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年级上册物理全面总复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二年级上册物理全面总复习.pdf(7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声现象目标认知学习目标1、要知道声源、回声的概念;2、知道不同物质中声速不同,会进行有关的计算;3、理解听到声音的条件;4、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区别;5、了解噪声及其危害,能想办法减弱噪声;6、知道超声与次声的区别;7、了解超声与次声的应用。学习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乐音的三个特性;3、相关的计算。学习难点1、乐音三个特性的理解;2、与声音有关的计算。知识要点梳理1 .产生声音的原因要点诠释:声音是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振动可以发声,液体、气体振动也可以发声。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传播的条件要点诠释: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声音在传播时需要
2、通过介质传递声波。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 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慢,而且传播速度还与温 度有关。3、声速要点诠释: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例如: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等。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 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 40 m/s。一般情况下V|4|V 液 V气。回声现象也是因为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这个过程中,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声源到障碍物间距离的两倍,或者用声速乘以回声时间的一半可求出声源到障碍物间距离。4、听到声音需要三个阶段:要点诠释:发声体发出声音一介质传声一耳朵听声。其中任何
3、一个阶段被阻断,都将听不到声音。人耳听觉障碍如果是传导障碍,一般可用骨传导来帮助听到声音。5、双耳效应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判断出声音传来的方位,立体声音乐就是利用了双耳效应使人有身临 演奏现场的感觉的。6.音调、响度、音色要点诠释: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单位是赫兹;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跟 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同一音调的声音响度可能不同。同样,同一响度的声音音调也可 能不同;由于不同的物体材料与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即使不同的物体发出的音调、响度都 相同,但它们还是有区别,这就是音色的不同。当同物体结构发生变化时音色也会发生变化。7.声音的利用要点诠释:
4、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声呐测海深、绘制海底地图;医学:听诊器、B超等;地震预 测,利用声音还可以传递能量:利用声波清洗钟表;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8.噪声及来源要点诠释:从环境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 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来源: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来 看:是发声体做的无规律振动。9.减弱噪声的途径要点诠释: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途径上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规律方法指导1、关于声源,应该知道物体发声,则声源一定在振动;2、关于声速应知道一般的:V M 1 V i t t V I;3、关于声音三个特性我
5、们应知道:音调由频率决定,同种材料的物体的音调与材料的长短、粗细、松 紧有关;而响度由振幅决定,还与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因此不同乐 器的音色不同;4、关于回声定位,学生应会利用S=v t进行简单计算。经典例题解析声音的产生 1.以卜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钟声明显减弱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解析: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通过介
6、质传播出去才能被我们听到,我们听不到声音并不意味着物体没有振 动。发声的原因是物体在振动,因此能说明物体在振动的实验就符合要求。答案:D 总结升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自然界中凡是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而物体发声说明物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听不到声音并不能说明物体没有振动,超声波和次声波我们就听不到。举一反三: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松涛、鸟语、流水潺潺、琴声悠悠,让人心旷神怡,这些声音都 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我们能够分辨出鸟语和琴声是根据声音的 不同。答案:振 动 音 色。声音的传播C 2.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管的另端敲一 下这根铁管,则甲同学听到的
