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调解员先进事迹宣讲稿(共8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871568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调解员先进事迹宣讲稿(共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优秀调解员先进事迹宣讲稿(共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秀调解员先进事迹宣讲稿(共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调解员先进事迹宣讲稿(共8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优秀调解员先进事迹宣讲稿(共8篇)篇:优秀调解员先进事迹优秀调解员先进事迹材料以情动人以法育人调解架起连心桥记寺头村支部书记兼人民调解员马松明马松明,男,现年53岁,中共党员,东寺头乡寺头村支部书记兼村级人民调委会主任,作为一名普通的调解员,他工作积极主动,立足本职,尽责尽力。只要群众需要,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化解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一场又一场纠纷,还居民一片安宁。多年来,他直接参与调解的家庭、邻里、婚姻等各类民事和预防矛盾激化及民转刑案件纠纷多达30余起。一、依法办事,合法合情合理处理案件2010年安阳村的牛某骑着自己的摩托车,在寺头村的桥头和寺头村驾驶卡车的王某相撞,导致牛某当场死亡,作为寺头

2、村支部书记兼人民调解员的马松明同志,主动到现场了解情况,并配合交警同志侦查了现场,各方都希望事情有一个圆满的解决。但当时双方都很不冷静,特别是牛某的亲属更是悲痛欲绝,牛某留下了一个刚满二周岁的儿子和在家务农的妻子,当时又哭又闹的就要把王某告到法庭,还是在一旁的马松明同志劝解双方冷静,又给他们分析事态的发展结果,牛某的亲属在权衡利弊以后,同意暂时不告对方。事态发生后的第二天,他就积极的在中间进行调解,牛某最初提出40万元的赔偿,但是作为赔偿方的王某的确是经济困难,无法赔偿这巨大数额的赔偿金,他在了解情况后,8次到安阳村进行调解,并和安阳村的支部书记协商解决,同时他还主动到交通部门咨询解决这次交通

3、事故的最佳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这次案件,最后交通部门希望两家协商解决这次交通事故,最后在他三番五次的说和下,最终两家同意以15万元的赔偿解决此次交通事故。二、以情动人,调解成就有情人寺头村的村民申某儿子到了结婚的年龄,他利用自己在村上的好口碑又当起了媒人,说和了与本村一个姑娘的婚事,双方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不巧的是男方的父亲又不幸得了癌症,花去了用来为儿子娶媳妇的彩礼,女方坚持要6.6万元的彩礼,一时双方陷入了僵局,作为媒人的他义无反顾的当起了和事佬,经过他的苦口婆心的劝和,男女双方同意结婚典礼。就在迎娶新娘的当天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难题,女方父母不让新娘上花轿,就在这时还是他在中

4、间调解,最后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最终他撮合成了这一对有情人。基层调解,始终不渝做好调解工作农村工作复杂琐碎,往往是“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很多矛盾纠纷都落到村一级班子上来。作为支部书记兼人民调解员的马松明,以他的真心和宽容,以他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架起了与村民心灵相通的连心桥,筑起了维护农村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岗6年来,他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化解可能“民转刑”案件5余起,在调解工作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了农村的稳定。马松明工作在寺头村,但作为支部书记、人民调解员的他,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不管哪

5、里有纠纷,不管何时发生纠纷,只要他知道了,他都会尽心尽责地及时化解。像芝麻大的小纠纷,马松明从来没有烦过,相反,他把调解当成一件乐事。马松明说,在农村,许多矛盾纠纷往往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的,如果调处不及时,就会酿成大的矛盾纠纷,甚至走向激化。因此,老百姓的事无小事。在他的调解记录档案中,记载调解的小纠纷就占绝大部分。因为人民调解工作成绩突出,马松明也多次得到了上级的表彰和肯定。把和睦送给别人,把幸福送给别人,这是马松明追求的目标。“以人心换人心,以党心换民心”,这位年已53岁,6年如一日地在基层调解战线上默默耕耘的人民调解员、员马松明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诚心,赢得了村民们的爱戴,被村民亲切

6、地称为“和事佬”。马松明同志在支部书记兼人民调解员的岗位上履职尽责,他情系人民调解工作,把人民调解作为事业来追求,在平凡工作中为农村稳定与和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第2篇:优秀人民调解员先进事迹演讲稿优秀人民调解员先进事迹演讲稿优秀人民调解员先进事迹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叫李洪华,来自XX村。我是一名伤残军人,同时,还有一个让我自豪和骄傲的身份,那就是我当了30多年的人民调解员。1975年4月,在一次军事演习中,我身负重伤,落下终身残疾。1979年3月,为了减轻部队负担,我主动要求退伍。回家后,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三代四口人,挤在两间土坯房里,生活十分困难,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自

