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最新先进人物素材时评:永远红心向党.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8884085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作文最新先进人物素材时评:永远红心向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作文最新先进人物素材时评:永远红心向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作文最新先进人物素材时评:永远红心向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作文最新先进人物素材时评:永远红心向党.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高考作文最新先进人物素材-永远红心向党目录:01永远红心向党02天上飞来金丝鸟,岭上开遍映山红03以过硬本领书写忠诚担当04“九旬院士”叶叔华:天文是一辈子的浪漫事业正文:01永远红心向党作者:赵叶苹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03日06版)【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七一勋章”获得者】眼前这位南海渔民,身材高大,腰杆笔挺,国字脸,黝黑的皮肤,眼睛炯炯有神。他是一名普通的渔民,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他又是一名光荣的南海民兵,自1985年主动申请加入民兵组织起,便将守护南海作为毕生使命,1996年在岛礁建设工地火线入党。他就是潭门海上民兵连副连长王书茂。36年来,他参与多项国家重大涉海工作,

2、在南海维权斗争中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寸步不让,为维护我国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作出杰出贡献。带头捕鱼致富的“船老大”【船老大的佼佼者】潭门镇,位于海南省琼海市东部沿海。自古以来,潭门渔民就在南海渔猎,“祖宗海”是潭门渔民对南海亲切的称谓。王书茂1956年出生于潭门镇潭门村。他18岁时就开始跟随父辈闯海,不仅掌握娴熟的开船、潜水、捕鱼技能,还十分熟悉海情海况,成为当地捕鱼致富的领头人、船老大中的佼佼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王书茂拥有了一艘属于自己的30余吨的木船,是潭门村第一批当船主的人之一。随着耕海岁月的增加,他的渔船吨位逐渐增加,60吨、80吨、100吨1985年,南沙渔业生产重新恢复。王书茂是最

3、早一批到那里出海的渔民之一。2013年,王书茂响应政府号召,第一个承包大船一艘850余吨的钢质渔船,带头开大船、闯远海。当时很多村民担心投入资金太大有风险,观望不定。他及时分享承包心得,打消村民顾虑。如今,全镇已有上百艘具备远海作业能力的大型渔船。【“茂哥”带领渔民共同致富】“茂哥人好,是最值得信赖的人”“茂哥做的很多事,换别人是做不来的”“茂哥获奖,当之无愧”这是民兵连兄弟们对王书茂的评价。“茂哥一直是我们的带头人,大家都相信他的话,愿意跟着他干。在他的带领下,潭门的渔船由小变大、从少到多,大家的生活也一年比一年富裕。”船老大、潭门海上民兵连三排排长王振福说。王振福与民兵连三排六班班长陈则波

4、是被王书茂带富的典型。他们从小就跟着王书茂学开船、潜水、抓鱼。如今,王振福已从一名一穷二白的渔家少年,成长为驾驶大型渔船的船长,年收入40多万元。陈则波也已当了20多年的船长。“当年我13岁出海,还是少年,什么都不会,不懂的事就向茂哥请教,他从来不会保留,看到我做错的地方,也会指出来。几十年他一直如此,对其他人也这样关心帮助。”“为国护海”深刻心中【爱国爱海根深蒂固维护主权寸步不让】在王书茂看来,他与所有潭门渔民一样,爱国爱海是根深蒂固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潭门渔民正常作业经常遭到部分周边国家的无理驱赶、袭扰和抓扣,要求他们在所谓的“认罪书”上签字。面对威逼利诱,没有一个潭门渔民这么做。一次