7、声音情况是()A.响了一下,声音是从铁管传来的B.响了一下,声音是从空气传来的C.响了两下,先听到从空气传来的声音D.响了两下,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解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要比空气中快。答案:Do总结升华: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要快,在气体中传播要慢,在液体中的速度居中。同时声音传播速度还与其它因素有关,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举一反三:我国古书 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 袭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 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答案:大地快C3.下列发声体发出的声音,人们
8、能听到的是()A.医院里的“B超”(频率高于20000Hz)B.旗帜发出的声波(约50Hz)C.蝴蝶飞行时发出的振翅声(约23Hz)D.风暴发出的声波(1015Hz)解析: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最低为20H z,最高为20000Hz。答案:B。总结升华: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可能都被我们听到,比如人耳对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和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就没有反应。只有频率在(20-20000)Hz范围内的声音才可能被人耳听到。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B.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慢C.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到0.1 s,回声和原声就会混在一起
9、,使原声加强D.人听声音时,只能靠耳朵接收空气中的声波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A错;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快,在空气中慢,故B错;其中D选项是涉及到人听到声音的途径的,由于人听到声音还可以通过骨传导,因此该选项是错 误的。答案:C总结升华:当人的听觉系统发生障碍时,声音还可以通过头骨、颌骨、牙齿等传给听觉系 统 而 引 起 知 觉,人们把这种传声的方式称为骨传导。举一反三:在全校诗歌朗诵会匕王丽同学获得第一名,老师用录音机将王丽同学的朗诵录下并在教室 里播放,供同学们欣赏,但当同学们都在如醉如痴地聆听时,王丽同学心里却感到很纳闷,因为她听起 来好像不是她朗诵的,同学们都笑
10、着说:“别谦虚了,是你没错!你能解释王丽的疑惑吗?答案:同学们在现场听王丽朗诵和从录音机中听王丽朗诵都是通过空气传声,而王丽从录音机听自己朗 诵时,是空气传声,平时听自己声音是空气传声和骨传声的综合效果。声音的特性C5.我们平时所说的“女高音”“男低音”,这里的“高”“低”指的是()A.音调 B.音色C.响度 D.速度解析:根据“高音”我 们“唱不上去”,“低音”我 们“唱不出来”的生活经验,可以认识到这里的 高“低”应指的是声音的高低,但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声音“高”“低”就不一定指的是音调。如“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指的就是响度。答案:A总结升华:音调和响度对学生来说是两个易混的概念。音
11、调的高低决定于声音的频率;而响度的大小是 由振幅来决定举一反三:1.在音乐课上,吴老师在钢琴同一音阶上分别弹奏了“哆”“来”“咪”三个音符,则从声音的特性 上看,这三个音符的 一定不同,同学们在跟唱时,吴老师发现同学们“咪”这个 音符没有唱准,重新用力在钢琴上按下“咪”这个音键,则这时弹出的“咪”与开始弹出的“咪”不同。老师发现小王和小李在练唱时,发“哆”这个音符很准,但同学们听起来他 们发音还是有区别,这是因为解析:钢琴上每个键对应一个音高,按不同的键音调不同;敲键的力大小不同,钢琴内弹片的振动幅 度不同;不同人都有自己的发音特色。答案:音 调 响 度 音 色 不 同2.生活中,我们在描述声
12、音的特性时很随意,因此描述也不太清楚。下面是一些对声音特性的形容:细声细气尖叫高声呼救低沉语调大喊大叫引吭高歌男高音歌唱家说话像蚊子叫震耳 欲聋。则 形 容 声 音 音 调 的 是,形容声音响度的是 o (只写序号)答案:音调响度。声现象单元复习与检测知识网络 解,毋 抑*陶 单 位 为S tt(均*帆 就 阳 电 r&液、气仲一B,真空不稣声 两覆 离 刈 讷 痴 3,3ftBH却?美丽 怎 样 听 到 声 音声L音 团 由 发 阿 柏 林 搞、结构决定.是分割的声音的又T O S声与信息重难点聚焦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乐音的三要素及决定条件;3.利用S=vt进行简单的计算。知识要点回扣
1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我们听到声音有两种途径:骨传导、空气传导。3、声音的特性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分别由频率、振幅、材料与结构决定。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即: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5、声的利用声音有两种应用即:传递信息;传递能量。规律方法整合:学科综合C1、唐 诗 枫桥夜泊中 的 诗 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_ _ _ _ _ _ _ _ _ _ _
