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人格理论与人格塑造.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8901226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讲座人格理论与人格塑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专题讲座人格理论与人格塑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讲座人格理论与人格塑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讲座人格理论与人格塑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讲座人格理论与人格塑造专题讲座人格理论及人格塑造陈 宏(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一、人格概述(一)人格的含义及其特征人格“ personality ”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语 persona ,此词的原意是指希腊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面具随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了角色的特点和人物性格。就如同我国戏剧中的脸谱一样。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其中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要求所戴的面具,表现出一个人外在的人格品质。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

2、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人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如,“他具有健全的人格”“他的人格高尚“他出卖了自己的人格”这些描述包含了人格的多重含义,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有道德意义上的人格,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也有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格。在心理学中人格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呢?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及个体差异的领域。到目前为止,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因而对人格的看法有很大差异。综合各家的看法,可以将人格的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格的多种本质特征。

3、1 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及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如“固执”在不同的环境下有其特定的含义,在不同人身上也有不同的舍义。在娇生惯养、过度溺爱的环境中,“固执”带有“撒娇”的意思;而在冷淡疏离、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固执”又带有“反抗”的意思.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正说明了人格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另一方面,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也有一些相同的人格特征,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这里的“勤劳”品质,就是共同的人格特征。2 稳定性人格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

4、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为人格。例 如,一位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都会表现出沉默寡言的特点,这种特点从入学到毕业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这就是人格的稳定性。俗话说,“江山易改难移”,这里的“秉性”就是针对人格说的。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改变,人格也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3 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会出现适应的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4 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

5、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及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二)人格的结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方面。1 气质气质 (temperament)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及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孩子刚一出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有的孩子爱哭好动,有的孩子平稳安静.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

6、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一个人的活泼及稳重不能决定他为人处世的方向,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人既可以成为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也可以成为道德败坏、有害于社会的人.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平庸无为的人。2 性格性格 (character) 是一种及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所谓态度,是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态度表现在人的行

7、为方式中。例如,当国家和集体财产遭受损失时,有人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奋起保卫,有人则退缩自保,有人甚至趁火打劫.这就是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这些不同的态度表现在人们的不同行为方式中,它们构成了人的不同的性格。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如有的人大公无私,有的人自私自利.这些具有道德评价含义的人格差异,我们称之为性格差异。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面貌。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罗和富尔顿 (Rowe Fulton ,1979) 的研究发现,脑损伤或脑

8、病变对人的性格有影响。一个额叶受损伤的人,性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病人变得动静无常,有时爱说粗俗的下流话,对伙伴缺少尊敬,不能容忍约束或劝告,时而极端顽固,时而反复无常,时而犹豫不决这一研究说明,大脑皮层的额叶及人的性格有关.3 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及和谐.自我认知自我认知 (self-cognition)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及评估,这是

9、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自我体捡自我体验 (self-experience) 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如一个人对自己作积极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尊感;作消极的评价时,会产生自卑感.自我体验可以使自我认识转化为信念,进而指导一个人的言行;自我体验还能伴随自我评价,激励适当的行为,抑制不适当的行为。如一个人在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

10、行为后果时,会产生内疚、羞愧的情绪,进而制止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自我控制自我控制 (self-regulation) 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如一个学生意识到学习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意义,会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动机,表现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的精神。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二、人格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经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及特定的动欲区有关,而且,如果你在一个阶段遇到了阻碍,你就会停留在那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口腔期,快乐来源于口腔的运动.弗洛伊德认为问题出在孩子过早断奶上面。过早断奶会对小孩的人格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会

11、使小孩形成口腔期人格。第二个阶段是肛门期,快乐来源于排泄。如果没能够正确地掌握如厕训练,问题就会出现,形成肛门期人格.第三个阶段是性器官期,快乐的主要来源是性器官.停滞在这个阶段会使男性或女性过分男性化或者导致女性产生对于关注或控制的渴求.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名字来源于一个描述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的希腊神话)就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男性都会产生这样的情结,婴儿到了性器官期时,会寻求外部客体来达到某种满足,这样,孩子爱上了他的母亲。但是在他及母亲之间有个障碍孩子的父亲,即使幼儿没有弑父的行为,也会对父亲有攻击性,而且,幼儿无法分辨心理和现实的界限,他们就会认为父亲能够识出他们

12、在密谋弑父,父亲会很生他们的气,进而又会去想父亲对自己最严厉的惩罚会是怎样的呢?他们自己给出的答案是:阉割,所以他们总结出,父亲会因为他们对母亲抱有非分之想而阉割他们。随后的几年他们便不再对性感兴趣。接下来就到了第四个阶段:潜伏期,儿童不再纠缠于恋父或恋母情结,性欲一直被压抑着。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于是进入人格发展的最后时期 - 生殖期。在这个时期,个人的兴趣逐渐地从自己的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变为异性关系的建立及满足,所以又称两性期.儿童这时已从一个自私的、追求快感的孩子转变成具有异性爱权力的,社会化的成人.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如果不能顺利发展,儿童就可能产生性犯罪、性倒错,甚至患精神

