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Ⅰ:新高考变化之“问题解决”.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88557213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9.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Ⅰ:新高考变化之“问题解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现代文阅读Ⅰ:新高考变化之“问题解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Ⅰ:新高考变化之“问题解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Ⅰ:新高考变化之“问题解决”.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新高考变化之“情境化问题解决”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合二为一,现在叫信息类文本阅读,与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对应。分值: 3道选择题(3+3+3)+ 两道主观题(4+4),共17分。一、文本特点 1.选材:高考信息类阅读选文涉及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本以及新闻、传记等实用类文本。一般选取多则非连续性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也有选取一则文本,如今年新高考卷。1800字左右。2.文体:多为论述文,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非常严谨。论点鲜明,一般会在文本的首段就亮出文章的论点;有些文本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结构层次清晰。注意文后的标题,是作者重要的观点表达

2、。二、考查要点(主观题) 1.能准确清晰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2.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3.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 新高考新风向 文本内向文本外的迁移,情境化问题新设计 1.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信息类文本阅读强调“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文学性阅读注重审美鉴赏,强调作者的虚构与想象,文本以文学作品为主。信息性阅读与文学性阅读互补,回避了文学类文本的主要特质,主要表现为要求学生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强调文本内容客观和理性的描述,重在掌握来自社会生活的真实信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2.课程标准:探求解

3、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这表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包含在语文课程的要求范畴之内。信息性阅读与“问题解决”均反映了语文课程的要求,探寻将二者有机结合的策略,能更好地回应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需求。3.从老高考到新高考能力点考查风向的转变老高考:无论题干的表达方式是怎样的,结合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可知,学生都必须围绕材料本身来作答,实际上仍是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信息筛选和整合,或者是归纳文本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是一种对文本内部的探究,不涉及学生的判断和观点,

4、不涉及更深层次的迁移运用。而新高考试题的突破性在于文本探究类题目适当放开了探究的空间。材料中给出的只是文本的观点和价值倾向,学生需要对此做出判断,也要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阅读经验辩证地、系统地应对该问题。4.高考真题为例 题目允许学生进行主观判断,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以材料为依托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性、批判性甚至是发散性思考。也就是说,信息性阅读试题中的探究类题目在有意识地走向文本外部的探究,尝试考查学生的思维方法。2021年新高考卷第5题则是一道颇有新意的试题,需要学生根据材料中莱辛的观点认识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的特点,进而迁移到一个新的情境中,判断出“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过程,进而

5、得出结论。2021年新高考卷第5题,要求学生谈谈对“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这一现象的看法。这里既有对原文中“五不”网络行为底线要求的认识,又需要对现象进行描述、评判,在确定性与开放性中保持了良好的平衡。2022年新高考卷第5题,要求生就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结合材料来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题目分两部分,一是现象(情境化内容),一是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答案核心得有两点:一是现象(情境)有什么?二是现象本质是什么?扣住文本的观点对现象进行对点分析,这一点是大方向,错不了。在具体组织答案时,对文

6、本观点信息的筛选、概括、提练、加工和转化,这一点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了。五、“情境+问题”共性这类题目有两个共性:一是题目会给出一定的情境,一是给出一定的答题要求。这两点是答题的大方向。情境化的存在,就是为问题的提出。情境的类型是多样的,总的来说分为两大类型:观点型,材料型,生活情境型。观点型,利用信息类的文本观点,来解读题目情境中的材料;材料型,利用信息类的文本观点,来解读题目情境中的新材料;生活情境型利用信息类的文本观点,来应对生活化的具体场景问题。六、重点:解题要领 1. 了解文体特点。内容。这类文章多从报刊或网络节选,组成非连续性文本(2-4则材料),选材广泛,贴近现实,关注传统文化,关注

