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数字化测绘(共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数字化测绘(共17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地形图数字化测绘题 目:GPS RTK与全站仪联合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作 者: 雷 霖 学 号: 学 院: 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 班 级: 08级资环(张)二班 指导老师: 李悦丰 职称:高级实验师写作时间: 2011.09-2011.10 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第一章 前言4第二章 GPS RTK 52.1 GPS RTK简介 52.2 RTK系统的组成 52.3 RTK的基本原理 62.4 RTK的局限性 72.5 RTK联合全站仪测图的优越性 7第三章 RTK 坐标转换原理 73.1 GPS RTK平面坐标转换算法 73.2 GPS RTK高程转换
2、过程 9第四章 RTK测绘地形图的准备工作 104.1 基准站设置 104.2 移动站设置 104.3 创建工程,连接仪器 104.4 建立坐标系统 12第五章 RTK联合全站仪测图实例 125.1 测区概况125.2 人员配置135.3 已有资料分析 135.4 数据采集135.5 RTK测量成果质量检验 145. 应注意的问题 15第六章 结语 15参考文献 16致 谢17摘要:数字测图是在测量工作中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将野外数据采集系统与内业机助制图系统相结合,其目标是实现信息采集处理的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GPS 新技术的出现,可以高精度并快速地测定各级控制点的坐标,在地形测量中已得到
3、广泛地应用。GPS RTK(实时动态GPS测量)技术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厘米级的三维定位结果,速度快、精度高,但应用范围受自然条件限制。全站仪是自动化程度很高的野外测量仪器,精度高、应用广,但受通视条件、测量距离等因素制约。本文介绍了全站仪联合RTK测图的作业流程,简要阐明了其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在利用实测数据成图的过程中,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并给出解决的办法及依据,同时给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以适应实际使用的需要。关键词:RTK 全站仪 数字测图Abstract:The digitized mapping technique is to combine the field data collec
4、tion system with the computer assisted mapping system in surveys by computer technology. It aims to realize the information collected and processed digitally and automaticaity. With the appearance of new technology GPS, the coordinate of different levels controlling points may be surveyed in high pr
5、ecision and it has been applied widely in topographic survey. GPS RTK technique can provide, in real time, 3 dimension positioning achievement of measuring station which the precision is centimeter level, its measuring velocity is quick, precision high, but its confined by the natura condition. Tota
6、l station surveying is a mature technique with high accurate and issued widely. But it is confined by sigh conditions, measuring distance, etc.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RTK electronic tachometer is introduce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opographic survey is briefly illustrated. Solutions to some problems