5、次被无理抓扣激发着潭门人骨子里的爱国之情,他们积极踊跃地加入民兵连,投身南海维权斗争、南沙岛礁建设。1996年的一天,正在捕鱼的王书茂发现某国人员欲侵犯某无人岛礁,他带领民兵连弟兄,坚守岛礁7天7夜。7天亏损八九万元,他说:“守好祖宗海是我们的本分。”2014年5月,王书茂率领民兵连10艘渔船、200多名民兵骨干,守护我钻井平台,有力地维护了南海主权不受侵犯。“永远红心向党。”王书茂说,“作为一名党员,为国护海四个字,已深深刻在我心中。”【渔民建礁第一人任务比命重】王书茂是渔民建设南沙岛礁第一人。他不仅自己主动请缨,还带领家人一起开船运送建筑材料,留下了“三代同堂建设南沙”的佳话。多个岛礁都曾

6、留下他挥汗如雨的身影。参与建礁使命荣光,他每次都豁出命地干。王书茂回忆,最困难的一次是在某个岛礁,风浪大、礁盘小,在别处一趟能转驳一吨水泥的小艇,在此处只能拉一包50公斤的水泥。为加快工期,小艇不停,渔民换班吃饭,持续干了半年。在他心中,个人安危事小,建设岛礁事大。1998年1月的一天,运送建设岛礁物资的渔船突遇9级狂风,4米高海浪击打木船。王书茂沉着指挥民兵连在船头抛锚,船头迎着浪头,在海上漂了4天4夜,鬼门关前走了一遭。他说:“就是把命丢了,也要把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完成好。”30多年来,王书茂带领民兵连兄弟全身心扑在岛礁建设上,累计出动渔船800多批次,运送各类建材400多万吨,协助完成了

7、多个岛礁的施工任务。海上、岸上,都担起共产党员的责任【保护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多年来救援渔民600多人次】自古行船半条命。每遇渔民遇险,王书茂总是第一个冲出来救人。1996年冬季的一天,东北季风达七八级,离潭门港20多海里的海域,一艘木船发动机损坏,船上20名渔民有生命危险。他得知后,立即带人顶风出海搜救,搜救一整天,终于救回渔民,拖回渔船。遇到他国渔民遇险,王书茂同样伸出援手。王振福永远忘不掉2001年那次海上遇险:“海上风大雨大,渔船都赶到中业岛附近避风,我们都在甲板上各自的位置坚守,自顾不暇。但看到他国渔船翻沉,很多渔民落水,茂哥带头实施救援,成功救起来十几个人。”南海风高浪急。多年的行船

8、历程中,王书茂组织渔民抗击台风、开展生产自救120多次,救援渔民600多人次,尽最大努力保护了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发展休闲渔业等产业让村庄、南海越来越美丽】出于海洋生态保护的需要,潭门镇上百艘木质渔船需要转产转业。自2018年起,王书茂积极投入到休闲渔业的政策制定和宣传推广之中。截至目前,全镇已有近400位渔民分别组织成立了5个休闲渔业合作社,发展海上垂钓、民宿等第三产业。如今的潭门港内,五星红旗在大型渔船船头飘扬,“造大船、闯深海、抓大鱼”的雄心壮志变成了现实;潭门港外,渔家民宿、海上垂钓、潜水基地等蓬勃发展,潭门镇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南海渔业文化旅游名镇。今年4月,在党员和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下

9、,王书茂被推选为新一任潭门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们期待他带领全村走得更好、更远。新的岗位,有新任务。王书茂计划在继续抓好民兵连训练、做好维权任务的同时,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大力发展休闲渔业,让这座海边渔村更富足、更美丽、更文明。“只有让南海越来越美丽、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才无愧于七一勋章,无愧于共产党员的身份。”王书茂说。(新华社海口7月2日电记者赵叶苹)02天上飞来金丝鸟,岭上开遍映山红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7-03 06:24【走近文艺家】作者:康胜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中国石油文联副秘书长)79岁的她与红歌结下一世情缘。她首唱的情深谊长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毛主

