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 第三章 社会性教育与发展.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教育 第三章 社会性教育与发展.pptx(7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章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主 要 内 容 第一节第一节 学前儿童自我的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自我的发展与教育第二节第二节 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与教育第三节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第四节第四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第五节第五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第六节第六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学习要求掌握自我、依恋、双性化、亲社会性为、攻击性行为等概念;理解性掌握自我和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知识点:自我的结构、依恋的类型、攻击性行为的类型;能
2、力要求: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教育建议。教学重难点重点:自我、依恋、亲社会行为等常用术语的含义;学前儿童自我评价、依恋、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难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机制和教育。第一节第一节 学前儿童自我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的发展与教育与教育 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因。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
3、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一、自我的结构主我主我对自己活动的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觉察者客我客我被觉察到的自被觉察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己的身心活动詹姆斯(詹姆斯(W.JamesW.James)在)在1919世纪末世纪末物质自我物质自我真实的物真实的物体、人或体、人或地点,包地点,包括躯体自括躯体自我和躯体我和躯体外自我外自我社会自我社会自我我们如我们如何被他何被他人看待人看待和承认和承认精神自我精神自我我们所感我们所感知到的内知到的内部心理品部心理品质,代表质,代表了我们对了我们对
4、于自己的于自己的主观体验主观体验 二、二、学前儿童自我的发展有关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实验研究“点红实验”结果:15个月大的幼儿开始能够擦去自己鼻子上的红点,这标志着儿童客体的自我产生。大约在24个月左右的儿童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自我概念。这标志着儿童“自我”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自我发生的顺序:自我认识自我命名自我评价,也即“主体我”发展为“客体我”,并开始具有简单的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一般趋势(识记)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8个月之前,婴儿的主体我认知尚未发展;912个月,婴儿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1215个月,主体我得以明确的发展,这时婴儿已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客
5、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1518个月的婴儿开始能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表现为可利用外表特征来认识自己;1824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这一时期婴儿有了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三、自我概念的发展三、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形成渠道自我概念的形成渠道他人反馈他人反馈反射性评价反射性评价自我行为推断自我行为推断社会比较社会比较自我概念影响因素自我概念影响因素生理因素生理因素认知水平认知水平父母影响父母影响成功及失败经验成功及失败经验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的集合,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的
