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如何就医及症状护2教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如何就医及症状护2教学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何就医及症状护如何就医及症状护2 2如何就医二、就医需要及期望值(一)就医需要个体在健康状态下,能依靠自己满足需要。但在患病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疾病可导致个体某些需要增加;另一方面个体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下降。二、就医需要及期望值这就需要医护人员作为一种外在的支持力量,帮助患者满足需要。因而产生了就医需要寻求可靠的治疗技术、知识上的帮助和情感上的支持.二、就医需要及期望值(二)期望值个体或他人感到难受、疼痛、不舒服,认为自己生病了会去医院就医,所有的患者到医院就医想得到安全、有效、便捷的服务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情,可是有些人却达不到自身就医的期望值,且会造成临床上的误诊和漏诊;二、就医需要
2、及期望值造成失望的原因:对相关政策的不理解:公费医疗、医保医疗机构:国家评定标准依据对医院的软硬件决定医院的级别。一、二、三级。医务人员:缺乏责任心、技术上的差异等。患者:不会描述自己的不适(哪里不舒服)、自我诊断、对就医流程不明白二、就医需要及期望值如何达到自身就医的期望值?1、医务人员:医护人员接诊患者首先要尽可能的了解个体在疾病条件下产生哪些特殊需要及这些需要对健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法满足患者的需要,提高个体就医的期望值。二、就医需要及期望值2、患者在医生没有开口询问病情以前,不要急于陈述,因为医生要先看看病史或做些准备工作。待医生问话再有条不紊、实事求是的将病情陈述清楚。二、就医需要
3、及期望值陈述病情时不要说带指向性的话。有些患者喜欢根据自己的判断说一些带指向性的描述,这样会使缺乏经验的医生听信病人讲的,有可能铸成大错。二、就医需要及期望值如果以前生过病,应该把详细病史告诉医生。尽可能详细的告诉医生你的感受。有准备的与医生交流。二、就医需要及期望值3、政策相关文件规定校医院的职责和任务(1)国家教委及卫生部颁发的学校卫生工作条 例 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二、就医需要及期望值(2)国务院第149号令发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
4、例第四章第2639条规定了医务人员应如何执业。(3)学校公费医疗相关规定。(4)医院转诊制度三、学校相关文件规定了解相关文件规定,可使学生就医时由于对校医院的期望值过高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影响就医时的情绪,从而减压。如:我院属一级医院,服务对象是健康人群,主要任务是监测教工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对危重及疑难病例及时转上级医疗机构诊治。三、学校相关文件规定转诊制度规定凡我校享受公费医疗的教工、学生就医,首诊一律在校医院就诊;因病情需要转院者一律先办转院手续经校医院批准后方可转往合同医院就诊;如需在非合同医院就诊,需合同医院转诊方可报销,如为专科疾
5、病需转往专科医院就诊,须经公费医疗办公室审批备案。三、学校相关文件规定门诊药量:急性病药量不超过3天;慢性病患者(冠心病、精神病、恶性肿瘤放化疗、慢肝、肝硬化、结核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病情稳定后需长期服用同一类药品限开两周;中药汤剂不得超7剂。超量按自费处理。四、患者就诊误区不管患什么疾病均去大医院:现如今国家对医院的评级标准是根据医院的软硬件来评定的。提倡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因为社区医院的配置完全能够满足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需要;另外社区医院的医务人员对本社区的人员状况比较了解,能够全面的掌握患者的情况,有利于患者;四、患者就诊误区过分相信和依赖医疗仪器的检查,因为任何医疗仪器的检查都具
6、有两面性双刃剑,好的问诊+物理检查就可得出诊断,治疗的方向就不会错。大多数患者在校医院就能解决问题,而且能对你全面负责。五、相信医生的治疗方案所有在临床执业的医生都经过5年大学的培养(规范训练+1.5年临床实习)、执业准入(全国统考理论+操作)、在职继续教育(每年必须获得25学分)及多年的临床经验,五、相信医生的治疗方案他们会根据患者就诊时的临床表现做出诊断及治疗方案,其中包含着医务人员的智慧和汗水;每个医生都希望将自己最好的医术奉献给患者。五、相信医生的治疗方案另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根据每一个患者制定的,是最贴近患者当时的情况,也是最科学的。基于以上几点,患者应相信医生的治疗方案,如有疑问
