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赏析及课内外诗歌鉴赏比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慢》赏析及课内外诗歌鉴赏比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翻译注释】青山遮淳(chn)熙(x)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j),荠(j)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chung)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丙申年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弥望:满眼。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千岩老人:南宋诗
2、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黍离”表示故国之思。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ji)鞍(n)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j)麦青青。自胡马窥(ku)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扬州自古是著名的都会,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稍作停留。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后,只留下残存的古树和废毁的池台,都不愿再谈论那残酷的战争。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响起,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
3、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解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春风十里:这里用以借指扬州。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ku)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杜牧俊逸清赏,料想他现在再来的话也会感到震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依然还在,桥下江水水
4、波荡漾,月色凄冷,四周寂静无声。想那桥边红色的芍药花年年花叶繁荣,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豆蔻:形容少女美艳。青楼:妓院。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赏析】姜夔在这首词里用了他常用的小序。小序的好处就在于交代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背景。而这首小序则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说)的主张,也是历代词人
5、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羔坞了。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园之恋。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
6、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赤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在美学上也是一种移情作用。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
7、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着一“空”字,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哀深恨彻。词的下片,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
8、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纵观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
9、是一种悲剧的写照。情景交融是这首词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最显著的一个特点。移情入景,乐景写哀,都是词人经常使用的手法。特别是乐景写哀,词人在文中写了大量的乐景:名都,佳处,二十四桥可是,写乐景是为了衬托哀情,是为了对比“现在”的惨状:名都的凋残,佳处的弊坏,二十桥的冷寂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
10、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
11、,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此词在表现姜夔的词风清雅空灵上非常突出。运用“清”“寒”“空”“波心”“冷月”等词极力表现语言上清雅空灵。同时,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之后的残破;用杜牧名句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这些造境都是用来表现意境上清雅空灵。词人的笔法是
12、清雅空灵的,却寄寓深长。用低婉的声调,清刚峭拔之势、冷僻幽独之情,写出了战争带给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课内外诗歌鉴赏比较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注】写这首诗时,诗人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杜牧携眼医前往扬州。禅智寺:在扬州使节衙门东三里。史载其位于蜀冈之尾,原是隋炀帝故宫,后建为寺,居高临下,风景绝佳,是扬州胜景之一。蝉噪:指秋蝉鸣叫。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阶砌:台阶。迟留:徘徊不愿离去。竹西路:指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道路。
13、竹西,在扬州甘泉之北。后人在此筑亭,名曰竹西亭,或称歌吹亭。典出鲍照芜城赋:“车挂轊,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芜城即扬州,由此化出“歌吹是扬州”。歌吹,歌声和音乐声;吹,指吹奏乐器。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蝉噪”写出了蝉声嘶哑,动中见静;“满”写出了台阶青苔之密,来人稀少。两处均表现了禅智寺的冷清。B.“故迟留”写寺内白鸟徘徊,久久停留,不愿离去,显示了禅智寺的空寂人稀,更突出了白鸟与“我”的惺惺相惜。C.颈联“暮霭”“斜阳”一暗一明,描绘了夕阳西下、暮霭顿生的画面,表现出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D.本诗前三联从感官、色彩、动静、空间的角度描写景
14、物,使画面富于层次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答案B解析“更突出了白鸟与我的惺惺相惜”错。“故迟留”一句写寺内的白鸟徘徊,不愿离去,是暗示禅智寺空寂无人,与上一句“青苔满阶砌”相呼应,写出寺中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凄清。诗人客居于寺中,青苔与白鸟仅是诗人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呈现出孤单冷落之感。可见白鸟与诗人“惺惺相惜”属于过度解读。8.本诗和姜夔的扬州慢均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杜诗尾联写“歌吹”,以扬州的歌舞喧闹、市井繁华来反衬禅智寺的寂静落寞,突出了诗人对身世的感慨和孤独失落的心境。姜词“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两句通过写芍药的繁盛反衬整个扬州城的凋残破败,
15、表达了昔盛今衰之感慨。鉴赏诗歌首联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声嘶哑,“一蝉噪”,说明音色的凄咽。而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字遣词十分精细。“蝉噪”动中见静,反衬出禅智寺的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颔联写台阶长满青苔,行人罕至,“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禅智寺空寂人稀。青苔、白鸟,是诗人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呈现出孤单冷落之感。颈联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不透阳光,夕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
16、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晖,反映了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的特征。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至此,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诗歌已经作完。然而,忽又别开生面,以热闹的扬州来反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的身世感慨、凄凉情怀。这
17、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首尾呼应,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十分巧妙。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王安石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注】王安石政治上受挫后归隐钟山,该词作于此期间。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所居庭院长满了青苔,门前铺满了洁白的沙子,流淌着宛转的小溪。B“百亩中庭”“小院回廊”都直观地表现了词人归隐后的生活十分富足宽裕。C“半是苔”“春寂寂”表现了环境的凄清冷落,说明了世人对词人归隐的理解。D词中两个“为谁”之问,突出地表现了词人对内心
18、尚存的那份热情的自嘲。2“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与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 C 2(1)作者以此结句表现词人政治上失意之后归隐生活的冷清寂寞,崇尚闲适的生活、厌倦为名利而劳累的世俗生活的思想感情。(2)都写出花儿独自开放、凋谢无人欣赏的寂寞。都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人的思想情感,新颖别致;都以反问的语气强化出深沉的意蕴。【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世人对词人归隐的理解”有误,表现词人政治上失意之后归隐生活的冷清寂寞。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两句诗要表达的情况相似,所用手法也
19、相似,通过对比更能有效地分析。分析时要抓住几个方面,如内容、情感及表现手法。情感上,都写出花儿独自开放、凋谢无人欣赏的寂寞。“为谁零落为谁开”,山里的桃花已经开放了,不知道它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这里词人以桃花自喻,表达自己也像它一样孤独,没有人问起,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隐居山林后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桥边的红芍药,想已无人赏识,它不知道每年替什么人开花繁生。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表现手法上,两词句都用了拟人的手法,都写出了无人欣赏的寂寞。“为谁零落为谁开”“年年知为谁生”分别把桃杏和红药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性情和情感,借它们盛开而无人欣赏的寂寞,表现词人政治上失意之后归隐生活的冷清寂寞;同时又运用反问修辞,加强语气,强化这种深沉的感伤之情。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