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程标准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进展和政治变动, 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课标导 的必定性。航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课标解读1.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进展,从“唯物史观”角度生疏变法运动的必定性。2.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从“家国情怀” 角度生疏诸侯纷争对民族融合和统一的作用。3.搜集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和庄子的史料, 从“史料实证”角度生疏百家争鸣的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生疏“百家争鸣”的意义。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 背景: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公
2、元前 770 年至公元前 476 年。战国: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21 年。2. 表现(1) “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 史称“春秋五霸”。 留意“春秋五霸”的地理区位。(2) “战国七雄”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史称“三家分晋”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留意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分布。3. 结果: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公元前 256 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挑战周天子权威4. 影响(1) 春秋时期,在频繁往
3、来和亲热联系中,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 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已经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取了大量颖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经济进展与变法运动1. 经济进展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1) 农业水利浇灌工程纷纷兴建,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农业生产率提高。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具有防洪、浇灌和水运等作用。春秋时期:冶铁技术消灭。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2) 工商业一批中心城市。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2. 变法运动(1)背景:兼并战斗日趋猛烈。(2)目的:富国强兵。(3)代表:商鞅变法姓公孙,生于卫国,
4、受封于商。时间:公元前 356 年。剥夺和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内容:重农抑商,嘉奖耕织;嘉奖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加强了中心集权。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根底。“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孔子与老子1. 孔子(1) 生平: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破落的贵族家庭。关爱他人核心观念是“仁”,主见统治者顺应民心,疼惜民力,为政以德,(2) 主见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见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成认制度应适时改进。(3) 成就2.
5、老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进展。推动了教育在民间的进展。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古文献,后来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奉献。(1) 生平: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万物本原为抽象的“道”。(2) 主见包含朴实的辩证法。世间事物都是对立的,可以相互转化主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百家争鸣1. 社会变革(1) 社会经济的进展,促使阶级关系消灭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头瓦解,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2) 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争相招揽人才。(3)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2. 百家争鸣(1) 内涵:士人
6、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动身,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战国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见隆礼重法。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约,主见(2) 代表(3) 影响“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子主见以法为工具治理国家,把握人民,表达了中心集权的政治思想。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提出“相生相胜”理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进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为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根底,而且成为后世
7、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格外深远。阅读教材想一想1. 阅读教材 P11“史料阅读”:“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和变法运动有何关系?提示:现象:私营工商业主聚拢了大量钱财,富比王侯。关系:战国社会经济的进展,促进了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2. 阅读教材 P11“学思之窗”: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生疏。提示:表达了商鞅主见变法和反对因循守旧的态度,有利于变法措施的推行。 3.阅读教材 P13“思考点”: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消灭了诸子百家学说?你能举出假设干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吗?提示:缘由:社会大动乱、大变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
8、的进展。各诸侯国富国强兵的需要。核心内容:儒家的“仁”或“仁政”;墨家:兼爱、非攻、尚贤;法家:法治。开掘教材读一读1. 阅读“春秋时期青铜戈”(见教材 P9)信息解读:上图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青铜戈。“青铜戈” 是古代搏斗兵器中最典型的代表,反映了古代先进的青铜铸造工艺,在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 阅读“战国形势图”图片(见教材 P10)信息解读: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消灭混战纷争局面。经过长期纷争,很多中小诸侯国消逝了,最终形成“战国七雄”。3. 阅读“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见教材 P11)信息解读: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周王朝势力渐弱,
9、列国各自为政,经济也自成体系。各诸侯国纷纷自行铸造货币,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别局面。探究一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定性史论要点1. 生产力的进展是各国变法风潮消灭的根本缘由铁农具和牛耕的消灭与推广是生产力进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进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确实立,进一步减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2. 经济根底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的要求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展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3. 战斗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的要求为了在战斗中把握主动,避开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为了到达富国强兵的目的,很
10、多国家都进展了改革变法。4. 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展变革,主见以法治国,符合当时社会进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供给了思想理论武器。对点训练1.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掀起了变法的热潮。这一时期的变法主要适应了()A. 兴地主阶级的需要C.兴农民阶级的需要B. 法家推崇者的需要D.宗法贵族们的需要解析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进展,兴地主阶级要求共享政治权力,参与政权。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就是在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进展的。答案A2.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A. 缓和社会冲突,进展社会生产B. 实现富国强兵,避开成