7、己啥也不能干,家里全靠妻子一个人苦撑苦熬,当时我连死的心都有。在我绝望的时候,是政府帮我盖起了房子,这家给点地瓜干,那家送点玉米面,是乡亲们的接济,才使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一个人要知道感恩,虽然我的腿残疾了,但我的心不能残疾,我要报恩,我要为乡亲们做点能做的事,决不能一辈子当一个废人!我们村村大、人多、姓杂,当时,邻里之间、家庭内部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嘴打架。我看到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咋会这样呢?大家为啥不能和睦相处?一位邻居对我说:“洪华,你有文化,当过兵见过世面,又是党员,要是你能出面管管这些事,不就给村里边帮了大忙了?”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这不正是我想做的事吗?从那以后,我就成了俺村

8、里“管闲事”的人,只要大伙有事找我,我就随叫随到!就这样,我走上了人民调解之路。找我调解的人越来越多,拄着双拐上哪去都不方便,我就练习拄单拐走路。刚开始练习时,经常摔倒,右腿伤口钻心地疼,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我咬着牙坚持着,摔倒了爬起来再练。半年后,我终于能拄着一只拐杖走路了!后来,周围村庄的群众也找我去调解纠纷,拄拐没法走远路,我又开始学骑自行车。大家知道,正常人学骑自行车还经常摔跟头嘞,何况像我这样一个右腿不能打弯的残疾人啊。但是为了能走得更远,能为更多的乡亲服务,摔几个跟头算什么,我觉得值!这32年走过了多少路我记不清了,但我清楚的记得,这32年,我骑坏了5辆自行车,用坏了16支拐杖!

9、记得有一年秋后,我们邻村的一对夫妻闹离婚,女方要拉走嫁妆,男方坚决不让拉,双方亲属一起上阵,眼看就要打起来。我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在两家来回跑,劝罢男方劝女方。可双方都不肯让步。有一天,调解完他们的事,已是深夜两点了,天黑,下雨,路滑。在回家的路上,我一不小心连人带自行车,滚进了路边的水沟里。水虽说不深,但冰凉冰凉的,冻得我浑身发抖。想爬上来,可我拽不动自行车,摸不着拐,爬一步滑一滑,好不容易爬上路面,我却站不起身啊。半里地的路程,我足足爬了俩钟头。回到家,妻子抱着我,一边哭,一边埋怨:“给你说夜里别出去,怕你出啥事,你就是不听,你这一趟趟地跑,图个啥?!万一要是你有个好歹,咱上有老,下有小,可

10、叫俺咋着过哎?”虽然她心里面生气,可还是把我送到了医院。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矛盾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工伤、医疗、交通事故纠纷逐渐增多,光靠一腔热情和土办法去调解不中了。要当好一名人民调解员,必须得学法懂法,依法调解。我瞒着妻子买了法律书籍,订了法制报刊,还积极参加市、县司法局举办的培训班,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慢慢地,学的知识多了,调解起来也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了。XX年,市司法局开展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推行首席人民调解员制度改革。XX年又开展了个人品牌调解室创建工作,我们村建起了标准化的调解室,并在每个村民小组设立信息员,建立起“早防细排”的信息反馈络,做到了“小纠纷不出组,大矛盾不出村。”

11、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李洪华调解工作室”成为全市建设、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第3篇:优秀人民调解员先进事迹在天峨县纳直乡当里村,群众遇到纠纷,首先要找的是该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53岁的何永新。用群众的话说,就是“我们信得过他!”。“思想教育是我们解决纠纷的根本方法,以理服人是我们的指导思想,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何永新说。当里村现有人口1581人,这个村虽然人口不多,群众中总是难免发生一些矛盾纠纷,若处理得当,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能保持一方安定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然而要很好地处理群众纠纷,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构建和谐社会,何永新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

12、群众每次找他调解纠纷,他都有求必应,从不推诿、敷衍了事;每处理一起纠纷,他都亲临现场,如果是“老大难”的纠纷,特别是涉及到土地的纠纷,则叫来屯里有威望的老人、老生产队队长、党员、调解员,共同探讨分析情况,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让当事人都心服口服。今年初,纳直街上周某家与纳林屯韦某因宅基地发生纠纷,清明节前一天晚上,周家兄弟找到一伙不明身份的青壮年男子用货车拉着挖土机来到韦某家正在建设到第一层的房子前,用挖土机强行将韦某的房子的柱子与墙壁推到,韦某的家族亲戚听说后组织人马要前斗殴,何永新主任在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首先及时阻止前来破坏的人停止破坏行为,责令周家兄弟赶快带领人尽快离开,然后又耐

