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与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古典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与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从古典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与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汪 斌作者简介:1 汪斌,浙江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 董 赟2 董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浙江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摘要:本文首先系统述评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等经济学流派,关于专业化分工和报酬递增研究思路的演变脉络,指出以专业化分工为源泉的报酬递增思想对于现实经济更具有解释力。在此基础上,从专业化分工视角分析了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本文认为,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交易网络的扩展。分工的深化促进了企业的发展;随着交易网络的扩展,各种交易费用迅速增加
2、,为了减少交易费用,增加递增报酬,协调分工的进一步深化,集群应运而生,并伴随着分工的发展而发展。反之,集群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交易网络的扩展。最后,文章针对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关键词: 分工、专业化、报酬递增、产业集群演进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新产业组织形式, 引起了产业组织、战略管理和技术创新理论等多个研究领域的关注。这些研究的不断深入, 为揭示产业集群的经济特征做出了贡献。然而,对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还远未深入到产业集群机理的层次。探索产业集群演进动因与过程, 对于通过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来提高企业乃至区域整体生产效率、增强产业国际竞
3、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述评专业化分工理论的基础上, 从专业化分工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演进路径,并对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理性思索,以期为培育和发展我国产业集群的政策设计提供参考。一、从古典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述评1专业化分工研究的起点: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在其划时代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国民财富的增长。在斯密看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劳动分工的日益深化和不断演进,而新的劳动分工的深化取决于市场范围的扩大。斯密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凭借持续引进新的分工而自我维持的增长理论。而且更深刻的指出,技术变迁以分工加速知
4、识积累的形式,成为报酬递增永不枯竭的源泉。但是在处理分工与市场扩大的关系时,由于受历史时代所限,对市场范围的讨论只是从地理角度出发,认为运输的发展是限制市场范围扩张的主要原因,同时考察了人口规模对生产规模进而对分工的影响。总之,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是,分工带来的专业化导致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产生报酬递增,而进一步的分工依赖于市场范围的扩大。分工既是经济进步的原因又是其结果,这个因果累积的过程所体现出的就是报酬递增机制。因此,专业化和分工应该成为研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出发点。遗憾的是,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思想没有被而后的经济学家所高度重视。2专业化分工研究的偏离:关
5、注资源配置问题的新古典经济学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该书主要关注的是资源配置问题中的价格理论,但马歇尔还是继承了斯密对劳动分工的开创性观察,初次描述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马歇尔在书中描述了 “地方性工业”的原始形态,他所说的地方性工业就是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并把这些特定地区称作“工业区域”。马歇尔对斯密定理两难困境和报酬递增的处理,是提出了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并将外部规模经济等同为报酬递增。他指出,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是为了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提供的利益,这种利益包括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共享辅助性工作的服务和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平衡劳动需求结构和方
6、便顾客等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译本,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上卷,第279284页。,即产业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由此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在这种分析框架下,企业内分工、创新、技术变化都被抽象掉了。马歇尔没有指明外部规模经济的来源是什么,同时以静态均衡分析处理动态的报酬递增是不合适的。3专业化分工理论的回归:杨格定理杨格的经典论文递增报酬与经济进步,代表了当时研究分工问题和报酬递增的最高成就,也是被当代研究分工问题文献引用最多的文章。他重视分工、交易费用和市场范围的关系,重新阐发了斯密关于分工与市场规模的思想。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被后人概括为“杨