10、席来到咱农庄毛主席是咱社里人映山红等火遍大江南北,至今仍在传唱。随着党的百年华诞的到来,人们又听到了她的歌声。她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了革命、建设、改革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我怎能不放声为之歌唱?”代表作是歌者的名片。一个歌者唱了一首歌,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如果此歌依然被传唱,并且人们说“的那首真好听”,这应是对一个歌者最高的褒扬。近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过程中,很多经典红歌再次被人们唱起。由歌及人,曾首唱情深谊长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毛主席来到咱农庄毛主席是咱社里人映山红等金曲的歌唱家邓玉华也再次获得人们的致敬。传唱经典红歌也好,致敬歌唱家也罢

11、,都包含了对历史的敬意。那些红歌何以具有恒久的魅力?当年二十几岁的邓玉华,又何以跟如此多的红歌结下一世情缘?怀着好奇与敬意,日前笔者又一次走进邓玉华家,听她讲述首唱那些经典红歌背后的故事。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地道战,傅庚辰为影片创作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原来选定的两位歌唱家都因故不能参加演唱。影片制作一刻也不能停,怎么办?傅庚辰十分着急。见状,八一厂导演黄宝善一边安慰他,一边提议道,你看小邓行不行?哪个小邓?你没看过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吗?唱情深谊长的那个姑娘,叫邓玉华。噢,原来是她!傅庚辰对上号了,眉头舒展行啊!二人找到邓玉华。她当时23岁,大胆泼辣,再加上先后成功参演音乐舞蹈史诗

12、东方红、电影东方红,所以对新任务信心满满。不过,把歌谱给了眼前这位年轻人的傅庚辰心里还是有点不踏实。他详细介绍了地道战的背景,逐句示范演唱。天资聪慧的邓玉华心领神会,很快进入了状态。录制前,先看粗剪的影片,虽然尚未配台词和音乐,但在千里大平原开展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的场面,仍然让邓玉华热血沸腾。准备录音开始!霎时间,对日寇的恨、对党和领袖的爱,一齐涌上邓玉华心头。“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哪怕敌人逞凶狂。咱们摆下了天罗地网哎,要把那些强盗豺狼全都埋葬!”从内心深处,邓玉华发出了中华民族的强音。结束指示灯一亮,乐队全体站了起来,哗哗掌声顿起。“好几个同志跑过来说,太好了,你唱得太好了!”几

13、十年前的场面,至今仍时常浮现在邓玉华眼前。电影地道战上映十年后的一天,邓玉华随团去宁夏一煤矿慰问演出。在矿工疗养院的一个病房里,躺着一个正在治疗的截瘫老工人。邓玉华走到老工人面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问:“您想听什么歌?”老工人点了地道战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邓玉华刚唱两句,就见老工人泪流满面。未等唱完,老工人突然高喊“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然后说:“要是在旧社会,像我这样的窑花子早就被扔进万人坑。可现在,我受了伤,党这样照顾我,你们还为我一个人演出,我以后要加倍努力,争取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1973年冬,八一厂正在拍摄电影闪闪的红星,里面

14、有一首插曲映山红。找谁来唱呢?时隔多年,首先闪现在傅庚辰脑海里的,还是那个唱“天上飞来金丝鸟”的邓玉华。因长期在军粮城农场劳动,邓玉华已多年不唱歌。再加上电影里“冬子妈”是农村中年劳动妇女,音色应宽厚、粗犷、坚韧,而邓玉华的声音是纤细、抒情、甜美的风格。“我怕很难胜任。”邓玉华道出了自己的顾虑。傅庚辰给她讲影片故事背景,帮她分析人物特点,鼓励她试一试。邓玉华拿着歌谱试着唱起来,傅庚辰在旁边轻轻地打着节拍。“唱得再深沉些,内心要充满对革命胜利的向往!”“讲述白色恐怖下的夜半三更时,起唱要弱,嗓音压低,抒情慢慢加强,达到高潮后再渐弱,以最弱却充满信心收尾,回到白色恐怖的现实中。”傅庚辰的鼓励和点拨

