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进制造业十四五规划.docx(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先进制造业十四五规划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在创造经济价值、优化供给结构、承载创新活动和集聚高端要素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城区的立区之本、强区之基。加快构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排头雁,推动区内先进制造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赋予城的重要使命。“十四五”时期,既是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制造业跨越新关口、培植新优势、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据市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与形势(一)发展基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20年,城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155亿元
2、,“十三五”期间总量持续保持全市第一。企业主体不断壮大,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87户,较2015年末净增加50户。13家企业上榜2020年市“双百工业企业”名单,23家企业入选2020制造业企业100强。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工业企业获得驰名商标3件。产业发展格局不断优化,“3+4”市、区共建工业园区架构进一步完善,园区总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90%,实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智能终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20年,新兴制造业实现产值136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6.2%,较“十二五”末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数字经济
3、增长20%。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稳固性和经济稳定性显著增强。汽车、电子、装备三大产业产值比例由“十二五”末的6.521调整为5.56.91,三大产业由汽车一家独大,逐步发展成汽车、电子两大产业齐头并进,“芯屏器核网”加快补链成群,OPPO、传音等百亿级项目建成投产,手机年产量达到9071万台。创新动能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时期,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总额累计达到259.47亿元,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普遍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再升科技高效无机真空绝热板等新技术填补国内产品空白。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大数据与物联网创新学院建成运营,市级以上研发平台总数
4、达到223个,4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90家、科技型企业2905家,分别增长2.8倍和6.1倍。科技创新成果丰硕,高新技术产品2167项,占全市的20%,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总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分别增长2.3倍和1.8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08%,“双创”指数和综合科技竞争力持续保持全市第一。智能制造实现新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区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企业通过实施“机器换人”、“数字化装备普及”计划,使用工业机器人总数超过500台,建成2个智能工厂和13个数字化车间,1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1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评定,
5、27个项目被认定为国家级、市级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智能样机、全套3D打印等开放共享平台建成投用,智慧城市“两中心两平台”启动建设。绿色制造取得新成效。“十三五”时期,城区严格落实制造业领域环保责任,严格实施总量减排计划,深化汽车整车、汽车维修、包装印刷等行业VOCs治理,大力支持企业清洁化、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市级绿色工厂4家。“十三五”期间,淘汰落后及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全面完成,先后关停大中型“三高”企业,完成企业搬迁,有序推进企业搬迁,实现皮鞋城、模具园等低效工业区“退二进三”、“退城入园”。(二
6、)存在问题“十三五”以来,虽然城制造业取得长足进步,但由“城制造”向“城智造”“城创造”转变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产业链整体水平不高。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配套企业层次总体不高,部分行业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较弱。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少数企业研发创新投入不足,技术研发队伍不强,拥有研发机构和举办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不高,产学研成果转移转化率低,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较高。专业人才难以引进。新兴产业领域、跨学科前沿领域人才供给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性、高技能等高素质人才占比明显偏低。资源要素制约明显。存量土地稀缺、环境容量有限
7、等要素保障的矛盾日趋突出,产业发展空间不足、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等问题,严重制约城制造业的发展。(三)发展环境1.发展机遇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蕴藏新机遇。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入发展,以区块链、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制造业领域,制造业价值链重心由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转移,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新兴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绿色制造产业等将获得较大发展,为我区加快由“制造”向“智造”“创造”转变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新契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
