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pdf(10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 题图形的平移课时41总课时总第:1S期教学内容教科书P12 例题、“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12 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教学准备光盘、实物投影仪、方格图。预习要求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一、复习引入1.提问:我们已经学习过物体有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别是什么?(平移和旋转)生活中哪些物体
2、运动时属于平移?哪些属于旋转?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图形的平移。二、探究新知1.进一步认识平移。(1)出示例题图,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交流,说说想法。(2)全班交流A、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追问: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箭头,这个箭头是表示平移的方向的,在图形的平移中是不能少的。)B、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2.探究平移的距离。(1)讨论: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呢?说说你是怎样数的。(2)交流不同的方法A、看“对应线段”,如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 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了 9 格。B、看“对应点”,如船头的一
3、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 9 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了 9 格。(3)引导学生找其它的“对应线段”或“对应点”。(4)提问: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独立数一数。(5)组织交流,说说方法。(6)小结:我们要知道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可以找“对应线段”,也可以找“对应点”,然后数一数,这两条线段或这两个点之间平移了几格,那整个图形也就平移了几格。3.画平移的图形。(1)谈话:刚才我们根据图意,知道了平移的情况。现在你能根据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吗?(2)出示题目要求,理解题意。(3)学生尝试画一画。(4)组织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找点、移点、描点、连线)(5)追问: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什么
4、变了?什么没变?(图形的位置变了,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三、巩固练习1 .完 成“练一练”第 1 题。独立思考,组织交流,说说想法。2 .完 成“练一练”第 2 题。独立填写,核对答案,说说思考过程。3 .完成练习一第1 题。指名口答,说说想法。4 .完成练习一第2 题。学生按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展示学生作品,交流评价。说说画平移图形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在画平移图形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第 篇)课 题图形的旋转课时4 2总课时总第:2S期教学内容教科书P 3 4 例题、“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34
5、题。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理解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 0 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 0。2 .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3 .让学生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里的应用。教学重点掌握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 0 o教学准备三角形、长方形、硬纸条、钟面、光盘、实物投影仪。预习要求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一、认识旋转1.谈话:(出示情境图)从这三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图中的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6、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A.转杆打开和关闭都是绕着一个点旋转的。B.转杆打开和关闭旋转的方向正好相反。2 .演示:用硬纸条演示转杆的旋转。3 .揭示课题并板书:图形的旋转。二、理解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1 .出示钟面(1)时针指向 1 2”,顺时针旋转一周,学生用手势表示。(2)提问:这是什么旋转?(顺时针旋转)(3)指出: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板书:顺时针旋转)2 .谈话:有“顺时针旋转”,就 有“逆时针旋转,谁来指一指逆时针是如何旋转的?学生用手势表示。3 .提问:刚才转杆打开是?(顺时针旋转)转杆关闭呢?(逆时针旋转)三、认识按角度旋转1 .提问:刚才转杆打开和关闭
7、,分别是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转杆打开是绕点0 顺时针旋转9 0 ;转杆关闭是绕点0 逆时针旋转9 0。2 .完 成“练一练”第 1 题。(1)学生看图独立完成,组织交流。(2)追问:第一幅图中,从 6:0 0 到什么时刻,分针旋转9 0?(6:1 5)第二幅图中,如果去掉台秤上的物品,指针又是怎样旋转的?四、画出简单图形的旋转1 .出示方格纸,按例题所示摆好三角形。提问:你会把方格纸上的三角形绕点A 逆时针旋转9 0。吗?2 .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3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旋转的?旋转后的边与旋转前有什么关系?4 .画出三角形绕点A 逆时针旋转9 0 的图形。学生尝试画
