A.EDTA-K2B.枸檬酸钠C.草酸钠D.双草酸盐E.草酸钾12.凝血象检查时,最好采用A.EDTA-K2B.38g/dl枸椽酸钠C.109mmol/L枸椽酸钠D.肝素E.草酸钠13.属于酸性染料的是A.美蓝B.天青C.硫堇D.伊红E.苏木素14.关于细胞成分的特性,正确的是A.嗜酸性颗粒为酸性物质B.中性颗粒为酸性物质C.细
4、胞核蛋白为碱性物质D.H b 为碱性物质E.淋巴细胞浆为嗜酸性物质15.关于瑞氏染色,错误的是A.室温越高,染色时间越短B.染液浓度越高,染色时间越短C.细胞数量越多,染色时间越长D.先倒去染液再用流水冲洗E.用缓慢的流水冲去染液16.对瑞氏染色的介绍,正确的是A.偏酸性环境中染色偏蓝B.偏碱性环境中染色偏蓝C.偏酸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D.偏碱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E.偏碱性环境中易与伊红结合17.关于瑞氏染色后细胞着色情况,错误的是A.中性颗粒为淡紫红色B.淋巴细胞胞质为蓝色C.嗜碱性颗粒为紫红色D.嗜酸性颗粒为桔红色E.单核细胞胞质为灰蓝色18.关于血细胞染色,正确的是A.瑞氏染色法是最常用的方
5、法B.瑞氏染色法对细胞质染色不及吉姆萨染色法C.瑞氏染色法对嗜酸性细胞染色效果尤其好D.吉姆萨染色法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差E.吉姆萨染色法为最常用的染色方法1 9.吉姆萨染色法较瑞氏染色法的优点在于A.试剂便宜B.标本色彩艳丽C.染料渗透性强D.对细胞核着色较好E.对胞质和中性颗粒着色较好B 1型题】题 2021备选答案A.美蓝B.伊红C.沙黄D.甲醇E.甘油20.瑞氏染液中的酸性染料是 B21.瑞氏染液中起固定作用的是 D题 2223备选答案A.绿色B.蓝色C.紫色D.灰色E.红色22.抗凝剂是肝素的真空采血管盖头颜色为 A23.抗凝剂是EDTA盐的真空采血管盖头颜色为C题2425备选答案
6、A.嗜酸性颗粒B.淋巴细胞胞质C.嗜碱性颗粒D.中性颗粒E.原始红细胞胞质24.属于嗜酸性物质的是A25.既能与伊红结合,又能与美蓝结合的是D题2627备选答案A.EDTA盐B.枸椽酸钠C.草酸钠D.双草酸盐E.肝素2 6.不适于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的抗凝剂是A27.常用于止凝血试验的抗凝剂是 B【X型题】28.影响血涂片质量的原因是A.Het图于正常B.推片用力不匀C.用未处理的新玻片D.冬天适当延长染色时间E.将刚制成的血膜在空气中挥动,使之迅速干燥29.关于酸性、碱性染料的叙述,正确的是A.以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分类依据B.以发色基团性质为依据C.美蓝中起染色作用的是天青D.酸性染料
7、带负电荷E.碱性染料带正电荷30.真空采血的优点是A.特别适用于病房和流动采血B.可避免对医护人员的感染C.可避免标本间的交叉污染D.可减少溶血现象E.不能有效保护血液有形成分31.毛细血管采血法的注意事项包括A.采血部位不能有水肿等异常B.采血针刺入深度以45mm为宜C.消毒后,一定要待乙醇挥发干后穿刺D.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E.进行多项手工法检查时,不用考虑采血顺序3 2.枸椽酸钠作为抗凝剂主要用于A.红细胞沉降率测定B.血细胞比容测定C.血液保养液D.血栓与出血检查E.肝功能检查3 3.关于肝素,正确的说法有A.可减弱抗凝血酶in的作用B.有对抗凝血酶的作用C.有阻止血小板聚集的作用D.