8、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共建“一带一路”、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深入实施,政策叠加效应正在释放。同时,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将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再生资源利用等领域带来巨大产业发展空间,为城区抢抓创新发展、布局新兴领域,全面提升城制造业竞争力提供新的契机。区域合作激发产业增长新活力。地区经济圈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第四极”,使战略地位愈加凸显、战略空间不断拓展、战略潜能加快释放。地区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要通过强链条、育集群、建体系、促合作,协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西部重要增长极、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加快推动
9、跨省市毗邻地区产业合作园区高新区建设,为城坚定扛起制造业大区责任担当,助力建设地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带来诸多政策利好、项目利好,为城区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硬件”和“软环境”,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集聚,有利于释放城制造业发展新活力。区位优势促进高质量发展。城是国家首批临空经济示范区,是自贸试验区、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重要承载地,是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主阵地、地区经济圈建设重要枢纽节点,域内机场是西南地区三大航空枢纽之一,机场周边规划有国际物流分拨中心,依托铁路枢纽东环线,可实现机场无缝衔接,形成空铁水快捷联运体系。良好的区位优势,将助力城制造业开放、创新、高质量发展。2.面临挑战“十四五”
10、时期,是加快推进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坚期。市区作为全市承接功能疏解和连接双城的生态节点、创新节点、发展节点,要抢抓打造绿色生态示范区、创新发展聚集区、会展经济功能片区和创建市“双碳”工作先行示范区策略机遇期和重要窗口期,发挥优势、开拓视野、主动作为,不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新成效。1新发展阶段提出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给市区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新矛盾、新挑策,保持策略定力,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更好地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立足大循环、谋篇双循环中全力打造新动力、探索新模式、谋求新发展。市区区地处双城的黄金走廊,地理位置优越、区内交通
11、便利、创新要素汇集,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具有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良好条件,制造业体系较为完善,开放步伐加快,发展红利加速释放,市场活力持续增强,成为全市承接功能疏解和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平台,具备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更大作为的良好基础和条件。2新发展理念赋予新使命。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作为重要的工业城市,承担着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历史重任,明确提出“坚持制造业立市,建设制造强市”的策略部署,为市区区制造业发展指明了
12、方向。市区区产教融合优势突出,创新资源要素集聚,会展经济引领聚势,以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策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工业体系基本成型,已成为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承接地之一。“十四五”时期,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以“智”造统领制造,以“智”量引领增量,以“智”能转换动能,推动制造业质量创新、效率创新、动力创新,继续成为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3新发展格局提出新任务。“十四五”时期,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推动制造业提高抗风险能力、打造市场竞争新优势提供重要机遇。市区区工业基础雄厚、制造资源丰富、创新资源集聚,同时也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不
13、畅、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产成本日益提升、产业园区同质化等挑策。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策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作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新高地。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快打造策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进的产业体系,实现动能转换和经济运行的有效协同,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综合竞争力。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把握新阶段、贯彻新理念、融入新格局,深入落实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带以及地区经济圈建设,紧扣“高质量发展的经