8、图,教师巡视指导。5 .交流画法: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的?A.确定一条边,按要求旋转后得到一个新位置,再依次画出其他的边。B.先确定从A点出发的两条边,再连成相应的图形。C.用实物旋转后,再画出实物所在的位置。说明:为了表示旋转的方向,还要在一组对应边之间画出弧形,标上箭头。6.画出三角形绕点A 顺时针旋转9 0 的图形。学生独立画图,展示作品,评价交流。五、练习拓展1 .完 成“练一练”第 2 题。(1)引导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也可用实物旋转后再画。(2)全班交流画图的方法。2 .完成练习一第3 题。(1)读题,理解题意。虚线图表示原来的位置,实线图表示现在的位置。
9、(2)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3)全班交流,说说想法。3 .完成练习一第4 题。(1)读题,理解题意。(2)学生尝试操作。(3)组织交流画图的方法。六、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七、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教后记(第篇)课 题图形的对称课时43总课时总第:3S期教学内容教科书P56 例题、“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56 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2.让学生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提高作图的技能。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
10、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教学难点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教学准备学生剪下P113、115页的图形,光盘,实物投影仪。预习要求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一、复习导入1.提问:在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过轴对称图形,回忆一下,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2.揭题:轴对称图形的两边是对称的,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认识图形的对称。(板书课题:图形的对称)二、认识图形的对称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1)出示例4 的题目要求,理解题意。(2)学生操作,进行判断。(3)组织交流,说说理由。2.探究长方形
11、的对称轴。(1)提问:把长方形纸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有几种不同的折法?独立折一折。(2)交流:不同的折法。(3)介绍:像这样对折,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4)指着黑板上的长方形,它能够通过对折的方法找到对称轴吗?学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学生介绍:取长方形一组对边的中点,画出对称轴。说明:对称轴要用点划线来画;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要让对称轴延伸到图形外。(5)追问: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这条对角线是不是它的对称轴?为什么?指名口答,说明理由。3.探究正方形的对称轴。(1)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并画出它的对称轴。(2)学生交流不同的折法、画法。(3)追问: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12、?4 .完 成“练一练”第 1 题。(1)学生独立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2)组织交流,展示学生作品。5 .探究如何画出轴对称图形。(1)出示题目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题意。(2)学生尝试完成,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你是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A.在对称轴右边依次画出与左边对称的另一半。B .先找出对应点,再连线,画出图形的另一半。(4)练习:完成“练一练”第 2 题。独立完成,展示作品,说说画法。三、练习拓展1 .完成练习一第5 题。(1)提问:这里的四个图形各是什么图形?(特殊性:正多边形)(2)操作:折一折,数数它们各有多少条对称轴?(3)提问:你能画出每个图形的所有对称轴吗?学生尝试画出每
13、个图形的对称轴,再在小组里交流。可能出现的问题:靠经验画。指出:要先量出边的长度,找到中点,这样画出来才准确。说明:一个图形中所有的对称轴会相交于一点。(4)提问:每个图形各画出了几条对称轴?你发现了什么?正三角形有3 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 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 条对称轴,正六边形有6 条对称轴。.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5)谈话:出示一个正八边形,它有几条对称轴?2.完成练习一第6 题。(1)读题,理解题意。(2)独立画图,展示作品,说说画法。四、总结回顾这节课你对图形的对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五、布 置 作 业补充习题教后记(第篇)课 题平移 旋转和轴对称练习
14、课时44总课时总第:4S期教学内容教科书P 8-9 练习一第713题,完 成“动手做”。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能画出平移、旋转后的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3.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体会平移、旋转、对称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4.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平移、对称和旋转的特点。教学难点正确画出旋转后的图形。教学准备第 11题的图形、磁铁、三角尺、量角器、光盘、实物投影仪。预
15、习要求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一、知识整理1.提问: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怎样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怎样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2.揭示课题并板书。二、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8 题。(1)读题,理解题意。(2)同桌交流,说说想法。(3)全班交流,说说这些图案各是怎样得到的。2.完成练习一第9 题。(1)理解题意,独立填写。(2)组织交流,说说平移的过程。(3)电灯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的位置?(4)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都是平移两次;方向有先后,但对应的格子数没变)3 .完成练习一第1 0题。(1)独立