13、心的和前来斗殴的韦家族人做解释相关法规,让他们冷静下来,避免了一次在重大的群体性斗殴事件的发生。过后,何永新又找到周某,劝导他及时投案自首,接受法律的公平审判,周某在何永新的劝导下认识到了周家的错误,及时到公安机关自首认罪,正是应为何永新即使出现,处理得当,使该宅基地纠纷在刚发生就得到有效控制,使纠纷双方当事人的损失都控制到了最低点。今年2月的一天傍晚,何永新刚回到村部准备下厨煮饭,韦二婆匆匆忙忙赶到村部,说他的三儿媳和四儿媳因一点小事吵起来了,要求他帮助解决。何永新二话不说,放下锅头,立即赶到韦二婆家,做通其儿媳的思想工作,终于使双方和好如初,而他回到家已是深夜了。对于调解纠纷,他爱人关切地

14、对何永新说:“你为群众处理纠纷,这是做好事,我们支持你。但这种事,弄不好是得罪人的,惹人怨恨,再说,有时你身体又不好,整天东奔西走,你吃得消吗?”他理解爱人的心情,而更理解群众的期盼。他对爱人说:“对这种事情,我们是以理服人的,只要我们耐心劝解,不偏袒哪一方,当事人会服从调解的,若实在调解不下,还有乡政府、司法、派出所处理嘛!只要我是主持公道的,即使某一方当事人想不通而对我怨恨,那也无所谓了。”何永新说:过去,村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未建立健全时,当地群众发生纠纷找村委会解决,调解率较低,许多纠纷就积压了下来,群众意见很大。自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后,村组干部的工作责任心明显增强,纠纷调解成功率都达9

15、0%以上,那些调解不成功的,则主动找乡政府、司法、派出所一同解决,没有漏掉一起纠纷。自2006年8月担任第一届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以来,何永新与其他调解员们一道,已调解纠纷120多起,其中30多起是重大疑难纠纷。何永新同志是个平凡的人其所从事的人民调解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方方面面的利益,因为他长期以来能心系群众关心农民工并以其火热的心强烈的社会工作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奋斗在人民调解工作岗位上,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安宁做出了积极贡献,并为人民群众所称道,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第4篇:优秀调解员先进事迹材料优秀调解员先进事迹材料铁鞋踏破情动人满腹经纶法育人记四美村支部书记兼人民调解员黄建勋黄

16、建勋,男,现年49岁,中共党员,青树嘴镇四美村支部书记兼村级人民调委会主任,作为一名普通的调解员,他工作积极主动,立足本职,尽责尽力。只要群众需要,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化解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一场又一场纠纷,还居民一片安宁。四美村,1887人,辖16个村民组,南县葡萄园艺合作社位于该村,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村里土地纠纷时常发生耕地纠纷时有发生,给调解工作增添了不小的压力,家里的家务全靠其妻子一个人打理,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在强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下,黄建勋没有被吓倒,他兢兢业业的在自己的基层岗位上为人民群众贡献着他的心血和汗水。自担任四美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一直负责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在抓

17、好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同时,狠抓民间纠纷调解工作,他深知人民调解工作事关基层的稳定与团结,相对于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扶贫济困等这些工作来说,一直是最重要也最让人头痛的工作。矛盾隐患下的一些小事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矛盾的加深,甚至激化。为此,他时刻以一名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以党章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管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纠纷,都会及时的赶到,从不推诿;当时可以解决的,马上就予以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向当事人说明缘由,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为了给老百姓调解、化解纠纷,他经常风里来雨里去,时常工作至深夜才回到家中,其间不知道走了多少路,摔了多少跤,在村子里的任何角落都时常可以见到他

18、孤单、匆忙的身影。近年来,他直接参与调解的家庭、邻里、婚姻等各类民事和预防矛盾激化及民转刑案件纠纷多达30余起,平均每年都指导和参与调解民间纠纷1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一、铁鞋踏破嘴说破,依法处理案件2010年四美村八组的杨某一家人到田里干农活,留下仅6岁的儿子在家,其间小儿子突发疾病。身为八组组长的潘某骑着自己的摩托车途经门口,看到这种状况,马上抱起杨某的儿子驶往镇中心卫生院,进行了及时的治疗。事不凑巧,在回来的路上,在青树村的13号桥头车轮打滑摔倒在地,导致潘某大出血,立即送往卫生院抢救并作了手术,脱离危险。作为四美村支部书记兼人民调解员的黄建勋同志,主动到现场了解情况,并配合派