7、民生和社会热点,如传统文化、人工智能、新冠肺炎、医药、养老、教育、环保、科技成果等均有涉及。“非连续性”群文。信息类文本,都会有一个母话题,不同材料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母话题进行论述。同一话题,不同角度,构成“非连续性”。文体特点。从总体上来看,这些文章,在文体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作者会围绕某一话题,提出一个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写法是多样的、灵活的,有分析问题,有解决问题,有提出建议等等。对于考生而言,重要的是理解每一则材料的整体结构、论证思路和主要内容,这是答题的根本。每一份材料,都会提出一个主观点,然后围绕主观点从不同方面进行论述。其本质就是:总观点+分论述(内部又含“分观点+材料+论述”这

8、样的论述单元)。2.提高阅读能力。阅读信息类文本,除了掌上面的文体特点外,考生还有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就是在短时间内,静心阅读,深层阅读,理解文章表达的观点,真正要读懂,而不只是停留在籽面文段上的信息理解。说通俗点,就是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到底是什么,是怎样表达的(论证结构思路、论证方法)。考生不会答题,特别是对情况化问题新题型,答不出所以然,就是对作者的观点没有真正领会。3.掌握答题技巧。“情境+问题”这类题目形式不管怎么变,坚信一切答案在文中,“观点+材料分析”的主体思维是不会变的。第一步,坚持问题导向,审题很重要,问什么就答什么。特别是对于情境化设题方式,要透过题目看本质。第二步,坚持文本

9、依据,当然是建产在前面所说的“理解每一则材料的整体结构、论证思路和主要内容”基础上,在文本中寻找答题;注意对点回答,有针对性地找到文本对应区间,扣关键词和句;第三步,坚持基础能力,就是概括梳理,分条表述,形成答案,力求语言精练。同时,题型形式多样,围绕不同情境设计的问题多样,考生要了解多和题型,掌握规律,提高答题时速和正确率。 【“情境+问题”三种题型分类讲解】一、观点(现象)型,利用题目中给出的观点,来解读文本材料中的观点内容。二、材料型,利用信息类的文本观点,来解读题目情境中的新材料。三、生活情境型利用信息类的文本观点,来应对生活化的具体场景问题。一、观点(现象)型,利用题目中给出的观点,

10、来解读文本材料中的观点内容题目提出某一观点(可能是名句),或摆出一种现象,是新情境。这些内容,从字面上来讲,文本材料中没有出现过,但文本材料肯定包含这一观点(现象)对应的解读内容。考生能不能找出来,就要看有没有读懂材料内容。题目是变相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阅读理解。答题时先要审题,看看题目给出的观点或现象的内涵有什么,然后再从文本材料中寻找能佐证这一观点或现象的表述内容,对观点(现象)进行要点化解释阐述。高考真题为例:例:【2021年新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文本略)】5.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情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情

11、境:“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和“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问题:对这两句话(观点)的理解。(两句是相互关联的,一诗一画,不同角度,落脚点在为什么画中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题目分析:题目是情境化设题。康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顾恺之“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在原材料中是没有的,也就是以文本以外材料来考查文本以内观点内容。 答题思路:从诗画的比较分析中找到易和难的根本原因。诗有什么特点,画有什么特点,找到二者的根本区别,也就找到了答案。“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诗则能“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动作过程”。找到材料中的这些地精华观

12、点,问题就迎刃而解,剩下的就是语言组织和分条概述的技术处理了。 【参考答案】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从唐诗的诗句内容理解角度来作答,答题的关键是引用文本中的理论观点诗歌宜于叙述动作。)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从绘画的艺术形式特点角度来作答,引用文本中的理论观点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就画的“易”“难”角度来作答,真正解决了题目给出的问题。第步答题,是为答第步问题做铺垫。) 例:【2022年新高考语文卷现代

13、文阅读(文本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解析】先要审题。题目分两部分,一是现象(情境化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已成为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一是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答题思路】现象本身解读;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进行观点性解读。答案核心得有两点:一是现象(情境)有什么?二是现象本质是什么?扣住文本的观点对现象进行对点分析,这一点是大方向,错不了。在具体组织答案时,对文本观点信息的筛选、概括、提练、加工和转化,这一点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了。 参