7、格定理”,择其要有以下几点:有保证的收益递增依赖于渐进的劳动分工;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相互作用,彼此增进;需求和供给是劳动分工的两个侧面。针对马歇尔就纯粹生产者和纯粹消费者绝对分离的论点,他强调了分工中所有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对称地位,每个人的需求都是由其供给决定的,扬格称之为倒数需求律。他用三个概念来描述分工,分别是个人专业化水平、间接生产链条的长度、此链条上每个环节中产品种类数。为了全面解读杨格的有关思想,还须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1)动态均衡静态均衡。扬格认为,产业的运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随着分工的不断演进,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分工链条不断加长,不同专业化分工之间相互协调会带来最终产
8、品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市场交易的增加,进而促进市场范围的扩大,而市场范围的扩大又进一步推进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上述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并逐渐深入的,是内在的动态均衡,而不是静态均衡。分工的发展会带来经济中的递增报酬正是源于分工水平提高与市场范围扩大之间的正反馈效应,或者说分工的网络效果。因此,专业化经济与劳动分工才是经济进步的最重要的源泉。(2)专业化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按照扬格的观点,规模经济只有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才能出现,不进行专业化分工,仅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单个工厂或产业部门的规模扩张并不会带来生产率的提高。报酬递增是真实经济中的动态经济现象,是由全社会范围内的劳动分工所产生的,应当把大规
9、模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统一起来。扬格提出了社会收益递增概念,以区别于马歇尔的规模收益递增概念。并认为规模经济可能伴随在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之中,却不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根源。(3)迂回生产直接生产。迂回生产方式作为分工的最大特点,其发展会使原材料与最终产品之间插入越来越多的从事中间产品生产的专业化企业,从而导致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扬格将这种由迂回生产方式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称为 “市场规模经济”,以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规模经济”。在这里,分工、迂回生产方式、知识积累、技术进步是同一含义的概念。迂回生产方式的表现形式是人均资本的增加,这不仅是指投入的增加,而且是生产组织方式的演进,劳动分工是形成迂
10、回生产方式的主要原因。反之,企业家也必须在不同的迂回生产方式中做出选择。4专业化分工理论的复兴: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兴起杨格的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这篇富有光辉意义的论文,在当时仍然没能引起经济学家们的足够重视和重新唤起对专业化分工问题的关注。20 世纪50 年代,数学家发展了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等方法,给处理分工与专业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定量实证分析工具。80年代以来,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超边际分析法和其它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高深经济思想形式化,发展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给定经济组织结构下的最优资源配置问题,转向技术与经
11、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是以斯密、扬格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其分析工具比新古典经济学更新,而思想渊源则比新古典经济学更古。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专业化分工和报酬递增的核心思想是:制度变迁和组织创新对分工深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能否实现高水平分工则与交易效率有关;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决定着专业知识的积累速度和人类获得技术性知识的能力,决定报酬递增。分工的深化取决于交易费用与分工收益的相对比较,呈现出一个自发演进的过程。因此,通过大量的关于分工组织的试错实验,人们可以获得更多关于分工组织的制度性知识,从而选择更有效的分工结构,改进交易效率,提高分工水平,使他们
12、获得技术性知识的能力提高,形成内生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上述这种自发演进过程可以描述如下: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生产效率很低,人们只能选择自给自足。随着劳动经验的逐渐积累,生产效率有所提高,经济开始逐步增长,人们相对可以承担起一定的交易费用,通过互相交换产品,开始产生初步的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由于专业化生产加速了经验积累和技能改进,“知识沿空间的互补性”的“溢出效应”,使生产效率进一步上升,经济发展逐步加速,使人们在权衡专业化将带来的报酬和将要增加的交易费用后,认为可以支付更多的交易费用,实验新的分工组织,因而进一步提高了分工的水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使分工演进越来越快。杨小凯等学
