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考研复习合成版——前沿(热点)理论和一些真题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考研复习合成版——前沿(热点)理论和一些真题答案.pdf(7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一、相关概念二、中国城镇化现状及问题三、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四、新型城镇化与山地城市 相关真题 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城市发展的特征,请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谈中国城镇化面对的问题(2014学 论 述)中国城镇化特点及其对世界城市化理论产生的贡献(2010论述)试论述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规划内涵(2015专 论述)新型城镇化一、相关概念1、新型城镇化:由来:已 有10余年,最早伴随十六大“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十八大被熟知。基本特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核心:不以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2、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的:应对国内外新形势;弥补高速城镇化弊端;改革惠及人民;可持续发展2、城乡一体化:定位: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实质:就是要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通过改革,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等的一体化。改变:改变二元结构,实现政策平等、产业互补,待遇一致,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城乡统筹:前提: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内容:把城乡作整体筹划,把城乡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研究,统筹解决目的:城市辐射农村、工业带动农业,农村促进城市、农业促进工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注意:不 忽 视“三农”、不牺牲农村、农
3、民,也不单纯将资源偏向农村,着眼城乡一体化配置资源。要求:把工业、现代化、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整合为同一个历史过程。三者辩证关系:(供理解)城乡统筹的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构建发展机会和公共服务趋于均等的城乡一体化管理制度,联动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与乡村问题,解决二元结构问题。城乡统筹的核心内涵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并非乡村与城市无差异,而是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和谐发展。城乡统筹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二者均以解决城乡矛盾、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不同点在于城乡统筹以“城乡关系”为出发点,新型城镇化则以对传统城镇化发展方式的更新为出发点。
4、二、中国城镇化现状及问题经历了三十多年快速城镇化,我国已经正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城市时代”,不 仅8 0%以上的国民收入、财政税收、就业岗位和科技创新成果产生于城市,而且空气和水体污染、交通拥堵、贫富分化、地震飓风灾害等也发端于城市。“深度城镇化”的立意不仅是为缓解“城市病”、开拓有效投资的新领域、补偿前三十年“速度、广度城镇化”所 带 来 的“欠账”,更为重要的是着眼于城镇化内在的规律,使我国城镇转向“内涵式”发展道路,顺利进入绿色发展新阶段。1、我国城镇化水平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 9 7 8年 至2 0 1 3年,城镇常住人口由L 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
5、率由1 7.9%提 升 到5 3.7%,年均提高1.0 2个百分点。规划 到2 0 2 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 0虬 中 国 在 改 革 开 放3 0年时间当中,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2 0 1 4.9城镇化率也达到了 5 3.7%。但是,空间城市化并没有相应产生人口城市化。中国有2.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们是被城镇化、伪城镇化的。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3 6%的城镇化率。2、“十三五”期 间 城 镇 化 的 若 干“新常态”(1)城镇化速度将明显放缓(2)机动化将强化郊区化趋势(3)城市人口老龄化快速来临(4)住房需求将持续减少(5)碳排放国际压力空前
6、加大(6)能源和水资源结构性短缺将持续加剧3、“十三五”期间城镇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城市空气、水和土壤污染(2)小城镇人居环境退化、人口流失(3)城市交通拥堵严重(4)城镇特色和历史风貌丧失(5)保障性住房积压与住房投机过盛并存(6)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明显不足三、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1、转型策略城市优先发展的城镇化转向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高能耗的城镇化转向低能耗的城镇化数量增长型的城镇化转向质量提高型的城镇化 高环境冲击型的城镇化转向低环境冲击型的城镇化 与放任式机动化相结合的城镇化转向与集约式机动化相结合的城镇化 少数人先富的城镇化转向社会和谐的城镇化2、“十三五”期间城镇化基本对策建议