16、读题,理解题意。(2)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指导。(3)组织交流,展示学生作品。(4)在画旋转和平移的图形时,需要注意些什么?4 .完成练习一第1 1题。(1)指名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2)说说每组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3)尝试操作,同桌讨论。(4)指名演示,交流旋转的方法。(5)把旋转的过程在图上表示出来,集体订正。5 .完成练习一第1 2题。独立画图,组织交流,集体订正。三、完成动手做独立阅读,理解题意。动手试一试,小组交流。指名演示,全班交流。四、总结反思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学到这里你最想说什么?五、布置作业课后作业:练习一第7、1 3题。补充习题:教后记(第 篇)课 题认
17、识整万数课时61总课时总第:5S期教学内容教材P1011的例题和“练一练”,练习一3 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和“千万”,了解这些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自主建构含有万级的数位顺序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整万数,能正确地读、写整万数。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了解一些“大数目”,感受整万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自主建构含有万级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写整万数。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感悟整万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教学准备教师:计数器2 个、PPT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数器、珠子若干。预习要求教学过程二
18、次修改、旁注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依次出示汽车、房子、游艇三幅图片,以及各自的价格,让学生读一读。初步感知整万数。揭示课题二、动态拨珠,建构新知1.教师演示拨珠。师:在计数器上,用一些珠子可以表示出大小不同的数,我们就来拨一拨。在动态的拨珠中,回顾“满十进一”。2.学生独立拨数。第 1个数:1;第 2 个:10;第 3 个数:100;第 4 个数,10003.比较数的大小。师:这 4 个数都是用一颗珠子表示出来的,但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课件呈现:个位上的1表示的是1个“一”,十位上的1表示的是1个“十”,百位上的1表示的是1个“百”,千位上的1表示的是1个“千二4.激发认知冲突。师:请大
19、家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这个数。让学生发现一个简易计数器因为数位不够,无法拨出10000这个数,教师适时诱发学生同桌合作创造新的计数器。师生动态交流,怎样完善新的含有万级的计数器。5.在万级上拨珠。拨珠,明确: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6.填写数位顺序表。学生独立填写课本数位顺序表,集体交流。介绍:根据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称为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称为万级。三、拨、写、读、悟整万数。1 .拨、写二十四万。(1)请一名学生拨一拨。指问:拨得对不对?为什么?(2)要求学生对照着计数器写出二十四万。(3)问:
20、为什么后面要写4个0?2 .拨、写一百零三万和一千万。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一起互动交流。3 .读一读这三个整万数。4 .感 悟“整万数”的大小四、呈现多元练习,巩固对数的理解。1 .在计数器万级拨珠。(1)一万一万地拨。在计数器上拨出1 9 5万,如果在万位上再添上一颗珠子,现在是多少?学生一万一万地继续往下数,数 到1 9 9万时,问:再 添1万,万位上满十了怎么办?十万位进上1也满十了怎么办?现在是多少万了?(2)十万十万地拨。在计数器上拨出9 6 0万,如果在十万位上再拨一颗珠子,现在是多少?学生十万十万地往下数,数 到9 9 0万,问:再 添1 0万,十万位上满十怎么办?百万位进上1也满
21、十了怎么办?现在是多少万了?2 .在对比中感受大小。第一组:第1个 数8 5,第2个 数8 5 0 0 0 0;第二组:第1个 数8 5 0,第2个 数8 5 0 0 0 0 0;第三组:第1个 数8 5 0 0,第2个 数8 5 0 0 0 0 0 0;师:比较每组的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数比较好读?为什么?3 .在实际生活中提升数感。(1)练一练第1题。学生分级后读数。引导学生将教室的面积、校园的占地面积和图上的数据进行比较。再次对整万数进行感知。(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这几段文字,说一说感受。独立写一写这几个整万数,并说说是怎么写的。五、整理归纳所学,激发对数的追问。师:通
22、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板书设计认识整万数数 位 顺 序 表我们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万 级个级10个一万是十万,万 千k 300000250000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得出:先看三个数的位数是否相同,三个数都是六位数;再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数就大。追问:如果最高位相同,又该怎么比呢?生答: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数就大方法二:250000=25 万,300000=30 万,370000=37 万,373025,37 万30 万25万5.数的改写。(1)引导学生关注数的改写过程。提问:第二种方法可行吗?在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时,要先做什么?(将三个数改写成用“万