13、者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关于经济聚集的阐述,是自马歇尔以后把空间因素纳入经济学理论框架的一次重大尝试。他们将分工、交易费用、交易效率的概念和一般均衡的分析工具,以及制度分析引入经济聚集的研究中,不仅给人们一种方法论上的启迪,而且使得该问题的研究对于现实经济更具有解释力。二、专业化分工视角下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1分工深化促使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机理通过以上理论回顾,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专业化分工的视角来考察当代产业集群,笔者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是人们为降低专业化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和获取由分工产生的递增报酬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累积和自我增强的系统演化过程,
14、其自增强动力机制源于由专业化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首先,交易费用与每对交易伙伴之间的距离相关,如果把交易伙伴间距离的缩短看成是一种聚集,则交易伙伴间距离的缩短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导致产业集群的产生。假如最初交易费用过高,人们就会选择自给自足,此时没有分工,当然也不会有集群;当交易效率得到些许提高,制造业内部开始出现半专业化的企业。为了减少运输成本、共享公共设施、减少信息失真和不确定性风险等,企业的自利决策行为有本能地聚集在一起的偏好,以降低分工带来的交易费用;随着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交易效率继续提高,交易行为的种类和频率大大增加, 各个分工单位之间的依赖性加强,从而产生更强的节约交易费用的欲
15、望,由此进一步促使向同一区位的聚集;当专业化程度(指消费者生产者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时间份额)发展到足够高时,不同的制造业产品生产者之间以及和其它厂商与机构间出现高水平分工时,则所有交易集中在同一地点进行要比在多个地点进行多个双边交易更有效率,此时就出现了产业集群。伴随分工的不断深化则会推动集群的发展。由上可见,分工促进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机理大致如下:分工发展要求分工网络、交易网络都必须扩大,如果与分工有关的交易都集中在一个区域,则分工的正网络效应就会变成某种大交易网络集中在一个小区域,从而提高交易效率。交易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解决由于空间扩大而产生的分工经济和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促进分工的演进,带来
16、更大的分工正网络效应和递增的聚集收益,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到该区域聚集,从而引起集群的形成和扩张。也就是说,交易的地理集中是分工网络所要求的,分工网络大小取决于交易效率,而交易效率又取决于产业的地理布局。因此,交易效率、交易集中程度和分工水平相互影响、在市场竞争中同时被确定。分工的正网络效应和集中交易提高交易效率之间的交互作用和正反馈机制使得集群与分工深化相互推进,最终在资源约束下,达到分工和区位分布的最佳均衡状态。其次,从厂商所属产业门类的角度考察,集群主要可分为产业互补型和产业共生型两类。前者是指集群内部的企业从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业,通常以某个产业为中心产业,其余均为辅助产业,彼此之间存
17、在互补合作关系。分工深化拉长了产业链,使中间产品剧增,从而增加了企业供应链的交易费用,互补型产业集群正是企业垂直一体化组织形式的替代。即,为了保证分工之后的经济效率,就必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以维持专业化企业的存在,而不出现垂直一体化组织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间产品企业围绕着最终产品企业在地理上集中,是分工协作的专业化生产体系得以降低交易费用的一个最佳选择。后者指集群内部企业基本上从属于同一产业,并以竞争、合作的形态共存;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差异。分工深化导致消费多样化,产品种类也将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1 参见:杨小凯、张永生着: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
18、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p。7476。,从而进一步细分了市场,使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上升而替代性下降。此时,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商在地理上的集聚就将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外部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了企业生产率,这为共生型产业集群的存在奠定了利益基础。总之,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系统,其演化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不断上升,平均交易费用水平的不断下降,交易产品种类的增多,迂回市场链条的加长,会促使市场范围逐渐扩大,使集群扩张。进而,由于集群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有可能出现或是从原产业分工中分化出部分厂商,到异地复制集群;或是其伸向市场的触角越出国界,嵌入全球价值链。2产
19、业集群的边界与动态转化虽然产业集群有利于交易效率的提高和交易费用的降低,从而带来递增收益,但这并不意味着集群越大越好。在正常状态下,集群扩张有一个边界问题。当集群扩张引致的边际分工收益等于边际交易费用时,这一点就是扩张的边界,此时分工不再演进,集群停止扩张,否则就是非效率的;进一步,在开放条件下,当周边地区的边际交易费用不变时,若资源可充分自由流动,资源就会流向那些更能获利的区域去,集群就会在没达到边界之前就停止扩张。为争夺各种资源,集群间会展开竞争,其结果将形成与交易效率高低相对应的大中小集群构成的集群层级结构。也就是说,随着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当许多相互交织的产业集群在更大的空间上不断集聚时
20、,区域经济集群就诞生了。区域经济集群的形成是建立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之上的,是其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从演化特征看,集群往往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和从简单到复杂的动态化和可塑性。产业集群是一种以降低交易费用、带来递增收益为目的的制度安排与组织创新,其形成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进入或退出壁垒较低,集群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按照威廉姆森的说法,集群是一种介于市场和纯粹科层组织之间的“准市场组织”,其稳定性比市场和企业要差,存在很强的转换可能性。垂直一体化企业在生产中存在大量组织成本,特别是在市场突变的情况下,一体化模式会降低企业的效率和灵活性;与其相比,产业集群则能够以非正式联盟的组织形式提高交易效率。集