19、出所同志侦查了现场,各方都希望事情有一个圆满的解决。但当时双方都很不冷静,特别是潘某的亲属更是悲痛欲绝,当时又哭又闹的就要把王某告到法庭,并赔付医药费、手术费、误工费等费用,还是在一旁的黄建勋同志劝解双方冷静,又给他们分析事态的发展结果,潘某的亲属在权衡利弊以后,同意暂时不告对方。事态发生后的第二天,他就积极的在中间进行调解,潘某最初提出1万元的赔偿,但是作为赔偿方的杨某的确是经济困难,无法赔偿这巨大数额的赔偿金,他在了解情况后,11次进行调解,同时他还主动到交通部门咨询解决这次交通事故的最佳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这次案件,最后交通部门希望两家协商解决这次交通事故,最后在他三番五次

20、的说和下,最终两家同意以2000元的赔偿及在潘某农活多时杨某义务帮工解决此次事故。二、满腹经纶说政策,调解成就安宁村2009年,第二轮土地流转,村里土地纠纷时常发生、耕地纠纷时有发生,主要是一直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来要地与签订了30年合同的种田大户不想让出多种的田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纠纷。八组潘德清、三组秦亮军。经过几次党组成员和村组人一起组织的调解,和对其家人做工作达到了大家都满意的效果。满足他本人及其家属在村地基本面积,保证人均面积较少的该组村民,然后再保证外出打工人员回来务农的基本土地。寺头村的村民申某儿子到了结婚的年龄,他利用自己在村上的好口碑又当起了媒人,说和了与本村一个姑娘的婚事,双方到

21、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不巧的是男方的父亲又不幸得了癌症,花去了用来为儿子娶媳妇的彩礼,女方坚持要6.6万元的彩礼,一时双方陷入了僵局,作为媒人的他义无反顾的当起了和事佬,经过他的苦口婆心的劝和,男女双方同意结婚典礼。就在迎娶新娘的当天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难题,女方父母不让新娘上花轿,就在这时还是他在中间调解,最后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最终他撮合成了这一对有情人。三、基层调解,始终不渝做好调解工作农村工作复杂琐碎,往往是“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很多矛盾纠纷都落到村一级班子上来。作为支部书记兼人民调解员的马松明,以他的真心和宽容,以他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架起了与村民心灵相通的连心桥,筑起了维护农村稳

22、定的第一道防线。在岗6年来,他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化解可能“民转刑”案件5余起,在调解工作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了农村的稳定。马松明工作在寺头村,但作为支部书记、人民调解员的他,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不管哪里有纠纷,不管何时发生纠纷,只要他知道了,他都会尽心尽责地及时化解。像芝麻大的小纠纷,马松明从来没有烦过,相反,他把调解当成一件乐事。马松明说,在农村,许多矛盾纠纷往往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的,如果调处不及时,就会酿成大的矛盾纠纷,甚至走向激化。因此,老百姓的事无小事。在他的调解记录档案中,记载

23、调解的小纠纷就占绝大部分。因为人民调解工作成绩突出,马松明也多次得到了上级的表彰和肯定。把和睦送给别人,把幸福送给别人,这是马松明追求的目标。“以人心换人心,以党心换民心”,这位年已53岁,6年如一日地在基层调解战线上默默耕耘的人民调解员、员马松明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诚心,赢得了村民们的爱戴,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和事佬”。马松明同志在支部书记兼人民调解员的岗位上履职尽责,他情系人民调解工作,把人民调解作为事业来追求,在平凡工作中为农村稳定与和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三日第5篇:优秀调解员先进事迹材料优秀调解员先进事迹材料以情动人以法育人调解架起连心桥记松木滩村支部书记兼人民调解员安玉军安

24、玉军,男,现年42岁,中共党员,大河乡乡松木滩村支部书记,作为一名普通的调解员,他工作积极主动,立足本职,尽责尽力。只要群众需要,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化解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一场又一场纠纷,还居民一片安宁。多年来,他直接参与调解的家庭、邻里、婚姻等各类民事和预防矛盾激化及民转刑案件纠纷多达30余起。农村工作复杂琐碎,往往是“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很多矛盾纠纷都落到村一级班子上来。作为支部书记兼人民调解员的安玉军,以他的真心和宽容,以他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架起了与村民心灵相通的连心桥,筑起了维护农村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岗6年来,他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化解可能“民转刑

