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故乡)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故乡)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试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三语文故乡人教实验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 故乡 这个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学习这些小说,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并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1. 故乡是鲁迅创作的小说中带有浓重个人色彩,富有特殊感情的小说。 2. 学习这篇小说首先要抓住人物形象即故乡中的“人”的变化; (1)闰土 (2)杨二嫂: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
2、中捞点东西,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3. 通过这些人物的变化,作者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呢?这也是学习本课的一个重点。怎样理解本课的主题。 (1)因为中国农民的活力被封建社会扼杀而悲伤; (2)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苦难轮回感到无可奈何; (3)为纯真的人性被扭曲而痛苦; (4)对理想的人与人关系的渴望; 4. 品味小说的语言,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 (1)闰土: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2)杨二嫂: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3)“我”: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 5. 作者最后所说的:“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
3、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怎样理解? 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旧的生活这样压抑、沉重,作者期盼什么样的新生活,是否心中已经有所设计、规划,还是感到茫然,或者只是感到一丝朦胧的希望?闰土、水生、杨二嫂或者他们的后辈能否从历史的因袭中解脱出来呢?依靠什么样的力量才能解脱出来呢(物质的、精神的)?【模拟试题】一. 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二. 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三. 解释下列词语 1. 展转: 2. 恣睢: 3. 隔膜: 4. 谋食
4、: 5. 阴晦: 6. 萧索:四. 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1. 读了小说之后,你认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2.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三个“故乡”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请你列举在三个故乡中作者描写的不同人物,想一想,这里面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3. 你怎样看待文中“我”这一人物形象? 4. 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所说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五. 课外阅读:邻居阿麻 我与领居阿麻结怨已经很久了,瞧他那副样子,够你烦心:脸麻,腿跛,背驼。因为这副尊容,他已经四十多岁了还是个“快乐的单身汉”。 单身汉有空闲
5、,管闲事管到了我的头上。我和我的伙伴们在玩的方面个个都是天才。下雪天,我们拆别人的篱笆学大人烧炭,他提起一桶水,“噗”的一声,将炭窑冲得稀烂:“烧了镇上的房屋,你们去坐牢?”秋天,我们用土炸药炸别人家菜园里的南瓜,炸得“瓜肉横飞”,我们高兴得直翻跟斗。正当得意忘形之时,阿麻的手钳住我:“看我不告诉你们爷娘!”回家后,我们都挨到一顿打,皮肉受苦,奇痛难忍。我们奈何不了阿麻,只能编歌谣泄恨:“麻子麻叮当,骑马上洪江,听到锣鼓响,麻子脸上痒。”这时,阿麻便要追击,我们“哗”的一声跑散,望着他一跛一跛的样子,我们开心得像喝了“可口可乐”。 我们不喜欢他,小镇上的大人们也不怎么喜欢他。这中间有个缘故。
6、小镇的西边有一条河,是学生上学和大人外出的必经之地,河上有座年久失修的桥,桥上木板朽了,常常跌倒人;木桥墩烂了,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像荡秋千。终于,一场大雨,猛涨的山溪水将它冲走,还带走了我的一个好伙伴春山。我庆幸那天贪玩旷课,拣得了一条小命。阿麻请人做了个小木船,干起了摆渡的行当。第一天过渡免费,镇里的人都说他在积德。可是,第二天收费1角,后来竟涨价到了4角。阿麻“发”了,腰包胀鼓鼓,有人骂他“黑良心,赚昧心钱”,但他默默地忍受了。 风里来,雨里去。阿麻摆渡六年,操劳过度,脸色蜡黄,日渐消瘦。人们担心,他总有一天会栽倒在小河里。 后来,小河上砌起了一座石拱桥,小巧玲珑,像一把小金锁,锁住了放荡不
7、羁的小河。从此,小镇的人们过河如履平地,都说修桥人泽被后世。 小桥落成的前两天,阿麻死了。医生说他患的是癌症。 小桥落成那天,正逢小镇赶集,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桥上没有彩灯,没有横幅,没有红绸。一挂2000响,响过以后,镇长讲话了:“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小桥落成典礼暨阿麻同志追悼会。阿麻同志摆渡六年,劳动所得全部捐献,修了这座石拱桥。他在病重住院期间,仍念念不忘小桥,念念不忘小镇的人们。”镇长的眼圈红了,嘱秘书拿出骨灰盒,打开,说:“这座石拱桥,就是阿麻的纪念碑。”他顿了顿,人群中有人哭泣。“根据阿麻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小河里。”他抓起一把骨灰,撒向空中。随着骨灰抖落,人们的泪珠也纷纷抖落。
8、不知是哪个能工巧匠,雕了个阿麻的半身石像,嵌在桥头的石墩上。从此后,阿麻每天目送着孩子们上学,目送着过往的车马行人。 1. 那时的“我”和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阿麻?(用两句话概括) (1)_ (2)_ 2. 小镇上的大人们为什么也不喜欢阿麻? 3. 人们骂阿麻“黑良心,赚昧心钱”,阿麻为什么不为自己辩解,反而“默默的忍受了”? _ 4 作者为了塑造阿麻这个人物,用了_的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 5. 文中的阿麻是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小人物,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阿麻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试题答案二. 1. 髀 2. 愕 3. 嗤 4. 鄙 5. 黛 6. 惘三. 1. 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
9、安定,到处奔跑。 2. 放纵,放任。 3. 文中指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4. 谋生。 5. 阴沉昏暗。 6. 荒凉、冷落的意思。四. 1. 示例: 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装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我”羡慕向往的英雄。二十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更可怕的是他内心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以“老爷”称呼;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他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2. 过去现在未来 少年闰土成年闰土成年水生 少年“我”成年“我”成年
10、宏儿豆腐西施杨二嫂少年水生少年宏儿 回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 这里面蕴含着作者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苦难轮回感到无可奈何。 3. 示例: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我”飘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的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4. 示例:作者是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人们都满怀希望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其实,在社会上,在人生中,“路”的内含可以非常宽泛,它可以指人生之路,也可以指社会之路,拼搏之路,成功之路等等。只等我们抱定希望去努力奋斗,肯定会成功地拥有我们的“路”。五. 1. (1)外貌丑陋不讨人喜欢。 (2)不体谅、不了解孩子的顽皮和恶作剧。 2. 他占着河口收“买路钱”,得罪了大伙,任人责怪也不吭声,是个死皮赖脸赚昧心钱的主儿。 3. 说明他心地善良,气量大,更反衬突出他以后善举的伟大。 4. 欲扬先抑。使文章有悬念、有起伏,在真相大白后使阿麻的形象陡然高大起来。 5.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