7、(1)稳妥进行农村土地改革试点,防止助推郊区化(2)以“韧性城市”为抓手整合资源,提高城市防灾减灾水平(3)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树立正确的“机动化”观念(4)改革保障房建设运营体制,降低房地产泡沫风险(5)全面保护城镇历史街区、修复城镇历史文脉(6)推 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保护和修复农村传统村落(7)研究编制城镇群协同发展规划,完善高密度城镇化地区的空间管治(8)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适老改造,加快推广绿色建筑(9)对小城镇进行人居环境提升改造(10)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 上 二、三 两 部 分 的 内容,详 情 见 深 度 城 镇 化-十 三 五”期间增 强 我 国 经 济 活 力 和
8、可 持 续 发 展 能 力 的 重 要 策 略-仇 保 兴 )四、新型城镇化与山地城市因地制宜,体现山地特色。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在城镇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尽量保持小城镇原有的格局,体现自身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的风格特点;要依山傍水,体现小巧宜人的规模尺度、环境优美的山水风光、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息等。()山地城市山地城市城镇化面临问题:1、自然生态系统脆弱,灾害频繁。2、经济发展滞后。山地城镇的规模普遍比较小,分布过于分散,城镇之间缺乏联系。3、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比较落后。配套、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交通闭塞、对外开放度比较差,开发难度大,工程技术要求复杂。4、城镇居民的文化教育水
9、平比较低,技术力量比较缺乏。5、山地城镇的工业生产大多数基本上还是以资源开发型、劳动密集型为主,环境污染严重,存在低层次建设和恶性循环。6、管理水平落后,调控协调能力差。这些算是山地城镇发展问题的一般性概括。从城市规划工作的角度,山地城镇发展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则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一部分山地城镇的“平原化”现象严重,即山地城镇简单模仿或者直接套用平原城镇的规划形式和方法等.西部山地地区的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1、现状在我国的西部山地地区传统农业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够满足当前形势下不断发展的市场需要和经济体制,同时现在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也无法很好的进行解决。西部经济产业极度不合理并且自然生态环境
10、十分的脆弱。2、问题(1)经济发展动力的缺乏 个体较为分散,经济结构过于单一、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能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影响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型。由于交通和通讯设施的严重滞后难融入城市经济发展体系当中。西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促使农村老龄化问题的严重,出现了空心化的趋势,制约了西部当地地区的经济发展。(2)缺少有利的经济手段 西部山地地区仍然在使用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程度处于初级阶段,产出效率不高。商业利益目的的产业项目缺乏持续稳定性,不具有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西部山地地区基础的生产资料丰富,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已经形成以开发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产业的地方产业,但
11、造成资源费并且对于生态环境会产生破坏和污染的严重问题。因生态环境具有生态脆弱性,易导致流域范围内的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缺少开拓市场的企业,使得山地城镇很难发挥作为市场经济与农业生产的桥梁作用。(3)生态危机下的发展困境 在该地区仍然缺少对生态保护低成本、低耗能的投入。为满足人们生产物质要求,在土地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新建区域开始打破原有城区生态界限,朝一些高敏感和高坡度的山地进行推进,采用一些高切坡或者是大肆开挖等建筑手段,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导致了山地灾害的频发。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时候,不考虑实际情况的追求宽马路,大广场这也是造成当地人地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4)发展机制过于传统,