6、集合,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体等方面的认识。四、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自我评价是指()特点:依从性和被动性表面性和局部性情绪性和不确定性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依从独立主观客观笼统具体外在内心局部全面五、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 包括: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实验:抗拒诱惑实验 该实验为沃尔斯特等人1963年所做。被试为5岁儿童,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儿童带入放有玩具的房间,让他们参观,并告诉儿童说:“这些玩具禁止玩,但可以翻字典。第二阶段,让儿童看一部短的影片。这时,儿童被分为三组,一组为榜
7、样奖励组,看到的影片是:一个男孩在玩一些被告知不准玩的玩具,不久,男孩的妈妈进来了,夸奖他并和他一起玩;一组为榜样训斥组,看到的影片是:男孩在玩被禁止的玩具,男孩的妈妈进入房间后,严厉训斥孩子违反禁令,男孩显出害怕的样子;第三组为控制组,不看影片。第三阶段,让每个孩子都在有玩具的房间单独呆15分钟。实验者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发现:第一组儿童很快屈从于诱惑,约在80秒后便动手玩玩具;第二组儿童能克制7分钟,有的甚至坚持完15分钟而不去玩玩具;第三组即控制组儿童平均克制约5分钟。六、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六、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定义: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lking),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
8、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Shantz,1983)。观点采择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塞尔曼人际关系的两难故事情景(塞尔曼人际关系的两难故事情景(Selman,1990Selman,1990)霍莉爬树霍莉爬树 提问:提问:1、霍莉知不知道肖恩对猫的感受?霍莉霍莉 2、如果霍莉的爸爸发现了她又爸爸爸爸 爬树,他会怎样想?3、霍莉认为她爸爸看到她爬树 后会怎样?肖恩肖恩 4、如果是你,你碰到这种情况 会怎样做?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阶段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阶段0 0(3-63-6岁)自我岁)自我中心或未
9、分化的中心或未分化的观点观点儿童只知道自己的观点,不能意识到自身以外别人的观点。1 1(6-86-8岁)社会岁)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信息的观点采择儿童认识到别人可以由于自己不同的观点,但这是由于别人了解的信息和自己的不同。不能理解别人的想法,预测他人的行动2 2(8-108-10岁)自我岁)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反省的观点采择儿童知道,即使接受了相同的信息,自己与别人的观点也可能会发生冲突。能考虑他人的观点,也能预测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但还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七、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七、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
10、解释的能力。心理理论的经典测试心理理论的经典测试 测试儿童的“错误信念”错误信念(错误信念(False BeliefFalse Belief)错误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要通过有关错误信念的测试,儿童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 1、对事物形成正确观点(信念);2 2、知道信念有正、误之分;3 3、明白正、误的信念可共存。意外转移任务意外转移任务儿童观看实验者和一个叫马克西的男孩一起在房间里的图像。实验者在马克西面前把一块巧克力藏在一个盒子下面。然后马克西离开房间一会儿,当他不在时,实验者把巧克力移到另一个地方藏起来。问问被试儿童巧克力实际在何处,以及当马克西回来后,他会在什么地方寻找巧
