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四 遗传的分子基础 考点12 探索遗传物质本质的经典实验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四 遗传的分子基础 考点12 探索遗传物质本质的经典实验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课件.ppt(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考点12探索遗传物质本质的经典实验第一篇专题四遗传的分子基础静悟提纲核心点拨栏目索引题组特训静悟提纲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中,使受体菌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基因重组。(2)转化的只是少部分R型细菌:由于转化受到DNA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的影响,实验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都转化成了S型细菌,而只是小部分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3)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体内转化实验只是证明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
2、遗传物质,蛋白质、荚膜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核心点拨(4)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曲线解读bc段中R型细菌数量减少的原因是小鼠体内形成大量的对抗R型细菌的抗体,致使R型细菌数量减少。cd段R型细菌数量增多的原因是c之前,已有少量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能降低小鼠的免疫能力,造成R型细菌大量繁殖。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相互对照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相互对照(1)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放射性的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2)侵染时间要合适:侵染时间过短或过长会使32P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3、组)的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原因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或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搅拌要充分:如果搅拌不充分,35S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组)部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没有分离,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会共同存在于沉淀物中,这样会造成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题组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题组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有许多类型,有荚膜的有毒性,能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无荚膜的无毒性。如图所示的是细菌的转化实验,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123456题组特训A.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有a、d两组B.通过d、e两组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C.d组产生的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能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D.d组产
4、生的后代只有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答案解析1234562.(2018厦门模拟)艾弗里完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后,持反对观点者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已知S型肺炎双球菌中存在能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这种青霉素的抗性不是荚膜产生的)。下列实验设计思路能反驳上述观点的是A.R型细菌抗青霉素的S型细菌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S型细菌B.R型细菌抗青霉素的S型细菌DNA预期出现S型细菌C.R型细菌S型细菌DNA预期出现S型细菌D.R型细菌S型细菌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R型细菌答案123456题组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题组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3.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
5、实验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基内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噬菌体增殖所需的原料、酶、能量均来自细菌B.在Ot1时间内噬菌体一定还未侵入到细菌体内C.在t1t2时间内,由于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导致细菌大量死亡D.在t2t3时间内噬菌体因失去寄生场所而停止增殖解析123456答案4.如图为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23456(1)图中表示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其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_,培养液的营养成分中是否含32P?_。大肠杆菌培养液(大肠杆菌)不含有(或否)解析答案1234
6、56(2)图中阶段的目的是_。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使噬菌体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解解析析图中阶段为搅拌,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使噬菌体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解析答案123456(3)在理论上,经离心处理后放射性应该出现在_(填“B”或“C”)中,其原因是_。C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合理即可)解解析析在理论上,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体内,经离心处理后放射性应该出现在沉淀物中。解析答案解解析析测定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较短,有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感染或侵染)大肠杆
7、菌,仍存在于培养液中(细菌外)。123456(4)试对下列可能出现的实验误差进行分析:测定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较短,有部分噬菌体_,仍存在于_。没有侵入(感染或侵染)大肠杆菌培养液中(细菌外)解析答案123456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也有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_。从裂解的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解解析析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也有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从裂解的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解析答案题组三新情景拓展实验题组三新情景拓展实验5.某研究小组要探究黄瓜花叶病毒的核
8、酸种类。实验材料:苯酚的水溶液(可以将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核酸分离)、健康生长的黄瓜植株、RNA水解酶(只会水解RNA,不会水解DNA)、蒸馏水、实验必需的器材。123456(1)实验步骤:选择若干株生长状况相似的黄瓜植株,分为两组编号A和B;用_处理黄瓜花叶病毒,设法将核酸和蛋白质分离开,将获得的核酸平均分成两份,编号为a、b;用_处理核酸a;用蒸馏水处理核酸b;一段时间后用核酸a喷洒黄瓜植株A组;用核酸b喷洒黄瓜植株B组;观察两组黄瓜植株的生长状况。答案解析123456苯酚的水溶液RNA水解酶123456(2)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实验结果:_;实验结论:该病毒的核酸种类为DNA。实验结果:_
9、;实验结论:该病毒的核酸种类为RNA。解解析析若A、B组黄瓜植株均出现病症,则实验结论是该病毒的核酸种类为DNA;若A组黄瓜植株不出现病症,B组黄瓜植株出现病症,则实验结论为该病毒的核酸种类为RNA。解析答案A、B组黄瓜植株均出现病症A组黄瓜植株不出现病症,B组黄瓜植株出现病症6.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123456(1)实验思路: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_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_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123456放射性标记尿嘧啶(或放射性标记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或放射性标记核糖)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或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或放射性标记脱氧核糖)解析答案(2)实验结果及结论: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放射性,即为_病毒;反之为_病毒。123456RNADNA解解析析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放射性,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解析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