21、群内部以公司为主体进行的资源配置己经超出了单个企业的内部资源限制,能在一个更大的、由竞争对手和供应商等组成的资源网络中进行。这种包含相互信任和长期协作的网络化制度安排既能利用科层组织的管理适应性,又能够充分利用市场的有效激励优势。但是,当集群模式的紧密程度不够,交易效率呈现降低趋势从而导致交易费用过高时,集群也有可能解散,重新被垂直一体化的科层组织所替代。例如,劳动力缺乏、土地等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等原因,会导致集群区域中出现企业外迁的现象。3产业集群促进分工的机制分析分工深化会促进集群形成和发展,集群的发展反过来又会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从而促进分工的演进。集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通过纵向专
22、业化分工和横向经济协作实现弹性专精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其成员企业通常包括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组件、零部件、机械和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其它相关产业的厂商;还包括下游的成员(如顾客),互补产品的制造商,专业化基本架构的供货商,政府或由于共同投入培训技能和技术而相联系的公司,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机构(如大学、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其它支撑产业集群成员的民间团体,以及基础设施的供应者。集群之所以天然的能促进分工的演进,是由于集群有如下三大功能:(1)降低成本。在利益驱动下,很多企业愿意集聚发展,各类生产要素会尽可能汇聚到集群网络中。集群内部存在着激烈竞争和紧密合作,因满足了资源的共享、知识
23、的快速扩散和价值链上的相互需求,减少了搜寻成本,降低了交易费用;大量交易的就地成交,提高了交易效率。这些都将进一步促进集群内分工的发展。(2)利于创新。集群内部通常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如庞大的市场规模、发达的分工网络、宽松的人文环境,以及规范的市场机制,能将分工产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知识向周围扩散,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集群内企业之间近距离互动,能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传递着有价值的默示知识,通过思想、经验和信息在集群网络内的碰撞、激荡,频繁反馈,促进各种创新的产生和分工的不断深化。(3)便于孵化。在集群网络里,分工产生的递增收益会带来企业收入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前者能改善企业的小环境,增加研
24、发投入;后者能通过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集群整体的交易效率。这样,集群通过提供一系列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资源网络、管理支持、创业服务环境等,使人们有更多从事专业化工作的机会,能在短时间内积累到非专业化状态下要花数倍时间才能积累的经验,创造出显着的熟能生巧的动态效果,从而促进分工持续发展。三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分工深化是促使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根本经济动因;制度变迁与技术创新是推动集群演进的内在驱动力;市场活动的微观主体对分工收益与交易费用趋利避害的需求,形成了集群强大的区位动力。故解决集群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化分工与扩大交易网络的同时遏制交易费用的成比例上升势头。为此,当前
25、在发展和培育我国产业集群时,需要关注以下两个层面的若干问题。1. 制度层面制度通过影响交易效率来影响分工水平,交易费用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制度设计来降低。市场制度包括政府制度和企业制度对集群和企业的影响,实质上都是在给定约束条件下将分工水平最大化。(1)企业产权制度与分工深化交易次数增加会导致交易协调失灵风险(内生交易费用)和交易合约执行、协调成本(外生交易费用)的上升。因此,分工深化必然要求制度结构相应变革,以减少不确定性和协调困难,提高交易效率。诺斯曾经指出:“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建立与完善产权
26、和产权保护制度,可以改进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同市场范围扩大之间的因果循环联系。因为,专业化水平越高,分工网络协调失灵的风险就越大,从而财产损失的风险也就越大,而多元的产权结构能更有效的通过市场机制来内生创造和增加各种中介工具,分散财产风险。 以浙江的块状经济为例,最具代表的温州地区的专业化产业区以其产权清晰的特征成为产业集群演进的典型代表。温州中小企业依靠以家庭或联户为经济单元的民营化实现了产权制度的初步变革,完成了由农业经济向古典工业经济的转移,目前正处于向现代工业经济或信息经济时代转移的过程之中,依然需要有效率的组织,需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实现由古典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移,进一步提高交
27、易效率和分工水平。(2)政府制度供给与交易费用我国二十多年的改革使地方政府的角色发生了较大变化,地方政府在现阶段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具有一定的经济利益和分散的决策权。在追求地方利益的动机下,地方政府必然会以推动产业集群的成长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以及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产权的日益明晰,地方政府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式受到制约,它已经不能再象改革初期那样直接介入到当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了。当分工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政府实现递增报酬的角色就应该让位于企业家,否则缺乏企业家自主的经济将陷入没有递增报酬的低水平均衡状态。例如,政府不应随意替民做主,动辄规划产业。
