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练习试卷(含答案解析).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8965112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5.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练习试卷(含答案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练习试卷(含答案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练习试卷(含答案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练习试卷(含答案解析).pdf(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练习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没有文化的动物中,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我这样说,其实也包含了另一项意思,就是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生活需要而决定的。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是众多复杂,但是并不尽入我们的感觉,我们有所选择。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熟视无睹。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我们并不记取一切的过去,只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我说记取,其

2、实不如说过后回忆为妥当。“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会想到过去经跄。事实上,在当前很难预测将来之用,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有时这过程非常吃力,所以成为“苦忆”。可是无论如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

3、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会故乡,葬在祖莹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脸,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脸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我记得在小学里读书时,老师逼着我记日记,我执

4、笔苦思,结果只写下“同上”两字。那是真情,天天是“晨起,上课,游戏,睡觉”,有何可记的呢?老师下令不准“同上 ,小学生们只有扯谎了。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人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

5、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部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 一 说 到 来 历 就 得 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 怕 壮 不 为 人 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

6、的一套。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那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景,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

7、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摘编自费孝通 乡土中国 再论文字下乡)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因为生活所需不断发展记忆,而动物以本能应付生活,不必需要记忆,因而也没有记忆力。B.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但事实上世代黏着的乡土社会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第2页 共2 5页C.记取与回忆不同,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D.乡土社会中口口相传,可以传递

8、世代间的经验,从而让后代从中寻求到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根据生活的需要有选择地注意生活中的对象,与生活无关的并不关心。B.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仍具有乡土性,有语言而无文字,文字不是乡下人的东西的情况将不会改变。C.与都市生活不同,乡土社会每代的生活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人们循规蹈矩。D.在乡土社会中,祖先们的经验必然就是子孙们会得到的经验,是同一方式反复重演。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我们的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语言到文字的过程包含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B.记忆具有实用性,能够满足生活中的需要,人们大

9、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C.乡土社会的人们反复地生活在同一生活定型中,不需要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D.乡土社会个别的经验等于世代经验,因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4.文章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分析。5.为什么文字对于乡土社会和都市社会有需要与否的区别?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 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 述而不

10、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扎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 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 无 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 种 以“述”

11、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 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摘编自冯友兰 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 释 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在 中庸 中,儒 家 德 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 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 就 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 子 践 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

12、.八僧)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实,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 论语.阳货 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

13、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 游叙弗伦 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话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 在 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第 4 页 共

14、 2 5 页尊重你的朋友。他 认 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 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 个 人 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已任。要从事这一学问,

15、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 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 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摘 编 自李杨“述而

16、不作”与传统教育)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 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 或 阐述”等含义所取代。C.在儒家经典著作 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 述 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

17、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 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8.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

18、点的一项是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9.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10.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三、文学类阅读一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

19、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唔唔。”她含胡的回答。“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我 么?”第6页 共2 5页“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

20、他力气大。”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W-化。“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

21、去受苦。”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1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祥林嫂又要重复她讲了多次的阿毛的往事,她这种反复的、近乎机械的讲述,是想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安慰。B.柳妈围绕祥林嫂额头的伤疤,谈论祥林嫂再婚的问题,表现了同为下层劳动妇女的柳妈对她的关心。C.柳妈告诉祥林嫂到阴间将被锯的悲剧,希望祥林嫂捐门槛赎罪。这番话足可说明柳妈是深受封建礼教摧残的。D.祥林嫂听信了柳妈的话,非去庙里捐门槛,说明

22、她也认为自己是一个罪人。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暗示了祥林嫂的命运又将“雪上加霜”,遭遇新的不幸。B.文中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祥林嫂的形象。如“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一句运用外貌描写,写出了祥林嫂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悲惨遭遇。C.对于柳妈,作者用“蹙缩”“干枯的小眼睛”写出她的衰老和令人生厌的形象,看,,,钉住,则表现她内心的阴暗无聊,生动传神。D.故事特意安排在“祝福”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23、。1 3.鲁迅先生的小说,擅长描写人物的眼睛。在这段文字中,分别描写了柳妈的眼和祥林嫂的眼,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两处描写的作用。1 4.对于柳妈这一人物,有人说她本无恶意,是同情并帮助祥林嫂的人;也有人说她是鲁四老爷的帮凶,是她最后加重了祥林嫂经济和精神的负担,使祥林嫂最终走向了死地。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目:“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口: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奉老牖,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太尉李固

24、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寿,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李而木玄,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日:“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由为豫章太守。后迂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上书救云,坐

25、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太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初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帝乳母赵媒,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木后传之数出迢余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节选自 后汉书 陈蕃传,有删改)第8页 共2 5页【注】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

