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五专题-第15课-张中丞传后叙学案-苏教《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五专题-第15课-张中丞传后叙学案-苏教《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5课张中丞传后叙专题导航专题解说古代散文中,序文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体。序也作“叙”或“绪”,是依条理叙述的意思。书序是古代序文的一种,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所序的书籍或文章为寄托,生发出对人生、时政、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看法,因此,书序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有时超过了所序的书籍或文章。书序的写作手法,或偏重议论,或偏重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因此,有一部分书序可以当做学术或思想评论来读。学法指导1.了解古代论文文体书序,了解书序的内容、特点及源流,明白该文体的特
2、征。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3注意探究文本的思想和文学价值。1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耽于享乐,使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安氏称帝。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采以守势,但不为杨国忠所接受,被迫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唐玄宗逃入四川,到
3、了马嵬坡途中六军不发,有将领请杀杨国忠与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今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及后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在唐军的收复下,另一叛将史思明投降。758年,由于朝廷一项暗杀史思明的计划外泄,史思明发动兵变,杀安庆绪并称“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为其儿子史朝义所杀。翌年,唐代宗继位,并从叛军中收复洛阳。最后史朝义被李怀仙逼迫自杀,8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4、2睢阳保卫战“睢阳据江淮之上游,为汴洛之后劲,南控江淮,北临河济,彭城居其左,汴京建于右,形胜联络,是以保障江南,襟喉关陕,为大河南北之要道”。睢阳素有“江淮之蔽屏,河洛之襟喉”之称。叛军想据睢阳南下江淮和江汉地区,以切断唐王朝的钱粮来源,掠夺其财富作为持久战争的资本。因此,对唐王朝来说,以兵力扼守睢阳不落入叛军之手是平定叛乱的基础。唐将张巡、许远率千百人,抗击叛军13万人,从正月到十月,大小共经400余战,杀敌12万,终因粮草匮乏、救援不至,致使睢阳失陷。但是保卫战誓死保卫了唐军给养的大后方江淮地区,为唐军重整旗鼓、平息叛乱赢得了时间和条件。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
5、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近7000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36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诋毁张、许等抗敌英雄。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张巡传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飞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开元末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
6、(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殉难后被追封为御史中丞,故人称其张中丞。“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叙”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1读准字音 (1)蚍蜉(pf)(2)诟(u)(3)饿羸(li)(4)霁(j)(5)泗州(s)(6)须髯(rn)(7)帙(zh)(8)亳州(B)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远虽材若不及巡者:似乎(2)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7、:伤(3)士卒仅万人:近(4)弃城而逆遁:预先(5)巡因一见问姓名:凭借(6)具食与乐,延霁云坐:请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恨(2)志(3)穷(4)擅(5)以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古义:透彻地了解,完全知晓。今义:把事项告诉人知道。(2)霁云慷慨语曰古义:情绪激昂。今义:大方。(3)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古义:感动、激动。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4)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古义:追随、奉事。今义:多指投身到中。(5)吾于书读不过三遍古义:不超过。今义:表轻微转折的连词。(6)颜色不乱古义:容貌神色。今义:色彩。5指出下列句中通假
8、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1)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同“脏腑”,即内脏(2)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同“识”,作标记(3)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使动用法,使断(2)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名(3)如巡、远之所成就:名词用作动词,建立功勋(4)城陷,贼以刃胁降巡:使动用法,使投降7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介词结构后置句(2)其他则又何说:宾语前置句(3)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介词结构后置句(4)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介词结构后置句(5)城陷而虏:被动句
