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微课1抓住核心概念 深挖概念内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微课1抓住核心概念 深挖概念内涵.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作文备考指导系列01作文冲刺50+ 微课系列1 抓住核心概念 深挖概念内涵思辨关系,材料型作文共性:考生审题时首先要抓住材料,结合材料语境理解话题内涵,然后跳出材料本身,发挥想象,延伸到其比喻义、象征义,联系社会和人生,参悟出其中所包含的处世哲理。在两层或多层关系的辨证分析中,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是进行思辨的基础;找不到不同概念的本质区别,思辨就没有针对性,更没有深刻性可言。可以这样说,材料是引子,任务为本真;材料是现象(自然、文化),任务是寓意(社会、人生);材料是形,任务是神;材料是“移过来”,任务是“说开去”。 不少学生写作文过不了审题关,往往扣不住中心话题,话题的核心概念抓不住,对概念的理
2、解处在“游离”状态;即使扣住了中心话题,可对话题概内涵理解吃不透,拿不准,说不清;不能深入挖掘概念的深层内涵,理解表面肤浅,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泛泛而谈,大而无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一、品读材料,从关键句子中“扣”出作文话题 作文第一步,就是要品读作文材料。先有材料,后有作文;作文立意起源于材料,依据于材料。材料作文会有一个中心话题,写作话题当从作文材料中提取。审读作文材料的关键在于两点:抓住关键词,紧扣关键句。无论什么材料,都要抓住关键词,扣关键句。因为关键词中有作文话题,关键句中有命题指向。例1【2022高考全国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3、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
4、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材料品读:甲卷作文题目被认为是2022年高考作文最难写的题目。作文材料与统编教材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研习有关,代表了新教材、新高考“考教结合、呼应教材”的新方向。话题从作文材料中来。“大观园匾额题名”这一情节,“有亭翼然”“泻玉”“沁芳”三者中,贾宝玉的“沁芳”高出一筹,因为其根据情境独创,富有韵味,极为应景。可见“沁芳”是作文的集焦点。材料关键句有“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提示语有“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
5、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再进一步提练,得出“移用、借鉴与独创”的三元关系思辩话题。2022年高考,我们都可以找出话题。2022高考全国乙卷的“跨越,再跨越”,2022全国新高考卷的“本手、妙手、俗手”,2022全国新高考卷的“选择创造未来”,2022高考北京卷的“学习今说”,2022高考天津卷的“烟火气”。2022高考上海卷的“喜欢发问与看重结论”。再回到2021年高考作文题目,亦是如此。2022高考全国甲卷的“可为与有为”,2022高考全国乙卷的“立义以为的”,2022全国新高考卷的“强与弱”,2022全国新高考卷的“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2022高考北京卷的“论生逢其
6、时”,2022高考天津卷的“纪念日”。2022高考上海卷的“时间沉淀与价值认知”,2022高考浙江卷的“取与舍”。总结高考作文题,我们会发现,一道作文题目,最高含金量在作文材料。材料的存在,就是引出作文话题的需要。品读材料,就是领会命题人的命题思维和命题意图。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作文材料就是一篇小文章,每字每句都有用。品读作文材料的能力,也是一种阅读素养的体现。从材料中快速找出关键句,扣出作文话题,这是作文的“准入”点。如果不细审材料,粗放审题,草草下笔,写作偏离了大方向,叫你搬砖你运瓦,这是白费力气做无用功,乃作文大忌。二、结合材料,从材料语境中“悟”出概念内涵扣出了作文话题,找到了关键词语,
7、还得要“悟”出这一话题概念的材料“语境义”。不少学生找到作文话题后,则不顾材料语境,完全抛开作文材料,另起炉灶,枉费了命题人一番苦心。概念的内涵的理解,直接关系到立意的精准度。首先,要依附于材料,来理解这一话题概念的内涵,要明白材料是作文话题的母体,话题从材料中来,理解话题得分析材料语境。其次要注意出题人的提示语(如果题目有的话)。 例2:【2022年全国新高考卷:本手、妙手、俗手】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
8、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结合材料品读:作文材料对围棋中的“本手、妙手、俗手”做了详尽的解释,即使不会下围棋,也能明白“本手、妙手、俗手”是什么意思。结合围棋这一语境,我们可以理解:“本手”是围棋之本,在于从“本手”下起,基本功扎实是提高棋力的前提条件;“妙手”是妙招,始于本,妙
9、在新,循本而创新,才称之为妙;“俗手”是“坏棋”,本手没学好,基本功没打牢,就追求“俗手”,忽视基础,急于求胜,急功近利。 有了以上的语境理解,就可以进一步总结话题概念的内涵:“本手”强调打牢基础;“妙手”强调创新(造),但不是否定“本手”,因为熟能生巧;“俗手”强调不要急于求成,是进一步证明“本手”之基与“妙手”之变的紧密关系。本手是妙手的基础,妙手是本手的发挥与创造!本手不足而求妙手,必为俗手!基础不牢而求发展,必然后劲不足,欲速则不达。结合材料来理解作文话题概念内涵,是作文立意必不可少的一步,高考作文都得走过这一步。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北京:双奥之城”的图表材料,引出“跨越,再跨越
10、”话题。作文的时代背景强,紧密结合2022年时政。“跨越”这一概念很普通,所谓“跨越”,就是越过界限或障碍,实现辉煌成绩的突破与高远目标的达成。理解“跨越”是不能忽视材料“语境”:北京2008、2022两次成功举办奥运会,在“比赛成绩、体育发展、交通发展、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多方面展示我国在综合国力方面的“跨越,再跨越”;“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这两句中就有“国家”和“青年”的关系;“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这里面的两个“你”强调的是青年与国家的关系。作文立意大方向是新时代青年与国家发家的密切关