8、是红细胞脆性试验理想的抗凝剂E.适合于血液学一般检查三、简答题1.静脉采血时,压脉带捆扎时间为什么不能过长?静脉采血时,压脉带捆扎时间宜小与Imin,若超过2min,大静脉血流受阻会使毛细血管内压增高,可有血管内血液与组织液交流,能使相对分子量小于5000的物质逸入组织液。同时,随着压迫的时间延长,局部组织发生缺氧而引起血液成分变化较大,检查结果出现不应有的增高或降低。2.导致标本溶血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有哪些?导致标本溶血的原因主要有: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压脉带捆扎太紧、时间太长,穿刺不顺利产生的损伤,抽血速度太快,未取下针头直接将血液注入容器、抗凝用力振荡等。标本
9、溶血产生的影响主要有: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降低,红细胞内成分外溢,影响钾、镁、转氨酶、胆红素等多项指标升高或降低。3.瑞氏染色中pH对细胞染色影响有哪些?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细胞的各种成分均由蛋白质构成,由于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所带正负电荷的数量随溶液pH值而定。对某一蛋白质而言,如环境pH pI即在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结合,染色偏蓝。临床上常用缓冲液(pH6.46.8)来调节染色时的pH值,同时还应注意使用清洁、中性的玻4,优质的甲醇配制染液以期达到满意的染色效果。第 二 章 血液一般检查第一节红细胞检查一、名词解释1 .靶形红细胞2.豪焦小体3 .卡波环4 .M CH1
10、.靶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染色较深,其外围为苍白区域,而到细胞边缘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有的中央与红细胞边缘深染区延伸相连成半岛状或柄状称不典型靶形细胞。靶形细胞直径可比正常红细胞稍大,但厚度变薄,因此体积可正常。主要是由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组合和结构发生变异,其生存时间约仅为正常红细胞的一半或更短。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尤其是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 常超过20%,也见于阻塞性黄疸、脾切除后状态。血涂片制作中未及时干燥固定也可引起红细胞此类形态改变。2.豪焦小体:又称为染色质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 U m的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或溶解后所剩残余部
11、分。可见于脾切除术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和某些贫血患者;在巨幼细胞贫血时,更易见到。3 .卡波环:在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呈环形或8 字形。其来源有人认为是核膜的残余物,出现此环表示核分裂异常;也有人认为是纺锤体的残余物质电镜下可见此时形成纺锤体的微细管着色点异常;还有人认为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卡波环常与豪焦小体同时存在。可见于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增生性贫血和脾切除后。4.M CH:是指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以 皮 克pg为单位单位。MCHHbglL)RBC(/L)x ion pg二、选择题 A 1型题】1.在H a y e m
12、 y液中,可提高比密、防止细胞黏附的是A.氯化钠B.结晶硫酸钠C.氯化高汞D.氯化钾E.结晶硫酸钾2.红细胞计数的单位是A.X g/LB.X 1 01 2/LC.X IO7LD.X 1 09/LE.X 1012/ml3.用改良牛鲍板计数红细胞的实验中,计数面积为A.25个中方格B.16个中方格C.5 个中方格D.0.1m3E.0.2m34.属于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是A.肺气肿B.矽肺C.库欣病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E.真性红细胞增多症5.应考虑输血的红细胞的医学决定水平是小于A.1.5X107LB.1.6X107LC.1.4X1012/LD.3.5X10l2/LE.2.5X1012/L6.不与红
13、细胞的生理性变化有关的是A.性别B.年龄C.精神因素D.红细胞寿命缩短E.感情冲动7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大约是A.3 个月B.1 20dC.7 2hD.48 hE.5 个月8 .C B C 的全称是A.循环血细胞B.克隆血细胞C.循环池D.全血细胞计数E.柱状上皮细胞9.不影响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的因素的是A.稀释不准确B.反复充液C.有气泡出现D.计数池不干净E.充液后盖片移动1 0.关于血细胞计数中固有误差的叙述,错误的是A.固有误差也称计数域误差B.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完全相同所造成的C.这种误差可以减小D.属于偶然误差的一种E.与计数域内细胞计数总和成正比1 1.关于血细胞计数技术误差
14、来源的叙述,错误的是A.使用器材不符合要求B.稀释倍数不准C.充液不当D.吸管误差E.混合不均1 2.影响手工法血细胞计数结果的因素,但除外A.血红蛋白吸管未校准B.充池前混匀C.推式加盖玻片D.血液发生凝固E.用力挤压1 3.不属于技术误差的是A.血液发生凝固B.每次充液后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完全相同C.充液不当D.采血部位不当E.稀释倍数不准1 4.关于血细胞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A.显微镜计数法设备简单B.显微镜计数法可校正血液分析仪计数法C.血液分析仪计数法操作简便D.血液分析仪计数法精密度高E.准确性以血液分析仪计数法为高1 5.手工法红细胞计数的稀释液为A.E D T A-儿溶液B.