26、因称三公为“三府“。荼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1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正确的一项是()A.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B.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C.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D.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1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B.字而不名,陈蕃对周博只称字不称名,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27、,故“字而不名C.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实为贬官;陈蕃因提建议被贬为豫章太守。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陈蕃劝说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尽职尽责。1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蕃自有名节,能招徒贤士。郡人周博不接受本郡前后太守的招请,而陈蕃能够招葆,正是因为陈蕃本人是有名节之士。B.陈蕃少有志向,颇为卓异。他认为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扫除天下,薛勤知道他有清扫天下的志向,认为他与众不同。C.陈蕃尽孝尽忠,反而受到杀害。他因母亲去世,宁愿弃官守丧;虽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疏,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D.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十五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他以大丈夫

28、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父亲好友之间,被认为有清扫天下的志气,受到赞叹。1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2)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1 9 .零陵、桂阳山贼为害时,陈蕃有什么看法?提出了怎样的具体措施?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奉寄别马巴州杜甫勋业终归马伏波,功曹非复汉萧何。扁舟系缆沙边久,南国浮云水上多。独把渔竿终远去,难随鸟翼一相过。知君未爱春湖色,兴在骊驹白玉珂。注 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 6 4 年),时客居四川的杜甫除京兆功曹,但没有到任,打算出蜀赴荆南。马巴州,杜甫友人,当时的巴州刺史。马伏波:

29、东汉开国功臣、名将马援。骊驹玉珂,代指早朝骑马之事。2 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名将马援、汉相萧何两个典故,感叹了朋友和自己的生不逢时。B.颔联“南国”一句,描绘了南方水云相映的景色,暗示诗人南行之意。C.尾联点明朋友志向所在,以此作结,含蓄表达对朋友的赞赏勉励之情。D.全诗主宾并举,相互映衬,将“别情”写得既曲折委婉,又真诚坦荡。2 1 .本诗颈联使用了虚写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六、情景默写2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 拟行路难(其四)中,鲍照面对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以宿命论来寻求解脱的两句是“,?”(2)韩 愈 在 师说中,犀

30、利指出当时士大夫们借年龄和学问相当就耻为尊师的两句是“,(3)在 石钟山记中,苏轼夜游并考查石钟山,对前人有关石钟山的命名进行了分析,批评了“,”的错误做法,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严谨的求实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七、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第7 0 届法兰克福书展上组织了一场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出版业影响的在线讨论,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认为,全世界出版业都在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尽管出版业没有像其他一些行业经历需求崩溃,但疫情对该行业的影响是的。第1 0页 共2 5页疫情影响雪上加霜,再加上数字经济方兴未艾,社交媒体信息过载,三重冲击,对于传统书业的经营者来说,在制定

31、经营战略时,他们不得不,因为一旦决策错误,情况则会更糟。尽管书业相对新闻报纸、广播电视、大众杂志等与读者近距离、即时性产生连接的“热媒介”而言,其以专业性、深度性和长时效的“冷媒介”特点,尚存优势。但无论是“热”媒介还是“冷”媒介,在社交媒体迅速崛起的时代,读者纷纷“离场”转 向“屏读”,却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读者“转场”,传统的书业并没有做好准备和预案。当新东方以的决心转型时,董宇辉的直播带货成为社会热点,特别是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化石成金的主播卖书案例,竟然生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讨论。人们普遍认为董宇辉“出圈”的根本原因是他读了太多的书,很快形成了“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给

32、你回报”的共识。社会大众纷纷点赞,书业专业人士也对董宇辉,认为董宇辉的直播卖书,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卖书。2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5.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书业相对而言,其以专业性、深度性和长时效的“冷媒介”特点,尚存优势。B.面对读者“转场”,传统的书业并没有做好准备和预案。C.人们很快形成“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的共识。D.人们普遍认为董宇辉“出圈”的根本原因是他读了太多的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右北平是一

33、个伟大的地名,与北平有着 的联系,但它比北平大得多,也古老得多。右北平像一个 的父亲,在漫长历史中经历了无数艰难和坎坷,却仍心胸宽广,把自己朴素坚忍和乐善好施的性格全部遗传给了北平,包围并庇护着北平。沿着华北平原北部的边缘地区,北平停住了自己的脚步。它守在长城内侧,把一切都托付给了右北平。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命名的“北”这个方位词的地方,因此可以被官方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虽然现代地理学告诉我们,北纬4 0 以上大致都是北方了,但是在河西走廊以北,在巴丹吉林沙漠以北,在阴山山脉以北,广袤的沙海、戈壁与深厚的黄土限制了绿色,也限制了人们的脚步与目光。对于中原来说,这 些 地

34、方 是 的 美 丽“绝域”,苍凉、沉寂。然而同样是塞上,右北平却是有温度的,它向华北平原敞开了自己。先民们“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来到这里。他们扎根在被称为“坝上”的那些地方,世世代代,自荒芜贫瘠中创造出厚重的历史与文明。2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8.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它守在长城内侧,把一切都托付给了右北平。B.我之看雪,是任思维的雪橇悄然深入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C.过桥人骑在一匹河的背上,任它驰骋过时间与空间

35、。D.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八、作文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