11、为别国的兼并对象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解析法家主见以法治国,追求功利。践行法家思想,能够实现富国强兵,避开在争霸战斗中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这是各诸侯国国君推行变法的动身点。答案B探究二时代变革中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史论要点角度主见老子的思想(1) 主见统治者“无为而治”,反对制度束缚。(2) 主见顺其自然,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3) 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1)核心观念是“仁”,主见推行“仁政”,期望通过“仁爱”“德治”等手段来治理国家。孔子的(2)提出“克己复礼”,主见社会有序,维护旧的社会秩序,但也思想成认制
12、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进。(3)主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对点训练1.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疼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其核心思想是()A. 以德服人C.克己复礼B. “仁”D.仁政解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材料“为政以德,疼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表达了“仁”的思想,即“仁者爱人”。答案B2.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反映出()A. 孔子强调道德的作用B.老子重视法律C.老子主见顺应自然D.老子哲学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解析 题干材料中“法”字的含义是“仿效”“效法”。材料的核心观点是“自然”,是天地万物效法的终极目标。由此
13、可见,C 项符合题意。答案C探究三 (核心素养)“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意义素养解读1. 从“唯物史观”角度生疏“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进展,奴隶制经济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快速进展。(2) 社会经济进展促使阶级关系消灭变化,兴的士阶层地位上升,颇受重用。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主见,期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3) 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开头承受教育;同时也为学术富强供给了舆论阵地。2. 从“家国情怀”角度生疏“百家争鸣”局面的意义(1) 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富强,为当时中国社会变革、转型供给了
14、思想文化根底。(2) 奠定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根底,对社会进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彰显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进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贵重遗产。对点训练1. 钱穆在国史论中关于“百家争鸣”局部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集体” 主要是指( )A. 诸侯C.士B. 卿 D.商人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百家争鸣”,说明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此时期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泼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故 C 正确。答案C2. 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才智和
15、宏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消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贵重思想财宝,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这说明( )A. 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诸子百家的才智和宏大成就 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可知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故 B 项正确。答案 B【典例 1】 左传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违反了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 王中肩。”导致这种局面消灭的根本缘由是
16、 ( )礼崩乐坏A.诸侯坐大B.王室衰微生产力进展,诸侯国实力增加题干材料所述现象的表现C.封邦建国体制瓦解D.经济领域变革 题干材料所述现象的表现经济根底打算上层建筑明立意以左传记载的史料信息为切入点,从“唯物史观”角度考察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的缘由。抓关键生产力的进展导致经济领域的变革,地方诸侯势力大,消灭了材料中王权受到挑战的现象。排干扰题干设问是“根本缘由”,而“诸侯坐大”“王室衰微”是材料反映的外表现象,材料反映了分封制的瓦解,也不是材料现象消灭的根本缘由。D【典例 2】 春秋战国时期消灭的诸子百家是在传统礼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各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和改造主见也不尽一样。阅读以下材
17、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 周代的礼乐主要流行于士及士以上的贵族阶层中,“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其主要功能是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标准贵族的行为,对于下层人民来说,礼乐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是不适用的。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代已丧失殆尽。经过变法运动,法律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与时俱进,适应了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要求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 墨子确实对当时统治阶层礼乐实践中所表现的过度白费的生活风格大加抨击就礼乐传统而言,墨子提倡节约,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而舍其后来之繁缛的。(早期道家)信任文明制度(指礼乐制度)不但不是自然
18、状态的改进,而是对自然状态的污染和消灭,而人类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找到完全彻底的幸福与自由。“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摸索(1)依据材料一,概括周代传统礼乐的主要作用,并指出法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2)依据材料二,指出墨家认为传统礼乐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改造主见, 并概括早期道家突破传统礼乐的核心主见。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审读关键引导词审读通则第(1)问和第(2)问都是“依据材料”,说明答案完全来自材料提示词第(1)问和第(2)问都是,概括扼要说明;指出简洁排列第(1)问,第一小问,时空限定周代;内容限定传统礼乐。其次小问,内容限定传统礼乐。第(2)问,第
19、一小问,时空限定限制词战国;内容限定传统礼乐。其次小问,内容限定突破传统礼乐核心词第(1)问,作用和态度;第(2)问,弊端及主见其次步读材料提信息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标准贵族的行为”得出: 明确贵族尊卑,标准贵族行为;依据材料“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得出:维系宗族政治秩序;其次小问,依据材料“法律取代了礼乐”答复。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礼乐实践中所表现的过度白费的生活风格”得出:过度白费、繁缛;“就礼乐传统而言,墨子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得出:回归简朴;其次小问,“人类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找到完全彻底的幸福与自由”得出: 回归自然,查找幸福与自由。第三
20、步列要点组答案(1) 作用:明确贵族尊卑,标准贵族行为;与分封制和宗法制相协作,维系宗族政治秩序。态度:用法律取代礼乐。(2) 弊端:过度白费、繁缛。改造主见:回归简朴(化繁缛为简朴)。核心主见:回归自然,查找幸福与自由。根底过关1. 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以以下图属于哪一时期的形势图()A. 西周时期C.战国时期B. 春秋时期 D.秦朝时期解析 结合图片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战国初期,诸侯国之间进展兼并战斗,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据此可知题中图片属于战国时期。答案 C2. 从历史表象中觉察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力气之一。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了()