7、应当面沟通。常见症状护理(一)发热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控制,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正常体温正常体温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体温点,一般在36-37 左右。临床上通常在口腔、腋下、直肠等处测量体温。三个部位测得的温度略有不同:口腔温度:36.337.2,平均值37;直肠温度:比口腔温度高0.30.5,平均值为37.5 腋下温度:比口腔温度低0.30.5,平均值为36.5 影响体温的因素1、时间:24小时内的变动大约在0.5-1 之间。晨26时最低,下
8、午16时最高。2、年龄:3、性别:4、饮食:5、运动:6、情绪:发热的分度及临床意义人体的正常体温一般在腋下腋下3637 之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既是发热,俗称发烧。低热:腋下体温在37.338,多见于结核、风湿、上呼吸道感染;中等度热:腋下体温在38.139,多见于一般感染性疾病;高热:腋下体温在39.141,见于急性感染;超高热:腋下体温在41 以上,见于中暑、日射病等;热型及临床意义1、稽留热:T39-40 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T波动不超过1.2、弛张热T在39 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波动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3、间歇热T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
9、持续1天或数天,如此反复交替。4、波状热T逐渐上升达39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5、回归热T急骤上升达39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6、不规则热发热的T曲线无一定规律发热原因:感染性: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等非感染性:肿瘤、内分泌代谢障碍、免疫系统疾病、中枢热等。发热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是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并伴随着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反应。发热会引起一系列的身心反应。首先,发热会造成
10、分解代谢的增强,体温每增加1度,新陈代谢率增加13%;再次造成水、维生素代谢异常。在体温升高和高热期,患者尿、汗均减少,水、钠、氯在体内潴留;而在退热期,水分蒸发增加和出汗增多,从而增加脱水及电解质不平衡的可能。其次,发热的伴随症状如寒战、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皮疹等,可使患者出现焦虑、紧张甚至恐惧等情绪反应。出现发热症状后应如何处理?1、注意休息:高热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2、正确面对降低恐惧感:中等度及其以下发热,即低于39 度的发热对身体并无太大的不良影响甚至会有一些好处。发热有利于杀灭细菌、病毒,促进身体痊愈。第一可以让细菌或病毒不易生存;第
11、二:发烧后心跳加快,大约体温每升高1度,心率加快10次左右。心跳加快,血液循环旺盛,流向炎症处的血液量增多,一方面冲淡、带走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另一方面白细胞数量的增加除可直接杀灭、吞噬细菌和病毒外,还能产生一种内源性致热源,刺激产生具有杀灭细菌或病毒作用的抗体,促使疾病好转、痊愈3、慎用退热药物:退热药物不能消除发热的病因,有些药物如类固醇还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因此对非高热者不宜随意应用退热药,应主要采用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等方法降温;而对高热者必要时也先行物理降温,在高热伴有头痛、失眠、精神兴奋等神经症状时可考虑用退热药。但应注意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4、物理降温的方法:物理降温