14、济大区”建设要求,按照区委区政府“2+4+1”工作思路,坚定工业强区不动摇,坚持固本开新求变、补链强链成群,持续巩固支柱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构建高能级、高层次、高梯度的产业结构,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现代工业体系。(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壮大各类创新主体,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推动城制造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城制造业走创新型发展道路。坚持高端发展。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突出比较优势,攻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大力发扬工匠精神,培育一批高端产品,打造一
15、批高端品牌,推动城制造业走高端化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持续降低现有企业能耗水耗物耗水平、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放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城制造业走绿色化发展道路。坚持融合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快产城融合步伐,构建集约、高效、安全的产业发展生态,推动城制造业走融合发展道路。坚持开放发展。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整合利用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推进资源要素集聚和发展空间拓展
16、,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推动城制造业走开放合作发展道路。(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构建形成“2+4+1”现代工业体系,全面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建成市先进制造业核心区;力争到2026年,再造一个“城工业”。产业规模平稳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发展体系不断升级,城制造强区地位进一步巩固。产业规模明显提升。到202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0家,其中年总产值超10亿元企业超过40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25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0%,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保
17、持在50%以上,智能终端产业实现产值750亿元。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四五”期间工业投资累计突破900亿元。到2025年,全区(研究和开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26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5件,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达到70%以上。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制造指数达到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80%,两化融合总体发展水平达到65。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制造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实现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全覆盖,主要行业及产品单位能耗及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8、。到2035年,建成国家级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支柱产业集群和潜力产业集群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以上,行业龙头及行业领头企业集聚成群,制造业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取得明显成效,质量水平、速度水平、能级水平实现重大突破,助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能力明显提升,支撑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经济中心能力明显增强。三、重点领域从新型制造业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出发,聚焦制造业前沿技术产业领域,以制造业重点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为依托,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2个两千亿级的支柱产业集群,以及先进材
19、料、智能装备、消费品、智慧建筑4个百亿级潜力产业集群,培育发展通机制造、电线电缆、医药器械、头民融合等领域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形成有支柱、有梯度、有后备的“2+4+1”的现代工业体系。(一)打造两个两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1.汽车制造紧跟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四化”新趋势,以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做优整车制造,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布局,做精核心零部件,发展汽车后市场及服务业,打造国家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到2025年,汽车产业产值达1800亿元。传统整车制造。鼓励企业加快生产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培育发展新优势。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调整产品结构,推
20、动优势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提高先进汽车电子、轻量化材料、高强度车身等应用比例,提升产品性能。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持续研发中高端车型,重点发展价值量高、盈利能力强的轿车、SUV和MPV等乘用车产品,推动产品向新、品牌向上发展。新能源汽车。以新能源汽车等整车项目为依托,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大力发展燃料电池汽车,鼓励发展混合动力汽车。以动力电池项目为核心依托,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电池、电机、电控企业,提前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推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以及整车集成技术攻关、工程研究,加快突破并掌握一批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支持传统汽车配套企业转型发展,推动通用零部
