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讲义.pptx

上传人:修**** 文档编号:8893146 上传时间:2022-03-26 格式:PPTX 页数:76 大小:44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讲义.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讲义.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讲义.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讲义.pptx(7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四讲第四讲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主讲人: 邱尊社 通过本讲的学习,你可以了解和掌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认识和理解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历史进步性及局限性;进一步思考和分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今天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资本主义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 所以认识资本主义制度必须从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入手。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与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它才成为

2、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作为买卖的对象出现在市场上,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力所有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的所有者。” (2)劳动者一无所有,即除了出卖劳动力之外,没有别的谋生之路。 既然劳动者个人拥有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再加上劳动者还必须依靠自身的劳动来谋取生活资料,他就必须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随时与别人的商品相交换,这样劳动力就完全成了商品。(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同其它所有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

3、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这是从普遍意义上来讲的,从实际来看,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要复杂得多。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三是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要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所谓历史因素,指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高低不同,维持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也不一样,这些最终都会影响到劳动力价值的高低。 所谓道德因素,指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各自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道德标准不尽相同,从而引起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所需生活资料价值

4、的变化,从而最终影响到劳动力的价值。 尽管历史、道德因素会影响到劳动力价值的决定,但在一定的国家、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劳动力的价值总是相对确定的,并且有一个最低限度。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主要是体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这是劳动力商品关键。 同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是在消费过程中实现的,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消费过程,就是劳动过程本身。 但不同的是,其他商品一旦实现了其使用价值,它所包含的价值就会随之而消失。如面包,满足了人的充饥需要,实现了它的使用价值之后,其价值也就没了。 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则不一样,它具有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它不仅能创造出本身的价值,而且

5、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例如一个资本所有者花100元工资雇佣一个劳动力,劳动力在劳动中创造出120元的价值,其中100元与工资相抵消,20元就是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新创造出来的价值。 资本所有者看中的正是这一点,他才愿意购买劳动力这种商品。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货币才会转化为资本。所以,我们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在本讲,你将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会呈现出周期性波动;

6、资本主义经济是怎样运行的,具有什么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如何,为什么资本主义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 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成了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的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是: 资本家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并以此为资本,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攫取利润; 工人是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靠出卖劳动力获得工

7、资为生。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这一矛盾的特殊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具体表现。 具体说来,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所有制方面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每个人的生产,依赖于其他一切人的生产;同样,他的产品转化为他本人的生活资料,也要依赖于其他一切人的消费。”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继续发展,“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2、在

8、收入分配和消费方面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人民群众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 “资本发展成为一种强制关系,迫使工人阶级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狭隘范围而从事更多的劳动。作为别人辛勤劳动的制造者,作为剩余劳动的榨取者和劳动力的剥削者,资本在精力、贪婪和效率方面,远远超过了以往一切以直接强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3、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表现为企业内部生产的高度组织性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资本既是合乎比例的生产的不断确立,又是这种生产的不断扬弃。现有比例必然会由于剩余价值的创造和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被扬弃。但是,要求生产同时一齐按同一比例扩大,这就是向资本提出了决不是由资本本身产生的外部的

9、要求。” 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能力有了巨大发展,但这种生产能力不是按劳动群众的实际需求有计划的生产出产品,而是通过资本家们盲目地自行根据商品市场滞后的价格信息安排生产产品,大量的商品毫无统筹规划的生产出来,这必然导致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会相对不足,从而产生大量的过剩商品,导致经济危机。 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产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产,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

10、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产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列宁曾说过,“危机是什么?是生产过剩,是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找不到需求。” 根据马克思分析,在资本主义以前,货币出现以后,就已经有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因为原来物与物的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买和卖由原来的一个统一的过程分裂为两个独立的过程,不论在时间上或者地点上,买、卖都分开了。某些人如卖后长期不买,则另一些人的商品长期卖不出去,这就使危机具有可能。 随着商品生产、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赊购和

11、延期支付。这种信用关系发展成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 这时,如甲不能对乙按时偿付债务,就要影响到乙的生产,通过乙又影响到丙、丁。连锁反应使一系列信用关系破坏,从而造成很多生产者经营困难,甚至破产。这就增大了危机发生的可能。 当然,以上只说明在简单商品生产中具备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不说明危机必然爆发。 因为在资本主义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生产比重很小,交换也局限在狭小范围。 所以,当时虽出现买卖脱节、信用关系破坏,甚至某些商品生产者的破产,但不会动摇整个社会经济,即不具备经济危机的现实性。 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由以前的抽象的可能性变成了必然性。资本主义使生产力迅速发展,商

12、品生产、交换关系进一步扩大,整个社会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了,生产达到高度社会化的水平。但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却和以前的封建社会一样,仍是私人占有。 而社会化的生产要求整个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并由全社会加以管理和使用。这样,社会化的生产和生产资料及产品被资产阶级私人占有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总是不断地改进技术,采用新机械,加强生产管理,调整劳动组织,使各企业内部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但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决定了这些企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等等,