21、A. 废除了贵族特权B. 确立了的社会制度 C.分封制遭到破坏D.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解析 依据所学学问,春秋时期,楚庄王派使者向周天子询问九鼎的重量,意欲夺取天下。楚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而楚庄王作为诸侯王想要夺取周朝的天下,这反映了周天子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实质上说明分封制遭到了破坏。应选 C 。答案C3. 三字经中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消灭的霸主和“七雄”中最终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A. 齐桓公 秦朝C.齐桓公 秦国B. 晋文公 齐国 D.楚庄王秦国解析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了
22、六国, 所以“战国七雄”中最终胜出的诸侯国是秦国,应选 C。答案C 4.“工匠精神”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战国时期既演绎川西平原富庶的历史画卷,又表达“工匠精神”的著名工程是()A. 郑国渠C.都江堰B. 长城D.黄河解析依据所学学问,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被称为“天府之国”。故战国时期既演绎川西平原富庶的历史画卷,又表达“工匠精神”的著名工程是都江堰,应选 C。答案C5. 陕西西安栎阳城遗址是“2023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觉察”之一,经考古认定是商鞅变法的发生地。该遗址位于战国时期的()A. 齐国C.秦国B. 赵国
23、D.楚国解析 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任用商鞅进展变法,促使秦国强大起来。所以商鞅变法发生地的遗址位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答案 C6.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患病了车裂的命运。以下选项最能导致商鞅悲剧的是( )A. 普遍推行县制C.依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商鞅变法中的“依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触及到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激起他们的反对,故 C 项符合题意。答案C7.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
24、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 留意法治,稳定社会秩序B.成认土地私有,进展经济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治理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伍、什内的各家相互纠察,一家犯法,其他人家必需揭露,如隐瞒不告,就以一样罪名惩罚。材料中“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即反映了这一内容。商鞅实行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留意法治,稳定社会秩序。故此题答案为 A。答案 A8.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宏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见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 “仁”和“礼”C.“兼爱”和“非攻”B.“无为”D.“法
25、治”解析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讲究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和谐友爱,反对暴政。作为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他又渴望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提倡“礼”。答案为 A。答案 A9. 某同学为了记忆便利,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某位著名思想家在思想上“冲突”, 在政治上“无为”。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 C.韩非子B. 孟子D.老子解析此题的关键信息是“冲突”和“无为”。老子的思想包含着朴实的辩证法,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冲突对立的两个方面,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老子提倡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应选 D。答案D10.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空前富强,
26、涌现了很多大思想家,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贵重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宝。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进展。其中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主见是( )A.“无为而治”C.“以德治国”B.“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解析“无为而治”由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兼爱”“非攻”由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以德治国”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主见;“以法治国”由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提出。故此题正确答案为 D。答案D力气提升11. 很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A. 奴隶制开头瓦解C
27、.生产力飞速进展B. 封建制度确立D.诸侯兼并争霸解析这些成语都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兼并争霸的反映。答案D12. 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依据商鞅变法的规定,应当获得嘉奖的人有()勤于耕织的人经商的人 战场立功的人 固守传统的贵族A. C.B. D.解析商鞅变法规定:嘉奖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依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所以选 A;错,法令规定“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故排解;错,法令中并没有涉及嘉奖经商的人,且商鞅主见重农抑商, 故排解;B、C、D 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A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于中国古代的“仁、义
28、、信”等思想。中国古代的“仁、义、信”思想属于()A. 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B. 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义、信”都属于儒家思想的内涵。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 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国”。应选 A。答案A14. 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方案最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斗C.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解析 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见改革,提
29、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赏识,与题意相符。秦统一后建立的是君主专制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应选 D。答案 D15. 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以下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C.富强与开放的社会B. 统一国家的建立D.民族关系的进展解析 结合图示信息看出,此阶段是春秋战国时代,其阶段特征为社会大变革。随着经济的进展,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同时,在思想领域,面对动乱变革的时代,各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答案 A16.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 法已预备就绪,还没公布
30、,怕老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咸阳市场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大木杆,招募百姓中有能把它搬移到北门的,赏十金。百姓惊异, 没人敢移。又宣布:“能搬移的给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搬移了木杆,就给了他五十金。材料二 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绩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材料三 法实行了一年,秦人到国都投诉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 太子也触犯了法。商鞅说:“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惩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其次天,秦人都守法了。以上均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1)依据材料一,分析指出商鞅这一做法的目的。(2)依据材料二,归纳“法”的内容。(3) 依据材料三,概括商鞅执法的特点。(4)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答案(1)目的:树立威信;取信于民。(2)内容:嘉奖军功;严禁私斗;嘉奖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3)特点:公正、严明;不畏强权。(4)意义:促进了秦国的强大;奠定了秦统一的根底;有利于进展经济;有利于军事强兵;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