23、”作单位的数)追问:什么样的数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呢?(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比较方法,提问:两种比较的方法相同吗?哪一种方法更简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领悟到:将这三个数先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后再比较更简便。(3)小组讨论:怎样将一个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组织交流汇报: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 4 个 0 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把一个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8 个 0 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4)即时练习。课件出示题目:你能先把这三年各类图书的总印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把它
24、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6300000000=()亿7000000000=()亿7700000000=()亿()亿 ()亿 ()亿(5)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常常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 1题。先组织学生对这几个数进行分级,再读一读,最后再在教材上进行改写。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 2 题。先比较大小,再说说大小比较的方法。3.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 14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讲评、订正。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 篇)课 题近似数课时6 6总课时总第:10日期教
25、学内容教科书第212 2页的例题和练一练,练习四的5 11题。教学目标1.在掌握多位数读写的基础上认识近似数,学会求一个数的近似数。2.体会近似数的含义,增强对近似数的感受,发展数感。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在认识近似数、理解近似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要求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一、铺垫游戏:找出和它最接近的整千数。(抢答)5988 6002 3657 4199 5366 2900 7188 9099 8499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主要方法是找出比较接近的两个整千数,再比差距。如:8499离9000还 差5 0 1,离800
26、0差499。所以更接近8000。二、认识近似数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说说题中哪些是实际的准确数,哪些是表示大约多少的的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用精确的数来表示,而只是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你知道例题中哪些数是近似数吗?三、求近似数的方法1、出示例题先把男性和女性的人数分级,它们各接近四十几万?你能写出它们的近似数吗?2、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 采 用“四舍五入法”板书:四舍五入法什么叫四舍五入法呢?请你自学书P 9 4页下方的一段话。交流,老师解埠例 如:48 4 2 0 4通过分级,我们知道大约有四十几万,然后看万位后一位,小位上是4,比5小,“四舍去”,所以板
27、书 484204%4800004 8万同样,486685怎样取近似数?学生说,老师板书。970889呢?自己坐在作业本上。注意格式。3、试一试四、练习巩固1、先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再说出哪些是近似数实脸小学共有学生1439人 医虎、卫生院约62000个找出近似数,说说近似数的概念。2、省略下面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再写出近似数705 385 1994 3208 9775什么叫做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说说省略的方法:四舍五入3、用“万”作单位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73986 539180 6995400 10002000用“亿”作单位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8340000000 20680000000
28、 980000000说说省略成亿作单位的数的窍门。省略成用 万”作单位的数:看千位,四舍五入。省略成用“亿”作单位的数:看千万位。四舍五入。五、全课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近似数板书设计根据尾数最高位上数的大小,“四 舍 五 入”,求近似数。970889u 97 万484204=48 万486685 a 49 万课 题整理与练习课时总课时总 第:1 1S期教学内容教 科 书 第2 5-2 6页整理与练习教学目标1.通 过 整 理 与 练 习,巩 固 所 学 的 计 数 单 位 和 相 邻 两 个 单 位 之 间 的 进 率,掌握数 位 顺 序 表,能 正 确 地 读、写 大
29、 数,掌 握 改 写 和 求 近 似 数 的 方 法。2.在 练 习 的 过 程 中,培 养 学 生 探 究 解 决 问 题 的 策 略 意 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3.通 过 练 习 进 一 步 感 受 生 活 中 的 大 数,培 养 学 生 的 数 感。教学重点能 对 本 单 元 的 知 识 进 行 系 统 回 顾、整 理。教学难点能 灵 活 运 用 多 位 数 的 知 识 解 决 实 际 问 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要求教学过程二 次 修 改、旁注一、知识系多1 .提 问:容?2 .导入:单元进行整典二、查漏补制1.让 学4师:接T关知识进行事教师巡初2.组
30、织江多位数遵 理这个单元我们学大 家 真 了 不 起,E与 练 习。(板 书i灯训练三在四人小组内功.来请同学们以四冬理。1 1各 小 组,了解学二报交流,梳理知,意 义:数 位 一,读 数、写数大小比较-、近似数习了 多 位 数 的 认 识,谁 来说一说都有哪些内学 会 了 这 么 多 的 知 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果题)彳亍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的整理。人 小 组 为 单 位,将本单元所学的多位数的相:生的合作情况。1识。-顺序表、十进制计数法发写(1)数 位 顺 序 表。教 师 出 示 数 位 顺 序 表,提 问:什 么 叫 数 位、计 数 单 位、数级位 的 排 列 顺 序 是 怎 样 的?