13、都由资本家个人决定。私人占有把整个社会的经济统一割裂开来,“谁也不知道,他的那种商品市场上究竟需要多少;谁也不知道,他的个人产品是否真正为人所需要,是否能收回它的成本,或者是否能卖出去。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况占统治地位” 而资本家都力求通过改进生产,扩大规模来赢得竞争胜利,这导致数量更多的商品加入竞争,使竞争愈演愈烈,社会生产无政府状况加剧 本来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及内部各生产部门之间,存在有生产资料替换、产品间衔接等关系而必须相互交换。但社会生产的严重无政府状况使两大部类、各部门之间比例失调。当这比例失调相当严重时,必然造成整个社会普遍性的买和卖脱节,从而爆发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表现为

14、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亿万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和迫于外部竞争的压力,总是盲目地、不断地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造成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但资本家扩大生产并不是为了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造成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 具体表现为,资本家为更多获得利润而千方百计压低工人的工资;小生产者因为竞争力差而大批破产,高效率的新机械设备的采用使工人大批失业,使这两部分人购买力大大下降;还没破产的小生产者,因为竞争能力差,也只能勒紧腰带,节衣缩食。 因此,市场扩大远赶不上生产的扩张,最终导致生产过剩危机的发生。 马克思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

15、的最后原因,总是人民大众的贫困和他们的受着限制的消费,但与此相反,资本主义生产的冲动,却是不顾一切地发展生产力”。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周期的经典性定义,是由美国经济学家w米契尔和A伯恩斯在1946年发表的衡量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的:“经济周期是在主要以工商企业形式组织其活动的那些国家中所看到的总体活动的波动形态。一个周期包含许多经济领域在差不多相同时间所发生的扩张,跟随其后的是相似的总衰退,收缩和复苏,后者又与下一个周期的扩张阶段相结合;这种变化的序列是反复发生的,但不是定期的;经济周期的长度从一年以上到十年、十二年不等;它们不能再分为性质相似的,振幅与其接近的更短的周期

16、”。 根据这一定义,一般将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马克思没有专门给经济周期下定义,但是他在许多地方都谈到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特点: 1、“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同现代工业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变动,其顶点就是普遍危机。” 2、“在工业刚刚脱离幼年时期,大工业只是从1825年的危机才开始它的现代生活的周期循环。” 3、“工厂制度的巨大的跳跃式的扩展能力和它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必然造成热病似的生产并随之造成市场商品充斥,而当市场收缩时,就出现瘫痪状态。工业的生命按照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停滞这几个时期的顺序而不断地转换。由于工业循环的这种周期变换,机器生产使工人在就业上并从而在

17、生活上遭遇到的无保障和不稳定状态,已成为正常的现象。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一般将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马克思不仅描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现象形态,而且分析了它的根源。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经济看作是资本再生产过程。 他认为:“危机恰恰就是再生产过程破坏和中断的时刻。” 社会资本再生产循环的中断,意味着“再生产不能按原有规模重新进行。一部分固定资本要闲置起来,一部分工人会抛到街头。” 1、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这时达到最尖锐的程度。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混乱。危机是经济周期的决定

18、性阶段,是上一个经济周期的终点,也是下一个经济周期的起点。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2、在萧条阶段,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缓和,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 ,但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3、萧条阶段之后,市场情况有所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于是,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 在复苏阶段,由于市场的扩大,价格开始上升,利润渐有回升,从而刺激着资本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4、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社会生产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进入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 在高涨阶段,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19、。 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只是暂时的,繁荣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必将再次爆发。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下一个周期。 补充资料: (1)1929-1933年大危机年大危机 (2)70年代滞胀年代滞胀 (3)90年代结构性经济问题年代结构性经济问题世界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中领取中领取免费食品的美国饥民免费食品的美国饥民(1)1929-1933年大危机年大危机世界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中美国中美国农场主销毁农场主销毁“过剩过剩”牛奶牛奶1929年年10月纽约证券市场崩溃后月纽约证券市场崩溃后晕头转

20、向的投资者晕头转向的投资者 世界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中中罢工的美国汽车工人罢工的美国汽车工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情况年经济危机情况 国别 工业生产下降幅度 失业人数(万)失业率批发物价指数美国 46.2 1,283 24.9 -53.9日本 32.9 41.3德国 40.6 600800 50英国 23.8 284 22.2 -57.8法国 36.2 -45.1 资料来源:樊亢等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2)70年代滞胀年代滞胀 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即滞胀。它具有三个特点:(1)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二者同时并存

21、,互相交织。一方面是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及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是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持续上升。特别是在 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中,在生产大量缩减、失业迅猛增加的同时,通货膨胀率仍高达10以上。(2)滞胀现象具有普遍性,从70年代初开始,几乎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陷入了滞胀;(3)滞胀现象具有长期性。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不是短期的、周期性的现象,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多年的现象。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整整持续10年之久。有的西方国家直到80年代末,也尚未完全摆脱滞胀的困境。(3)90年代结构性经济问题年代结构性经济问题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革命的扩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西方国家经济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国际经济竞争加剧。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各国长期积累的各种结构性经济问题日益突出。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经济增长停滞,连续多年为零增长; 欧盟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1992年,失业率达到10以上,失业人数近2000万人; 美国财政赤字严重。1992年,高达 2904亿美元。 谢谢同学们的配合!谢谢同学们的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财务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