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88557763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8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18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5.18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18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8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1.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2概述晚清时期义和团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3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1)政治: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2过程(1)拉开序幕: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公车上书”。(2)正式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3)推进:变法开始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

2、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4)阻力:清政府中的守旧势力以种种理由阻止变法的开展。(5)失败: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3评价(1)意义: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2)局限: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

3、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二、义和团运动1原因(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直接原因: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2口号:“扶清灭洋”。3清政府政策: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4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5评价(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2)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

4、渊,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三、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2过程(1)战争开始:1900年6月,英、美等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联合发动侵华战争。(2)顽强阻击: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3)宣战: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4

5、)形势恶化: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5)妥协投降: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并与列强议和。3结果(1)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2)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内容危害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6、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4.影响: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

7、,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D)A要不要社会革命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C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D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解析: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目的是维护封建制度,而维新派反对“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2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梁等人并未将定宪法和开国会列入议事日程。光绪帝所发上谕虽然有上百条,但其重点和脉络很清楚,反复强调的主要是练兵和筹饷。这反映出(D)A光绪帝未掌握朝廷实权B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国情C光绪帝变法决心不坚定D维新派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解析:康梁等人并未将定宪法和开国会列入议事日程,表明维新派对封建势力

8、妥协退让,D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君主立宪制不符合国情,故B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光绪帝的变法决心,故C项错误。3维新派在上清帝书中提出要“设议院”,使“政皆出于一堂”,“事皆本于众议”,“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据此可知,该主张(B)A直接照搬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B没有摆脱君主专制思想的羁绊C体现了当时中国民众的斗争需求D为后来民主共和思想奠定基础解析:材料“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反映了维新派仍然将决策权归于皇帝,说明其没有摆脱君主专制思想的羁绊,故B项正确;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下,君主“统而不治”,不符合材料,故A项排除;中国民众的斗争需求与

9、材料中体现的思想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排除;材料中体现的思想不是民主共和思想的基础,故D项排除。4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维新变法运动(C)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解析:维新变法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故C项正确。5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在京畿一带,义和团“一倡百和,从者如归。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A)A是对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回应

10、B体现了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持C反映出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D增强了中国人民反清斗争的信心解析:根据材料“190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一倡百和,从者如归”是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回应的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态度,故B项错误;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C、D两项错误。6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在华的外国传教士纷纷要求列强出兵,迫使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并为“联军”直接镇压义和团摇旗呐喊。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甚至叫嚣:“把势力伸展到中国的好机会到了,上帝不允许我们放过这个机会。”这表明当时在华外国传教士(A)A为本国的势力扩展效力B鼓动列强划分势力范围C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D要

11、求深入中国内地传教解析:从“把势力伸展到中国的好机会到了,上帝不允许我们放过这个机会”可以看出,传教士提出镇压义和团的目的是扩展本国势力,故A项正确;B项错误,此时列强已经完成了势力范围的划分;C项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此时列强早已经深入中国内地传教。7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因此,它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D)A具有空想性 B革命任务不明确C目标不清晰 D指导思想不科学解析:由材料“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可知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落后性,缺乏科学性,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扶清灭洋”口号的落后性而非空想性,排除A项;

12、“扶清灭洋”的口号明确提出了革命的任务,排除B项;“扶清灭洋”口号表明义和团运动有明确的斗争目标,排除C项。81901年10月,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由西安回銮,“除省城内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这一现象表明(A)A清朝统治基础日益丧失 B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C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 D屈辱条约引发朝野共愤解析:根据材料中“除省城内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可知,在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社会的离心现象明显加深,清政府统治基础日益丧失,故A项正确;民众对清政府不满并不表明中国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清廷成为列

13、强治华工具的结论,故C项错误;“朝野共愤”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9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11国宣战。宣战诏书下至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宣战诏书扣押,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两广总督李鸿章闻此讯,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反映了(C)A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 B地方督抚脱离清政府而独立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 D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解析:材料“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说明地方对于中央命令不予采纳,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A、D两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地方不服从中央命令,未体现地方脱离清政府而独立,B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