11、系。在“跨越”这一话题下,考生可以思考个人的跨越与祖国的跨越有什么关系。两个“跨越” 叠加,还加一个“再”字,显然强调了“越来越”或“更加”的意思,这本身就显现出分层展开、阶段推进的潜在逻辑关系。 特别是思辨型作文,在两层或多层关系的辨证分析中,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是进行思辨的基础;找不到不同概念的本质区别,思辨就没有针对性,更没有深刻性可言。如:2022高考全国甲卷,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情节材料,引出“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话题,既是对大观园取名事件的梳理概括,又是对考生作文怎么写的指向引领。从中可以看出“移用”是浅层次,即移过来直接照用;“借鉴”高于“移用”,不是简单地移,是
12、在“借”的基础上有所鉴别和吸收;“独创”是高层次的,涉及到知识的吸引、迁移和转化,是一种创造性发挥与运用。从“移”“鉴”到“创”,是一个逐步发挥直接升华的过程。2022年全国新高考卷,材料中所给出的科学家、摄影家和建筑家三个人物,个人职业“选择”不同,职业身份不同,研究方向不同,但是在“创新、创造”这一点上是相同的,都有共同的创新思,且都能将个人的奋斗与祖国的发展、时代的呼唤联系在一起。结合材料语境内容,我们再来理解“选择创造未来”就简单得多。“选择”,是职业选择,每个人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人生理想不一样,必然有不一样的职业选择;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是这一层面;“创造”,是职业追求,也是一
13、种职业精神,在行业发展中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未来”,是每一个青年人,不管职业如何发展、事业如何进步,都得投身入新时代,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都要将个人的奋斗与祖国的发展、时代的呼唤联系在一起。作文题目紧扣2022年建团100时政,从“选择创造未来”这一角度来考察青年人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与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形出一辙,异曲同工。 三、化虚为实,从社会生活中“接”出话题地气想要把一个粗象的概念,在两者甚至是三层关系中论述得清楚明白,很难做到,很容易大而无当。很多考生写作文,话题摆在面前,“看起来很好写,但是想写好了却很难”,难就难在“化虚为实”。材料作文,起于材料,但
14、不止于材料。作文题目最后几乎都有“以上具有启示意义”“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这样的要求,很明显,作文就材料写材料是行不通的。由材料中的现象提出观点,然后以此生发开来,联系社会生活来谈这一观点的“生活化”理解感悟,才是作文的要旨。考场优秀作文,50+向上走,在立意的精准和话题的深刻上是评分的等级标尺。如何把道理说透彻,如何把文章写得深刻,一个很重要的技巧是“大概念,小切入”。也就是大的话题,要找到小的切入口。庖丁解牛,之所以一把刀游刃有余,最初还得找准切入口,然后按照牛的生理结构一一剖之。同理,面对作文话题大概念,我们一样可以结合社会现实生活,找到一个切入角度,对概
15、念内涵尽量做出“落地性理解”,精准撬开大话题。 例3:【2022高考天津卷:烟火气】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天津卷高考作文保持了特有的文化气息。作文的难度在于结合社会生活道出“烟火气”的真意。作文材料很短,但是有两个意思:一是“烟火气”是什么?“家人团坐,灯火可亲”是从百姓普通生活情景层
16、面理解,是温情,是幸福;“国泰民丰,岁月安好”是从从国家良政善治境界层面讲,是祥和,是富足。二是“烟火气”为什么?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材料从个人和社会国家层面展示出的“烟火气”,正是我们当下社会的写照,也是所人社会人们共同的理想追求。 但这种理想生活不是等来的、要来的,得靠我们去创造。“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提示考生思考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理想、责任、使命、担当等问题。试题要求考生结合自身体验,写出对于材料的思考和感悟。那么如把“烟火气”写得深刻,就要将“烟火气”这一大概念与生活对接,在对寻常烟火成为最美风景的思考中,找到 一个切入点,做出“落地性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平凡人和
17、事,在重大社会活动中的情与爱,联想生活现象,对比民生建设,探讨民族文化,弘扬家国情怀。下面是把“烟火气”写得接地气的精彩片段。段一:壬寅虎年春末,全国各地有“奥米克戎”变异毒株疫情爆发,席卷全国范围,值此紧要关头,无数大国青年二话不说,挺身而起,逆行奔波在大街小巷之间,各处皆可看见“大白”的身影,此为烟火气;在重疫区,前线工人复工复产,加班加点,此为烟火气;可见,人间烟火,共赏最美人间,需要我们用无私奉献和承担。段二:我们是否还记得上一次和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我们是否还记得上一次和家人一起散步谈心?一箪食,一壶清茶,一抹烟霞,如此安逸祥和,为何不向往而追求呢?市井集市是烟火气最旺盛的地方,里面
18、藏着柴米油盐,也藏着许多人的生活希冀。人间烟火气,最扶凡人心。故曰,赏人间至美,要学会珍惜身边的“烟火”段三:若没有林觉民的舍身取义,舍弃自己家的烟火气,成就大家的烟火气,哪来现在的车水马龙、物阜民丰?若没有陈祥榕等战士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舍小家,顾大家,哪来你我的“家人团坐,灯火可亲”。若没有千千万万默默奉献担当之个体的汇聚,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若没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守望相助、大国担当,焉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人心?这些举动看上去利他不利己,却成就了寻常烟火气。上面文段内容生活化,接地气,语言富有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当我们读到这些内容时,对“烟火气”感受也是十分深刻的。这远比空洞的分析讲道理效果强得多。优秀的作文,比拼到最后,也就全在乎这一点。生活化、个性化感悟与思考,是重中之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