12、缺乏创新农产品的第一产业。在山地地区的农业发展一般为第一产业居多。小型的工业化发展。缺乏创新精神,我们应该根据时代和市场进行有效的创新举例来说在山地地区可以根据地形与地质情况把第一产业像第二、三产业进行有效的发展,增加其附加值。(二)山地城市新型镇化路径探索(1)构建城乡体系,合理引导人口集聚(2)做强城市产业,明确城市产业转型方向(3)因地制宜地进行公服配置,提升吸纳回流劳动力的能力(详 见 论 文 山地 城 市 新 型 城 镇 化 路 径 探 索 以四川 省巴中市为例 )相关真题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城市发展的特征,请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谈中国城镇化面对的问题(2014学 论 述)一、背景二、工业化
13、和后工业化城市发展的特征1、工业化城市发展特征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国家社会的经济地理面貌,城市化伴随工业化出现,工业化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革命使工业在城市集中成为可能,城市真正成为经济生产与人类生活的中心与重心。工业化城市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1)经济生产方式:从传统工商业向机器大生产转型,直接引发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2)城市面貌:城市中出现大片工业区、交通运输区、仓库码头、工人居住区,城市生活空间不断扩大;(3)交通运输: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以适应大工业生产的需要;(4)金融商业:新兴工业、商 业与交通建筑也现大量,体现出资本主义世界的强大经济与技术实力;(5)市政设
14、施:各种公用设施得到极大发展,提供了比封建社会更高的物质生活条件;(6)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城市景观质量不断下降。2、后工业化城市发展特征1 96 0 年代以后,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一场“新产业革命”已经来临,工业化城市将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或“信息社会”。后工业化城市有五大特征:(1)经济上以从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2)社会的领导阶层由企业家转变为科研人员;(3)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与决策的工具;(4)未来的技术发展应是有计划节制的。技术评价占有重要地位;(5)制定各项政策需要智能技术。三、中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1、土地、水资源稀缺。国土面积很大,适宜人居住以及水资源
15、丰富地区很少,人地矛盾非常尖锐,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40%;2、候鸟式农民工规模巨大,流动分布失调。因为大城市产业集聚能力和提供大量岗位就业能力,城市面临人口快速膨胀压力,农民工趋于大城市,沿海地区,造成城市“贫民窟”似的城中村存在和发展及城市布局失衡;3、建筑能耗过快增长,能量供求关系失衡。处于高速城市化的中国,能源储备很少,而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能源消耗会进一步提升,城市中的建筑能源浪费严重,与交通能耗两种能耗,只能通过建筑管制和城市规划限制;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随着城市化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冲突增加,老龄化社会加速来临,加上文化多元冲击,这一阶段社会结构易
16、失序,居民心理易失衡,伦理道德易失衡;5、城市区域化加速来临,城市间恶性竞争加剧。城市群集中度初步显,城市发达地区区域城市化加速。区域城市群之间和城市之间恶性竞争加剧,产业雷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日益严重。以上的“城镇化存在的问题”稍微有点旧了,如果是今年考试考到类似这样的题目,问“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谈城镇化问题”,应该答“新常态、规划转型”等 内 容(先用一小段话简要描述一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态,再说城镇化问题),按最新的城镇化发展现状来答,可参考一些新的文献资料,例 如 2015年的 深度城镇化-十 三 五”期间增强我国经济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策略-仇保兴四、结语 中国城镇化特点及其对世
17、界城市化理论产生的贡献(2010论述)一、背景二、中国城镇化特点1、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镇化主要有以下特点:(1)政府发动型动力:城市化及其基础一一工业化是由政府发动的,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其动力主要是政治性的和社会性的,非经济性;(2)城乡双重性体制:形成了“城市一一农村”二元社会体制,阻碍了城市化的正常进程。如在城市和农村,实行双重居民身份体制与双重交换体制等;(3)不协调型构成:表现为城市数量与总人口相比,数量太少;城市规模结构大城市比重过高;城市地域分分布不平衡,东密西疏;具有明显的“工业型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功能偏于工业;除中心城市外,多为工矿或工业型城市,商业城市、金融城市、旅游城
18、市、科技城市、教育城市的发展严重不足;(4)波浪型进程:由于政治上的动荡和政策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具有起步晚、起点低、波动性大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波浪型发展轨道。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呈现新的特点:(1)主体上:城市化的推动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城市化主体是政府,为 一 元 的“自上型城市化”;1 9 80年代的农村改革,出现了乡村地区非农化和城镇化的二元“自下型城市化”;1 9 9 0年代的城市改革,外资与内资对推动城市化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出现了“外联型”与“内联型”城市化等;(2)发展战略上: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由内地向沿海转移,改变了城市化空间格局。城市化发展趋势