14、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 一来判定的。解析:本题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很多,读着这句诗,我们可以想象,那悠扬的夜半钟声,可以从山上传到客船,可以隔河传到彼岸。而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的振动,因此钟在僧人的撞击下产生振动发出钟声;人分辨声音不同是依靠音色加以区分,就 如 同“闻其声,知其人”也是这个道理。答案:振动;音色。这里面还有夜间声音为什么会传得远呢?道理之一是:夜深人静,背景噪音小了,人更易于分辨远处传来的声音。道理之二是声音的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在夜间,靠近地面的空气逐渐冷下来了,高空温度较高,高空的声速比地面大,声音会向地面折射。总结与升华:随着课程改
15、革的进一步深化,新课标中提出的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渗透的思想理念在中考中得到了体现,比如物理与古典诗词的综合就是现在的热点。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有些振动我们看不到,我们可以通过转换法认识国C2、在鼓面上撒一些细砂,敲鼓时会发现越使劲敲鼓,听到的声音与细砂的情况是A.声音越响B.声音越响C.声音越响D.声音越响振动得越快振动得越高振动得越慢振动得越低解析:敲响的鼓面正在振动发声,但是声音的响度与什么有关呢?为了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在鼓面上撒上细砂,把鼓面的振动幅度转换为人眼可以直接观察的细砂的跳跃情况,因此越使劲敲鼓,声音越响,细砂振动得越高。这里要注意声音的“高”是指音调,细砂的“高”反映振动
16、幅度,与声音的响度有关。答案:B。总结与升华:“转换法”是指通过转换研究对象、空间角度、物理规律、物理模型、思维角度、物理过程、物理状态、时间角度等,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间接获取解决问题途径的一种解题方法。这种方法能充分展示解题人的想象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充分体现解题人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达到巧解、速解的目的。声学部分声源振动的显示常采用这种方法。举一反三:图中的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喇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解析:此题还是转换法喇叭的振动我们看不到,我们可以通过纸屑的振动来反映。答案:振动发散提高、请你想象一下,如 果“声音的速度为O J m/.”,
17、小华看到前方小李正在步行A BC D E前进,于是一边奔跑一边对着小李大声喊道:“小一李一,快一停一下。”当小华追上小李并停下来时,听到的声音的情况是()A.和正常时一样B.小李什么也听不到C.小华先追上小李,然后听到“小一李一,快一停一下”D.小华先追上小李,然后听到“下一停一快,一李一小”解析:如 果“声音的速度为,而小华奔跑时的速度大约加 ,比声音的速度高出了许多,因而小华先追上小李,停下来后才能听到声音,那么听到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假设小华在点A喊出第一个字“小”,然后小华就和这个声音赛跑,当小华到达B点时喊第二个字“李”,此时第一次喊出的“小”的声音还没有到达B点,因 而“李”的声音
18、就在“小”的前方,并且两者以相同的速度传播,依此类推,“小一李一,快一停一下”五个字的声音以相同的速度向前平移,当小华追上小李停下来后,首先听到的是走在最前面的“下”字,然后才是“停”。答 案:Do总结与升华: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远小于它在金属中的速度以及光速,我们在解题时应考虑到这一点。举一反三:甲乙两个同学研究声音的传播现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很长的钢管上,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了一下,甲同学能够听到 次敲击声.解析:我们应该考虑到V网 V液V气,在声源处产生的声音通过两个途径传过来空气和金属,由于速度的不同导致我们听到时间有间隔。答案:两次。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9、.人说话时发声是靠空气振动产生的B.水中的游鱼会被岸上的脚步声吓跑,说明液体也能传声C.固体传声比气体慢D.能区分自己讲话的回声和原声,人与障碍物的距离不得小于34m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人的说话声是由气流冲击声带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对人耳来说,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 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分开,因此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S=2=2 =i7m。答案:B.综合运用C5、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量海洋的深度,当从海面发出声音3 s后接收到|可声时,测量出此处海洋的深度是多少?(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4
20、0m/s)解析:此题关键是要考虑到时间是一个往返,单程时间为1.5 s,根据S=vt可知S=1540m/sX 1.5 s=2 3 1 0 m,总结与升华:关键是时间的确定。此题声源不动,如果声源动要考虑到路程是声音和声源之和。举一反三:某司机驾驶汽车以5 4 k m/h 的速度向高山驶去,司机在鸣笛4 s 后听到了鸣笛的回声.问此时汽车离高山的距离有多远?(v *3 4 0 m/s)解析:如图,A B C汽车在A处鸣笛,则笛声和汽车同时从A处出发,声速较快,到达高山C处返回,与前进的汽车在B处相遇,虽路程不同,但时间均为4 s,根据S=v t 可知:S,3 4 0 m/s X 4 s=1 3