15、枸椽酸盐液C.H a y e m y 稀释液D.瑞氏溶液E.冰乙酸稀释液1 6.H b 的四级空间结构有利于结合A.和 C 0 2B.血红素C.珠蛋白D.F e2+E.原 口 卜 琳1 7.关于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A.普通光镜法要求计数1 0 0 0 个红细胞中所见的网织红细胞数B.普通光镜法用活体染色显示红细胞内网状结构C.W H O 推荐煌焦油蓝染液D.网织红细胞计数仪法用荧光染色R N AE.I C S H 推荐方法是流式细胞仪法1 8.嗜碱点彩红细胞胞质中含有A.D N AB.核糖体C.变性颗粒D.变性R N AE.变性脂蛋白1 9 .在正常情况下,H B 主要的存在形式A.
16、H B r e dB.H B C OC.H B O 2D.M H BE.S H B2 0 .H i C N 法为测定H B 的参考方法,主要因为A.含 K C NB.快速溶血C.H B C O 转化慢D.消光系数确定E.不受高白细胞影响2 1.有关H i C N 法的废物处理,不正确的是A.以水1 :1 稀释废液B.每升稀释废液加3 5 m l 次氯酸钠液C.混匀后封闭置1 5 hD.C I T 氧化为N 2 和 C O 2E.C N-水解为C(V 一和N H j2 2 .为消除高白细胞和高球蛋白对H i C N 法的干扰,试剂中应加入A.N a2 s。4B.N aC lC.H 2 c O 3
17、D.C aC l2E.H C 12 3 .嗜碱点彩红细胞增高不见于A.铅B.钿C.白血病D.食物中毒E.溶血性贫血24.H i C N 法最小吸收波长为A.5 4 0 n mB.5 2 0 n mC.504nmD.510nmE.550nm25.有关SDS-HB法,错误的是A.稳定B.试剂无毒性C.消光系数已确定D.SDS质量差异性大E.不适用于同时进行WBC计数的自动化分析26.应考虑输血的Hb含量应小于A.60g/LB.50g/LC.30g/LD.45g/LE.25g/L27.ICSH推荐血沉测定的参考方法是A.潘氏法B.魏氏法C.温氏法D.4 血沉率E.自动血沉仪法28.HiCN的最大吸收
18、峰位于A.5 0 4 n mB.5 4 0 n mC.5 7 8 n mD.6 3 0 n mE.4 5 0 n m2 9.S L S-H B的最大吸收峰位于A.4 9 0 n mB.5 0 4 n mC.5 3 8 n mD.5 4 4 n mE.4 5 0 n m3 0.H i C N转化液不能贮存于塑料瓶中的原因是A.H i生成减少,结果偏低B.C M下降,结果偏低C.不能转化S H BD.容易过期E.毒性加强3 1.溶血标本不会影响检查的A.红细胞计数B.白细胞计数C.血细胞比容D.血清钾浓度E.转氨酶3 2 .正常男性血红蛋白的参考值为A.1 0 0-1 2 0 g/LB.1 1 0
19、-1 5 0 g/LC.1 2 01 6 0 g/LD.1 4 0 1 6 0 g/LE.1 6 01 80 g/L3 3 .正常女性血红蛋白的参考值为A.1 0 0 1 3 0 g/LB.1 0 0-1 5 0 g/LC.1 2 0 1 6 0 g/LD.1 1 0 1 5 0 g/LE.1 6 0-1 80 g/L3 4.H i C N测定法中不能被高铁氧化钾氧化的是A.H B 02B.H B C 0C.H B FD.S H BE.H i3 5.S L S-H B法测定血红蛋白的最大优点是A.操作简便B.试剂价廉C.呈色稳定D.没有公害E.方法准确3 6.对正常成熟红细胞形态描述不准确的是
20、A.双凹园盘状,大小相似B.平均直径7.2 u mC.瑞氏染色后呈淡粉红色,中央约1/3 为生理淡染区D.胞质内无异常结构E.胞核呈圆形,无核仁3 7 .对小红细胞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直径小于6 1 1 n lB.正常人偶见C.多为叶酸及维生素&2缺乏所致D.可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E.可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3 8.对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血涂片多见球形红细胞B.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C.常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D.巨幼细胞性贫血尤为明显E.与骨髓粗制滥造红细胞有关3 9.对巨红细胞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直径大于1 5 u mB.胞核小而圆C.由于幼稚