25、”案件5余起,在调解工作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了农村的稳定。安玉军工作在松木滩村,但作为支部书记、人民调解员的他,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不管哪里有纠纷,不管何时发生纠纷,只要他知道了,他都会尽心尽责地及时化解。像芝麻大的小纠纷,安玉军从来没有烦过,相反,他把调解当成一件乐事。安玉军说,在农村,许多矛盾纠纷往往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的,如果调处不及时,就会酿成大的矛盾纠纷,甚至走向激化。因此,老百姓的事无小事。在他的调解记录档案中,记载调解的小纠纷就占绝大部分。因为人民调解工作成绩突出,安玉军也多次得到了上级的表彰和肯定。把和睦

26、送给别人,把幸福送给别人,这是安玉军追求的目标。“以人心换人心,以党心换民心”,这位年已42岁,几年如一日地在基层调解战线上默默耕耘的人民调解员、员安玉军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诚心,赢得了村民们的爱戴,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和事佬”。安玉军同志在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履职尽责,他情系人民调解工作,把人民调解作为事业来追求,在平凡工作中为农村稳定与和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优秀人民调解员先进事迹材料一吴永琴,女,现年47岁,高中文化。从1994年开始担任村委会副主任、村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至今。农村的矛盾错综复杂,常因地基高低、婆媳不和、顽童斗嘴等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吵架动手。十多年来,他热爱农村基层人民

27、调解工作,凭着对乡亲们的一片赤诚,常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张岗村现有农户487家,居民1891人,家庭时有矛盾发生,不管是村民反映还是当事人找上门,她都不辞辛苦,深入到家中进行调解,使矛盾得以消除。村5队王丽萍,丈夫在外打工,上有婆婆下有两个小孩,生活并不宽裕,可王丽萍却爱打麻将,不太照顾家务,婆婆看不惯,婆媳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张,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张。吴主任知道后,她一边做调解工作,一边教育王丽萍要奋发自强,搞好家庭生活。在耐心的教育下,吴主任给她联系承包了村设施园区的一栋温棚,手把手得教王丽萍温棚种植技术,当年在王丽萍的努力下,一栋温室净收入4000多元,之后王丽萍又请求吴主任拖关系多承包了一

28、栋,一心就扑在家庭致富上。婆婆见儿媳踏实劳动很是辛苦,不但主动料理家务照顾孙子,而且对儿媳也变得体贴爱护,全家人其乐融融。婆婆逢人就讲“是吴主任挽救了我们的家。”吴永琴爱调解纠纷,除在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准确运用法律法规外,他更注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调解方法。在调解纠纷过程中,讲亲情、讲友情、讲乡情。去年春天,村8队张成之妻杨小红一次到田里干活,发现邻地张大发家尽在与自家的分界埂上栽了几十颗杨树。杨小红想若等树长大了,树根乱窜,枝叶遮阴,自己的庄稼会受到影响,一气之下将树苗全部拔掉。张大发的妻子得知后,忙给在银川务工的丈夫打电话要和张成家拼个你死我活。吴永琴得知后,心想万一张大发从银川

29、回来找张成家闹事,后果不堪设想。吴永琴径直到张大发家,一面问张大发的电话号码,打电话让张大发安心在银川务工,这件事由她处理,保证有满意的答复。一面详细了解事情的经过,当得知张大发家在承包地里种树时,对他们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指出根据政策法规,承包地内是不充许种树的,因此张大发家在承包地的田埂上种树是违法的。同时进一步说明张大发要以毁树为由找张成家闹事也是法律所禁止的。杨小红毁坏树木应给予一定赔偿,并对杨小红的鲁莽行为进行批评,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在吴永琴的耐心说服教育下,双方心悦达成调解协议。张大发家念及亲邻关系收了100元赔偿费。在吴主任的努力下,避免了一起可能扩大的矛盾,现在两家关系如初

30、。吴永琴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多年来经她调解的事件不胜枚举,她以满腔热忱为群众排忧解难,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情,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赞誉。为我村的和谐村庄建设作出了努力和贡献。优秀人民调解员先进事迹材料二*,是一位退休老人,同时也是*街道综治中心的一位专职调解员。成为专职调解员的6年时间里,*消解纠纷551件,凡是经老刘之手的纠纷事件,没有一个回头上诉,调解成功率达100%,是名副其实的“金牌调解”。当专职调解员,*是全市第一人。尚未上任,三个子女苦口劝说,调解是件苦差事,做不尽的琐事、难事和麻烦事,“年纪大了,您老就别再掺和这些事了”。但是从1981年开始便在司法部门干调解的*,