21、6 0 m;S i:=1 5 m/s X 4 s=6 0 m;则 A C=(1 3 6 0 m+6 0 m)/2=7 1 O m,则 B C=A C-A B=7 1 0 m-6 0 m=6 5 0 m。探究园地:A.应试思维点拨6、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实 验 中 适 合 作 声 源 的 是;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通过
22、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1、2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表 1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距离较长长短表 2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响度较响响弱解析:本题中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要研究材料的隔音性能,我们要控制声源的响度不变,而音叉振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响度变小,不适宜作为声源,较好的是选择机械闹钟。A、B两种研究方法都采用了控制变量法,A方法采用控制声源响度和到声源的距离,比较声音通过不同材料时的响度,得出的应该是表2中的数据,B 方法控制声源的响度和能够听到声音的极限,比较距离,得到表1 的数据,而且这里的隔音材料的厚度是相同的(鞋盒四周塞满待测材料),通过研究发现泡沫的隔音效果最好,锡箔纸的隔音效
23、果最差。答案:机械闹钟;B;泡沫一衣服一锡箔纸。总结与升华:近年来对物理方法的考查日益增加,特别是控制变量法是热点,也是我们解决问题一种重要方法。B、探究开放思维点拨:7、阅读下面的短文(本文摘自 少年科普报2 0 0 3 年第4 9 期):聂利同学在五年级自然课上听老师讲,蜜蜂是靠翅膀的振动发声的,她想抽时间去附近的养蜂场看一看,天她来到养蜂场,发现箱外聚集在一起的蜜蜂似乎在休息,并没有振动翅膀,可嗡嗡声不绝于耳,后又发现蜜蜂歇在花上,翅膀一动不动,但仍有嗡嗡的声音。她感到很疑惑,难道是老师讲错了吗?她 又 查 了 十万个为什么,书上清楚地写着:“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她想,难道连专
24、家都搞错了吗?于是她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和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建议她用实验的方法去研究她做了下表中“剪去蜜蜂双翅的实验”,发现蜜蜂的嗡嗡声没有什么变化。经观察她又发现蜜蜂嗡嗡叫时,蜜蜂双翅根部的两个“小黑点”在鼓动。她猜想:“小黑点”可能就是蜜蜂的发声器官。于是她又做了下表中刺破双翅根部“d、黑点”的实验,发现蜜蜂不再发声。实验名称实验总数死亡数发声数量声音大小剪去蜜蜂双翅的实验8只2只6只没有变化刺破蜜蜂双翅根部“小黑点”的实验8只2只。只没有声音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请简要说明聂利同学在实验探究中经历的几个环节。(2)根据聂利同学的实验探究,关于蜜蜂的发声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3)我们从
25、聂利同学身上可以学到什么?(4)根据聂利同学的实验能否下这样的结论:蜜蜂的翅膀振动时一定不发声?为什么?解析:(1)聂利经历了发现问题(发现蜜蜂歇在花上,翅膀一动不动,但仍有嗡嗡的声音)、提出假设和猜想(难道连专家都搞错了吗?)、设计方案、进行实验等环节。(2)蜜蜂的发声是蜜蜂双翅根部的两个“小黑点”在鼓动振动形成的。(3)通过聂利同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应该转变学习方式,从课堂走向课外,从生活走向物理,要善于观察,敢于发问,向权威挑战,勇于创新,并能通过实验来探究物理问题,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4)不能得出蜜蜂的翅膀振动时一定不发声,有可能发出的声音是人耳不能感觉到的次声。总结与升华:
26、这是一道考查科学精神的试题,体现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题目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给我们以启迪。要求同学们要有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光的折射光的色散与看不见的光目标认知:学习目标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折射规律;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4、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5、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6、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学习重点1、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2、了解光谱和红外线、紫外线的特点。学习难点利用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要点梳理:1、光的折射光
27、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
28、方向不变。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现象:折射使池水“变浅”,筷 子“弯折”,水中人看岸上树“变高”。2、光的色散色散:牛顿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的色光决定,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2、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