21、件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鼓励企业研发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大力支持电机轴生产线。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站)研发和生产。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核心零部件企业,发展“整车+关键零部件”全产业链,培育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建设西部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打造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智能网联汽车。依托汽车全球软件中心、协同创新智能汽车研究院,重点发展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自动驾驶、智能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智能仪表盘、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车云、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等技术。大力推动复杂环境感知子系统发展,鼓励天实精工增加车用摄像头模组生产,支持开发的
22、芯片在智能网联汽车开展示范,鼓励惯性开发车用级惯性陀螺。依托5G自动驾驶开放道路场景示范运营基地项目,推进道路基础设施适应性改造和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远程驾驶、自动泊车、停车避撞、跟随行驶等技术道路测试。依托汽车智能化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智能网联汽车总部等,加快布局智能车机、液晶数字仪表、智能天线等相关系统的设计与生产,打造集芯片、软件、传感器及终端设备等为一体的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体系,推动汽车产业加快向智能网联转型。汽车电子。推进市汽车电子重点关键产业园建设,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电子和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两大方向,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零部件系统、软件算法三
23、大产品领域。依托软件中心、智联精密模具等企业,推动发展车规级芯片、高性能传感器、连接器等汽车电子核心元器件,着力弥补在汽车半导体器件基础领域的短板。大力发展车体电子控制系统和壮大车载电子电器产业,积极招引动力控制系统、底盘控制与安全系统、车身电子控制等领域优势企业,积极发展车载多媒体、车载视频监控、智能导航、车用光电模组、车载显示等车载电子电器。加快培育推进汽车软件研发,重点发展智能座舱、车载操作系统、智能驾驶、智能电控、地图数字、车载娱乐系统等基础软件。依托企业发展以车载导航、驾驶状态监测、车载支付、车载办公以及网络安全防护、漏洞挖掘、入侵检测和态势感知等应用软件。关键零部件。以整车为牵引,
24、围绕汽车、福特、上汽依维柯红岩等整车企业生产需求,大力发展高性能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产品,带动引进国际先进新能源汽车电池及氢燃料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企业,补齐汽车核心零部件短板,形成完整汽车产业链。依托动力电池项目,着力招引上游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等领域企业,依托先进封装创新中心开展封装业务,支持生产热管理系统、电空调系统。支持汽车产业优势企业“新设备+新产线+新技术”组合式升级,提升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引导配套企业增加品类、拓宽市场,通过创新驱动、质量提升、整零协同,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增强汽车零部件对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汽车后市场。
25、引导整车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充分挖掘用户多元化需求,创新服务和出行模式,大力发展汽车商贸、汽车金融、汽车电商、汽车改装、维修保养、汽车文化旅游等后市场服务以及汽车租赁、共享汽车等领域,促进产业链向后端、价值链向高端延伸,推动汽车生产企业从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向增值服务商、出行服务商转型。鼓励二手车行业发展,推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升级,打通二手车拆解、回收、再制造产业链,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与再利用。2.电子信息以创新经济走廊和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为载体,依托龙头企业,以产业高端化和规模化发展为导向,做大做强智能手机、笔电、集成电路、消
26、费电子等产业,协同全市“芯屏器核网”补链成群,全面建成两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到2025年,电子产业产值达1800亿元。智能手机。依托前沿科技城和空港临空智能制造产业园,突出整机龙头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吸附作用,瞄准行业排名前五的头部企业及其供应链,力争再引入数家主机代工商。抓好产业链中技术密集、增加值高的核心零部件全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芯片、摄像模组、存储器、玻璃盖板、显示屏、精密结构件等关键技术配套企业,鼓励手机整机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地零部件配套产品,提高手机产业本地配套率,打造智能手机产业生态圈。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两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
27、年,实现产值700亿元。笔电。加大对笔电企业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支持笔电企业适应全球市场需求,加快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丰富智能穿戴设备、平板电脑等新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进行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促进产能、质量全面跃升,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港地联动”支持笔电行业高端配套企业落户园区,重点引入铝镁合金加工、精密结构件、存储器等关键技术项目,实现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工作站专用笔电、游戏专用笔电产品的份额不断提升。积极支持笔电企业提升产品海外营销能力,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寻求新增长点。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集成电路