7、 usually occur in the mapping process using actually measured data and some helpful conclusions are given for practical use.Key words:RTK; electronic tachometer; digital mapping第一章 前言目前在我国,获取数字地图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原图数字化,航测数字成图,地面数字测图。但不管那种方法,其主要作业过程均为三个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地形图的数据输出(打印图纸、提供软盘等)。这里我们主要讲述一下地面数字化。随着测绘科学技
8、术的发展,传统的测图方法正逐步被不断涌现的新仪器、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所取代。GPS-RTK(以下简称RTK)与全站仪联合进行数字化测绘地形图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随着RTK定位精度的提高、硬件性能的改善, RTK 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全站仪也因其数据采集自动化程度高、大大释放劳动力等优势,成为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不可或缺的测量工具。但随着工程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测量用户已不再局限于只使用RTK 或全站仪中的一种,在实际测量工作中,同样一个工程中RTK 的测量成果常为全站仪所用,全站仪测量值又常作为检校RTK 作业的依据。RTK 和全站仪在地形图测量上各有所长,在地物密集地区,
9、全站仪由于测距速度快,测距镜头灵巧,可以最大限度的接近地物上需要采集数据的点位,具有RTK 测量无法相比的优点。而在空旷地区,RTK 测量所具有的速度快,主站和移动站不需要通视,作业劳动强度小等优点,完全可以替代全站仪进行作业。二者在同一处地形图测量上共同使用,相互取长补短,已经成为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主要手段。基于此, 我们在实践中尝试利用RTK 配合全站仪进行野外数据采集, 然后在CASS7.1 环境下进行数字化成图, 结果显示该方案是可行的。但是受到仪器数量的限制,有些学生对全站仪和RTK 在数字成图中使用的机会较少,甚至对此只是一般性的了解。所以通过本课题的完成,能够使这些学生掌握好全站
10、仪与RTK集和数字成图,为今后承担测图工程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 GPS RTK2.1 GPS RTK简介GPS中文名叫全球定位系统。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是美国独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GPS由三部分组成:地面监控部分、空间卫星部分、用户接收部分。GPS作为一个先进的测量工具,以其定位精度高;观测时间段短;测站间无需通视;可提供三维坐标;操作简便;全天候作业;功能多、应用广等特征著称。RTK(Real Time Kinematic
11、)实时动态测量系统,它是集计算机技术、数字通讯技术、无线电技术和GPS测量定位技术为一体的组合系统;它是GPS测量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新突破。RTK定位精度高,可以全天侯作业,每个点的误差均为不累积的随机偶然误差。如:灵锐S86系统,外业操作十分简单,只需一人,属于真正的一人操作系统。其水平标称精度为10 mm+2 ppm,垂直标称精度为20 mm+2 ppm。能够满足地形测量的精度要求。RTK为实时动态测量技术,利用卫星发射的两个载波L1(1575.42MHZ)和L2(1227.60MHZ),以载波相位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测量技术。一般情况下,有一个基准站和一个以上的流动站。基准站可设在已知点也