29、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呈现什么颜色。3、看不见的光光谱: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红外线: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也有能量辐射,不过人眼看不到,这样的辐射叫红外线。红外线的应用:加热、拍红外线照片诊病、夜视仪、遥控。紫外线: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促进钙质吸收、杀死微生物(紫外线灯杀菌)、荧光物质发荧光。雾灯用黄光的理由:不易被空气散射、人眼对黄光敏感。规律方法指导:1、在利用光的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我们看到的物体是该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而不是光线由眼睛发射的,不要搞错方向。2、
30、关于物体的颜色应知道:(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的色光决定,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2)、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呈现什么颜色。(3)、如物体不反光则该物体颜色为黑色;若物体不吸收光线,即全部反射或透射,则该物体颜色为白色。经典例题透析:颜色知识C1、_ _ _ _ _ _ _ _ _ _ 三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人们把这三种色光叫做.小华的调色板上如果有、三种颜色的颜料,他也能通过颜料混合画出各种色彩的图画,这说明色光的混合规律跟颜料的混合规律是。解析: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不同,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白光是由三种色光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
31、的。让三种色光各自所占比例不同,就合成了形形色色的各种色光;而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青三种颜色,它们的混合原理不同。答案:红 绿 蓝 色 光 的 三 原 色 品 红 黄 青 不 同 的总结与升华: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产生了另一种颜色。举一反三:将一束红光和一 束蓝光同时照射到白色的屏上我们可看到 色。解析:白屏反射各种色光,所以反射到我们眼睛的是红蓝两种色光,在我们看来应是紫色。答案:紫2、小明用红笔在白纸上写了一个“光”字,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这个字,将会看到什么现象?答案:白纸反
32、射红光,红颜料反射红光,所以我们看不清这个字。总结升华: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的色光决定,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2、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呈现什么颜色。3、如物体不反光则该物体颜色为黑色;若物体不吸收光线即全部反射或透射则该物体颜色为白色。举一反三:阳光透过蓝色的玻璃照射到一个红背心上,这个背心将成什么颜色?答案:蓝玻璃透射蓝光,而红背心只反射红色,所以我们看到的背心将呈黑色。折射现象K答案:如图设铅笔底部和容器接触部位为A贝 U:A发出的靠近法线的两条光线,折射入空气中,这些折射光线不能相交,但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觉得
33、折射光线好像是从交点Z 射来的,再跟平面镜成虚像的情况对比,说明眼睛看到的是A点的虚像,虚像A,的位置在A之上,眼睛看到的池底各点都如此,所以看起来A升高,眼睛看到的水中的铅笔各点都是如此,而使铅笔看起来上翘。总结与升华:、我们之所以看到物体,是由于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光在两种介质表面斜射时要发生折射;、折射时角度(跟法线的夹角)大小要找对;、人的感觉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反向延长线得到的是虚像。、折射现象光路可逆。举一反三:水面下的物体看岸上的物体会感觉物体偏高还是偏低?答案:一个物体在A处发射的光线经折射如图,我们感觉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把光线返向延长即交于A因此
34、我们感觉物体偏高。e4:一束光线射到三棱镜(玻璃制成)上,如图所示,画出这束光线穿过三棱镜的大致传播方向。解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在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较大,作出法线,根据光发生折射的介质情况,确定折射角与入射角谁大谁小,最后确定折射光线的大致传播方向。答案:如图所示总结与升华:大家要熟记光的折射定律并记住:在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光线跟法线的夹角)较大。举一反三:条光线从圆心0斜射入一玻璃砖,画出大致的折射光线。解析:光线从圆心0入射后要折射,折射后的光线再从玻璃射入空气时,由于此入射光线过圆心,根据数学知识可知,此入射光线与该点的圆面垂直,所以可以看成是垂直入射,因此传播方向不变。
35、如图所示:折射知识的综合应用5:如图所示,一束光线由某介质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已知N l=N 2 W/3,试指出图中的界面和法线,并在图中标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解析:我们应知道光线在两种介质表面斜射时通常发生反射和折射,根据反射和折射定律,仔细分析题图,先分析哪是界面,A O、B O、C O不可能是界面,(为什么?自己分析一下)只有M M 和N N 可能是界面.假设界面是N N,那么M M 就是法线,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必在同一种介质内,并且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C O应是入射光线,0 B是反射光线,0 A是折射光线,因为/2