28、。以整合元件制造为路径,加快发展功率半导体器件、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芯片、先进制程工艺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存储芯片、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等产品,打造半导体产业核心竞争优势。以集成电路龙头企业为基础,面向消费电子、汽车电子、5G(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需求,培育引进一批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测龙头企业,加快布局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和特色工艺制造生产线,吸引一批中小型创新创业企业集聚。推进数据谷集成电路工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提供从流片、封装到测试的整条供应链服务。加快培育半导体,引进国内外技术领先的半导体企业,支持其建设射频器件
29、和电力电子器件生产线,加速氮化镓和碳化硅器件制造技术研发应用,带动提升配套材料和封装能力。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50亿元。消费电子。紧盯市场趋势,瞄准5G通信设备、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能开关、传感器、AI(人工智能)音响、扫地机器人等,加快引育多核智能终端应用处理器、智能电源管理芯片设计、人工智能、视觉识别、相对定位等领域企业,建设智能产品创新制造基地。以小基站生产制造为突破口,重点发展基于5G通信的基础元器件及关键材料,加大对芯片、智能传感器、关键材料、天线、模组等5G相关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引进一批消费电子龙头企业,带动传感器、处理器、电池、触控模组、显示屏等关键配套零部件企业
30、协同发展。鼓励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消费电子产品,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50亿元。(二)打造四个百亿级潜力产业集群1.先进材料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以提升材料性能、提高材料附加值为核心,聚焦微纤维玻璃棉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半导体材料,探索发展前沿先进材料,不断提升城区先进材料产业实力,建设国内重要的先进材料产业基地,打造200亿级的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依托动力电池以及经济圈各大电池项目,围绕长寿命磷酸铁锂电池、三元聚合物电池等重点产品配套需求,重点发展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锂电隔膜等核心配套材料。微纤维玻璃棉材料。依托再升科技
31、,围绕“干净空气”和“高效节能”两大领域,重点发展高性能玻纤滤料、低阻熔喷滤料、高效PTFE膜、真空绝热板芯材、高比表面积电池隔膜,吸引其他相关企业集聚发展,构建以再升科技为中心的“工业互联网+”制造生态圈,支撑形成微纤维玻璃棉材料产业链。扩大干净空气领域运用场景,发展保温节能领域下游应用,积极开发家用产品,拓展民用市场。生物医用材料。依托介观医用多孔材料研究院,加强与高校、医院研发合作,围绕先进多孔材料研究、生产和应用全流程,系统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化、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质量与生产技术水平,加快实现规模化生产应用,形成以特色多孔材料为核心的生物材料体系。前沿新材料。积极
32、引育前沿新材料领域相关企业,加强纳米材料、石墨烯及新型碳材料、生物材料、特种玻璃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增材制造材料等领域研发布局,支持再升科技进入碳纤维领域。依托数据谷智能样机中心,大力发展3D打印专用超高分子量聚合物材料、3D打印血管支架材料、高温合金等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加快3D打印材料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2.智能装备以提升城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产品价值链高端化为目标,依托高校资源和人才优势,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的深度融合与综合集成,不断创新“产品+服务”商业模式,推进工业机器人、高端交通装备、电气设备、仪器仪表等产业发展,打造200亿级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智能机器人。依托摩
33、西、神源等机器人企业,强化产品研发,充分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市场前景的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围绕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应用需求,积极布局具备人机协调、自然交互、自主学习功能的工业机器人领域。通过自主培育和招商引资相结合,加快完善高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本体、视觉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着力突破高性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专用传感器、机器人软件、测试/安全与可靠性等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应用领域,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创新服务领域和商业模式,围绕智能家居、教育、零售、酒店餐饮、医疗康复、旅游等市场,加快发展家政机器人、教育机器人、手术机
34、器人、养老康复机器人和娱乐机器人等智能服务机器人。高端交通装备。以“高端化”为引领,重点发展航空、城市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以航空产业园为依托,加快推进航空制造产业园建设,积极发展航空技术研发、航空装备生产、航空零部件加工、航空耗材生产、航空维修维护等产业,打造航空制造产业基地。发挥跨座式单轨技术优势,加强核心零部件系统、整车集成和系统设计能力,扩大轨道交通装备外销、出口。依托银翔摩托等企业,顺应年轻化与高端化发展趋势,发展大排量型、城市休闲型、节能环保型摩托,满足市场差异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精密仪器。依托电气仪表等重点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融合微电子、人工智能、智能传感互联等新技术,采用