19、呈现出: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3)制度上:一系列制度有计划向市场化转变,如户籍制度的松动,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住宅货币化制度等。市镇设置标准的下降和设市设镇模式的变化,使市镇适量迅猛增加;(4)形态上:小城镇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提高,大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率大幅度回升。大城市开始了郊区化过程;开始出现大城市区和城市连绵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等;(5)内涵式: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国际化、知识化的发展,中国部分大城市开始走向国际化,中小城市开始步入现代化;城市内部的社会化在扩大;城市化除了数量的增长外,还 呈 现 出“质”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中产阶
20、层形成等。三、对世界城镇化理论的贡献: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目前经历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次城镇化浪潮,国情决定,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国有自己的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道路。中国城镇化进程显示出政府强势的调控作用,这使我们没有走类似日本和韩国那样大城市主导、大城市首位度奇高的高度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避免了像拉美和加勒比地区那种过快、过度超前的城镇化和低收入者住居的“贫民窟化”;也没有像美国那样,过分分散布局、低密度蔓延式扩张,过度依赖私人汽车机动出行所造成的土地、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中国的城镇化总体呈现出一种正态效应,对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扩大内需
21、、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促进社会结构变革、改善人民生活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别较大,形成了五种并举的城市化道路:一是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大中小城市并举的发展模式;二是多层次区域城市群(圈)空间整合模式;三是以区域中心为主导的县域城市化发展模式;四是以田园城市理论为指导的小城镇发展模式;五是以自然空间关系为主导的自然生态区域国家级战略发展模式。2、针对中国土地与人口的矛盾、发展与需求的矛盾、现实与长远发展的矛盾提出的适度紧缩型城市化理论与模式。创造单位土地面积的财富承载力和承载量最高值,这既是全球化发展竞争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创造千年城市发展的需要模式。3、本土化理论的概
22、念体系一循环社会型城市化发展理论与模式,其核心是力求中国的城市能够在生态环境和空间统一的格局下,创造一个新时代的价值体系和城市生活体系,让城市成为能够有独立机制的社会系统,并在循环社会型城市社会结构内,形成舒适型的宜居城市体系。4、制度型城市化发展模式一即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化。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城市发展定位,中国的城市无论是规划、发展速度、人口增长及产业模式都是由政府主导完成的,政府主导下 的“人与自然和谐为本”城市发展定位,应该是中国的一种国策,也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必由之路。5、大区域的带状空间城市化整合理论一中国区域平衡发展的战略实践之一。这一理论与模式旨在强调区域的融合与互补,特别是中国沿
23、海地区的迅速发展及对内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渗透,具有整体性城市价值国际性。在这一理论前提下,积极倡导“中国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的嵌入性结构关系”。四、结语 试论述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规划内涵(2015专论述)一、背景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时代,而“新常态下”的我国更是进入“趋势性变革”的时代,同时,我国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中后阶段,这一时代特征为“降速”(发展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速)、“转型”(发展方式从数量增长为主转向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为主)和“多元”(发展动力从单纯依靠工业转向更加多元和特色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是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涉及的重点内容,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
