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大众化教育,强调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总结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和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身体力行的倡导乐学和终身教育,期望通过教育培养士和君子推行德政礼治,构建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孔子的教育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不仅在当时对推动社会发展、维系国家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当今的新课改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孔子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终身教育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诸多譬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颇有见地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教育的垄断局
2、面,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优秀人才的培养,维系了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性相近,习相远”,“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也”, 孔子指出人的天性禀赋相近,是教育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人也并不是一生下来就通晓知识,是后天的教育才使人博学多才,强调了教育在人格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后半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大开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形态,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拥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人才,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孔子认为教育的对象不一定全是上层社会的贵族,下层民众也有受教育的机会,于是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3、”主张教育对象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既提倡教育的平等性。“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生只需拿一点薄礼即可在私塾读书,孔子会一视同仁的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孔子的“有教无类”这一思想将固有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形态改为学在民间,是中国教育史上平民教育的始端,实质上是对人性价值的肯定,一定程度上具有平等的思想价值。孔子的教学内容相比西周贵族“六艺”的教育传统,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调整和充实。论语述而篇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行忠信就是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四教之中,文指西周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六经,既文化知识的学习,行、忠、信则是指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既道德教育。孔子强调“
4、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以德固本,以才培能,但道德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知识教育从属于德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是例证。德育的具体内容是教导学生明晰“仁”、“义”和“礼”,追求“孝悌”和“忠信”。“仁”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学“礼”可以达到“仁”,君子有甚者可以“舍身求仁”。论语述而中记载:“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入则悌,出则孝”,都强调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还主张培养“忠信” 的品格,“忠”不仅要忠君,还需忠人、忠事和忠己,“信”乃做人的基本准则,“人无信而不立”。知识教育既学习诗、书
5、、礼等六部经典书籍,再辅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从政基本技能的掌握。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君子和贤臣的最佳渠道,必须先从学生的道德素养着手,再用文化知识武装其头脑,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国家提供优秀的治国良才。孔子在其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和温故知新的教育教学原则,对后世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论语中有一则记载子路和冉有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根据他们二人的性格差异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就是孔子鼎鼎有名的“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成效。孔子认为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方式以及学
6、习能力各不相同,就不可施以同等的教育方式,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孔子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诱导原则的教育家,他主张无论是智育还是德育,都要建立在学生自主需要和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己思考得到切实体会。论语述而中记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即是孔子提倡的启发诱导式教学。这个原则主张教育者应该在学生愤悱而不得的情况下适当的加以提点,启发学生寻找到新的突破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学会举一而反三,从而循序渐进的挖掘和掌握知识的精髓。孔子在教学中既重视“学”,又重视“思”,论语为政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是主张学思并重的教学原
7、则。一味的进行文本的学习而不加入自己的思考就会昏昧迂腐,毫无所得,但是脱离知识的学习只凭思维的活跃就不可避免的流于空想,天马行空。孔子既反对只学不思,也否定只思不学,只有学思结合了,才不会对新知识感到疑惑不解,才会真正的理解教条式的感性经验。但若是进行教育教学之后不及时的复习和反思就难以把握知识的深刻内涵,无异于“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孔子提出了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论语为政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生要既温故又知新,再通过温故而知新,只有通过不断温习和积累才能巩固已学的知识,达到故识和新知的融会贯通以及自身文化水平的提升。孔子在论语中多处提到教学应该“乐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
8、乎?”,学习过程中时时温习实不失为一件乐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了解学习者不如爱好学习者,爱好学习者却不如以学习为乐者;“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孔子自述其心志,“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没有察觉。孔子认为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把学习当做乐趣者不会因为学问的枯燥而放弃对“仁”和“礼”的追寻,反倒乐在其中。孔子主张人应该进行终身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人的品格和学识才不至于倒退。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对其一生的精辟总结。他
9、身体力行的实践了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用一生的时间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我,成就了他在文化和教育事业上的丰功伟绩。孔子在其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言传身教,知行统一,论语子路:“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育者需重视自身知行之间的关系,以身作则的做到知行统一,从而达到“正人”的教育效果。被教育者也须 “知行统一”,将学习所获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真正的将感性知识内化为自身修养。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占据教育的局面,开创了民办私学的先河,形成了“学在民间”的教育形态。孔子通过教育培养了大量拥有健全人格的贤者,掀起了学“仁”知“礼”的风潮,提高了民众的知识和道德水平,对
10、当时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二、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认真研究其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对调整当下的教育模式和转变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时下的教育虽说实行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改革中的不良现象屡见不鲜,新课改究竟改在哪里值得人深思。如今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其子女本应能在城市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但事实证明,城市对其拥有很深的偏见和轻视,总是非常无情的将他们隔离在高等学校之外。许多学校不愿招收农民工子女,认为其可能会把农村的所有陋习沾染给城市的学生,影响班级风貌或者降低学校的升学率。纵然城市里也有为农民工子
11、女开设的专门学校,但许多教师仍不愿在这类学校工作,导致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匮乏。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实行了多年,但农村九年制阶段的实际学费却比施行此项政策以前更为昂贵,甚或比城市同一阶段的学费还要高。应试教育的盛行使得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只注重升学率,即过分地强调智育而忽视德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将焦点转入文化课的学习,取消了许多诸如艺术和思想品德等副类课程,造成了对学生兴趣和品德的漠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实行机械式的灌输教学,缺乏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动机;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和培养他们的才艺,将孩子的时间安排的滴水不漏,过度的学习压力造成学生
12、精神的紧张,甚至适得其反产生厌学情绪;学生为了达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只得拼命的掌握学习内容,但大多数都只记住了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根本没有深入思考其中的内涵,更别说灵活运用将其内化。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基本上都难以对学习产生乐趣,只是当成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德育和实践课程的缺失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不够关注使得学生的自身修养和实践能力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另外,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导致了人们在工作后为了迎合工作和生存需要,难以继续保持学习行为,终身教育无法全面有效的实行。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种种的不良教育现象,在于国家、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没有秉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实行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式。认真研
13、究孔子的教育思想,阐释其深刻内涵,对当今的课程改革和教育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依据孔子优秀的教育思想,国家应该制定完善的教育机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有效地执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降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门槛,学校和教师需秉持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正确的对待农民工子女,本着教师的师德对其一视同仁的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教育界应顺应时代潮流和符合市场需要,改变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德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该增加德育、艺术和实践类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身品格的修养,使其乐在其中而又文质彬彬。教师需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教育方式,家
14、长也应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因材施教,切不可因过度的追求班级平均分和孩子的全面发展而造成对学生身心的不利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其愤悱而不发时进行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积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实现机械式灌输教学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也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树立正确的榜样,重视在日常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切勿向学生讲述不健康的学习内容。作为学生,必须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思,思时学,学思并重了才能真正理解新知识。学生在课后也需时时温故知新,深刻体会故识与新知之间的联系,并做到知识在实践
15、中的灵活运用,达到融会贯通、知行合一,从而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理性认知。书山有路学海无涯,知识是永无穷尽的,人只有学习了才能保持精神上的进步和崇高,因此我们必须努力践行终身教育这一理念,无论何时都不能放弃对学习的坚持和对真理的探寻。孔子是中国教育思想的鼻祖,提出了有教无类、德育为先、因材施教等著名的教育理念,为中国的教育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深刻的教育思想也对当下的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 卫志骞,孔子教育思想的民主意义,前沿,2012年第4期总第306期;2、 余沁怡,浅谈孔子的德育教育,华章,2012年第34期;3、 向会斌,略论孔子的养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第31卷第3期;4、 刁桂梅、丁明英,论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13卷第2期。 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