15、,使邓玉华渐渐有了底气。可映山红是什么花?为何“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而且重复两遍?编剧和导演说这是革命浪漫主义,可她仍找不到感觉。听说美术馆画展上有幅关于映山红的油画,邓玉华赶紧骑车去看。哇,一幅油画有近景有远景,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共产党领导红军回来了,打倒反动派,到处是红旗,是盼望是希望!她立刻豁然开朗,知道该怎样唱了。开录那天,邓玉华完全把自己当成了“冬子妈”。特别是“冬子妈”在烈火中英勇牺牲时,“映山红哟映山红,英雄儿女哟血染成;火映红星哟星更亮,血染红旗哟旗更红”,她唱得激愤高亢悲壮,闻者无不动容。那一刻,坐镇现场的傅庚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带头鼓起掌来。79岁的邓玉华

16、已经记不清唱过多少遍映山红了。从1974年闪闪的红星上映第一次唱算起,至今至少有几千遍。近几年,她仍时不时登台倾情献唱经典旋律,每次都激动不已。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位已有45年党龄的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化在了那些经典旋律中。随着党的百年华诞的到来,人们又听到了她的歌声。她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夺取了革命、建设、改革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我怎能不放声为之歌唱?”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03日11版)03以过硬本领书写忠诚担当记安徽省宿州市委常委、泗县县委书记张志强作者:本报记者 罗旭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03日07版)【新时

17、代优秀县委书记风采】2015年,安徽省宿州市泗县还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2018年,泗县顺利通过了国家摘帽验收,成功摘下了贫困县的帽子,此后还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并连续3年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短短几年,泗县发生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而这一切与一个人密不可分。这个人,就是2015年1月开始出任泗县县委书记的张志强。脱贫攻坚践使命张志强深知脱贫攻坚责任重大。一到泗县,他就琢磨,泗县要脱贫,首先要把工作路径找准,把内生动力解决好。上任半个月,张志强就走遍全县所有乡镇,与县四大班子、老领导、部门负责人逐个谈心。他还利用3个月时间,带领县乡干部进村入户大走访大调研,形成了精

18、准脱贫总体规划和行动方案。路径举措明确了,谁来干?张志强从派驻村工作队入手,把最能“打仗”的人选派下去,让组织强起来,干部干起来,群众动起来。为了立起群众“精气神”,念好乡村“治理经”,他创新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爱心超市”“法治+扶贫”等,激发内生动力。他还将扶贫例会搬到镇村开,让村干部讲、让扶贫小组长讲、让贫困户讲,在全县形成扛责冲锋、尽锐出战的磅礴攻势。认识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后,张志强启动实施“农民工回归工程”,推动外出就业有序对接,居家就业更加充分。实施“百果园、花世界、绿泗州”工程,培育10个万亩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扶贫基地221个,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技能。

19、针对全县因病因残致贫率近70%,他推行贫困户住院“一站式”结算、“一托五”村级养老托残模式,成功破解这一难题。县域振兴善作为“泗县这几年的变化,真是令人惊叹!”说起这些变化,大家都赞叹县委的系统观念、超前谋划。张志强带头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是先把中央精神吃透,再转化为切实举措,为大家指路子、教方法,形成一整套推进机制。脱贫的根本出路在县域发展,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也在县域发展。张志强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抓顶层设计,确立了“全市争第一、全省争上游、全面达小康”奋斗目标,明确了“工业立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引进长三角地区企业148家,推

20、动汽车零部件、农机装备等成为全县发展主导产业。泗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位居全省前列,综合考核连续5年荣获全市第一。“大干小难,小干大难,不干真难,干就不难!”张志强带领全县干部坚持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泗许高速、徐明高速全线通车,通用机场、合新高铁开工建设,全国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县、国家纺织服装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28项国家级试点示范,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打牢了基础。民生路上倾真情走进泗县清水湾景苑小区,花园式的景观、完善的基础设施让人心情愉悦。而在6年前,这里还是泗县最大的棚户区,房屋破旧,污水横流。像这样的棚户区,当时全县有几十个。“群众的居住