13、病。由于弗洛伊德重视早期经验,所以他对潜伏期和生殖期没有较多论述。(二)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通过自己的临床及实践,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做了重大的修改,建立了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形成理论,他强调 “ 自我 ” 的作用。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自我及社会要求之间矛盾冲突的表现。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时期:(1) 乳儿期: 此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本阶段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家庭以母亲为中心按社会文化要求组成育儿方式,使婴儿获得舒适及安全的感觉。如果此时缺乏来自护理者的爱抚,或照料无规律,那么就会产生基本不信任感及不安全感。(2) 婴儿期: 此期的发展任务

14、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意志的实现.由于在此期间肌肉和神经系统具有了更大的整合能力,而增强了自我力量。这期间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行为要注意掌握分寸,既要给予其自主权,让儿童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要有所控制。这样才能养成儿童宽容和自尊的性格.此阶段发展任务的解决可为今后儿童的遵纪守法做好准备。(3) 幼儿期: 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这阶段由于知觉和肌肉运动的更加精确化,加上语言能力的增进,大大激发了儿童的独立性。本阶段儿童有更多的自由,社会也向他们提出了行动要有主动性和目的性的要求.此期儿童的社会关系已从家庭中的三角关系 ( 儿童、父母 ) 扩充到

15、社会同伴中去。儿童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模仿成人的社会生活,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发展.(4) 童年期: 此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此期儿童开始意识到进入社会,意识到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社会任务,也必须勤奋学习以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此期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也由家庭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及其他社会组织。(5) 青少年期: 此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同一感和克服角色的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如果此期不能很好地解决自我同一性,则产生角色的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这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或形成了及社会要求相背离的以及社会不予认可的角色。这一阶段是青少年追

16、求性别、职业、信念和理想等方面同一性的标准化时期。补充内容: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他率先提出 “ 人生历程八阶段 ” 理论,并详细论述了每个阶段特定的心理、社会发展课题,称之为 “ 心理社会危机 ” 。艾氏认为,每个阶段心理、社会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就会产生积极的品质,反之,就会产生消极的品质.1 婴儿时期:信任 - 不信任( 0 1 岁)这是获得信任感而克服不信任感阶段。所谓信任,是婴儿的需要及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的婴儿对母亲或其他养育者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的人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婴儿如果得

17、不到周围人的关心及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及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2 婴儿后期:自主 - 羞怯、怀疑( 2 3 岁)。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及羞耻感阶段.个体在第一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

18、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就会使孩子产生自我怀疑及羞耻之感。3 幼儿期:首创 内疚( 4 5 岁).这是获得主动感受而克服内疚感阶段.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及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这时候,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及进取心。反之,如果父

19、母对儿童采取否定及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及失败感,这种内疚感及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4 儿童期:勤奋 - 自卑( 6 11 岁)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及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及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

20、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5 青年期:同一 - 混乱( 12 18 岁)。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及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及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及他人在外表上及性格上的相同及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及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心理社会同一感。6 成人前期:亲近 - 孤独( 18 25 岁)

21、。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亲密感是人及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及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及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及他人分享快乐及痛苦,不能及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及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7 成人中期:创造 - 停滞( 25 60 岁)。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的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万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

22、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及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8 成人后期:自我完善 - 悲观失望( 60 岁以上)。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一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痛不胜痛。于是产生了一种绝望的感觉,精神萎靡不振,马马虎虎混日子。三、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23、(一)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个体差异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情境中表现出的独特动作、思维、情感方式等一套社会性行为倾向 , 是个人及社会有关的完整而稳定的行为倾向总和 , 是个人对参及各种社会交互活动取得的经验加以内化所形成的。以孩子的成长为例。家庭对孩子的道德面貌极具影响力 , 子女及其父母观念的相关度要比同其他人的相关度高得多。子女及其父母信念、态度的相似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 , 他们更多地受家庭以外的群体及正规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校的适应 , 使他们感受班风、校风等的集体态度和集体情感 ,产生成功、失败、挫折等各种情感体验 ,这些体验经常出现 ,就会固定在个体的人格结构上 ,进而影响学生人格发展.

24、所以特殊文化中的道德信念一旦被人在潜移默化中所吸收 ,就会被逐步内化 ,组成“自我 ,构成人格的一部分。在学校 ,教师的思想、行为方式、待人接物态度等等 ,容易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因此教师担负着发挥人格力量的作用.学生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具体的、现实的个体 ,他们在人格类型和特质上存在差异 ,教师要遵循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对学生进行了心理测验 ,作为教育决策的辅助手段 ,用于学生教育、评价、心理咨询。如 : 自然实验法 ,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有控制的实验。教师 ( 主试 ) 创设一定的情境 ,主动引起学生 ( 被试 ) 的某种性格特征得以表现 ,然后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影响学生的行为表

