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教育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绪论教育心理学.ppt(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讲第一讲 绪论绪论课程:教育心理学课程:教育心理学教师:梁悦教师:梁悦内容梗概v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v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v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v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v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v教学基本过程v新教师的专业成长v课程内容简介一、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一)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1 1 中国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中国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1)孔子 学习心理;德育心理;差异心理学习心理;德育心理;差异心理(2)学记 学记选读v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善也。是故学然
2、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兑命曰:“学学半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其此之谓乎!v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v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
3、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者,教之所由兴也。v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v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教之所
4、由废也。v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v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
5、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v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v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
6、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v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者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v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可以有志
7、于学矣。v(若要学到父亲高超的手艺),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袄;高明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撮箕,用来学拉车的小马,要放在车后跟着走。君子懂得了这三例(是通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使事业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学工作了。2 西方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西方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1)亚里士多德 植物的灵魂植物的灵魂营养营养体育体育 动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感觉感觉智育智育 人类的灵魂人类的灵魂理性理性德育德育(2)夸美纽斯 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3)裴斯泰洛齐 教育心理学化教育心理学化(二)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1实验教育学派教育心理学的先
8、驱 梅伊曼(梅伊曼(MeumannMeumann),比纳(),比纳(BinetBinet)和西蒙)和西蒙(SimonSimon)2桑代克(ThorndikeThorndike)19031903年写成教育心理学一书年写成教育心理学一书 ,标志着科学教,标志着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育心理学的诞生。(三)现代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1单向道时期(20世纪初至30年代)2死胡同时期(20世纪30年代-60年代)3双向道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研究对象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二)研究任务1关于学方面的研究(1 1)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9、 (2 2)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 (3 3)阐明学习的过程)阐明学习的过程 (4 4)阐明有效学习的条件)阐明有效学习的条件 2关于教方面的研究(1 1)激励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2 2)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有组织的信息)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有组织的信息(3 3)引导学生对呈现的信息作出适当反应)引导学生对呈现的信息作出适当反应(4 4)对学生的反应提供反馈和纠正)对学生的反应提供反馈和纠正(5 5)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诊断和评估,必要时给)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诊断和评估,必要时给 予补救教学予补救教学(6 6)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便于师
10、生之间以及学生)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便于师生之间以及学生 之间进行各种交流之间进行各种交流三、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一)性质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1 1早期早期 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2 2现在现在 独立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重(二)作用1 1理论意义理论意义(1)充实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2)促进教育学理论的发展(3)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理论指导2 2教学实践意义教学实践意义(1)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学习(2)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v乌申斯基:1868,人是教育的对象v卡普捷烈夫:1877,教育心理学v
11、桑代克(Thorndike)-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 -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二)发展时期(20s-50s)v20s,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v30s,学科心理学,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观v40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v50s,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信息论(三)成熟时期(60s-70s)1 1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2)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3)内容日趋集中2 2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2)发展了不同于西方的学习理论(3)重视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4)重视教学心理中方法论和
12、具体研究方法的探讨(四)完善时期(80s以后)1 1发展趋势发展趋势(1)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2)理论分歧越来越小2 2主要成果主要成果(1)主动性(2)反思性(3)合作(4)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五、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一)教育心理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一)教育心理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二)主要研究方法1 1教育心理实验教育心理实验2 2观察法观察法3 3调查法调查法(1)问卷法(2)访谈法(3)教学经验总结法4 4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5 5设计型研究设计型研究(三)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1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2强调并大量
13、采用多变量设计3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六、课程内容简介v第一部分 绪论v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历史和方法v教育与心理发展第二部分 学习与学习理论v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v联结派学习理论v认知派学习理论v其他派别的学习理论第三部分 学习内容论v知识的学习v学习策略及其培养v问题解决学习v动作技能的获得v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v品德的形成v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四部分 学习条件论v学习的迁移v学习动机与学习v人格因素与学习v环境因素与学习v教学方法、教学媒介与学习第五部分 教学心理v教学设计v教学评价v课堂管理v教师心理v学生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主要参考书目v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教出版社,2005。v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v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v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