24、的若干重大问题之一。二、相关概念1、新型城镇化:是指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础特征,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2、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反映建设用地与其他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及其利用水平,表示城市经济建设过程中,建设用地资源的价值实现程度。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越高,说明建设用地与各种投入之间配置较为合理、资源使用充分,建设用地价值得到了很好的实现。三、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规划内涵1、严守底线,强化耕地资源保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粮食产销和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并将长期处于
25、紧平衡甚至脆弱平衡状态。人均耕地资源少,优质耕地资源不足,后备耕地资源匮乏,耕地污染加重,水资源和耕地资源存在严重的空间错位,都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强化耕地资源保护必须综合采取行政、工程、技术等措施,从耕地数量管控、质量管理等方面丰富耕地保护内涵。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管控优质耕地。将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加强规划管控,强化节约集约用地,依法依规审批用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高等级耕地。依据规划,鼓励和引导工业、城镇用地向未利用地、劣质农用地等区域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等级。大力开展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26、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整治,加大土地复垦力度,加快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日常管护,积极探索建立日常管护制度,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保障管护经费。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把好补充耕地质量关。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规定,全面实行“先补后占”政策,积极探索“以补定占”机制,实现补充耕地与占用耕地数量和产能双平衡。严格补充耕地项目验收和地类变更,不断提升补充耕地质量等级,切实提高新补充耕地产能。持续加强监测评价,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动态变化。健全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评价制度,定期开展系统性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定工作,全面掌握和更新耕地质量等级状况。依托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
27、平台,建立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机制。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共同责任,坚持将其作为耕地保护的重要内容,纳入对地方各级政府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2、调整结构,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城镇建设用地快速增长。比较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与第一次调查的结果,1996年至2009年,全国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278.5万公顷,建设用地总量增加了 582万公顷,城镇建设用地增长量占建设用地增长总量的48%O 1996年至2009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由145平方米/人上升到171平方米/人,增长了 18%,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为低下。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土地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降低,城乡区域空间结构不断优化。
28、推动供地总量控制。实行整体调控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通过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通过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实现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合理调控。要实行减量化供地,适当降低土地供应中的新增建设用地比重,引导存量城镇工矿用地优先盘活,推动新增建设占地的有控制投放,在优化布局中保持建设用地流量,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化用途管制制度。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探索城乡建设用地优化和人口、产业转移互动协调的新机制,推进以城市群为主要载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探索建立以用途管制、权益管理为基础、覆盖地上地下空间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划定基本农田边界线、城