35、新工作原理、新材料和新元器件,推动各类仪器仪表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和虚拟化方向发展。节能环保装备。抢抓生态环保政策机遇,积极引进一批环境污染治理、应急和废物处置利用等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大力发展烟气脱硫脱硝、垃圾高效清洁焚烧发电、工业废水处理、垃圾储运和机动车尾气处理等技术装备,重点推广低能耗污泥脱水、深度干化技术装备、垃圾渗滤液浓缩液处理、失活催化剂再生技术设备。3.消费品把握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为抓手,以绿色、健康、高端为主攻方向,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特色时装、智能家具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300亿级的消费品产业集群。食
36、品加工。以城市更新公司、农高区为载体,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招引力度,引进重点行业龙头及品牌型企业,打造健康食品生产、有机食品生产、特色深加工食品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建设现代化肉业加工产业园,支持建立牛奶数字化生产基地,鼓励知名企业巩固休闲食品、饮料、调味品等产品的市场优势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共建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中心和联合实验室,重点推动有机食品、健康食品、未来食品、细胞工厂等项目研发创新,打造西部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老字号、名牌产品为基础,培育一批具有地理标识的品牌产品。建立完善质量卫生标准体系,严格按照国际先进标准进行生产管理、产品加工、储运,以标准化手段提
37、高企业产品质量。特色时装。依托时装小镇,以强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导向,全面整治提升“低小散”服装企业,着力打造服装小镇,推动城纺织服装业“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充分发挥服饰智能制造示范点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一批纺织服装业智能制造示范点。引导现有企业融入时尚元素,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做精产品,做响品牌。大力吸引世界知名高端服装企业落户城,积极引进服装设计中心,提升城服装设计和研发水平,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条,推动时装产业集聚发展,把城建设成为特色时装创新示范基地。智能家具。发挥知名家具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以“科技、健康、环保”为导向,重点发展软体家具和功能性家具,做精
38、做强床垫、软床、沙发等产品,发展实木、板木、板式等家具产品。积极引进培育以智能白电、智能卫浴、智能门窗、智能照明、影音娱乐、家用安防、能源管理、环境控制为代表的智能家居消费品。鼓励企业在家具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方面不断创新,打造一批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行业跨界合作,以科技赋能产品,推动城家具产业走智能化发展道路。新兴消费品。瞄准国际国内消费前沿,聚焦旅游、体育、健身、康养等消费市场,坚持本地企业培育和区外引进并重,大力发展“特色、智能、健康、时尚、精致”的新兴消费品。鼓励传统消费品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向新兴消费品领域转型发展,打造新兴智能及高端消费品示
39、范基地。积极培育以高档饰品、工艺美术精品、旅游纪念精品为代表的精致高端消费品,着力引进培育以服务摩托车赛事、体育赛事为主的龙头型体育消费品生产制造企业。依托临空消费走廊建设,引导支持相关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重点加快发展适老化智能养老产品。开展健康消费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推动发展以室内外健身器材、户外装备、运动用品和药食同源功能食品为代表的健康消费品。4. 节能环保。以高端化、绿色化、集聚化、品牌化为方向,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环保服务业,开发推广清洁能源、高效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创新节能环保服务模式,打造成为全市重要的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基地。(1)节能环保装备。聚
40、焦节能降碳和清洁能源技术装备、环保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等领域,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工业炉、节能电机、污染防治技术装备、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等产品,不断提升蓄能器、工业锅炉、保温材料等优势产品竞争力,突破蓄热体小型化、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弘城伟业全自动智能燃气锅炉、意德顺通燃气冷凝炉等重点项目建设。鼓励节能节水、污染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企业优先发展,围绕钢铁、建材等领域,加快推广应用低温余热利用、工业锅炉改造、工业节能装备等环保技术及节能装备,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装备技术和产品。(2)节能环保服务。聚焦节水节能服务、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监测
41、和咨询服务、循环利用咨询服务等领域,重点发展节能服务、环保咨询服务、资源综合利用服务等产业,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支持开展节能咨询、评估、监测、检验检测、审计、认证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鼓励企业加大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诊断、方案设计、节能系统建设运营服务。以产业园区、钢铁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加快推广工程总承包+系统托管运营、项目管理承包等第三方治理模式,探索发展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区域环境托管服务等新模式,打造节能环保服务业创新示范基地。5.智慧建筑以现代建筑智慧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坚持外地引进与本地培育并重,大力引进国内外装配式建筑龙头