12、可在未知点上,利用求测的WGS-84坐标和已知的地方坐标可求出坐标转换的参数,在求得转换参数后,利用基准站时时测得站点坐标信息于流动站测得的时时坐标信息,两站之间的基线向量来求出流动站的时时坐标。在后续测量中,求未知点时可直接得到地方坐标系中的坐标。在不同的RTK设备中求解的要求略有不同。2.2 RTK 系统组成GPS-RTK系统由基准站、若干个流动站及无线电通讯系统三部分组成。基准站包括GPS接收机、GPS天线、无线电通讯发射系统、供GPS接收机和无线电台使用的电源(12伏蓄电瓶)及基准站控制器等部分。流动站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GPS接收机、GPS天线、无线电通讯接收系统、供GPS接收机和无
13、线电使用的电源及流动站控制器等部分。参见图2.1。图2.1 RTK系统结构图2.3 RTK的基本原理GPS系统的三大部分均有各自独立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又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对于静态GPS测量系统,GPS系统需要二台或二台以上接收机进行同步观测,记录的数据用软件进行事后处理可得到两测站间的精密WGS-84坐标系统的基线向量,经过平差、坐标转换等工作,才能求得未知的三维坐标。现场无法求得结果,不具备实时性。因此,静态测量型GPS接收机很难直接应用于具体的测绘工程,特别是地形图的测绘。RTK实时相对定位原理如图2.2所示:基准站把接收到的所有卫星信息(包括伪距和载波相位观测值)和基准站的一
14、些信息(如基站坐标天线高等)都通过无线电通讯系统传递到流动站,流动站在接收卫星数据的同时也接受基准站传递的卫星数据。在流动站完成初始化后,把接收到的基准站信息传送到控制器内并将基准站的载波观测信号与本身接受到的载波观测信号进行差分处理,即可实时求得未知点的坐标。数据流程如图2.3所示。图2.2 RTK实时相对定位示意图图2.3 RTK数据流程2.4 RTK在测量中的局限性GPS RTK 也有其局限性,会影响到执行上述测量任务的能力。了解其局限性可确保 RTK 测量成功。RTK最主要的局限性其实不在于RTK本身,而是源于整个 GPS 系统。GPS 依靠的是接收从地面以上约两万公里的卫星发射来的无
15、线电信号。相对而言,这些信号频率高、功率低,不易穿透可能阻挡卫星和 GPS 接收机之间视线的障碍物。事实上,存在于 GPS 接收机和卫星之间路径上的任何物体都会对系统的操作产生有害影响。有些物体如房屋,会完全屏蔽卫星信号。因此, GPS 不能在室内使用。同样原因, GPS 也不能在隧道内或水下使用。有些物体如树木会部分阻挡、反射或折射信号。GPS 信号的接收在树林茂密的地区会很差。树林中有时会有足够的信号来计算概略位置,但信号清晰度难以达到厘米水平的精确定位。因此,RTK 在林区作业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GPS在四周空旷的区域也很难精确定位,如:太阳发生磁暴。RTK在城市测量中,一般流动站和基
16、准站距离达不到RTK设备中所标述的最大值(一般为20KM)。城市中一般能达到500-3000M,且RTK的缺点在城市测量中能够完全体现,如:多路径效应、电磁波干扰、高大建筑物对接受机视野的限制等。这些缺点给城市测量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得测量无法快速进行并且定位精度也受到一定的影响。2.5 RTK联合全站仪测图的优越性为能够满足城市测量的需求,以及在短时间内完成作业任务,使用全站仪与RTK联合可以满足这些需求,并且能够保持更好的精度。全站仪联合RTK测绘地形图,可以优劣互补。如果仅用全站仪进行数字化测图,就必须建立图根控制网,这样须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财力;如仅用RTK测图,可以省去建立图根
17、控制这个中间环节,节省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同时还可以全天侯地观测。由于卫星的截止高度角必须大于13-15,它在遇到高大建筑物或在树下时,就很难接收到卫星和无线电信号,也就无法进行测量。如果用全站仪联合RTK进行数字测图,上述弊端就可以克服。即在进行地形测量时,空旷地区的地形、地物用RTK测图;树木或房屋密集地区的建筑物、构筑物用RTK实时给出图根点的三维坐标,然后用全站仪测图。这样可以大大加快测量速度,提高工作效率。第二章 RTK 坐标转换原理3.1 GPS RTK平面坐标转换算法GPS RTK测量观测手簿软件一般采用平面转换模型求解WGS84坐标系与地方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参数。假设北京54