28、一些政府主导的所谓“示范基地”、“工业园区”之所以经济效益低下,是因为政府职能没有转移,引致本地专业化水平低下,企业管理手段落后,交易费用过高,产品难以打开市场,融入较高水平的分工网络极为困难等状况难以改变。因此,政府需要转换制度创新的方式,采取“服务市场”的方式,努力创建非扭曲性的经济政策环境,防止出现“政府失灵”。现阶段,政府要从以往政府管理的视角,转到企业发展的视角,起到促进、辅助和倡导性的作用。即,政策、制度供给以微观经济主体的需要出发, 提供优良的公共产品、有利的制度保障,创建安全、法制、公平、诚信的本地创业环境、就业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使分工沿着生产率提
29、高和企业家创新积极性不断得到发挥的路径同时发展。总之,加强地方政府职能的转换和改革进程,对其在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角色进行正确定位,成为降低社会交易费用的一个关键。 (3)制度模仿与后发优势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尽管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仍受到制度性障碍的限制,但是在制度创新方面却具有后发优势。即通过对发达国家先进分工组织的组织模仿和管理模仿,我们可以获得关于分工组织的制度性知识,从而改进交易效率,跳过一些分工的中间水平,直接实现较高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集群要加快发展,需要将组织模仿和管理模仿过程中的外部制度性知识内化为企业的非正规的内部知识,才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
30、。一般而言,外部的制度性知识通过企业的协调机制和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内部知识,再通过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内部分工表现为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我国发展产业集群要高度重视企业的组织结构、内部分工和协调机制的设计和安排,加强学习培训和企业文化建设,以加快集群从组织模仿和管理模仿到真正在我国健康发展的进程。2. 技术层面产业集群产生的聚集经济,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聚集,更重要的是一种基于技术、知识创新等要素的弹性聚集。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正是因为可以进行技术信息快速和低成本的交流,从而提高了交易效率,促进了分工深化。(1)弹性专精与交易费用在交易机制的改进方面,生产模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
31、于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交易费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弹性专精生产模式在本质上主要是采用高新技术来实现虚拟组织和模拟生产,降低资产专用性程度,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变。而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产业集群,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分工协作系统,但是其所具有的弹性专精是由于企业规模小而容易进行有限范围内的转产形成的所谓“弹性”,其本质与弹性专精方式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某些产业集群的单一产业、单一产品结构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过于简单的市场结构,妨碍了分工深化,产品差异化优势降低,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效率优势也将部分丧失。所以要促进我国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深化分工,降低交易费用,就需要对其生产模式进行合理引
32、导,形成真正的弹性专精的生产系统。(2)高新技术与集群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方产业集群由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资金和研发力量,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造成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国际上缺少著名品牌。同时,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区非集群化倾向突出,区内企业大多是从外部植入,没有与本地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形成紧密联系。因而企业之间分工协作的水平不高,竞争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形不成集群效应。一般而言,创新来源于地方文化中蕴含的企业家精神,以及有利于企业竞争与合作的制度和社会结构,独立企业之间稳定的网络关系是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需要。同时,全球分工新格局使得地方创新过程被卷入到全球生产的大背景下,一
33、些区域成为某个产业的创新中心,聚集了大量相关技术的研发机构和企业,掌握新的技术和产品生产,把握着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另一些区域成为生产和加工制造的基地,其技术创新依赖创新中心的扩散。我国企业要改变一直从事的加工、组装的经营模式,就需专业于全球分工链条上的某些产品生产或配套服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以集群的整体力量来开发核心技术,并在发展中不断营造自主品牌,而不是仅仅充当跨国公司的加工点。(3)技术模仿与后发劣势杨小凯指出,发展中国家单纯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在缺乏制度自我创新能力及相关制度基础设施的情况下,虽然能够产生令人瞩目的短期绩效。然而,当模仿的潜力已经耗尽,或者分工网络变得日益