14、考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我国古人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其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说明中国传统文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成为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这一现象启示我们,今天在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重大问题时,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向世界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 为人类文明的当代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二、材料型,利用信息类的文本观点,来解读题目情境中的新材料。这类题目的本质:通过文本外的新材料,考查考生对文本内的观点理解到什么程度。答题时,考生首先要理解文本材料所表达的观

15、点。然后再来阅读题目给出的新的材料内容,并运用文本内已知的观点,对新材料内容进行“对点剖读”。这就是能力考查点: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新高考选择题3的新题型。【2022年新高考语文卷第3题解析】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C )(3分)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借鉴价值】选项题3还是沿用文

16、本内推断文本外的命题模式。解答这道题要抓住关键点材料观点;难点在于对选项内容的理解,选项有时涉及古诗文的阅读理解,读懂选项内容也是解题关键。有了观点做支撑,再来对比分析选项内容,选取最合适或不合适的一项,也就不难。【详细解析】材料一观点:第一段总体上说是中华传统文化要继承与创新,第二段是说中华传统文化由民族性走向世界性。 材料一的总体是论述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继承与新时代创新。A.韩愈强调“师古”,只有传承的一面,没有发展和创新的一面。B.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了立足中国之本,辅以外国富强之术。虽然也有对本国的继承与创新,也有对外国的学习与借鉴,但洋务派强调更多有是政治体制和科技发展。与材料中所

17、言的中华传统文化主题不甚相合。C.鲁迅所论是“文化”,与材料论述主题契合。“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就是指对内不失传统,对外不失吸收,跟上世界潮流。 D.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由于黄河河床较高,泥沙淤积严重,河道不固定,经常泛滥成灾。所以黄河经常改道,改道后,原来在河东的地方很可能就变到河西面去了。这一熟语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季羡林所言是指东西方文化在不同时期各有发展,此时你兴盛,彼时他兴盛(共同构建世界文化之繁荣)。综合选C。【题目分析】这道选择题的本质也是利用文本外的材料来考查考生对文本观点的理解程度。ABCD四选项,是四份短材料。如果把这份知材料变成长材料,

18、由一句话变成一段话呢?那就成了一道主观题了。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题型考查的能力点是一致的:通过文本外材料考查文本内观点的理解。不同之处在于,主观题阅读的文本外新材料内容更多,所包含的观点不再是一个中心论点,而是细化为多个观点(原文中肯定有),考生要以“材料内容1+文本观点1; 材料内容2+文本观点2;材料内容3+文本观点3”的思路来细细梳理。下面以一道典型题目为例。例 【长沙市一中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6分)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

19、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题目本质】 以文本观点解读题目材料内容。 【答题重点】文本内观点+结合观点对文本外材料内容进行分析【答题思路】况周颐的“读词之法”1+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况周颐的“读词之法”2+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况周颐的“读词之法”3+王国维读词的评析。这道题非常典型。【参考答案】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来鉴赏的两句,“菡茗”凋谢“翠叶”残败,“西风”吹过“绿波”生愁,恰是有绝佳意境的;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此意境缔

20、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了女主角哀怨的心境;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与词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每点2分。答案既要扣紧况周颐的论述,又要结合评析中对王国维读李璟词的描述) 【答题心得】既要扣紧况周颐的论述,又要结合王国维读李璟词的描述。况周颐的“读词之法”包括什么方法,在材料中要找出来;题目中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中的哪些方法,要读出来。附题目原材料(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

21、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编者注:透

22、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

23、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

24、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励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

25、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蕙风词话卷一)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

26、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

27、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3)生活情境型利用信息类的文本观点,来应对生活化的具体场景问题。 题目会给出一个生活情境,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态度、方法、途径、措施,意义等。回答这类题目我们要要这样的三种思维:

28、一是文本的“文”思维。材料肯定会围绕某一个主观点展开论述,比如,主观点为A,分观点有a.b.c.d等。至于这a.b.c.d的内容,可以是原因、本质、特点、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二是题目的“题”思维。题目中给出的现象,肯定有理论层面的解读,也就是这一现象虽然是生活化的情境,但是就其本质可以进行理论概括,概括的方向就是题目设计的角度,如态度、方法、途径、措施、意义等。三是题文合二为一的“圆”思维。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由题到文,将题目中的现象回归到文中,找到文中分观点有a.b.c.d等,与之对应,做解读。可以这种讲,题目中的生活现象情境,可以是文中材料观点的论据一般的存在。【真题例析10】【2021

29、年新高考语文卷】4. 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思路:谈对某种现象的看法,首先要明确这种现象的性质,亮明自己的观点。 接着可以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 然后可以分析他们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些网络规范。 最后分析应当如何教育规范这样的青年的网络行为。 5.【参考答案】(1)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2)这样的青年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3)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属于

30、无意作恶,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4)他们应当学习网络基准意识中“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格、文明的青年网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谈对某种现象的看法,首先要明确这种现象的性质,亮明自己的观点。如针对为炫技故意植入病毒的行为,明确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接着可以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依据原文“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

31、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可以分析出这样的青年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然后可以分析他们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些网络规范。依据原文“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可见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属于无意作恶,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最后分析应当如何教育规范这样的青年的网络行为。依据网络基准意识中的“等效意识”,“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

32、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这些青年应当明确线上线下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依据“反身意识”,“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他们应当学会换位思考,从而约束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依据“价值意识”,“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他们应当明白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负面价值;依据“契约意识”,“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些青年应当通过契约意识明白自己需要承担的义务。 情境化设置三:给出情境解决

33、实际问题(【2021年新高考语文卷】) 【情境化设题】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 【解题关键】依据文本观点解读这一现象 【答题思路】 现象的性质(表明观点) 现象的根源 现象的违规内容 解决这一现象的有效办法 【题目本质】以一种现象来全面梳理文本内容 【答题重点】对材料的结构层次内容宏观了解;依据情境问题,对点梳理概括相关信息。 【真题例析11】【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5假如你是一名科普宣传员,在神州十二号飞船成功发射后,计划向中学生宣传我国的航天成就,你会如何构思自己的宣讲稿?请结合材料,列出自己的宣讲要点。(6分)【参考答

34、案】回顾我国航天工程的历程以及所取得的各阶段成果。着力介绍本次神州十二号飞船成功发射以及太空行走的意义价值。号召学生们向前辈学习,心怀梦想,勇攀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情境化设置三:给出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情境化设题】向中学生宣传我国的航天成就 【解题关键】依据文本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写宣传稿) 【答题思路】 回顾我国航天工程的历程以及所取得的各阶段成果 介绍神州十二号飞船成功发射以及太空行走的意义价值 号召学生们向前辈学习,勇攀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 【题目本质】文本材料为蓝本,材料怎样介绍,我们就怎样宣传; 【答题重点】对材料的结构层次内容宏观了解;依据情境问题,对点梳理概括相关信息。【真题

35、例析12】例14【2021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三起点考试】5. 某广播电视台拟推出一台中秋节晚会,作为了解传统文化和新技术、新媒介的新青年,请你结合两则材料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向电视台提出吸引年轻观众、提升活动魅力指数的哪些相应措施。【参考答案】 从艺术创造者的角度,选择一位视野与艺术灵感因科技要素刺激不断拓展的艺术创造者(导演);从艺术本身的角度,用新工具“点化”传统艺术 ,赋予传统艺术以新生命并创造出新鲜的艺术体验,让艺术表现力和表达形式更震撼、更强大;(或从艺术本身的角度,用新技术,如IMAX和3 D技术拓展传统文化空间及角色环境的立体呈现效果)从受众的角度,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受众需求,让文艺创作更加有的放矢,用新技术营造新艺术场景给予观众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和视觉盛宴。从新艺术形态的角度,用数字技术让各种艺术门类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使文艺创作走向更具综合性的融合创新。(如“荣耀中国节”先后围绕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冬至5大节日,形成线上游戏活动+主题内容+城市线下活动+衍生品组成的新文创矩阵。)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