21、环境改善不了,还怎么谈发展、谈民生?”张志强下决心实施棚户区改造,并提出了最佳位置、最优环境、最好质量、最佳服务、最快速度“五最”安置房建设标准,得到群众极大的支持拥护,更受到安徽省政府的奖励表彰。为解决“本地看病难、外地看病贵”这一民生问题,张志强主动到国内一流三甲医院谈合作,3所县级医院分别与省内外知名医院实现托管式合作。如今,县乡村三级医疗水平整体提升,荣获全国健康促进示范县、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要看病到泗县”成了周边地区群众的共识。民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一点都不能马虎松懈。为解决进城落户群众“入学难”问题,新建改扩建城区中小学16所、幼儿园12所,增加学位3.5万个;针对“就业

22、难”,构建“4+3”就业模式;养老、环保、信访、常态化疫情防控张志强说:“发展的本质是为了人民,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干好泗县的事,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就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最生动体现。张志强没有豪言壮语,始终以对党的赤诚,牢记“国之大者”,以实际行动、过硬本领践行着忠诚干净担当。(本报记者罗旭)04“九旬院士”叶叔华:天文是一辈子的浪漫事业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1-06-08 09:45在一年一度的上海科技节,有一项向科学家致敬、表达对科学家精神尊崇与弘扬的传统节目“科学家走红毯”。今年,我国首位女天文台台长、94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

23、华手捧鲜花,精神矍铄、微笑慈祥地第一个走上了红毯。面对受到明星般的夹道欢迎,叶叔华说:“今天是我第一次走红毯,有点紧张。但看到这么多年轻人,真的很开心。我要趁着还能走得动,为中国科技再多做点事!”自从1951年进入上海天文台,在长达70年的时间里,叶叔华用天文承载浪漫,用实干诠释初心,至今仍在每天工作。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共用的“北京时间”,在她的主持下诞生。宇宙中,有一颗小行星是以她的名字命名。她还是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开创性地提出建设中国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网(VLBI),倡导并建成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推动我国成为世界最大望远镜列阵(SKA)的创始国,推动上海建设SKA

24、数据中心。32岁挑起建立中国世界时系统的重担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70年,叶叔华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51年11月19日她到上海徐家汇观象台(现上海天文台)第一天报到的情景。“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徐家汇观象台还处于军管状态,大门紧闭。我过去拍了拍门,只听见里面有人大声问:谁?干什么的?我回答是来报到参加工作的。然后门缝一开,一个带着刺刀的枪就伸了出来,真的吓了我一大跳。不过解放军虽然管得严,但报到还是挺顺利的。”叶叔华说。徐家汇观象台由法国传教士建立,早在1844年就开始了天文测时和报时工作,是我国最早开展近代授时工作的天文台。叶叔华进入徐家汇观象台的第一份工作是观测恒星,计算恒星时,

25、作为上海天文台发播时间的依据。以后,她又根据前后三个月的观测,定出发播时号的误差,再把结果寄给国际时间局,参加全球合作。测时是一项枯燥细致的工作。观测者需要一边操作中星仪目不转睛地跟踪恒星,一边需要记录,跟星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观测精度。中星仪是一个庞大的设备,身材娇小的叶叔华操作起来十分困难,于是她加了一块木板,站在上面跟踪观测恒星,无论寒暑、一丝不苟。当年的办公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地方吃饭,她就把报废的汽油桶当成餐桌,在上面吃午饭。筚路蓝缕的艰苦生活,并没有阻挡叶叔华追求天文科学的热情。有一次,国际时间局来信询问:为什么徐家汇的测时结果每个月都有波动?带着这个疑问,叶叔华逐步检查计算步骤,最后发

26、现原来是一个修正值没有加进去。以前,大家觉得数值较小,未加以考虑。后来随着观测精度提高,加不加就有影响了。这个修正值,20多年都没有人注意到,细心的叶叔华从这些枯燥的数字背后,逐渐领悟到科学研究的真谛。“钦若昊天,敬授民时”。古今中外,对时间精确、统一的度量是一个国家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高精度的授时工作有迫切需求,尤其是测绘部门。因为当时全国仅有三分之一的面积进行过精度较低的测量,而且成果质量参差不齐,测绘基准不统一,致使许多省与省之间的地形图都不能拼接。高精度的测绘工作需要高精度的“时号”。当年我国主要使用苏联时号,中苏两国面积都很广阔,如此远距离接收苏联时号很不稳定,测绘部门迫切