12、(辐射+传到散热):冷敷将冷湿毛巾或冰袋放于前额或枕于头下,持续30分钟,用于降低脑中枢的温度,减少代谢。温水擦浴取适量温水(同手背温度)将毛巾沾湿后,按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腘窝的顺序擦拭,每个部位要擦致微微发红。做完物理降温后30分钟测体温。药物降温:(蒸发散热)灌肠:(辐射+传到散热)5、保证充足液体摄入:发热者应保证每日入水量3000毫升左右,以防止脱水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饮水注意: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因为口渴则表示身体已出现脱水;如果大量快速喝水不但起不到补充体液的作用,还会造成水中毒,急剧增加胃内容量会造成呕吐。正确的做法是少量多次喝水,退热时如伴有大量出汗则应注意增加
13、钠的摄入。(二)心悸心悸是指在静息状态下自觉心跳或心慌的一种不适感觉。人在正常状态下,在静态或休息状态时并不会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人们感到心悸时,心脏活动的频率可能增快,也可能减慢或正常,节律可能规则或不规则。产生心悸并不一定是病理反应,有时和生理、心理因素也有关系;心悸可发生在心脏病的病人,也可在健康人剧烈运动、精神过度紧张或高度兴奋时出现。心悸可分为生理性、病理性及心因性。产生生理性心悸的原因有:健康人的剧烈运动、情绪变化、性行为、饮浓茶、饮咖啡、饮酒过量、吸烟、暴食等,个体便可以感到心脏的跳动且有不适感,安静下来后便会恢复正常。病理性心悸:心脏疾病造成的心悸如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风
14、心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窦性心动过速、先天性心脏病等均会出现心悸的不适感。另外,贫血、发热、低血糖、甲亢、嗜络细胞瘤、慢阻肺、药物及饮食等心脏病以外的因素也可造成心悸等不适感。心因性心悸产生的原因为心理或情绪上的紧张、愤怒、焦虑,在正常情况下引起心悸的原因消失,则心悸的症状也消失。出现心悸的症状时应自我观察与记录心悸发生的时间、情况、及伴随症状,及时就医以寻找病因。如为病理性因素造成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发病期间注意休息。如为生理性心悸应先去除诱因。对于健康人活动时心跳速度增加50次/分钟是在安全范围内的。(三)腹泻正常排便次数因人而异,每日1次,粪便成型,不含有异常成分,每日自粪便排出水
15、量不应超过200毫升。腹泻是指排便次数较平时增加,且粪质稀薄、容量及水分增加,并含有异常成分如未消化的食物、粘液、脓血及脱落的肠粘膜等。腹泻时可伴有腹痛及里急后重。病程不超过2个月为急性腹泻,超过2个月为慢性腹泻。(三)腹泻造成腹泻的原因有感染性、渗透性、分泌性、肠运动速度改变等。腹泻可造成脱水、电解质不平衡如低血钾、低血钠等。低血钾可造成肌肉无力、心律不齐甚至因心律失常而死亡。另外,腹泻可产生低渗性脱水,严重时导致脑细胞水肿,产生颅压高,表现为头痛、视力模糊、神志不清甚至昏迷。(三)腹泻出现腹泻症状时,应注意观察排便状况、次数、间隔时间、发生多久、是否里急后重、能否控制、颜色、形状等,是否伴
16、有腹痛、口渴、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就医以排查病因,对症治疗。在未明确病因前慎用抗菌素。(三)腹泻注意休息:腹部保暖。频繁腹泻全身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腹泻减轻后可适当运动。补液治疗:遵医嘱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和药物治疗,并观察排便情况,评估药物治疗效果。保持肛门周围皮肤清洁,便后用软纸擦拭并用温水清洗。(三)腹泻饮食护理:严重腹泻者应禁食,以后按医嘱做渐进式饮食治疗(禁食 流质饮食 半流质饮食 普通饮食);避免进食过冷、过热以及易产气的食物。预防:饭前便后洗手;注意饮食卫生;加强体质锻炼。(四)咳嗽咳痰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动作,借助咳嗽动作可将呼吸道内的异物和分泌物排出体外。但若为频繁的刺激性咳嗽,因