21、红细胞内D N A 合成不足导致红细胞不能按时分裂D.多为叶酸及维生素以缺乏所致E.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4 0.对球形红细胞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细胞中心着色深,体积较小,呈球形B.细胞厚度增加,直径与厚度之比增大C.细胞易被破坏和溶解D.常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E.小儿偶见4 1 .有关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的说法错误的是A.红细胞着色深浅取决于血红蛋白含量的多少B.正常色素性红细胞可见于正常人和再生障碍性贫血C.多色性红细胞可见于溶血性或急性失血性贫血D.红细胞着色不一多见于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E.正常人外周血中不会出现嗜多色性红细胞4 2 .关于血沉,不正确的是A.组织损伤可致
22、血沉加快B.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可见血沉加快C.血浆中磷脂酰胆碱增多可致血沉加快D.恶性肿瘤病人可见血沉加快E.血浆中胆固醇增多可致血沉加快4 3.不会引起血沉加快的是A.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B.血浆球蛋白增多C.血浆白蛋白增多D.严重贫血E.红细胞直径增大44.对镰形红细胞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红细胞外形呈镰刀形、线条形等B.含有异常血红蛋白S (H B S)C.红细胞着色极淡D.由于缺氧而造成细胞变形E.检查镰形红细胞时需制湿片后再加入偏亚硫酸钠观察45.有关红细胞形态的说法错误的是A.镰形红细胞主要是因为含有异常血红蛋白CB.棘形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B-脂蛋白缺乏症C.靶形红细胞的生存时间
23、约仅为正常红细胞的一半或更D.椭圆形红细胞只在成熟后才会出现椭圆形E.有核红细胞如见于外周血涂片即为病理现象46.有关红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A.细胞大小不均是指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1倍以上B.正常人外周血涂片中可见有核红细胞C.正常人外周血涂片中可见新月形红细胞D.椭圆形红细胞形成机制与异常血红蛋白有关E.靶形红细胞形成机制与细胞膜异常有关47.与红细胞膜异常有关的是A.靶形红细胞B.椭圆形红细胞C.镰形红细胞D.泪滴形细胞E.缗钱状红细胞48.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异常有关的是A.椭圆形红细胞B.口形红细胞C.球形红细胞D.镰形红细胞E.缗钱状红细胞49.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最常见的
24、是A.剧烈运动B.肝脏疾病C.大叶性肺炎D.溶血性贫血E.大手术后50.缺铁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多为A.高色素性红细胞B.正常色素性红细胞C.低色素性红细胞D.大红细胞E.靶形红细胞51 .红细胞计数为 4.0 X 1 01 2/L,H C T 为 0.45,M C H C 为340 g/L,则 M C V 为A.9 8 f lB.1 1 2.5f lC.8 8.8 f 1D.8 5f lE.1 32f l52.红细胞计数为 3.50 X 1()1 2/L,HCT 为 0.45,H B 为 1 20 g/L,贝 ij M C H 为A.1 28.6p gB.37.5 p gC.34.2