27、希望能用上中国自己发播的时号。在国家需求推动下,徐家汇观象台购置了仪器、增添了人手,授时工作有了很大提高,但一时还是满足不了需求。1955年,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测绘部门人员将苏联与徐家汇时号改正数得出的精度结果进行了逐项比对,结果还是苏联的改正数比较好。相关负责人心里急了,忍不住大声说:“测绘界不会使用徐家汇公布的数据的,不用你们的结果还好,用了你们的结果,反而把我们的工作搞坏了。”叶叔华听到这番话,心里既委屈又难堪,也更加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不服输的她暗下决心,决不能做得比苏联差。她和同事们一起昼夜奋斗,不断在测时、收时和播时工作中进行改进,使徐家汇发播的时号稳定度(精确度)不断

28、提高。1957年,中科院数理化学部专门在上海召开授时工作会议进行鉴定,结果认为徐家汇发播的BPV时号精确度好于正负0.003秒,已满足国内大地测量、航海、航空、工矿等各界进行测绘的需要。但还需要在中西部建立新的授时台,以满足全国各地都能收到播时讯号。此外,还需要尽快建立中国自己的世界时系统,不再依靠国际时间局或苏联的时间系统。1958年,32岁的叶叔华挑起了建立中国世界时系统的重担。由于当时中国测时台站的数量与国际时间局和苏联系统相差太远,叶叔华采取一种独辟蹊径的数据处理方法,解决了技术难题。此后,在全国5个天文台的通力合作下,1965年上海天文台主持的“综合时号改正数”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鉴

29、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我国的综合世界时的精确度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66年初,正式作为我国的世界时基准向全国发送,这就是后来的“北京时间”。回忆起那一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叶叔华感慨地说:“刚开始并不完全理解国家为什么一定要搞自己的时间标准,但从长远看,这项决策非常英明。一项事业会改变人的初衷,兴趣也是可以改变和培养的,关键在于你真正了解事业的意义所在。然后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几十年如一日地勤勉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胸中有韬略的天文学家200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VLBI网成为我国航天测控系统的一个分系统,在中国人艰辛而浪漫的探索太空征程中,一路护航、大显身手。今年5月15日,我国首个自主火星

30、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我国星际探测成功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这一路上,就有VLBI网的鼎力相助。VLBI是“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的缩写。简单来说,VLBI就是把几个分布在各地的望远镜联合起来,达到一架超大望远镜的观测效果。我国VLBI测轨分系统以上海天文台为牵头总体单位,由国家天文台密云站、上海天文台天马站、云南天文台昆明站、新疆天文台乌鲁木齐站以及位于上海天文台的VLBI数据处理中心(VLBI中心)组成。这个观测网络构成的望远镜分辨率,相当于口径达3000多千米的巨大综合口径射电望远镜,测角精度可以达到百

31、分之几角秒,甚至更高。在国际上,我国是第一个将VLBI技术成功应用于航天测控的国家。叶叔华是我国VLBI技术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从1973年提出建议到2003年VLBI网二期工程通过验收,整整30年时间,她一直在是我国VLBI工程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在争取立项和经费支持、开拓和发展国内外合作、工程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起到了关键主导作用。回忆这段历史,叶叔华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责任。一方面要为上海天文台找出路,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上海天文台原先承担的授时工作移交出去以后,作为一个老台如何发展,必须寻找到一条更宽广的道路。另一方面国际天体测量学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因循守旧。”上个世纪70