18、椭球的中心和坐标轴方向与WGS84椭球相一致,可通过平面转换模型,将GPS定位得到的大地经纬度和大地高,通过以下过程转换成平面坐标:1) 由WGS-84的椭球参数,即椭球长半径和扁率,由(3.1)式将换算至空间直角坐标: (3.1)其中:为卯酉圈半径;为椭球第一偏心率的平方;a为椭球的长半轴,b为椭球的短半轴。2) 由北京54椭球的椭球参数,由(3.2)式将换算至大地坐标形式: (3.2)3) 根据工程需要,确定中央子午线、投影面高程及北向东向平移量,由(3.3)式进行高斯投影,将投影为当地坐标: (3.3)以上步骤是在假定54椭球与WGS-84椭球的中心与坐标轴相同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实际中还
19、应考虑旋转平移缩放的问题。若GPS测定的大量点中,已知部分点的平面坐标为,则可写出这些点的平面坐标与已知坐标之间的关系:(3.4)其中:为坐标平移量;为缩放尺度;为旋转矩阵,为旋转角。为求出(3.4)式中的平移、缩放尺度和旋转参数,至少需要已知两个平面点,如多于两个点,可按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求解。对所有的GPS测定点经过以上3个步骤及公式(3.4)的计算,即可求得当地平面坐标。由于(3.4)式是一个线性变换公式,而Gauss投影变形是非线性的,因此平面转换模型只适合范围较小的测量工程项目使用。3.2 GPS RTK高程转换过程由GPS相对定位的基线向量,可以得到高精度的大地高差。如果在GPS网
20、中,已知一个点的大地高,就可以在GPS网平差后求得全网各点的大地高。大地高是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面的,地面点大地高的定义是:由地面点沿通过该点的椭球面法线到椭球面的距离。但是,我国通用的是正常高系统,是以似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面的,参考椭球面与似大地水准面是两个不同的基准面,二者既不重合也布平行,大地高与正常高之间的差值称为高程异常。因此,在GPS测量中,在得到GPS点的大地高之后,要得到实际工作需要的正常高,还需要求解高程异常。在GPS网中,已知一个点的大地高,对该网进行网平差后,可知各点的大地高(大地高用(3.2)式中的求得)。又已知点的正常高,并且由水准联系测得到另外一些GPS点的与点的正常高
21、差,则可以求得各点的高程异常,用公式可表示为: (3.5)由上式还可知,对于GPS网中未联测水准的点,如果知道高程异常,就可以得到正常高。由单点定位得到的GPS点的大地高具有很高的精度,如果水准测量的精度也很高,则可以得到高精度的高程异常。在测量区域不大的范围内,似大地水准面的变化比较平缓,可以利用联测水准的GPS点用曲面拟合法来逼近似大地水准面,以求得其它GPS点的高程异常,进而求得正常高。曲面拟合法,就是将高程异常近似看作是一定范围内各点坐标的曲面函数,高程异常在此范围内变化平缓,可以利用已联测水准的GPS点的高程异常来拟合这一函数。在求得函数之后,就可以计算其它GPS点的高程异常和正常高
22、。通常采用二次曲面函数对高程异常进行曲面拟合。对于GPS水准联测点,拟合模型表示为: (3.6)上式中:,为重心坐标, 为点的平面坐标,为拟合残差。由上式可知,采用二次曲面拟合时,至少应有6个GPS水准联测点,当少于6个联测点时,应该去掉二次项系数,变成平面函数拟合模型: (3.7)平面拟合只限于小区域且较为平坦的范围。如果能提供10个或更多的水准联测点,则可采用三次曲面函数来拟合,效果会更好,三次曲面拟合模型如下:求出似大地水准面之后,GPS网中各点高程可以通过(3.5)式求得。第三章 RTK测绘地形图的准备工作4.1 基准站设置作业前,首先要对基准站进行设置。基准站可架设在已知点上,也可架
23、设在未知点上。本文以南方测绘公司生产的灵锐S86接收机为例,说明基准站的设置过程。由于学校用的灵锐S86GPS接收机是内置电台的,而且没有外接电源,所以基准站的架设只包括电台天线的安装和立脚架。基准站应当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卫星信号的接收。首先将基准站架设在未知点上或已知点上,再开机启动基准站模式。注意事项:无线电发射天线,不是架设的越高越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天线高度。风大时天线尽量架低以免发生意外。4.2 移动站设置将GPS接收机开机启动移动站模式,设置通道、参数与基准站一致,再将接收机与探铅杆连接起来。4.3 创建工程,连接仪器1、开启手薄,打开“主蓝牙通讯口”。参见图4.1图4
24、.12、打开“蓝牙管理器”,搜索并选择“名称”与移动站编号相同的“设备”,再搜索服务组,参见图4.2;选择“ASYNC”服务组“OK”。参见图4.3 图4.2 图4.33、打开“工程之星”;在菜单栏的“工程”中选择“新建工程”,输入作业名,新建作业方式为向导,单击“OK”。参见图4.4图4.44、椭球设置选择“北京54”(以北京54为例)单击“下一步”(参见图4.5);输入“中央子午线”“120”,单击“确定”。参见图4.6 图4.5 图4.65、在菜单栏的“设置”中选择“连接仪器”,连接方式为“内置蓝牙”,输入端口须与服务组“ASYNC”输出端口一致,单击“连接”。参见图4.7图4.76、在