29、乡建设用地边界线和生态红线,建立土地用途转用许可的规划管理新模式。优化城镇用地结构。优化用地结构和城市布局,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严格控制新建各类新城新区,严格制止大广场、大马路等浪费现象。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等农业空间。盘活城镇存量用地。借鉴和总结国内外经验,通过立体开发、复合利用、循环利用等方式,鼓励开发利用城镇地上地下空间,加快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旧厂房等的改造,积极支持和推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3、深化改革,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要坚持最严格
30、的节约用地制度,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形成经济质量效益与土地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共赢格局。建立节地评价制度。建立规划和建设项目的节地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基础信息调查、评价和披露机制,定期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健全节地标准体系。完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标准规范,建立行政区域、城市、开发区等发展耗地、人均用地、用地结构等标准控制体系。完善工业项目用地指标、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用地标准,形成强制执行并定期更新的制度。完善市场配置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土地市场机制。进一步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坚持
31、和完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缩小划拨用地范围。健全土地价格形成机制,构建城乡一体的土地等级和价格体系,发挥土地价格对节约集约用地的引导作用,有序推进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完善利益调节机制。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机制,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地价优惠政策,从用地计划、财政、税收等方面予以奖励。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加大土地保有环节征税。创新节地模式技术。吸取国内外节约集约用地经验,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闲置土地处置、工矿废弃地复垦、土地开发整理等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优化存量土地盘活模式,不断提升单位土地承载人口、经济和建设的强度。大力开展节地技术创新,不断探
32、索地上地下空间利用、省地型住宅建设、污染废弃地治理、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节地技术。构建共同责任机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方式,探索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考核责任制,逐步加大责任考核力度,强化责任追究与约束。四、结语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从而更好地推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 上“三、新 型 城 镇 化 发 展 背 景 下 提 高
33、 城 镇 建 设 用 地 利 用 效 率 的 规 划 内 涵”这部分 答 案 内 容 来 自 一 篇 公 众 号 的 文 章,下 面 附 上 链 接。这 里 放 了 全 文 是 为 了 方 便 大 家 看,然后答案内容大家自己再精简一下哈http: d424do7651&scene=23&srcid=II04GL2Uf4B bUTZwDZMegxQ#rd)(还 有“一、背 景”那 部 分 的 内 容,作 为 考 试 答 题 而 言 字 数 太 多,大家可以去掉括号里 面 的 内 容。考 试 答 题 时,背 景 介绍 宜 简 明 扼 要,一 般 三 四 行 字 即 可,因为这部分内容 不 是 重
34、 点,不要太多答 案 的 内 容 要 层 次 分 明、重 点 突 出、详 略 得 当。)二、存量规划 存量规划一、时代背景二、相关概念三、存量规划的内涵四、存量与减量规划面临的难点与挑战五、推进存量与减量规划的建议六、结语 相关真题 历 史街区更新改造的重点内容(2013专简答)补 充:历史街区更新改造 试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与方法阐述你的见解,并举出中国和外国的一个实例予以评析(2009论述)存量规划一、时代背景(版 本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建设大规模迅速扩张,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着土地资源日趋短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依靠土地规模扩
35、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2013年 1 2 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这意味着城市发展将从追求“量变”到 注 重“质变”,从而实现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的转型发展,这也为规划师提出一个新的命题一 一“存量规划”。(版 本 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由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进入“新常态”,社会整体经济结构乃至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式也相应调整和转型。在该语境下,我国城乡发展亦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与趋势。其中最主要的方面体现在政府的土地财政迎来了质变,从而引发城乡发展由之前的高速扩张转变为提质增