25、现 ,通过观察、分析 ,了解学生的性格 ,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日常观察、调查、谈话、作品分析、智力测验等方法 ,发现学生家庭文化背景差异、志向水平差异、先前知识差异、能力素质差异、学习方式差异等个体差异 ,找到每个个体的潜力 ,建立个案 ,在教学实际中加以应用。(二)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方法每个学生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都具有学习、创造的潜能.教育必须围绕 “ 保护天性、张扬个性、完美人生 来展开.因为学生个性的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多样化的社会,必然要求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然而,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 “ 同一性 ”

26、,忽视了个性的培养。用同一标准培养学生,用统一目标规范学生,用统一进度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学生,用统一的试卷操练学生。这是一种不公平、不公正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失去了独特的个性,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语文课程标准在 “ 课程的基本理念 ” 中提出: “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 语文教学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呢?本人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1. 关注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

27、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都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即个体差异。例如在认知方面、能力方面、情感体验上等的差异。实施素质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必须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差异,树立差异教育的思想意识。学校应是一方沃土,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佳的环境,使每棵禾苗都能茁壮成长。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个性化传统教学是将教学目标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局限在认知方面的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往往只重视教学结果,很少关注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28、行)中提出教学的总目标是 “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 。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尽量做到分层制定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个性化。因为有了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有正确的发展方向。要以教材为凭借,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确定出 “ 最近发展区 ” ,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要有 “ 弹性 ” 。既要有基础性目标,又要有发展性目标: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要求学生达到某一层次的目标后,还要向高层次的目标冲刺,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始终保持在 “ 最近发展区 ,这样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参及学习,使目标起到分层激励的作用,让其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符合个

29、体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设立各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对于一个优秀生要鼓励他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而是要设立新的目标;对于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定一个更为实际可行的目标。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对学困生只限于对诗句的初步理解,能背诵默写就算 “ 达标 ” ;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达到以上要求外,还应该激发他们对诗句进行鉴赏.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 “ 各取所需 ” 地学习。让每个学生 “ 跳一跳都可以摘到桃子 ” 。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顺其意而扬长老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组成 “ 特长小组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例如,擅长体育的,可组成班级运

30、动队,负责早操、课间操,并鼓励、推荐他们参加校级以上的运动会;擅长演唱的,可组成演唱组,负责班级的文艺活动、课本剧的演出;擅长写作的,可组成班级文学社,负责编辑班级小报、黑板报,并推荐出优秀的作品,向报刊投稿;擅长口头表达的,可组成班级演讲组,定期举行演讲示范,并鼓励他们参加校级以上的演讲比赛;擅长上网的,可组成 “ 小灵通信息组 ,定期向同学们发布国内外新闻。而对于那些某方面有不足的学生,可参及相关反向的 “ 特长小组 ” ,反其道而避短,让他们在 “ 耳濡目染 ” 、 “ 润物细无声 中发展能力。如平时不善于言谈者、胆小的学生,可让他们参加演讲组,不求立即登台亮相,先让他们在善谈者的示范下

31、,潜移默化,逐步锻炼胆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2 关注生命,尊重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尊严,让每一个学生有一个主动探索、张扬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是每一个学生的,他们每个人都应该充分拥有.我们心中不应该总是偏爱那些聪明、听话、学习成绩好或及自己性格接近的学生,把那些学困生放在被遗忘的角落里充当“ 看客 ” 、“陪坐,而应该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关爱他们,尊重他们。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要由传统的 “ 一刀切 、“ 齐步走 ” 转到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上来.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2、 ” 学习的要求要因人而异.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例如: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有的同学需要读三遍,有的需要读五遍。老师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时间及空间,不要强求一致.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大力鼓励学生用自己创造的方法读书。有的学生喜欢先分析题目,然后了解主要内容,再细读课文,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坚持这样读书,完善这种方法;有的同学喜欢从开始就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老师同样要给以表扬鼓励,让学生把这种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长期坚持下去,将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渐变为个性化的行为。尊重学生独特的

33、理解、感受和体验发表独特的见解,往往蕴含着创造力的萌芽。因此,教师必须给予积极的扶持和帮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 “ 往往是多元的 ” ,“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 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大胆质疑,敢于挑战课本,挑战老师。培养其创新意识。3. 关注过程,分层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传统的评价用单一的量化、标准化测试来评定每一个学生,这种评价方法不能真实地反映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评价 “ 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 ” ,“ 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 因此,我

34、们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灵活的、具体的,力求做到:口头及书面相结合;单项及综合相结合;集中及分散相结合.要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评价上,可采用多种的评价方式: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等.例如,对作文的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自评、互评、师生一起评等方式。教师写评语,不应只停留在对主题、结构、方法、字词句的评价上,也应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不同性格、不同程度的学生要给不同的评语:对性格较内向的、感情较脆弱的、写作能力较低的学生,要及时捕捉他们在文中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肯定,让他们树立起信心,看到今天比昨天好,相信明天比今天一定会更好;对进取心较强的,但又较容易满足于现状的学生,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多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给他们以压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总之,只要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努力去探索,一定能发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只要我们确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爱学生,尊重学生,那么,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