11、克力。表征变化任务 向儿童呈现一个玩具的盒子并问儿童里面是什么。儿童一般回答:“玩具”。然后让儿童看见向玩具盒里放一支铅笔。问问儿童,如果现在过来另外一个小朋友,他会认为玩具盒里装的是什么。测试结果与分析测试结果与分析 3岁的儿童不能完成上述两种任务。他们认为主人公会根据现实世界的状况行动,不理解主人公会根据他的错误信念行动。4岁的儿童能完成。为了正确回答马克西会在 哪里找巧克力的问题,儿童必须知道他人有思想和信念,对错取决于他人现在的知识,他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现实世界的状况行动。(八)学前儿童自我的教育第二节 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与教育一、依恋的定义、特点与表现一、依恋的定义、特
12、点与表现(一)定义 指儿童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二)特点(三)表现1、最愿意与依恋目标在一起,感到最大愉悦2、更多趋向依恋目标,与之分离会感到极大痛苦、焦虑3、依恋对象比任何人都更能抚慰儿童1、发生在婴幼儿与其经常接触者之间2、感情联结具有强烈性、持久性、密切性二、依恋的发展过程二、依恋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月)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月)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月-2岁)岁)第四阶段:目
13、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岁以后)三、依恋的类型三、依恋的类型(一)研究方法:“陌生情境法”安斯沃安斯沃斯(斯(Ainsworth)情境设计情节 在场人物 时间 情境变化 1 母亲、婴儿 30”母子进入房间 2 母亲、婴儿 3 母看孩子玩 3 母亲、婴儿、陌生人 3 陌生人进来 4 婴儿、陌生人 3或少 母亲离开 5 母亲、婴儿 3或多 母回,陌离开 6 婴儿 3或少 母亲再次离开 7 婴儿、陌生人 3或少 陌生人回来 8 母亲、婴儿 3或多 母回,陌离开(二)研究结果(二)研究结果1、依恋的类型(1)安全型 6570(2)回避型 20(3)反抗型 10
14、15(4)紊乱型(梅因和所罗门)不安全、不良积极、良好2、各种类型依恋对象(母亲)的特点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1)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和需要非常敏感并迅速回应(2)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来适应孩子(3)积极的情感表达,充满爱抚(4)积极鼓励孩子探究环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 保护(5)喜欢与孩子密切的身体接触回避性依恋回避性依恋(1)对孩子的信号和需要不敏感(2)对孩子不感兴趣,不喜欢与孩子的身体接触,甚至躲避孩子的接触(3)对孩子怒气冲冲,常以生气、发火的方式对待 反抗型依恋反抗型依恋(1)好像对孩子感兴趣,也愿意接触孩子,甚至亲密的身体接触(2)对孩子的信号、需求常常错误理解,或捉摸不透,不能及
15、时、恰当做出反应(3)对待孩子的行为、态度多变,随自己的情绪、心境而定(4)有时不守信用,哄骗孩子以求脱身3、依恋类型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五、依恋的实质、影响因素及其促进五、依恋的实质、影响因素及其促进(一)依恋的实质(一)依恋的实质相互作用的质相互作用的质2、如何促进:(1)认识孩子的气质特征,接纳孩子的特点 (2)合理养育:社交机会(量)敏感、关爱(质)一贯性、不欺骗 (3)社会支持系统(二)影响因素及其促进(二)影响因素及其促进1、影响因素(1)气质假说(2)交往时间假说六、早期依恋与儿童日后发展的关系六、早期依恋与儿童日后发展的关系1、依恋对婴儿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依恋对婴儿具有重要的生存
16、价值 “安全基地”、主动求助的对象、社会参照作用2、依恋对儿童心理各方面发展具有广泛影响、依恋对儿童心理各方面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后期行为、情绪情感、心理健康、社会交往认知、智力发展3、早年依恋对儿童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可以预测、早年依恋对儿童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可以预测今后依恋的发展今后依恋的发展第三节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 2 2、选择性和决定性强、选择性和决定性强一、同伴关系的含义、特点与重要性一、同伴关系的含义、特点与重要性(一)含义(一)含义 个体与年龄相仿者或心理水平相当的个体与年龄相仿者或心理水平相当的 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个体之