36、效。于是城市规划也相应地从之前的所谓增量规划转变为现今的存量规划。1、城市规划转型的基本判断 中国城市化仍处于增量快速增长阶段 存量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部分城市进入存量为主阶段(深圳)以物质规划为主的学科基础无法满足新需要 城市规划必须尽快从管理存量到管理增量目 前规划理论和教育完全没有做好技术准备城市化的阶段。转型2、规划转型的主要特征-从物质设计转向 从空间规划转向 从工程设计转向 从 规 划 院转向制度设计政策规划经济管理规划局为主二、相关概念:1、增量规划所谓增量规划,是指以新增建设用地为对象、基于空间扩张为主的规划。目前这类规划仍是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主流,这是由规划的供需关系决定的。增
37、量规划的品种很多,包括:(1)新城规划,如新中心区、大学城、体育新城规划等;(2)产业园规划,如工业开发区、科技城、物流园等;(3)围绕重大基础设施为核心的规划,航空城、临港新城、高铁枢纽新区等;(4)特别功能区规划,如旅游区、名胜区等。(5)此外,最近涌现的城乡统筹规划、生态城规划等,也应归于增量规划范畴。2、存量规划存量规划是通过城市更新等手段促进建成区功能优化调整的规划,目前日益受到城市政府的重视。其原因如下:国家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政策刚性约束;中心区位土地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发掘;建成区功能提升、环境改善的急迫需求;历史街区保护和特色重塑等。当前存量规划的品种包括:(1)旧城更新与改造
38、规划;(2)环境综合整治规划;(3)交通改善和基础设施提升规划;(4)历史街区和风貌保护规划;(5)产业升级与园区整合规划;土地整备与拆迁安置规划等等3、政策规划主要指超越了一般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以政策研究为主体内容的规划类型。从今年学会年会征集的论文可以发现,当前我国政策规划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住房政策、空间管治(制卜公交优先、停车收费等的交通政策、低碳生态规划相关政策、推广绿色建筑、节水节材的政策等。也包括相关的土地、产业、人 口政策研究。政策规划要注意的是:应将社会公共问题作为政策研究和调控的对象。相比于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稳定性,政策更注重针对具体问题而制定,应具有一定动态性和
39、灵活性。4、对比增量规划存量规划目标如何建设公共服务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如 何 将“区位”转移给最优的使用者重点建设的标准、城市形态、发展方向、空间组织、功能分区、路网布局、建筑景观、重大设施选址用途改变的途径、容积率改变的途径、新城市功能的引入、产权的转移、公共服务的定价与收费技术最 优 的 标 准(道路宽度、间距),建筑 特 色(风格、色彩),公建配套标准,财务平衡运营成本效益分析、公共产品的定价与收费模式、违规建设的界定及管理三、存量规划的内涵1、存量规划的理论:经济学增量规划的基础,主要是工程学的。存量规划则不同,它主要回答的是如何将现有的资源,转移给能为城市贡献最大的使用者。减少要素转移
40、的成本,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存量规划的主要目标。目标的转变,意味着手段的改变。以工程设计为主要工具的城市规划,要转向以制度设计为主要工具。这个新的基础是什么?产权。这是一个在增量规划中,几乎完全不用考虑的因素。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实际上隐含着一个假设:城市产权是单一的,城市政府可以按照效率最高的原则,任意设计城市。我们所要知道的,只 是“什么是效率最高”的设计。但在存量规划里,我们必须面对大量既有产权所有人。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将资源从低效率的所有人,转移到高效率的所有人。显然,工程学无法为存量规划提供可用的理论工具。最接近存量规划提出的问题的学科,一个是社会学,一个是经济学。但我个人,更倾
41、向于从经济学中寻找回答存量规划问题的理论工具。相比基于学者互不相关独立论述的社会学,经济学更接近可以进行规范分析的构造性学科。不同的研究可以共享同一个理论框架和概念网络。用同样的语言高效率沟通。更主要的是,城市规划的消费者,对于城市规划的经济效果比社会效果更加关心。2、存量规划的核心:交易成本经济学中,最接近存量规划需求的理论分支,就是制度经济学。这一由科斯创立的经济学分支,核心就是产权及产权交易的成本。近几十年来,这一理论分支大放异彩,多位学者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存量规划的最大特点,就是既有空间资源为众多产权人共有。城市公共服务的提升,必须经由集体行动才能达成。制度设计取代工程设计,成为城市
42、规划的主要工具。自然,制度经济学便成为城市规划转型最顺手的工具。举例而言,一块地,适用于工业还是商业,或者,一块居住用地,是用于低强度开发的豪宅,还是高强度开发的商品房,取决于两者谁能创造最大的净剩余(利润)。在增量规划里,这块属于政府。只要设计一个制度,比如招拍挂,马上我们就可以确定谁应当获得产权。但在存量规划里,原有土地是有产权人的。说服原有产权人转让给更有效率的使用者,需要额外支付成本。这个成本,就是科斯所谓的交易成本。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制度的限制,这个成本可能非常巨大(特别是当产权有大量产权人共有时),以至于超过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好处。这时,产权就会锁定在原来低效率的产权人手中。因此,