32、年代末,世界天体测量出现了一些巨大改变。随着光速被精确测量,光速已经成为一个基本度量单位。随着原子钟的发明,测量时间频率已经变得更加容易且更精确。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使得天体测量从传统意义上的角度测量转化为距离测量。通过对国际天文学前沿的密切跟踪,叶叔华敏感地觉察到:经典仪器与方法前景有限,只有发展新型观测技术,才能在天体测量学立于不败之地。经过深入研究,她认定甚长基线干涉技术是当时天文测量观测中分辨率最高的技术。因为分辨率高,所以在天体测量和天体物理都可以用,前途不可限量。然而,当时对于新兴的VLBI技术,即使在国际上也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且需要口径25米以上的大型抛物线天线,造价高,技术

33、难度也很大,遭到很多专家质疑。但对于自己认定的事,叶叔华就像一枚钉子,钉在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上,丝毫不退让。对于提出质疑的专家和领导,她就跟在他们身后“软磨硬泡”,用科学道理一个个耐心说服。没有研制经费,她就想办法将天文口能够动用的全部科研经费投入进去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上海天文台VLBI项目终于正式上马,需要建造一个25米口径的抛物面天线,当时我国制造这样大口径天线并不容易。叶叔华不停地四处奔波、四处碰壁,最尴尬的一次,在北京一位处长办公室里被“晾”了15分钟。当时的她,已担任上海天文台台长,也是我国首位女天文台长。后来,有人问叶叔华为什么如此执着。她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必须全

34、力以赴。只有所有的路都走绝了,才会放弃。如果觉得自己还没有尽力,第二天起来就继续去碰钉子,继续努力。我觉得宁愿这样做。”在叶叔华的眼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是她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动力之源。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此后上海又建成了65米射电望远镜“天马望远镜”,从而使我国VLBI网的灵敏度提高至2.6倍以上。叶叔华曾经说:“我平生做过最满意的事情就是攀登计划。”攀登计划是国家“八五”期间基础性研究的重大项目计划。通过这一计划项目十多年的实施,叶叔华把上海天文台的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推到了全国,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她不仅开创了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的研究,还倡导了“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研究计划”。落实这一

35、计划,需要寻求国际组织的支持。1995年,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在美国召开。叶叔华组织了一个讨论会,各国专家针对这一计划提出了很多问题,她“舌战群儒”赢得了支持,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确定由叶叔华领衔这项计划。这是第一个由中国科学家主持的国际天文合作计划。天文是一辈子的浪漫事业浩瀚星空,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步入鲐背之年的叶叔华,依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丝毫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她积极支持我国成为世界最大望远镜列阵(SKA)的创始国,推动上海建设SKA数据中心,推动我国天文观测向太空、向月球不断拓展。“每个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都是一份很珍贵的贡献!”这是叶叔华的话,也是她悬挂在自己办公室的座右铭。

36、她说:“这个社会由各方面构成,有各方面的需要,每个人的处境都不一样。但我们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国家的一部分,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这个社会就一定进步很快、国家就会更加强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使得叶叔华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普工作。她曾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上海市科协主席,并身体力行地组织科普活动、开展科普讲座,投入了很多精力。“如果把科学家的工作认为是380伏的电压,而普通大众只能接受220伏,那么科普工作就是要把380伏电压转换成220伏电压,让普通大众都能接受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叶叔华说,“青少年进行科普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培养未来的科技人才,因为创造力在青少年身上。”作为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一直没有一座天文馆,是压在叶叔华心里40多年的一个结。在她和一些科学家持之以恒的推动下,上海天文馆终于将在今年夏季正式开馆,今后将成为天文科学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叶叔华的心里,天文是一辈子的浪漫事业,她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份浪漫。她说:“天文有助于拓宽一个人的世界观宇宙观。宇宙如此浩瀚,人只是沧海一粟,每一个人作为独立的存在,都应该珍惜自己短暂且唯一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尽可能地去做一些事情,做有价值的事情。人啊,总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不如意,但与浩瀚的宇宙相比,这些真的微不足道也!” (记者张建松、李海伟、丁汀)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