31、却在XX年退休后的第二天,就接受返聘。在*街道,有本地人口6.9万人,外来务工人员7万余人,调解工作往往“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很多矛盾纠纷都落到基层。*不遗余力地发挥所能,努力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6年来,*骑着自行车,几乎跑遍了辖区的每个角落。哪里有纠纷,哪里有案情,哪里需要法律咨询,他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说:“看着大家皱着眉头来,带着微笑走,心情总是特别舒坦。”干了一辈子调解工作的*,为何乐意再当民间“和事佬”?走进“老刘调解室”,从他记得满满当当的6本工作手记中,或许可以发现答案。这些工作手记里,记的是家长里短的麻烦事,记的是街坊邻居的纠纷事,没有强者弱者的标记,有的只

32、是“明法重情”,有的只是*的“为民情怀”一天清晨,龙湾滨海大道,一声巨响划破了清晨的宁静。驾驶无牌摩托车的重庆务工者黄某,与汽车相撞身受重伤,经抢救后诊断,可能会成为植物人。一家老小哭着嚷着,找到了*。*心生怜悯,然而依照法律,黄某在车祸中得负一定责任。花了两天时间,*慢慢安抚黄某家属情绪,详细解说法律,终让他们接受了事实。随后,*开始替这一家子一笔笔算赔偿费,伤残补偿金、精神抚慰金经*调解,黄某家人依法拿到52万元赔偿金。*街道综治工作中心专职副主任王晓林算了一笔账:“老刘每年都要调处大量的劳资纠纷、工伤纠纷等,6年下来,为调解对象争取的赔偿金至少有3000多万元。”有外来务工者得了职业病,

33、想得到企业医疗补助却求助无门,最后走进了“老刘调解室”。老刘对照法律条款,一按计算器,算出了最高的补助金后,又磨破嘴皮、耐心说服企业给予赔偿。企业老板指着脊梁骂他“胳膊肘往外拐”,*听到了,只是一笑而过。几年前,一工厂3名务工者因矽肺病去世,其他57位务工者也纷纷查出患有矽肺病,由此引发的纠纷一旦扩大升级,将成为影响稳定的重大隐患。放弃“五一”休假,*马不停蹄忙开了,一方面替工人向企业索赔,一方面劝工人去做医疗鉴定。在老刘的努力下,这些矽肺患者,领到了少至2万元多至10万元的赔偿金,一场冲突也随之化解。随后的半年,在*的参与下,龙湾区共调解了因职业病引发的纠纷共110起,共赔偿伤残补助金、医疗

34、补助金等270多万元。*有一个习惯,每回调解,他都会把要点、诀窍写进卷宗。日积月累,400多份20万字的卷宗,浓缩“调解艺术”,成了综治中心的“宝贝”。*司法所所长黄建锋,喊了*多年的“师傅”。他替师傅出四字秘诀:“公心”与“攻心”。在刚上任的时候,*就遇到一件棘手的经济纠纷。纠纷两头,一边是某村村干部,一边是阀门厂的股东。这场纠纷从市中院一直打到最高人民法院,7场官司,依然没有了结。事情到了*手上,自然有人来说情,一些熟人也会有意无意间来打声招呼。“法律面前没得商量,谁来说情都一样。”*坚定地拿公正当“挡箭牌”。最终,在“铁天平”上,*给当事人双方连续开了5天会,把这场纠纷悄然化解。一时间,

35、“一张嘴能顶7场官司”的佳话在当地传开。“法律就像钢针,任何人不可逾越,情就像手中的线,调解员需用它们缝缝连连,化解矛盾。”*比喻说,干调解,就得会“攻心”。正是因为会“攻心”,那些犹如“死结”的难案,到了*手里,也终会松动打开。今年春节前,龙湾某村的两大宗族,因为一座牌坊僵持不下。此事涉及几百人,一旦处理不慎,将酿成群体性事件。试过种种办法,双方都不愿妥协。最后,*想出了一出“攻心计”。最后一次调解中,*与调解双方打起了持久战,”达不成一致意见,今天的调解就不结束,大家都别休息。”这一天,*不吃中晚饭,时刻陪着双方,连饿两顿,苦口婆心相劝。看着这位六旬老人的认真劲,双方代表深受感动,最终达成

36、了和解。春节过后,村里的老人协会敲锣打鼓,把锦旗送到了*街道综治中心。锦旗上上书八大大字:“和谐使者、调解能手”。这是群众对*最高的褒奖。这几年,*被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被市、区多次授予“法制宣传先进个人”、“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对于这些评价和荣誉,*笑笑说:“既然是职业人民调解员,就要有职业精神,任何时候都要把基层平安放在心上。”一句话,道出了这位67岁老人最赤诚的情怀优秀人民调解员先进事迹材料三*,汉族、中共党员,现年49岁,二连浩特市乌兰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是一名在基层工作了二十余年的干部,二十年来,他关注民生、维护群众利益,以强烈的工作责任