36、N N 3,所以反射角(N B 0 M)和入 射 角(N C 0 M)不相等,不符合光的反射定律;假设不成立。因此M M 是界面,N N 是法线。在三条光线中,有O A、0 B两条线在同一介质中,所以入射光线只可能是A O、B 0中的某一条,假设B 0是入射光线,那么0 A是反射光线,0 C则是折射光线,这样折射光线0 C和入射光线B 0在法线同一侧了,不符合折射规律,假设不成立。只有A 0是入射光线,那么0 B是反射光线,0 C是折射光线,光由某介质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应远离法线偏折,与图示情况相符,Z 1=Z 2 所以M M 是界面,N N 是法线,三条光线如图所示:总结与升华:(1)解
37、答该类问题时,要注意将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综合运用;(2)分析该题要用假设法.在分析时先假定,然后山假设出发,根据所学物理知识和已知条件来进行分析、推理,得出肯定或否定.假设法是分析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要领会掌握这种方法;(3)在题目解答后,要学会对解题结果进行分析.如本题确定M M 是界面,N N,是法线,A 0是入射光线,0 B是反射光线,A 0和0 B分居法线两则,入射角N 1等于反射角N 2,符合反射定律;0 C是折射光线。A 0和0 C分别处于介质和空气中,且在法线两侧,Z 3 Z1,题意指出光从某介质射入空气中,也符合折射规律。举一反三:如图,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
38、请在图中作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解析:我们应先画法线ON,再根据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作出反射和折射光线,注意:Z Y=Z a=45 N Y 。答案:光现象章末总结与测试编稿:张天宝 审稿:郭金娟 责 编:李井军一、知识网络环皿糊Bito*广光的传光航,拜均匀介面中,光是蓊3传XK BL源L c=3xVfmlsK.装 色 光的三艘色,虹、1 1 匕-M iH A S g辎1、青、黄 Jcrafi fc w m w洸理*阅Wl1类.反 快 覆 反 射等大,正立,MI.恻 洗3 3%而 是 反 研 维 反 向 延 故*丽 加 ft 折 财 0 光双f 介 皿HNA另f 介茹时,传抵方向发生I期后的她艮
39、H r w s fti2am腌防i丽用性活中 储M看不见的光二、知识梳理1、光的传播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自然光源:太阳、星星、萤火虫、灯笼鱼等。人造光源:火把、电灯、烛焰等。光的传播: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小孔成像等)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光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2.99792X10m/s,计算中取C=3XIOm/so(在水中速度是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速度是真空的2/3)光年:(距离单位)光 在 1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9.4608X 10,2kmo2、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光
40、射到介质的表面,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光的反射定律: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当光线垂直入射时,光沿原路返回。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其他方向没有反射光。(如: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面镜)漫反射:由于物体的表面凸凹不平,凸凹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漫反射)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3、平面镜成像: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41、。(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只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包括透镜)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平面镜的应用:(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球面镜: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应用: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凹面镜:对光线起
42、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向凹面镜会会聚于焦点;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应用: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4、光的折射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能发生折射,同时能也发生反射。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43、);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现象:折射使池水“变浅”,筷 子“弯折”、水中人看岸上树“变高”。5、光的色散色散:牛顿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