25、p gD.8 5 p gE.1 32 p g53.红细胞计数为 3.50 X l(f/L,HCT 为 0.36,H B 为 1 20 g/L,则M C H C为A.342g/LB.l l l g/LC.333g/LD.30 0 g/LE.232 g/L54.某贫血患者的M C V、M C H.M C H C的降低,属于A.大细胞性贫血B.正常细胞性贫血C.单纯小细胞性贫血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E.小细胞高色素性贫血55.某贫血患者 M C V 7 0 f l,M C H 25p g,M C H C 330 g/L,属于A.正常红细胞性贫血B.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C.单纯小红细胞性贫血D.大红细
26、胞性贫血E.大红细胞高色素性贫血56.可出现血沉加快的是A.真性红细胞增多症B.心绞痛C.多发性骨髓瘤D.良性肿瘤E.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57 .全血离心后分5 层,依次是A.血浆、白细胞、血小板、还原红细胞、携氧红细胞层B.血浆、血小板、白细胞、还原红细胞、携氧红细胞层C.血浆、血小板、还原红细胞、白细胞、携氧红细胞层D.血浆、白细胞、还原红细胞、血小板、携氧红细胞层E.以上都错58 .I C S H 推荐H C T检测参考方法是A.放射性核素法B.电阻抗法C.温氏法D.比重计法E.折射仪法59.魏氏法测定血沉时不正确的是A.病人检查刖不需控制饮食B.血液标本不能有凝血、溶血或混有气泡C.
27、血沉管清洁干燥,管径的不均匀误差W O.02m mD.室温过高要进行血沉校正E.血沉管放置要垂直6 0.有关H C T,错误的是A.与血流变学联合应用,可用于监测血栓前状态B.球形红细胞可使红细胞间残余血浆量增加C.可作为计算MCV、MCHC计算的基础D.抗凝剂用量过大可使红细胞胀大E.可采用肝素或EDTA盐抗凝61.关于血细胞比容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于计算红细胞3 个平均指数的要素之一B.主要与红细胞数量及大小有关C.影响全血黏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D.贫血时红细胞和血细胞比容平行减低E.大面积烧伤患者血细胞比容增高62.关于血沉测定的方法学评价,说法错误的是A.魏氏法操作简便,但只反映血沉终
28、点的变化,缺乏特异性B.潘氏法测定毛细血管血,较适用于儿童,临床应用广泛C.温氏法克服了贫血对结果的影响D.自动血沉仪可反映血沉不同阶段的差异E.C 血沉率测定要使用专用的离心机63.魏氏法血沉测定的成年男性参考值为A.010 mm/hB.015 mm/hC.210 m m/hD.315 m m/hE.012 m m/h6 4.关于血沉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沉过程分为三期B.首先是缓慢沉积期C.第二期是快速沉降期D.第三期是细胞堆集期E.血沉仪可将血沉过程记录下来6 5.网织红细胞网状结构是A.脂肪B.糖蛋白C.核糖核酸D.核膜残余物E.嗜碱性蛋白质6 6 .外周血最常见的网织红细胞是A.
29、0B.IC.I ID.I I IE.I V6 7 .关于网织红细胞染色,错误的是A.首先固定红细胞B.染料带正电荷C.RNA带负电荷D.RNA的磷酸基与染料结合E.使 RNA胶体间的负电荷减少6 8.不用于网织红细胞活体染色的是A.灿烂甲酚蓝B.新亚甲蓝C.中性红D.伊红E.美蓝6 9.关于血沉影响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因素B.温度因素C.红细胞形态D.白细胞数量E.红细胞数量7 0.可作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辅助诊断的R et为A.5X 109/LB.W8X107LC.10X 109/LD.0.003E.L,分类2 0 0个细胞C.总数大于15.O X 10 L,分 类15 0个细胞D.