43、存量规划的核心,就是设计出必要制度,将提供新的公共服务所必须的交易成本,减少到新增公共服务带来的收益之下。打开制度设计的宝库后,存量规划的内容,就变得极为丰富。制度设计的核心,就是如何减少交易成本,使 城 市 能“自动”完成从低效益用途转向高效益用途,从低效率使用者向高效率使用者的转换。3、存量规划的内容:规划变更如果说增量规划主要是解决在一张白纸上,怎样合理布局各种“色块”(功能),那么存量规划主要是解决怎样在已经布满“色块”的现状图上,将一个已有的“色块”转变为更合理 的“色块”。当然,存量规划并不是简单转变“色块”那么简单。事实上,规划师改变不了任何现状“色块”。他所做的只是设计一种规则
44、,然后等待“色块”在市场的驱动下,自主转变为更合理的 色块。这个规则可能是“政策”“法规”或 者 审 批“标准”。与增量形成需政府投入为主不同,对于存量,只需设计好政策,城市自动就会朝预定方向转变。4、存量规划的编制相对增量规划而言,存量规划编制不再是设计院主导,而主要是政府部门主导。规划的主要内容不再是图纸,而是政策。如果说原来的规划局只是一个施工队,所要做的就是要把规划院画在图板上的设计放样、施工,变为真实的城市。那么,存量规划中,规划局就更像是一个物业管理公司,了解、发现业主的需求,制定物业条例,改进公共设施,提升物业的品质。编制的第一步,在战略层次思考城市的目标。比如,哪些产业要发展:
45、金融业、软件业、旅游业?哪些产业估计要衰退:耗能大、污染大、占地大?然后,要根据战略目标,寻找可能的增长空间。比如,棚户区、工业区等,根据产权的分类,划出相应 政策区。第三步,同原有业主沟通调查,了解他们的意愿和要价。第四步,制定政策,设计土地用途转变的途径:申请资格、缴交费用、切割土地、设定指标。最后,按照程序,报批、审查、公布实施。随后就是实施过程中的组织、谈判、讨价还价。不同的制度,更新的交易成本大不一样。在产权设立的初始阶段,设计最有效率的制度,是存量规划的核心内容。四、存量与减量规划面临的难点与挑战多年来,城乡规划紧密结合城市扩张发展,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以土地增量为主要出发点的规划编制
46、体系与实施管理机制。而当存量与减量规划的时代来临时,需要既有的规划工作体系做出重大变革,这对于当前我国的规划工作而言显然存在着准备不足的现实问题,因而存量与减量规划面临着巨大的难点与多方面的挑战。1、城乡规划的编制难度增加(1)纸上做规划 到合理改规划存量与减量规划是在既有用地现状与规划的基础上,对用地功能与规模的再次调整与重新布局,使之更为合理,这与既有的规划在白纸上进行功能与规模的布局有所不同,需要规划更加面向现状问题。同时,转向更小空间单元的优化与调整,使得规划从愿景式大尺度、大手笔的城市创作转向了微处理、微循环与微设计,要求规划工作更加具体、细致、谨慎与耐心。(2)技术理想到利益调配一
47、方面,增量规划是利益均衡分配的过程,而存量与减量规划是将既有的利益分解后进行重新的分配,在分配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利益的损益,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增量规划是面向远景的发展设想,并不会直接面对发展过程中实际或者可能存在的现实矛盾,通过拉长解决问题的周期来缓和预期与现实的冲突。而存量规划是即时性的规划,短期内就会充分暴露现实的难点与问题,其直接面对实施的特点也注定了难有回避的途径。(3)规模锁定与底线思维存量与减量规划不再以预测的人口为基准进行城市的配置与布局,也不再表现为一种与人口规模正相关的简单关系,而是在规模锁定的前提下去处理和解决城市问题。同时,国家层面已经提出了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的要求
48、,以底线的思维去看待和思考城市的发展也给规划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2、存量与减量的规划实施管理机制缺位由于存量与减量规划处于探索阶段,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层面的规划审批与实施管理尚未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规划实施管理机制,而既有的面向增量规划的方式方法对于存量与减量规划而言难以奏效,势必导致编制的存量与减量规划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用。存量与减量规划的时代,规划更多的体现出政策性的特点,更加要求管理层面的制度设计与技术层面的空间设计进行精细的配合,因而重规划轻管理的弊病必须革除。3、行业传统知识构成不再匹配我国的城乡规划知识构成脱胎于以建筑学为主的工程学体系,强调技术手段与主观设计意图。这种适用于愿景式蓝图规
49、划的知识构成对于更加注重精细化和经济利益协调的存量规划而言并不匹配。存量规划对于经济学、法律知识以及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要求是传统规划行业教育与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而现有高校的规划专业尚未摆脱工程技术背景的教育方式,使得规划从业者并不具备面对全新规划内容的素质与能力。五、推进存量与减量规划的建议尽管当前存量与减量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存在着种种困难,但面对城市发展转型的客观要求,规划必须从既有的工作方式中走出来,敢于实现自身的提升与转型,明确工作重点与努力方向,积极推进存量与减量规划的发展。1、树立存量与减量的发展意识建议行业学术机构与一线生产、科研单位进一步加强存量与减量规划的研究与宣传,积极推广
50、思考成果与实践经验,进一步强化新的发展理念,推动行业实现由传统的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集约增效的思维方式的整体转变。2、实现规划工作方式的转型规划工作方式应充分结合存量与减量规划的特点实现相应的转型,学会从习惯的大手笔、大气魄的愿景蓝图规划转向兼具细心、耐心与恒心的微处理、微设计、微循环与微更新,也要习惯于在规模锁定的条件下去思考和解决城市问题,养成底线的思维方式。同时:结合未来存量规划的实施与管理,需要积极探索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与工作重点,改革优化现行的规划技术标准与编制体系,增加针对存量规划的有关内容。3、完善与存量和减量规划相配套的实施机制与政策首先,应当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管理向自上而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