44、各种颜色的光)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的色光决定,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2、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呈现什么颜色。6、看不见的光光谱: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红外线: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也有能量辐射,不过人眼看不到,这样的辐射叫红外线。红外线的应用:加热、拍红外线照片诊病、夜视仪、遥控。紫外线: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促进钙质吸收、杀死微生物(紫外线灯杀菌)、荧光物质发荧光。雾灯用黄光的理由:不易被空气散射、人眼对黄光敏感。三、规律方法指导1、在平面镜成像中,应
45、知道:每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都会聚于像点;、物与像大小相等;、到镜面距离相等。2、在利用光的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我们看到的物体是该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而不是光线由眼睛发射的,不要搞错方向。3、关于物体的颜色应知道: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的色光决定,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呈现什么颜色。如果物体不反射任何色光,则该物体颜色为黑色;若物体不吸收任何光线,即全部反射或透射则该物体颜色为白色。四、经典例题透析:夯实基础 1、回答下列问题中的“倒影 光斑”“人物”等词指的是影还是像?若是像,是实像还是虚像?(1)湖边
46、宝塔在水中的倒影;(2)太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在树荫下形成很多圆形光斑;(3)皮影戏幕上移动的人物。解析:影子是不透明物体阻挡了光线,在物后形成的跟物体轮廓相似的黑暗区域,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由于影子是黑的,故影子只反映物体的轮廓,不反映物体的细节,而像却是明亮的,其明亮程度与物相对应且有层次感,所以像能反映物体的细节,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判断:皮影戏幕上移动的人物是影,而水中宝塔的倒影却是像,它是以平静的水面为镜面形成的虚像(平面镜成像);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的结果,树枝、树叶相互交叠,就会形成许多小孔,太阳光通过这些小孔,在树荫处的地面上呈现出太阳的像,即圆形光斑,是实像(实际光线
47、会聚而成的)。答案:水中宝塔的倒影却是像皮影戏幕上移动的人物是影树荫处下的圆形光斑,是实像总结升华:(1)平时注意观察,善于积累,清楚影与像的区别,能够解答本题:(2)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答,如平静的水面具有平面镜的作用,于是可猜想:水中的倒影可能是像,根据影子的成因,我们知道影子只能出现在物体背光的那一侧,而水中的倒影却不是这样,于是我们确定“水中的倒影”是像。(3)茂密的树叶间的空隙很少有(甚至没有)圆形的,但当树叶间的空隙很小时,该空隙就成了小孔.小孔成的像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如:烛焰经圆形针孔所成的像不是圆的,而是与烛焰的形状相同,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树阴下的圆形光
48、斑是小孔成像造成的。举一反三:下列像中是实像的有()A、猴子捞“月”中的月亮 B、从鱼缸的侧面看到鱼缸中游动的“鱼”C、海市蜃楼现象 D、吃饭时从小匙里侧面看到自己倒立的头像解析:A属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B C 属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只有D 属于凹面镜形成的倒立的缩小实像。因此选D。C%、图中S为发光点,从它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反射光线分别与虚线a、b,重合,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在图中画出平面镜,并作出这两条光线的光路图。解析:延长a、b 相交于S ,S即为S的像,连接S S ,作 S S 的中垂线P Q 即为镜面,a、b与镜面P Q 的交点A、B即入射点,作出平面镜。答案:如图
49、 总结升华:解答本题的知识依据和思路如下:(1)点光源发出的光是发散的,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也是发散的。由此可确定与a、b 重合的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2)根据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平面镜中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所以延长a、b,其交点S即像点;(3)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由此作出平面镜P Q;镜面与a、b的交点就是要求光线的入射点。注意:平面镜作图中,镜后线段画虚线。举一反三:平面镜前有一光源S,点光源S发出的哪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解析:如图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以确定光源S的像点S,连接S A可找到入射点0和过
50、A点的反射光线0 A,连接S O,S O 即为反射光线0 A 的入射光线。综合应用3、眼睛位于0点,通过小平面镜M N 观察周围物体(如图所示),求眼睛可观察到物体的区域。.而 以,N解析:利用光路的可逆性,将 0点的眼睛假设为光源,它的像在图0处,连接O M、O N并延长至B、A,则 A N M B 区域为眼睛可观察的范围。答案:总结升华:用上述方法解题的原理是:若 0处有一个光源,它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到达A N M B 区域;根据光路可逆,在 A N M B 区域内的物体发出的光,都能到达0处进入眼睛。如果认为O M、O N、A N、B M、M O、N O 均为辅助线,可用任意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