42、企业,科学布局产业基地,打造集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设计、咨询和部品部件生产、展示、集散、服务、交易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建成领先的千亿级综合性现代建筑智慧产业园区,打造300亿级的智慧建筑产业集群。EPC和施工。重点发展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模式(EPC),积极引导本地大型施工企业向全产业链和EPC总承包企业转型。推动企业全面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实现设计与部品部件生产一体化。加强BIM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推进企业及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提升信息管理水平。鼓励装配式建筑企业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钢结构建筑、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建筑为重点,发展装
43、配式建筑吊装施工、部品部件安装施工、节点连接施工、防水保温施工及机电设备与管线安装。部品部件。重点发展梁、柱、板、墙、阳台、楼梯等预制混凝土部件,高性能、多功能的混凝土部品部件,重钢结构部件和组合轻钢结构部件,装配化集成式设备与管线部品,集成式厨房、集成式卫生间等装修部品。加快推动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终端设备、3D打印等技术在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过程中应用,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和工艺流程改造,打造数字车间、智能工厂。以低碳、节能、环保材料为支撑开发低能耗装配式建筑墙体材料部品,实现叠合楼板、内外墙板、楼梯阳台、厨卫装饰等构配件工厂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低能耗装配式建筑墙体材料
44、。依托建筑废物的分类与再生骨料处理技术,采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新型再生建筑材料应用技术工艺,发展绿色再生建材。智慧建筑装备。围绕现代建筑智慧产业园发展需求,引进培育一批智慧建筑装备制造企业,重点发展部品部件智能化生产与运输设备、智能化施工安装设备和建筑施工智能安防穿戴设备等智能化建筑设备产品,促进建筑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支持现有装备制造企业研发生产成套装备机具,提高自动化和柔性加工技术水平。建筑设计咨询。大力推广标准化、模数化、模块化、集成化设计方法,提高装配式建筑方案设计、结构设计、机电管线设计、内装设计以及预制部件深化设计、模板深化设计、模具设计的技术水平。优化
45、工程全生命周期内的策划咨询、前期可研、工程设计、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工程监理、运营维护等各阶段管理服务,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建筑智能化产品(技术)。依托现代建筑智慧产业园,大力引进一批建筑大数据、建筑智能化系统服务平台及软件开发企业,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智能化生产控制软件系统、智能化物流运输系统、智能管家系统、BIM设计与施工管理系统等智能软件技术产品。支持企业发展智能家居技术产品,提升建筑智能化产品自主创新和研发生产能力。鼓励发展部品部件智能化生产与运输设备、智能化施工安装设备和建筑施工智能安防穿戴设备等智能化建筑设备产品,推动建筑生产和施工的智能化、标准化。(三)做精做
46、优特色产业领域以通机制造、电线电缆、医药器械、头民融合等领域为重点,充分发掘亮点企业,引导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立足特色优势做精做优产品,力争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到2026年,力争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0家、小巨人企业5家。1.通机制造引导本田动力、科勒发动机龙头企业,深植本地市场,做精做优通机及农机产业,不断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档次与附加值,加大高动力性、低能耗、低排放、轻量化发动机产品开发力度。支持通机企业针对西南地形特点,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机械,研发播种、耕种、收获、加工等农业机械装备,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推
47、进通机制造与先进电子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不断提升产品功率、精度和智能化水平。以市场应用需求带动相关企业招商,以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引进为抓手,适时引进更多通机制造及其配套零部件硬件企业,坚持延链补链、创新协同,延伸传统通机制造产业链条,重点招引培育应用前景广、产品附加值高的通用机械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推动通机制造工艺技术、核心控制系统等高端突破,发展数字化智能化通机产品,打造专业化领域国际领先的通机制造产业集群。2.电线电缆充分把握智能电网发展趋势,发挥龙头引领作用,提档升级现有电力电缆及附件产品,积极吸引国内外优质电线电缆资源向城聚集,加快布局发展电气装备、新能源、现代交通、
48、通信、光纤等领域的专用电线电缆,着力在产品关键材料、关键技术、功能结构、成套装备、服务配套、市场拓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培育更多产品。推动重点企业扩能改造,优化发展高压交流电力电缆及附件,加大现有优势品种市场拓展力度。扶持发展超高压交流电缆以及超高压直流、柔性直流、超导等重点产品,积极发展建筑及工程用电缆、矿用电缆和公路汽车线及线束等产品。加快布局新能源用电缆,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车内高压电缆,提升轻量化及电缆载流量。加大薄壁绝缘电缆、硅橡胶耐高温电缆、环保型电缆等系列产品的研发力度,支持研发制造满足重点领域需求的光棒光纤、特种光棒光纤及各类型号光缆产品。积极引进关键部件和电气设备优势企业,拓展智
49、能电网制造领域,促进高压电气装备与中低压电器协同发展。重点引进高端电气装备制造和加工企业,提升高压、特高压输变配电设备、智能电网控制设备自主创新和配套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储能装置、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发展。3.医药器械面向重大疾病发现和居民健康管理领域需求,加大医疗器械龙头企业、生物制药企业、研发平台等的引进和培育力度,重点推动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发展,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医药产业集聚发展。以科技等企业为依托,推进医疗器械领域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重大产品创新。积极推动胶囊胃镜机器人、手术机器人、超声诊疗设备、手术动力装置、超声治疗设备等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重点研发数字化微创外科手术设备、高清电子内窥镜、超声无创治疗等技术。推进医疗诊断产业发展,推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诊断、高特异性免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