17、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一种人际关系。(二)特点(二)特点1 1、平等性和互惠性、平等性和互惠性(三)重要性(三)重要性 群体社会化理论群体社会化理论1 1、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1 1)是个体社会性情绪情感的后盾)是个体社会性情绪情感的后盾(2 2)对社交能力、行为、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对社交能力、行为、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3 3)有助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有助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2 2、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3 3、对儿童的认知、学校适应、学习等具有重要影响对儿童的认知、学校适应、学习等具有重
18、要影响(一)婴儿期(一)婴儿期(1-31-3岁)岁)1、6个月以前:交往并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质2、612个月(同伴交往的第一阶段)以客体为中心:交往集中于玩具和物品 受情境(玩具/母亲)影响;作用频率低,常得不到反应3、11.5岁(同伴交往的第二阶段)简单交往:交往具有了应答的性质4、1.52.5岁(同伴交往的第三阶段)互补性交往:更复杂、模仿、互补和互惠游戏二、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二、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特点:1 1、相互作用数量增多、相互作用数量增多 2 2、相互作用复杂性提升、相互作用复杂性提升 3 3、蕴含的情感因素增加、蕴含的情感因素增加(二)学前期(二)学前期(3-63-6岁)岁
19、)帕顿 游戏的社会性分类: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交换游戏物品口头交流更复杂、互惠的游戏1、年长儿童比年幼儿童更追求同伴的注意2、从积极消极相互作用的维度3、从成熟、有效性的维度4、使用更复杂的社会技巧,交往回合多三、同伴交往的类型与特征三、同伴交往的类型与特征(一)(一)研究方法研究方法1 1、同伴提名法(、同伴提名法(peer nominationpeer nomination)口头/照片/现场正提名/负提名个别施测2 2、观察法、观察法3 3、等级评定法、等级评定法4 4、问卷法、问卷法5 5、谈话法(儿童、教师、家长)、谈话法(儿童、教师、家长)(二)(二)类型与特征类型
20、与特征1、受欢迎型儿童、受欢迎型儿童 13.3%女女 男男2、被拒绝型儿童、被拒绝型儿童 14%男男 女女类型特征类型特征:同伴排斥同伴排斥、拒绝,同伴关系紧张拒绝,同伴关系紧张,在群体中地位低在群体中地位低自身特点自身特点:积极主动积极主动、喜欢交往喜欢交往、缺乏适宜社交策略缺乏适宜社交策略,消极行为多消极行为多类型特征类型特征:同伴喜欢同伴喜欢、接纳接纳,非常愿意与他交往非常愿意与他交往,在群体中地位高在群体中地位高自身特点自身特点:积极主动、喜欢交往、社交能力强,亲社会行为较多积极主动、喜欢交往、社交能力强,亲社会行为较多攻击型:攻击型:退缩型:退缩型:易形成外部化问题,如逃学、人际敌意
21、、暴力、犯罪易形成外部化问题,如逃学、人际敌意、暴力、犯罪易形成内部化问题,如恐惧、焦虑、退缩易形成内部化问题,如恐惧、焦虑、退缩3、被忽视型儿童、被忽视型儿童 19%女女 男男4、一般型儿童、一般型儿童 52.94%女女 男男类型特征类型特征:同伴忽视同伴忽视、冷落,很少被提到,在同伴群体中没有地位冷落,很少被提到,在同伴群体中没有地位自身特点自身特点:交往态度消极交往态度消极、拘谨拘谨、退缩退缩,社交能力弱社交能力弱,不知如何交往不知如何交往 主动性、友好性、策略一般。在同伴中地位一般,没有特别受主动性、友好性、策略一般。在同伴中地位一般,没有特别受欢迎但也没有被所有人排斥,同伴提名中没有
22、获得极端的分数。欢迎但也没有被所有人排斥,同伴提名中没有获得极端的分数。5、矛盾型儿童、矛盾型儿童 幼儿园极少幼儿园极少 被接纳和被拒绝的分数都高,是指被某些同伴喜爱,同时又被被接纳和被拒绝的分数都高,是指被某些同伴喜爱,同时又被其他一些同伴看作具有破坏性而不被喜欢的儿童。其他一些同伴看作具有破坏性而不被喜欢的儿童。提名票数的分布正向提名与负向提名比较(一)影响因素(一)影响因素1 1、儿童自身:、儿童自身:性格、气质、脾气等个性特征性格、气质、脾气等个性特征能力(认知、社交)能力(认知、社交)行为特征(交往行为的主动性和正向性)行为特征(交往行为的主动性和正向性)身体吸引力(长相、身高、体质