9、,“陷”与“虏”含被动意(6)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被动句,“为所”表被动(7)而贼语以国亡主灭:省略句,省略宾语“之”8翻译下列句子(1)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译文:(2)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译文:(3)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译文:答案(1)人相互作为食物即将吃完,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计算日子而知道自己的死期。(要点:虽,即使;数,计算。)(2)当其危难之时,抛弃所守的城池而逃跑求生的人,绝不是少数;掌握着强大的兵力而见死不救的人,睢阳城四周都是。(要点:用,打算;擅,拥有。)(3)坚守一座城池,捍卫整个天下,凭借
10、千百名渐趋覆没的士兵,和数百万日益增多的大军作战。(要点:将,带领;滋,增多。)1. 文章中举出了当时社会上哪些诽谤张巡、许远的说法?作者是如何反驳这些诽谤之词的?答:答案(1)“畏死而辞服于贼”“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责二公以死守”等。(2)作者用“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几个事实论据来反驳“畏死而辞服于贼”;用“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和“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两个比喻来反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用正面分析、歌颂二公的行为和反面斥责小人的行为的方法来驳斥“责二公以死守”。2简要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位英雄的性格特征。答:答案
11、(1)张巡:外在形象威武,美髯;记性好;文思敏捷,倚马可待;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有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2)许远:宽厚长者,表里如一;忠贞不畏死;容人雅量,大事为重。(3)南霁云:有义气,能患难与共;有勇气,强壮有力;恩怨分明;英勇就义不畏死;有谋略;服从领导。3第5段文字与上文在内容上有何联系?其与上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答:答案乍一看本节好像是另起一事,和上文没有多大关系,实际上是金针暗渡,貌离神合,一气贯注的。因为这节事叙述睢阳危急,南霁云向临淮求救,贺兰进明拒绝发兵,坐视不救的事实,正好证实了上文“擅强兵而观者,相环也”这句话;而且,写南霁云的英勇不屈也是前文对许远“畏死投敌”等诬陷
12、的有力回击,因为作为这个英雄群体中的一员,南霁云和许远、张巡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写南霁云就是写远、巡,他们是相互映衬的。在写法上,这段从上文的叙述、议论转为记叙、描写,给人耳目一新之感。4本文记叙了很多人物,为什么命名为“张中丞传后叙”呢?答:答案本文是对李翰张巡传的补充,所以称为“后叙”,虽然记叙了李翰、许远、南霁云、于嵩、张籍等人或事,但这些人或事都是和张巡及张巡传有关的,所以命名为“张中丞传后叙”。1作者在驳论时,是怎样做到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的?答:答案在驳论时作者选择了由浅入深的次序:对“疑畏死而辞服于贼”“城之陷,自远所分始”,张、许应“弃城”而“逆遁”等种种论调逐一驳斥。作者先是
13、列举事实,说明许远并不怕死;接着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的浅易道理证明“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非议的“不达于理”;最后以“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的事理分析来证明张巡、许远的别无选择。随着论述的层层深入,作者的感情也越发地激昂,由最初的较为平和发展到疾言厉色,对非难者的品质概括也由“材智下”“小人之好议论”发展到“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至此,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已
14、无处藏身,张、许二人的英雄本色也已跃然纸上。这几节文字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堪称“辞理俱到”。2篇末为什么交代于嵩的死?这是否游离了文章的主旨?答:答案于嵩的结局相当悲惨,作者叙述这个结尾是有言外之意的。于嵩虽然在安史之乱中幸免于难,却在后来不明不白地被人杀死,这是对现实社会的强烈批判。由此可见,当时盘踞在多处的武人是多么嚣张。而这种混乱,正是思想舆论混乱的社会根源。于是让人在掩卷之余联想到张、许所受到的冤屈。这句话从张籍口中说出,恰好与开头“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相呼应。这样,文章的格调就显得十分和谐,结构上也周密完整了。舍生而取义世界上的东西,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
15、,只有舍去一些东西,才能取得另一些东西。孟子面对选择,做出了舍生取义。可是,一定要舍生才能取义吗?舍生就是为了取义吗?舍生就能取义了吗?对于西楚霸王,他宁死不肯过江东的故事被人们当做大义凛然的真英雄行为,他用死成就了个人大义,而他,却看不到为他战死的千万士兵,把江山拱手相让给对手,失去了国家民族的大义。而对于越王勾践,他卧薪尝胆的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千古传颂。可他是在苟且偷生,为吴王做牛做马,受尽凌辱之后,才成就一番霸业的。他失去了尊严,可是却换来了复国的大义。由此可见,取义,不一定要舍生。生和义两者并不矛盾,只是我们要正确处理它们的关系罢了。正所谓“人为财死”,许多人舍生,仅仅是为了自己的
16、一己之私,为了自己的物欲和享受罢了。多少贪官铤而走险,搜刮民脂民膏,最后落个被判死刑的下场;多少罪犯丧心病狂,杀人放火,只是为了一点钱财他们把钱看做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不仅抛弃了生命,更抛弃了义。他们没有清楚认识到义和生的重要性,而把本不重要的东西放在首位,甚至把生和义都抛弃了,是思想的错位,人性的扭曲。所以,舍生,不一定是为了取义。而舍生,不一定就能够取义,而且,还有可能灭义。因为他们错把愚义当做大义,为了愚义而牺牲。正如陈宫效忠于吕布一样,吕布本是奸邪之人,而陈宫却对他忠心耿耿,到最后吕布被杀后,他抱着赴死的决心不投降曹操。他本是一个可以大展宏图的谋士,却因为愚忠愚义,