34、复杂时,这种策略的长期代价将超过其短期利益,此谓“后发劣势”。目前,在我国有两种倾向需要引起重视:重视硬环境,忽视软环境。如有的地区动辄投入数十亿盲目建设专业化产业区,而集群发展的制度建设和分工组织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造成了大量的闲置浪费。偏技术引进,失管理配套。一些集群内企业片面重视新技术的引进,认为只要有了现代技术就是现代企业,而没有形成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缺乏企业内部分工的调整和企业管理系统的配套,结果在投入大量资金后,集群与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依然低下。主要参考文献:1亚当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何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5年。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3杨小凯
35、、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4杨小凯:当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5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6阿伦 杨格:报酬递增与技术进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2期。7郭凤典、刘志高:我国典型地方产业集群及其存在的潜在问题,江汉论坛,2003年5月。8 Becker, GaryS. An dMurphy, KevinM.(1992): The Division of Labor, Coordination Costs, and Knowledge J, Quarterly Journa
36、l of Economics, vol. CVII, pp.1137-60.9Sylvie Demurger, Jeffrey D.Scahs, Wing Thye Woo, Shuming Bao, Gene Chang, Andrew Melling: Geography, Economic Polic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Chicaner Working Paper Series No.8897, April 2000.10Brent D. Beal, B. A., Dr.Javier Gimeno: Geographic Agglomeration K
37、nowledge Spillovers, and Competitive Evolution, Brigham University, Chair Advisory Committee, UMI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 August 2001.11Sylvie Demurger, Jeffrey D. Scahs, Wing Thye Woo, Shuming Bao, Gene Chang, Andrew Melling: Geography, Economic Polic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caner
38、Working Paper Series No.8897, April 2002.12 Bruce A. Blonigen, Van Kolpin: Technology,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Competition for Investment,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No.8862, April 2002.13. Wolfgang Keller: Ge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 NBER Working Paper No.w7509,
39、 Issued in January 2000.14.Stuart S.Rosenthal and Willia C.Strange: The Determinants of Agglomeration,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50,191-229(2001).15. Henry G1Overman ,Stephen Redding ,and Anthony J.Venables. 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Trade, Production and Income: A Survey of EmpiricsR. NBER, Workin
40、g Paper, 2001.16. Anthony J. Venables. Cities and Trade: External Trade and Internal Geography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J. NBER ,Working Paper ,2000.Specialization & Labor Division Theory: from classical economics to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 ChinaWang Bin & D
41、ong Yun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theoretical review of labor specification and increasing reward systematically, which includes classical economics, neoclassical economics and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and emphasizes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increasing reward based on specialization. The main
42、purpose of the analysis i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 China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is the result of the deepening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expansion of transaction net. In the mean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promotes the evolution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expansion of transaction net. Now there are still some key problems to be resolved.Key words: division of labor, specialization, increasing reward,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