23、、力气)身体吸引力(长相、身高、体质、力气)对自我社会地位的评价、体验和对社交失败的归因对自我社会地位的评价、体验和对社交失败的归因四、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与促进四、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与促进2 2、外界因素、外界因素:(主要是家长和教师)社会环境:独生子女、高楼住房等社会环境:独生子女、高楼住房等 对儿童的态度与评价对儿童的态度与评价同伴同伴儿童儿童 对儿童的基本对待方式(引导?讲理?解释?对儿童的基本对待方式(引导?讲理?解释?不搭理?不理解?强制、命令?简单粗暴?)不搭理?不理解?强制、命令?简单粗暴?)对儿童同伴交往的教育(重视、允许、创造条件、指导)对儿童同伴交往的教育(重视、允
24、许、创造条件、指导)交往特征(交往的积极主动性、行为、能力)交往特征(交往的积极主动性、行为、能力)自身特征:性格(急自身特征:性格(急/慢性,内慢性,内/外向,热情)外向,热情)(二)儿童同伴交往的促进(二)儿童同伴交往的促进1 1、促进儿童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促进儿童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1)重视同伴交往对儿童发展的价值(2)重视同伴交往对同伴关系建立的影响,为儿童的同伴交往创设有利条件(3)积极发挥教师的支持行为和和谐师生关系对儿童支持性同伴关系建立的作用(4)对儿童的同伴交往进行细致观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在观念行为上应该注意的方面:具体策略和途径:具体策略和途径:为儿童提供创设同
25、伴交往的机会促进儿童良好社会行为的发展促进儿童良好性格的发展促进儿童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的发展2 2、儿童不良同伴关系的矫正、儿童不良同伴关系的矫正a.针对儿童的特点被拒绝儿童:交往主动积极,消极行为较多被忽视儿童:交往积极主动性差、技能和策略缺乏b.认知理解、情感体验、行为练习结合 行为训练法、认知训练法、情感训练法儿童社交地位不利的同伴关系的矫正系统工程:儿童自身、同伴、教师、家长第四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一、性别角色的定义一、性别角色的定义 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三个含义:1、以性别为标准所划分的社会角色
26、;2、以性别决定个体的社会化定向;3、社会群体为男女制定的一套行为。性别角色社会化又称为性别角色化,是指在特定的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二、性别角色差异的主要表现:攻击性、自二、性别角色差异的主要表现:攻击性、自信心、支配、人际交往、焦虑等。性别角信心、支配、人际交往、焦虑等。性别角色差异主要来自人类早期的社会分工。色差异主要来自人类早期的社会分工。=高大、高大、风度翩翩、强壮、豪放、风度翩翩、强壮、豪放、侠肝义胆侠肝义胆、独立、自主、勇敢、独立、自主、勇敢、冒险、进取和重事业冒险、进取和重事业小巧、小巧、弱不禁风弱不禁风、亭亭玉立、亭亭玉立、美丽、美丽、温柔
27、、害羞、细心、温柔、害羞、细心、感情细腻、爱哭、重视家庭感情细腻、爱哭、重视家庭 印象中的男性特质印象中的男性特质大胆、勇敢、正义感大胆、勇敢、正义感神经大条神经大条,不掉眼泪不掉眼泪思考不周到思考不周到赚钱养家赚钱养家保护女孩子保护女孩子穿裤子穿裤子印象中的女性特质印象中的女性特质细腻细腻、温柔、温柔、体贴、体贴、贤惠贤惠重感情重感情,易掉眼泪易掉眼泪思考周到思考周到会持家会持家,顾小孩顾小孩教节俭、勤劳教节俭、勤劳教柔弱教柔弱穿裙子穿裙子言外之意:言外之意:“男人嘛”,“男人啊”,“你还是个男人吗?!”“女人嘛”,“女人啊”,“你还像个女人吗?!”“她是个女强人”“女孩子家怎么这样说话呢?
28、不懂规矩!”“你这样做像个男孩子吗?不怕人笑话吗?”“当心没男人要你!/看你嫁不出去怎么办?”一则漫画:一则漫画:男人出差回家,妻子说:“回来啦?一路还好吧?”女人出差回家,丈夫说:“你还知道回家?!”三、性别角色的理论三、性别角色的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的两性观、精神分析理论的两性观 (1)弗洛依德的尚男抑女论:恋母情结)弗洛依德的尚男抑女论:恋母情结与恋父情结;与恋父情结;(2)埃里克森的内部空间观:女性人格中)埃里克森的内部空间观:女性人格中的关键因素是具建设性、创造性的生命内的关键因素是具建设性、创造性的生命内部空间感部空间感2、社会学习理论两性观、社会学习理论两性观 (1)性别角色的
29、获得:)性别角色的获得:母亲是儿童行为母亲是儿童行为有力的强化者;有力的强化者;儿童对父母及他人行为儿童对父母及他人行为的模仿;的模仿;儿童的观察性学习;儿童的观察性学习;(2)性别发展的过程)性别发展的过程 三个重要机制:三个重要机制:强化;强化;模仿;模仿;观察学习观察学习3、认知发展的两性观、认知发展的两性观 (1)性别恒常性的获得:柯尔伯格认为)性别恒常性的获得:柯尔伯格认为儿童具有性别恒常性与性别自认这些概念,儿童具有性别恒常性与性别自认这些概念,是获得性别角色的最关键时期是获得性别角色的最关键时期 (2)性别角色的自我社会化)性别角色的自我社会化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一个人富