17、把吕布当做明主,誓死效忠一个不义的人。类似的还有被谎言欺骗的德国人民,他们曾经支持拥戴一个疯狂的纳粹分子;还有无数个崇尚武士精神而白白战死的日本军人,他们能不怕死而成全义,只是他们错误地把义定位在愚义,而把大义给毁灭了。可见,舍生取义在今天的诠释不仅仅是舍去生命而成全道义,而是要明智地认识大义,明智地成全大义,不能白白牺牲,也不能效忠愚义。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蚍蜉(pf)诟骂(u)卓卓(zhu)B创残(chun) 羸弱(li) 遏制()C嫉妒(j) 须髯(rn) 松山(sn)D杀戮(l) 卷帙(zh) 亳州(ho)答案D解析“亳”读B。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
18、正确的一项是()A不为许远立传为:替,给B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竟:竟然C外无待而犹死守待:依靠,后援D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尤:怪罪答案B解析竟:最终。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A解析A项以:因为。B项于:和/对于。C项焉:于何/哪里,怎么。D项而:连词,并且/却。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B骊山北构而西折C朝歌夜弦,为秦宫人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答案A解析A项为动词,其他三项为名词作状语。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
19、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5作者选用
20、了哪些手法来刻画南霁云的形象?从中看出南霁云怎样的性格特点?答:答案(1)一是两个细节:拔刀断指,射塔明志。二是对比反衬:用贺兰的卑劣行径反衬南霁云的凛然正气。三是侧面烘托:以“一座大惊”来烘托南霁云的壮烈举动。(2)突出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的性格特点。三、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
21、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选自资治通鉴)注令狐潮:初为雍丘县令,后降安禄山。张巡:“安史”
22、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潮闻玄宗已幸蜀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B巡阳许诺阳:假装C贼笑不设备备:防备D潮惭益兵围之益:更加答案D解析益:增加。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A解析A项前“且”为连词,并且;后“且”为副词,将要。B项才。C项介词,同。D项哪里,怎么。8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巡有智谋的一组是()巡阳许诺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其后复夜缒人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遇贼兵四百余人。悉擒之ABCD答案B解析、不合要求。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23、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杀了他们,士气因此大振。B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表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C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雷万春和张巡的治军,并以天道称赞他们,结果遭到张巡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D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贼兵中的许多百姓都来归附他。答案C解析不是以天道称赞他们。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译文:(2)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译文:答案(1)第二天在公堂上摆出天子的画像,
24、率众将士朝拜,人人都哭了。(2)十天里,老百姓离开贼兵前来归附的有一万多户。参考译文令狐潮将张巡围困在雍丘,两军相互对峙四十多天,朝廷的音讯一点也得不到。令狐潮听说唐玄宗已经到蜀地去了,又用书信招降张巡。(张巡手下)有六个可以开设府署的大将,他们特意进来用兵力不够、无法与敌对抗的现实劝说张巡,并且还说皇上是死是活还不知道,不如投降敌人。张巡假装同意。第二天在公堂上摆出天子的画像,率众将士朝拜,人人都哭了。张巡将这六人拉上前,以国家兴亡的大义斥责他们,然后杀了他们,士气倍增。城中箭都用完了,张巡将禾秆束成上千个草人,并给他们穿上黑衣,晚上用绳子拴着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争先恐后地射向他们,很久才
25、知道他们是草人;张巡得箭数十万只。这以后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贼兵觉得好笑没有防备。于是张巡派敢死队员500人,砍向令狐潮的军营,令狐潮的军队大乱,烧掉营垒逃跑,巡部追了敌军十多里。令狐潮感到惭愧,增加士兵继续围困张巡他们。张巡派部将雷万春在城墙上与令狐潮通话,贼兵用弩射雷万春,雷万春面部中了六箭却一动不动。令狐潮怀疑看到的雷万春是个木人,于是派探子问明详情,(得知真相后)令狐潮大吃一惊,从很远的地方对张巡说:“刚才看见雷将军,才知道你的军令如山,但是你可知天意如何?”张巡对令狐潮说:“你不识人伦,怎知天意?”时过不多久,张巡派兵出战抓住贼兵将领十四人,割下贼兵首级一百多。贼兵于是连夜逃跑,退到陈留,不敢再出来。时间不长,叛贼步兵、骑兵七千多人屯集在白沙涡,张巡率部夜袭贼兵,大胜。张巡部返回到桃陵,遇上叛贼的救兵四百多人。将贼兵全部抓获,并对他们作出不同的处理,妫、檀两州的兵士和胡兵(安禄山起兵谋反地方的兵士)全部杀掉,荥阳、陈留郡被胁迫而来的兵士,全部放掉,让他们回去做自己的本业。十天里,老百姓离开贼兵前来归附的有一万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