30、总数小于3.O X 1()9/L,分类5 0个细胞E.总数小于3.0 X 10L,2张血涂片分类5 010 0个细胞15 0 .可见于白细胞的有A.H o we l l-J o l l y B o d yB.C a b o t r i n gC.D o h e l B o d yD.A ue r B o d yE.P e l g e r-H l i e t a n o m a l y15 1.可见于白细胞的有A.M o tt C e l lB.M a y-H e g g l i n a n o m a l yC.C h e d i a k-H i g a sh i a n o m a l yD
31、.C a b o t r i n gE.P e l g e r-H U e t a n o m a l y三、简答题1.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时,如何消除外周血中有核红细胞的影响?正常情况下,血液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在某些疾病如溶血性贫血时,外周血中可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它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使白细胞计数结果偏高。因此,当血液中出现较多有核红细胞时,必须将其扣除。校正公式如下:校正后白细胞数/L =校正前白细胞数、四 有 核 红 细 胞 数2.如何利用血涂片中所见白细胞数量与白细胞总数的关系进行经验控制?临床工作中,常以血涂片中所见白细胞的多少粗略核对白细胞计数结果有无大的误差。在血涂片厚薄适
32、宜的情况下,血涂片中所见白细胞的多少与白细胞总数的关系,如不符需复查。血涂片白细胞密度与白细胞总数的关系血涂片白细胞/H PW B C(X 109/L)244746796-1010 1210-1213 183.什么是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正常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以23叶为主,杆状核与分叶核中性粒细胞之间的比值为1:13。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可发生变化,即出现核左移或核右移。4.白细胞总数、核象变化、毒性改变与患者感染范围、严重程度及机体反应性之间有何关系?白细胞总数增高程度因感染范围、严重
33、程度及机体反应性不同而有所不同。轻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正常,分类时可见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多 10义1O7L并可伴轻度核左移;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明显增高,常20X 109/L并出现明显的核左移。以上情况表明机体反应性良好。感染过于严重如感染引起中毒性休克或机体反应性较差时白细胞可不增高反而减低且伴有严重的核左移。5.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有什么意义?(1)绝对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疾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恢复期也可见;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增多明显,且可导致白细胞总数增高。(2)相对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
34、细胞缺乏症等因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以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高。6.嗜酸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有何临床意义?超敏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尊麻疹、食物过敏等。寄生虫病:尤其是蛔虫、钩虫、绦虫等。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疱疹样皮炎等。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肺癌、宫颈癌、鼻咽癌等。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均减少。惟独猩红热除外,反而增高。某些内分泌疾病:如脑垂体功能低下及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7 .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活动性肺结核、急性感染的恢复期等。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
35、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 D S)等。某些感染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8 .试述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的临床意义。急性感染或炎症:是最常见的原因,以化脓性球菌引起的感染最为明显。如急性阑尾炎、化脓性扁桃体炎。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严重的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急性溶血: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后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急性出血:如消化道大出血、脾脏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时,W B C常明显升高且出现于H b降低之前,可能与应激状态,一过性缺氧有关。急性中毒:如化学药物(安眠药、敌敌畏)、生 物毒素(蛇毒)、代谢 性 中 度(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恶性肿瘤:非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患者W
36、 B C增高的机制与促粒细胞生成素的生成、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作用被破坏、肿瘤组织坏死的分解产物引起贮备池的粒细胞释放等有关。9.试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意义。某些感染:见于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及病毒 感 染(如流感、麻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如无并发症均可见白细胞减少。某些血液病: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秉、恶性组织病。慢性理化损伤: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药物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由于自身免疫性核抗体导致白细胞减少。脾功能亢进:肿大的脾脏吞噬破坏过多的白细胞以及分泌过多的脾素灭活了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子。1