17、影响休息与睡眠,则失去其保护性意义。咳嗽的病程、节律、性质、音色及出现时间不同,其临床意义也不尽相同。急性骤然发生的咳嗽常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慢性长期持续性咳嗽多见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癌等。(四)咳嗽咳痰单发性咳嗽多见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发作性咳嗽多见于异物吸入、百日咳、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结核。干性咳嗽多见于慢性喉炎、气管受压、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内新生物或异物等,湿性咳嗽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空洞型肺结核等晨间咳嗽多见于上呼吸道慢性炎症、吸烟者,夜间咳嗽或咳嗽夜间加重多见于肺结核、慢性左心功能不全。(四)咳嗽咳痰引起咳嗽的原
18、因有炎症性、机械性、化学性、温度性等方面的刺激以及来自呼吸道以外的刺激。咳痰是呼吸道内的病理性分泌物,凭借支气管上皮的纤毛运动、支气管肌肉的收缩与咳嗽时的气流冲动,将呼吸道内分泌物及其所含的细菌、灰尘颗粒等物从口腔排出的动作。痰的色、量及其粘稠度可反映出不同的病因。(四)咳嗽咳痰正常情况下痰液为无臭、无色、略为透明的粘液状,但在病理状态下可呈恶臭或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黄色浓痰见于呼吸系统的化脓性炎症;棕色或暗红色、鲜红色或含血丝、血块的痰液见于呼吸道出血如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粉红色泡沫痰见于急性肺水肿;铁锈色痰见于大叶肺炎;绿色浓痰见于绿脓杆菌感染;黑色痰见于肺尘粘着症。(四)咳嗽咳痰治疗咳
19、嗽首先要找出病因对症治疗。只有在咳嗽本身不但没有保护呼吸道的功能反而造成身心负担时才予以有助于镇咳的一系列治疗。下面介绍几种进行有效咳嗽的训练方法及辅助排痰措施:(四)咳嗽咳痰进行有效咳嗽的训练1、暴发性咳嗽:先深吸气后声带关闭,随之胸壁肌骤然收缩,猛咳一声将气冲出。2、分段咳嗽:连续性小声咳嗽,此法排痰效果差但术后患者痛苦少。3、发生性咳嗽:嘱患者深吸气而后张口,保持声门开放后咳嗽。(四)咳嗽咳痰辅助排痰措施:1、辅助咳嗽:在患者咳嗽时用双手在胸壁上加压,用以加强咳嗽效果。2、手法震动胸壁:当患者慢慢呼气时用手震动胸壁,促使粘附在呼吸道上的分泌物松动,易于咳出。3、叩击法:将手五指并拢,向掌
20、心微弯曲呈空心掌,从肺底到肺尖反复叩击背部,促使粘附在气管、支气管壁上的粘稠分泌物松动。(四)咳嗽咳痰体位引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根据肺部病灶部位,安置利于肺段支气管引流的相应体位,使支气管内痰液借重力作用流入气管而咳出。每晨早饭前及晚睡眠前各施行一次,每次1015分钟,当体位安排适当后可深呼吸及咳嗽并扣背,以促使痰液排出。(四)咳嗽咳痰多饮水:温开水小口多次清淡饮食:疼痛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经历,它伴随现有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具有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出现疼痛时应记录有关资料,就医时正确的描述自己的感受,描述的内容有:疼痛的部位即哪儿疼痛;疼痛的形式,是急性痛或慢性痛?疼痛开始的时间
21、,持续的时间,是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的性质,痛起来的感觉像什么;疼痛的强度,是轻度、中度、重度;影响因素,什么因素会使疼痛加剧或减轻如温度改变、活动量改变、肢体移动或体位的改变等。好痛与坏痛:有人说,如果把体内所有的疼痛都去除就好了。殊不知,从生理学上讲,疼痛之功大于过。一个人能够健康的生活,其中疼痛对维护生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假如受到火烫不知躲避、发生骨折不去就医、内脏器官病变不能感知,就不能正常生长成一个健康的人。因创伤和疾病引起的“急性痛”对人体具有警告作用,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保护机制,是“好痛”。但与之相反的“坏痛”就不同了。在现实生活中的那些长期遭受头痛、腰背痛、癌痛等疼痛折磨的人,这些疼痛或病因不明,或病因清楚但不能去除,此时的疼痛信号虽然长鸣不止,确早已失去了警告作用,这种延绵不断的“慢性痛”就是“坏痛”。镇痛药物治疗注意事项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止痛药物种类及给药途径,并要了解止痛剂的有效止痛剂量及使用时间,以正确预防其副作用。减少疼痛刺激:将疼痛部位摆放在舒适的位置。结束语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谢谢大家聆听!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