31、从 个 位 起 依 次 说 出 各 个 数 位。每 级 的 数 位 和 计 数 单 位 的 组 成 有 什 么 相 同 点??整数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归纳:多位数的读、写法。多位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或“万”字。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多位数的写法: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3)数的大小比较和改写。我们学习了大数大
32、小的比较方法。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为什么有时要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一个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又该如何改写呢?(4)近似数。提问:什么是近似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三、综合运用提升完成教材第25 26页“整理与练习”中的“练习与应用”第 6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讲评,组织汇报交流。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完 成“探索与实践”第7、8题及“思考题”。板书设计”顺序表r意义:数 位 L十进制计数法多位数,读数、写数大小比较一一改写1近似数(第 篇)课 题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课时6 1总课时总第:日
33、期教学内容教材P 2 7的 例1和“练一练”,练习五1-4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在“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要求预习课本第2 7页 例1,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尝试练习第2 7页“练一练”。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一、谈话引入1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1)
34、直接写出得数。1 2 X 3=2 0 5 X 3=2 5 X 2=1 7 0 X 5=1 5 0 X 3=1 2 5 X 2=(2)用竖式计算:2 6 X 4 7=说一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末尾对齐个位,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末尾对齐十位,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2 .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探究和计算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2 7页例题E让学生阅读例题1,和同桌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读题得出:(1)已知条件:月星小区有1 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 2 8
35、户。(2)所求问题: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2.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1)列出算式。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指名口述算式,教师同时板书:1 2 8 X 1 6=(2)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注意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3)小组交流算法。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4)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提问:先算什么?(先算1 2 8 X 6)再算什么?(再算1 2 8 X 1 0)最后算什么?(6 个 1 2 8 与 1 0 个 1 2 8 的和)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算式:1 2 8X 1 67 6 81 2 82 0 4 8提问
36、: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提醒学生注意:用竖式计算时,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要对齐。3 .总结算法。(1)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步骤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讨论:怎样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学生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类似,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三、反馈完善1 .完成教材第2 7 页“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2 .完成教材第3 0 页“练
37、习五”第 1、2、4 题。第 1 题:是竖式计算过程中的算练习。第 2 题:通过观察和计算来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加深学生对竖式计算方法的巩固。第4题: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计算知识来解决问题。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128X 16=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两位数个位1 2 8 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X 1 6 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7 6 8 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1 2 8 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2 0 4 8(第 篇)课 题常见的数量关系课时6 2总课时总第:日期教学内容教材P 2 8 例 2、例 3,
38、P 2 9 “练一练”练习五5-9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单价X数量=总价、速度X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2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3 .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要求预习教材第2 8、2 9 页,初步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尝试完成“练一练”。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一、谈话引入1 .回顾生活中的常
39、见问题。(课件出示题目)(1)每个书包5 0 元,4个书包多少钱?(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 0 0 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3)李师傅每天生产1 5 个零件,他 6 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2.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1 .课件出示教材第2 8 页例题2 情境图。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 2 元,练习本每本 3 元;要买4 支钢笔和5 本练习本。2 .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40、(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4)认识总价。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1)课件出示下表:单 价数量总 价钢笔()元/支()支()元练习本()元/本()本()元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2)交流讨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总价=单价X数量(3)思考: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