37、感和社会使命感,投入人民调解工作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营造了和谐社会环境,尤其是2009年乌兰街道办事处建立综治维稳工作中心以来,*同志把维护社区稳定,化解矛盾纠纷,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保障社区居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衡量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重要标准,推动了街道社区和谐建设步伐,为二连市的社会稳定和构进和谐社区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群众敬重和爱戴。摸清实情建机制找准思路破难题乌兰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463人、流动人口16020人,流动人口占60.5%,辖区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110多家,管辖白音、满都拉、巴达拉呼、胡古吉勒、那仁5个社区。近年来,*同志针对辖区重点单位多、流动人

38、口多、弱势群体多、上访人员多、民间纠纷矛盾多的特性和所带来的压力,秉承“凡事都要有章可循”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增进人民调解工作互通、互融、共抓、共管工作模式,提升了街道社区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2007年,适应城镇基础司法所建设的需要,经过*同志多次协调,争取建设资金10万多元建立了乌兰街道法律服务中心和人民调解庭,同时,各社区在*的指导下也相续建立了人民调解组织、治保组织、联防组织,使街道社区司法工作走上正规化轨道。2009年*同志深入江西枫桥考察,对当地的社会维稳工作和化解人民矛盾深受启发,回来后,便制定了乌兰街道办事处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建设方案,于当年6月投入8万多元建立了

39、乌兰街道办事处综治维稳中心,实行“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四联机制以及“矛盾纠纷、治安问题、不稳定因素不间断滚动排查的”三排查机制,同时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解决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做到了“四化”:一是调解工作制度化。制定各项调解工作制度,并按制度操作,做到有章可循。二是法律法规通俗化。为使一些调解常用法律法规通俗易懂,人民调解委员会制作张贴了血亲示意图,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法律宣传效果。三是调解程序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按照调解程序制作了调解程序流程图,使当事人按照调解程序主张权利,调解程序规范化。四是回访制度经常化。为确保调解工作得到较好的执行,

40、人民调解委员会实行了调解回访制度,对调解成功的纠纷在十五日内进行回访,做到了调解工作有始有终,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和好评。维稳中心建成后实现了良好运作,在维护社区稳定和化解居民矛盾纠纷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中心启动两年来,共组织专项例会34次,形势分析报告会4次,排查安全及治安隐患6起,化解各类矛盾86起,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同志辛勤汗水和无私的奉献,更离不开他对人民调解工作正确的指导和执着的追求。随着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综治维稳中心的成立,在*同志的领导下,乌兰街道办事处逐步健全了调委会检查监督制度、定期向市司法局汇报工作制度、重点疑难纠纷集体讨论制度以及处理纠纷回访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不断提高了人

41、民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规范了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完善了人民调解组织。事无巨细化矛盾倾力指导暖人心*同志做调解工作积极主动,立足本职,尽责尽力。只要居民群众需要,他都会和调解员一道,化解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一场又一场纠纷,还社区居民一片安宁。多年来,他直接参与调解的家庭、邻里、婚姻、冬季取暖等各类民事纠纷达28余起,其中,调解矛盾纠纷14起。2009年7月的一天,乌兰街道白音社区的居民贾建兵于某饭店,被酒后滋事者殴打致伤,造成贾建兵的股骨头裂开,*同志得知情况后,首先把伤者贾建兵送到医院去治疗,并且还多次到伤者家里看望,用自己的真情稳定了受伤者的家人。同时详细地了解了情况原委,又主动与司法

42、所的工作人员联系,帮助贾建兵一家寻求了法律援助,在司法所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找事件另一当事人谈心,使其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需要承担的责任,并且通过长达四个月的协商和劝解,做了大量细致繁杂的工作,根据事故责任和当事人的具体情况,本着依法合理的原则,和调委会与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一起计算贾建兵赔偿费用。“法”与“情”的结合使这起随时可能激化的矛盾最终得以化解,最后使双方达成了赔偿的共识:贾建兵一家获得了6万元的医药赔偿。纠纷解决后,贾建兵的家人感动地说:“如果没有马主任的帮忙,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特意做了一面锦旗送到了街道办事处,“社区送温暖,浓浓助残情”,锦旗上简短的两句话真实地表达了贾