25、菜单栏的“工具”中选择“校正向导”,选择“基准站架设在未知点”,单击“下一步”(参见图4.8);输入一已知点的坐标及高程,再将移动站架到这个已知点上,使其对中杆上与大地水准面垂直,单击“校正”再“确定”(参见图4.9)。即可用RTK进行目标点测量。 图4.8 图4.94.4 建立坐标系统因为GPS接收机测量的坐标为WGS84坐标,而我们需要的坐标为地方平面坐标,所以必须建立一个转换关系,即建立一个坐标系,把GPS坐标转换成我们需要的坐标。由于我们学校使用的灵锐S86系列GPS自带坐标换算程序,所以在我们选择好椭球参数的时候,此程序已经帮我们把坐标换算好了。而且,现在很多GPS新产品,都内含坐标
26、换算程序。因此,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论述了。第四章 RTK联合全站仪测图实例5.1 测区概况我测量小组,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运用RTK与全站仪联合测图对整个校区进行了地形测绘。测区总面积约153公顷,成图比例尺为1:2000和1:500。测区地形条件复杂,内部有两个山体,主要植被是乔木,有三个房屋聚集区(教学区、教职工生活区、学生生活区)。综合测区以上情况,通过认真讨论、试验和分析,决定对于接收卫星信号较好的山坡和平坦地区采用RTK进行碎部测量;其余地区采用全站仪进行碎部测量;全站仪所需图根控制点采用RTK进行测定。测图方式为野外数字化测图,使用一套南方灵锐S86(1+1)动态GPS接收机、一台南
27、方600系列全站仪进行外业采集,应用南方公司CASS7.1地形地籍软件成图,为便于规划设计,地形图不进行分幅,等高距为1 m。5.2 人员分配在人员分工上,RTK为一组(每个流动站为一组),人数3人,一人操作RTK,一人画草图;另有一人留守基准站,负责基准站的安全;全站仪组为4人 ,一人施仪,两人跑尺,一人画草图。每组画草图的人员将野外采集的数据导入计算机,根据野外草图进行数字化成图。人员配置共7人,所以RTK与全站仪分开时段测图。5.3 已有资料分析测区附近有GPS四等点5个,保存完好,精度满足要求。1个点在测区外4个点在测区内,用这5个点做RTK的点校正。5.4 数据采集在本次的地形图测绘
28、中利用RTK随时为全站仪测图测量图根点。按照城市测量规范中地形测量的要求进行地形图的碎部测量。测量方法是全站仪与RTK联合进行地形要素的自动采集和存储,并通过CASS7.1成图。对于开阔的地段(主要是操场、校内广场、校内道路已经植被稀少坡度较小的山坡)直接采用RTK进行全数字野外数据采集。实地绘制地形草图,对于树木较多或房屋密集的教学楼等采用RTK给定图根点位,利用全站仪采集地形地物等特征点,实地绘制草图。回到室内将野外采集的坐标数据通过数据传输线传输到计算机,根据实地绘制的草图,在计算机上利用CASS7.1成图软件进行制图。RTK作业的具体操作:采用RTK技术进行碎部点采集,所采集的数据为当
29、地平面坐标;应用RTK采集碎部点时,遇到一些对卫星信号有遮蔽的地带,这时可采用RTK给出图根点的点位坐标,然后采用全站仪测碎部点坐标。全站仪作业的具体操作:整平对中,对中偏差不得超过1mm;启动全站仪,进入文件管理界面,建立文件名,并选择该文件在文件下存储;以后视点为检核点进行检核,偏差在限差范围内方可进行点收集,否则查明原因,符合限差要求方可采集数据;采集碎部点数据信息。全站仪注意事项一个测站应一个方向观测,切勿盘左盘右不分;一个测站仪器如有碰动需重新对中整平检核。5.5 RTK测量成果质量检验为了检验RTK图根点实际精度,RTK测量结束后,应用S600全站仪对部分通视图根点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0、进行实测检查。检查工作共布设了两条附合导线,导线起算点为已知GPS点,共联测检查了20个图根点。根据导线测量成果与RTK结果的较差,可算出图根点相对于相邻点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见表5.1。根据表1的数据可算出图根点点位中误差mp=4.3 cm,高程中误差mh=6.3 cm;分别小于预设精度10 cm,也小于城市测量规范规定值20 cm;完全符合图根控制和碎部点精度要求。表5.1图根点与导线点精度对比分析表点号坐标较差(cm)点位较差高程较差d xd yd p/cmd H /cmT1+3.1-2.33.9+7.1T2-0.9+3.53.6+5.0T3+4.3+4.05.9+8.0T4+3.7
31、+5.16.3+7.8T5+1.1+3.94.1+6.5T6+2.7-2.23.5-4.3T7+4.8-3.76.1-9.7T8-1.1+0.81.4+6.0T9+0.7+1.81.9-0.8T10+3.5+4.75.9+9.3T11+5.0+3.76.3+10.1T12-0.9+1.11.4+4.3T13+0.2+1.81.8-0.2T14-0.1+1.51.5+0.6T15+3.4+2.14.0-3.7T16+5.8+3.16.6+7.0T17+1.2+0.81.4+4.6T18+4.7+3.45.8+6.1T19+4.3-0.94.4-40.7T20-0.9+6.36.4+5.7由于RT