41、知总价和数量呢?师生交流后板书:数量=总价+单价单价=总价+数量4.师生共同小结。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 要 记 住“总价=单价又数量”,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 出“数量=总价 单价”和“单价=总价+数量(二)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3情境图。2.理 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含义。(1)提问:情境中给出的两条信息可以称为什么?(2)交流速度的写法和读法。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再进行交流。(3)认识时间和路程。提问:行程问题中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数量呢?指名说说对
42、时间和路程的理解。3.探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1)课件出示下表:单 价数 量总 价列车()千米/时()时()千自行车()米/分()分()米教师巡本(2)交生 的 汇 报 情 2路程=速(3)思时 间 呢?师生交1时间=路速度=路4.小 结。三、反馈完彳1.完 成 W第 1 题:第 2 题:第 3 题:学生独二2.完成孑第 8 题:第 9 题:四、反 思 总 2通过本课的学见,发 现 错 误 及 时 纠 正。.流讨论:路 程 与 速 度、时 间 之 间 有 什 么 关 系?兄进行板书:度 X 时间考:已 知 路 程 和 速 度,可 以 求 什 么?怎 样 求?亮后板书:程小速度程 时间
43、蟹发材第2 9 页“练 一 练”第 3 题。练 习 单 价 和 速 度 的 写 法。运 用 例 题 3 的 数 量 关 系 解 决 求 路 程 的 问 题。运 用 例 题 2 的 数 量 关 系 解 决 求 总 价 的 问 题。H 完 成 并 集 体 订 正。生材第3031页“练 习 五”第 8、9 题。已知路程和时 间 求 速 度 的 问 题。已 知 总 价 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土口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教师结合学已知路程和板书设计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 价 X 数量数量=总 价 单价单价=总 价+数 量路程=速 度 X 时间时间=路 程 速度速 度=路 程+时 间篇教后记课 题练
44、习五课时6 3总课时总第:日期教学内容教材P 3 1-3 2练习五10-19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2.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3 .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要求预习教材第3 1、3 2页,尝试完成练习五10-14。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一、知识再现1 .复习旧知识。(1)用竖式
45、计算。3 5 X 1 6 8=1 2 7 X 4 5=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2)指名说说学过的数量关系有哪些。2 .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二、基本练习1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完成教材第3 0 页“练习五”第 1 2 题。(1)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这几道算式的特点。(2)提问:怎样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3)组织练习。组织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上台板演。(4)集体讲评。结合具体题目,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2 .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练习。(1)完成教材第3 1 页“练习五”第 1 0 题。出示题目,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包含哪方面的
46、数量关系,各是社么数量关系。提问:第(1)个问题和第(2)个问题分别求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提醒学生关注对应的量。(2)完成教材第3 1页“练习五”第1 1题。出示题目,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包含哪方面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数量关系。提问:这道题求哪个量?怎么求?题目中哪个量是不变的?交流:先 根 据“路程=速度X时间”求出路程,再 根 据“速度=路程 时间”求出速度。三、综合练习1.完成教材第3 2页“练习五”第1 5题。出示练习题,提问:这道题又和我们生活中什么问题有关呢?(工程问题)分析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
47、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组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组织全班汇报交流:第(1)题:2 4 X 8=1 9 2 (个)第(2)题:1 9 2 4-2 4=8 (时)第(3)题:1 9 2+8=2 4 (个)2.完成教材第3 03 2页“练习五”中的其余练习。3.完成教材第3 2页“练习五”思考题。这道题可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练习,在巩固竖式计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教后记课 题积的变化规律课时64总课时总第:日期教学内容教材P33例 4,练习六1-4教学目标1.探索、发
48、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要求预习教材第33页,探究并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尝试完成“练一练”。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一、谈话引入1.创设问题。小明在计算“42X5”时,将因数5 写成了 50并进行了计算。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
49、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2.导入新课。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1)独立观察。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3)全班汇报交流。指名汇报交流
50、,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汇报预测: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 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 0 o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5。(4)概括规律。提问:谁能将刚才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说一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交流后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一 个因数不变,另 一 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3 .验证规律。引导: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要急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再找一些例子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