43、建兵一家的感谢之情,也表现了*同志事无巨细、倾力指导的工作热情与责任心。*同志在人民调解工作中一方面强于责任心、事业心,另一方面强于对人民的爱护,同时他也强于全局观念,维护全社会的稳定。2009年二连市东城街道一姓的民工与房东因房租费问题打架,导致跳塔吊不幸身亡,民工老父亲失子心痛,与房东发生纠纷,几经司法所、公安派出所调解不下,当时二连市考虑*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积累多年经验,有很多措施和办法化解人民矛盾。*利用地缘、情感优势化解了排纠安民尽职责,维护稳定促和谐在多年的工作中,*同志还从街道的实际出发,重点排查因入冬取暖、修街扩道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44、由于防范到位,措施得力,一些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全部化解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多年来全街道没有一起集体访、越级访案件,百姓邻里和睦,群众安居乐业,街道社区治安形势良好。2009年胡古吉勒社区辖区内的粮食局回迁楼有20多户居民的入冬取暖问题,一直到十月份下旬还未解决,*同志意识到这是一个关乎居民基本生活的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很可能会使矛盾激化,造成更大的纠纷。于是*同志及时深入每一户居民家中,耐心认真地了解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且把居民们的要求和意见都一一地记录在册,回去后详细地整理成7条意见,在与供暖部门反复协调后,逐条解决,终于使这

45、20户居民在寒冷的冬天到来之前,享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的阵阵暖意。“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同志以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细致的调解方法不仅平复了居民们的怨愤,维护了社区的稳定和谐,也践行了一个基层干部“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的诺言。多年来,无论是入冬取暖纠纷,还是邻里矛盾纠纷,*同志始终做到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严格调解与灵活处理相结合,努力做到小事不扩大,大事不激化,力争给每个当事人一个公正公平的说法和交待。尽管没有高唱的赞歌,没有鲜花与掌声,没有冲锋陷阵的奋勇,也没有感人肺腑的动人事迹,但*同志却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凭着对工作的执着,对百姓的热情,无悔奉献于基层工作,有了他的正确指导,乌兰街

46、道的人民调解工作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创建和谐二连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他自己无私传授调解经验方法,言传身教践行调解条例,不图名不为利,只求纠纷平息时,无愧于自己基层调解工作人员的称谓。经过多年基层工作的艰苦磨练,他获得的不仅是自身调解业务素质的提高,更加值得肯定的是,他获得了领导的高度认可,同事的尊重敬佩和百姓的真诚爱戴。我们从*同志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扎根于基层二十载,却仍然不急不躁、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甘做百姓解忧人的精神。第7篇:优秀人民调解员先进事迹李爱社,今年46岁,自1995年从部队转业至今一直在西宁市司法局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工作,十五年来,他

47、与人民调解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以其火热的心,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尽心尽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为农民工追讨血汗钱,宣讲法律知识,人民调解知识,培养基层人民调解员,参与群体性上访案件和重大疑难矛盾的调处工作,为西宁市的社会稳定和构进和谐西宁做出了积极贡献。一、人民调解知识和法律知识是人民调解员的利器从部队转业到西宁市司法局从事社会矛盾调处工作,李爱社同志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从未系统学习过法律知识的他深感工作起来十分吃力,李爱社同志清醒地意识到:要想干好这份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人民调节员,就必须用法律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明确了思路后,李爱社同志开始边学边干,但当面对一些较复

48、杂的纠纷和案子时,他还是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为此,李爱社同志于1996年参加了法律专业成人自学考试,经过长达12年的不懈努力和拼搏,终于获得了法律专业本科文凭,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12年来,李爱社同志为系统学习法律专业知识,人民调解知识经常起早贪黑,点灯熬夜。准确地说,12年来,李爱社同志为系统学习法律专业知识和人民调解知识,几乎放弃了节假日和日常休息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自从李爱社同志开始自学法律专业成人自学考试以来,他由一名人民调解的门外汉逐渐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成为人民调解战线上一名精通人民调解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人民调解员。从1997年至今,边学边干的李爱社同志时常深入街道、社区、乡镇、厂矿企业和农村进行人民调知识和法律知识宣讲活动,期间,共深入基层进行法律知识宣讲活动达100余场次。所宣讲内容包括宪法、行政法、婚姻法、继承法、土地法、土地承包法等民事、刑事法律知识。人民调解案例等调解知识由于李爱社同志在法律宣讲活动中能结合群众的身边事,调解的案例,讲解生动而深入浅出,其在基层所进行的法律知识人民调解知识宣讲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基层群众的法律知识得到了普遍提高。二、急群众所急才能临危不惧由于李爱社同志能够刻苦学习人民调解知识和法律专业知识,西宁市司法局自1998年开通148法律服务热线至今,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