37、 0.试述采用显微镜计数法进行白细胞计数时,如何避免技术误差?技术误差是造成白细胞显微镜计数误差的基本原因,是由于操作不正规和仪器不精确所造成,应通过规范、熟练的操作、仪器的校正、试剂的标准化和增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加以避免。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器材:使用器材均须清洁、干燥,并经过严格校准,采用标准化的试剂。(2)标本采集和稀释:原则上均应采用静脉血。静脉采血时,血液与抗凝剂应立即充分混匀、所用标本应新鲜;采末梢血时,采血部位不得有冻疮、水肿、发绢及炎症等;采血速度要快,针刺深度要适当,不能过度挤压;稀释液应过滤,取血量和稀释倍数要准确;加入血液后应与试剂充分混匀,并放置5lOinin
38、后充池计数。(3)加盖玻片方式向计数板加盖玻片的方式,可影响充液的高度,应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 H O)推荐采用的“推式”法向计数板加盖玻片,以保证充液体积的高度为0.1 0 m m,减少计数误差。(4)充液的影响:充池前应充分混匀稀释液(适当用力,快速振荡3 0 s 即可),但应避免摇出过多气泡;充液时,避免充液太多或太少、断续充液、产生气泡及充液后盖片移动,以免细胞分布不均,影响计数结果。(5)计数压线细胞时,应遵循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6)计数池内的细胞分布要均匀,一般情况下,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内时,各大方格间的细胞数,不得相差8个以上。两次重复计数的误差不超过1 0%。否则
39、应重新充池计数。(7)有核红细胞的影响若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因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可使白细胞计数结果偏高,须按下列公式加以校正。校正后白细胞数/1 =校正前白细胞数_100100+有核红细胞数式中,有核红细胞指:血涂片上分类计数1 0 0 个白细胞同时数得的有核红细胞数。1 1.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计数误差中主要的固有误差是什么?如何避免?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中主要的固有误差是计数域误差,是每次充液后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造成的。根据统计学原理,血细胞在计数室内的随机分布符合泊森(Poison)分布,其标准差S二匹(m为白细胞重复计数的均值),CV=S/mX 100%=l/V
40、 X 100%,即变异系数(计数域误差)可随计数的细胞数增多而减小。因此,当白细胞数太低V 3 X 1 0 7 L时,可扩大计数范围或缩小稀释倍数;白细胞数太高 15X 107L时,则适当增加稀释倍数。此外,根据Berkson实验表明,固有误差还应包括计数池和吸管的使用次数,同一样本,多支吸管稀释,在多个计数板计数,较同一稀释液在同一计数板同样多次计数所得的结果更接近真值,因此,可采用此方法以减少固有误差。1 2.采用嗜酸性粒细胞显微镜计数时,除了应该注意引起白细胞计数误差的因素外,还应注意哪些问题?采用嗜酸粒细胞显微镜计数时,除了应该注意引起白细胞计数误差的因素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嗜
41、酸性粒细胞稀释液中的乙醇、丙酮等为嗜酸性粒细胞的保护剂,若嗜酸性粒细胞被破坏,可适当增加其用量;若中性粒细胞破坏不全,则可适当减少其用量。(2)因嗜酸性粒细胞易于破碎,混匀不宜太过用力;若使用含甘油的稀释液,因液体的黏稠度大,要适当延长混匀时间或增加混匀次数。(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应在血液稀释后l h内完成,否则嗜酸性粒细胞会逐渐溶解破坏,造成结果偏低。(4)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时应注意与残留的中性粒细胞区别,以免误认。中性粒细胞一般不着色或着色较浅,胞质颗粒细小或不清。(5)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受日间生理变化的影响较大,如早晨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波动可达4 0%左右。因此,嗜酸
42、性粒细胞计数最好固定采集患者标本 的 时 间(上 午8时或下午4时),以减少受日间生理变化的影响。1 3.嗜 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稀释液主要有哪几种?试剂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有哪些?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稀释液主要有:伊红-丙酮稀释液、皂素-甘油稀释液、乙醇-伊红稀释液、溟甲酚紫稀释液、固绿稀释液等。试剂中的主要成分有丙酮、乙醇等,为嗜酸性粒细胞保护剂;碳酸钾、草酸镀,促进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破坏;伊红、澳甲酚紫、固绿、曙红等,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甘油,可防止乙醇挥发,枸椽酸盐,E D T A-N a?为抗凝剂,可防止血液凝固。1 4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有哪些?(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常见于病程长的化脓性感染。(2)毒性颗粒: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不均匀、随机分布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见于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时。(3)空泡: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核上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常见于严重感染。(4)杜勒小体: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天蓝色或灰蓝色,直径1211nl,常见于严重感染。(5)细胞退行性变和核变性:退行性变是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等现象。核变性是细胞核发生固缩、溶解及碎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