32、K测设的相邻图根点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其“相邻点”与导线测量中所讲的相邻点意义不同,它仅仅是地理位置的相邻,彼此之间没有误差传递,相邻点之间的点位误差只与卫星信号的质量以及卫星的分布质量有关。因此,不能以导线测量的相对误差、角度中误差等指标作为衡量RTK相邻点精度的指标。5.6 主要事项通过此次实验表明,全站仪联合RTK测图,能大大加快工作进度,节省工程成本。与常规测量相比,RTK测量需要的测量人员少、作业时间短,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实施时,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工作进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各作业小组要注意协作分工,不要漏测重测。在RTK测量困难地区,应利用全站仪测图
33、。尽量保证当天成图,以便对漏测地区进行及时补测。2)选择基准站时要考虑数据链能否正常工作,因为电台的功率一般比较低,又是“近直线”方式传播,所以要考虑距离和“视场”。一般基准站选择在靠近测区中央、四周空旷、位置较高的地方。第六章 总结本实验证明,RTK联合全站仪进行测图的方法比传统的方法优越,图根点点位误差不积累、不传播,自动化程度较高,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为误差,精度得到了提高,用这种方法可方便、高效、可靠地完成普通地形测量工作,具有常规测量仪器无法比拟的优点。不足之处,测量时出现错误不可以方便、及时地纠正,从而影响数字测图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次实验,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操作GPS接收机,对CA
34、SS7.1软件的操作也更加熟练,学会了如何进行GPS RTK与全站仪联合测图。参考文献1李征航,黄劲松。GPS测量与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孔祥元,梅是义。控制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3杨得麟。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4崔明理。控制测量手册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国家测绘局。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 S。北京:测绘出版社,2009 6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7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城市测量规范CJJ8 S。北京
3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8李华,李湖宾,李根宝。浅谈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应用及其减少误差的方法J。现代测绘,20089张建勇。镇江市地籍GPS控制网的控测及导线加密精度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310徐硕。GPS的基本原理及其在“3 S”技术集成中的应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11张宗德,王卫平,张亚群等。GPS在水库库容测量中的应用J 。河海大学学报, 1999 12王强,徐剑。全站仪与GPS共同作业方法讨论J。现代测绘,200913许昌,王超领。GPS高程转换的应用研究J。北京测绘,200714康世英。GPS测量高程异常拟合方法探讨J。地矿测绘,200715张效锋。浅谈全站仪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02致谢四年年的本科学习即将结束,在校学习期间,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李悦丰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时间的仓促及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整篇论文肯定存在尚未发现的缺点和错误。恳请阅读此篇论文的老师、同学,多予指正,不胜感激!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