36、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 2页 共2 5页答案:1.D 2.B 3.C 4.引用论证。引用“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来论证“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的观点。类比论证。用“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的演员记得的只有一套戏文 类比乡土社会“个 别 的 经 验 等 于 世代的经验举例论证。列举小学时老师让“我,写日记的实例,论述了在定型社会中生活节奏相似,记忆都是多余的。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和都市社会进行对比,突出

37、乡土社会的特点。(列举两种即可)5.乡土社会属于定型社会,语言即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需要文字帮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都市社会属于不定型社会,人所需记忆的范围更大,当接触陌生的东西会出现记忆力不够的情况,需要文字来记录。【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动物以本能应付生活,不必需要记忆,因而也没有记忆力”错误,由原文“没有文化的动物中,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可见选项遗漏了限制语“没有文化的动物”,导致扩展了范围表述绝对。B.“但事实上世代黏着的乡土社会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错误,由原文“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可知,是说“不常实现”,而不是“根本无法

38、实现C.“记取与回忆不同”错误,由原文“我说记取,其实不如说过后回忆为妥当”可知,记取和回忆在这里是相同的。故 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B.“文字不是乡下人的东西的情况将不会改变”错误。由原文“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可知,强调文字下乡的条件,推断不出“文字不是乡下人的东西的情况将不会改变故 选Bo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文选自费孝通 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其论述的中心是文字下乡的问题,ABD并未涉及,而C项交代了乡土社会不

39、需要文字的原因,也是作者的主要观点。故 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如“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生于斯,死于斯”“日出而起,日入而息”“不知老之将至”都是典型的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论证“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的观点。如引用“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来论证“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的观点。引用“生于斯,死于斯”来论证“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第1 3页 共2 5页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的观点。如“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用“同

40、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的演员记得的只有一套戏文”类比乡土社会“个别的经验等于世代的经验”,这是同类事物类推方式,属于类比论证,使论证更深入浅出。如“我记得在小学里读书时,老师逼着我记日记,我执笔苦思,结果只写下,同上,两字”“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 日出而起,日入而息 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列举小学时老师让“我 写日记的实例,论述了在定型社会中生活节奏相似,记忆都是多余的。如“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

41、,运用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和都市社会进行对比,突出乡土社会的特点。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由原文“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 日出而起,日入而息 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可知,乡土社会属于定型社会,语言即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需要文字帮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由原文“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

42、,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可知,都市社会属于不定型社会,人所需记忆的范围更大,当接触陌生的东西会出现记忆力不够的情况,需要文字来记录。6.D 7.B 8.C 9.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1 0.“述而不作 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43、。【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错误。材料一第二段原文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 来 的 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可见并非“都”“发第1 4页 共2 5页展”,选 项A曲解文意,以偏概全表述绝对。B.,“述而不作,中的,述,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含义所取代 错。材料二开头一段原文中的表述是“述 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 将,述解释为 循;在现代汉语中,述 可以理解为等等”,可见选项有两个问题,其一

44、为扩大范围,把 说文解字换成“古代辞书”;其二把文中“可以理解为“偷换成 被所取代”,表述绝对,曲解文意。C.“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错误。材料二第二段是这样的“在 中庸中,儒家德性 孝 的定义和 述 是相关的。中席:,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 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 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 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 表达了 孝 的德性”,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文中关于“述”和“孝”的统一关系是作者的认识,也就是说“这种理解”的具体内容是本文作者的认识,而孔子并未论及孝的内涵,也没有谈论关于孝和述两者间的关系,更没有说明二者是统一的这类观

45、点。故 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原文表述为“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见 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并非是他提出来的。故 选B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观点的提取筛选整合能力。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这里说的是“真理”和“安宁”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二“孝”的论据。文本相关的信息是“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 在 尼各马可伦理学 中说,孝 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

46、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 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可见并没有谈到“安宁”,那么 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这种选择自然是与文本无关的,所 以A项不能作为论据起支撑作用。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有关孝的观点,B项,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能作为材料二孝道观的论据,文中确实提到了传承文化,但并非主要观点,文中相关信息仅有这么一处“在孔子那里,孝 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传承文化是“孝”的内涵之一。D

47、.“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第1 5页 共2 5页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不能作为材料二观点的论据,材料二中虽然提到了与父子有关的内容,“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可见这里父子的内容仅是以比方、喻体的形式出现,本体“孝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论点重点,可见D项孝顺父母宗亲的内容与中心论点没有直接的关系,自然不能作为论据。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1)引证法:大量引用古典书籍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孔子的言论,丰富文本

48、内容,增强说服力可信度。(2)因果论证法:从现象看本质(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 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 孝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或由结果探究原因(“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让论证深刻,说理透彻。(3)比喻论证法:“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传承天道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4)举 例(类比)论证:列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也有所表述。(5)对比论证

49、:“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孝”的理解不同孔子则认为从事 孝 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观点。1 0.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题干为“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0、解答本题主要看材料三的内容。从材料三第一段中总结出第一点,积极方面的作用是:“述而不作 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从材料三第二和三两段总结出消极方面的内容: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 的信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