30、于攻击性,富于独立性、喜好数学和科学、积极主动、爱好探险、决策果断 另外一个人感情丰富、心思细密、擅长做家务、温柔体贴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女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女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女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女人,而是逐步变成了人,而是逐步变成了人,而是逐步变成了人,而是逐步变成了一个女人的一个女人的一个女人的一个女人的正是正是正是正是社会化的整个过程产社会化的整个过程产社会化的整个过程产社会化的整个过程产生了这种东西生了这种东西生了这种东西生了这种东西我我我我们称之为女性气质。们称之为女性气质。们称之为女性气质。们称之为女性气质。Simone de Simone de BeauvoirBeauvoir四、性别角
31、色的影响因素四、性别角色的影响因素社会性别的形成和定势社会性别的形成和定势 生理性别生理性别:器官、功能、特征等 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社会赋予的角色、功能、标准等 家庭作用家庭作用:起名、打扮、玩具、教养等 学校作用学校作用:受教育机会、学习态度、专业/职业取向引导、行为规矩等 社会作用社会作用:聘用、职业、职务、职位、评价、舆 论、媒体、广告等 定势标准定势标准:(形容词:相貌、仪态、性格、品行、专长、褒、贬)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家庭、事业、生育、财富、地位、权力、美丽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学校教育对两性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学校教育对两性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伙伴
32、关系与性别角色的形成伙伴关系与性别角色的形成大众传媒对性别角色的影响大众传媒对性别角色的影响 1、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的性别角色意识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最早,而且最大。2、父母除了对其不同性别的子女持有不同的期望之外,在对待其子女的方式上也是男女有别的。(一)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一)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男孩vs女孩1 1、毫无疑问,教师对学生性别角色形成具有至关重要、毫无疑问,教师对学生性别角色形成具有至关重要、毫无疑问,教师对学生性别角色形成具有至关重要、毫无疑问,教师对学生性别角色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从不同方面促进两性学生角色
33、的分的影响。这种影响从不同方面促进两性学生角色的分的影响。这种影响从不同方面促进两性学生角色的分的影响。这种影响从不同方面促进两性学生角色的分化。化。化。化。(二)学校教育对两性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二)学校教育对两性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2 2、许多研究表明,学校、许多研究表明,学校、许多研究表明,学校、许多研究表明,学校使用的教材中的性别角色使用的教材中的性别角色使用的教材中的性别角色使用的教材中的性别角色非常明显地反映出社会文非常明显地反映出社会文非常明显地反映出社会文非常明显地反映出社会文化对两性作用的定型看法。化对两性作用的定型看法。化对两性作用的定型看法。化对两性作用的定型看法。许
34、多社会都把男女性别的许多社会都把男女性别的许多社会都把男女性别的许多社会都把男女性别的不同作用反映到教材中去,不同作用反映到教材中去,不同作用反映到教材中去,不同作用反映到教材中去,使教科书内故事情节中描使教科书内故事情节中描使教科书内故事情节中描使教科书内故事情节中描绘男性与女性的作用不同。绘男性与女性的作用不同。绘男性与女性的作用不同。绘男性与女性的作用不同。儿童越是按照传统社会的儿童越是按照传统社会的性别角色行事,就越会被性别角色行事,就越会被同伴们所接受,反之则可同伴们所接受,反之则可能被孤立。随着年龄的增能被孤立。随着年龄的增长,伙伴关系的影响力越长,伙伴关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超
35、过父母和来越大,甚至超过父母和老师的影响。对个体可能老师的影响。对个体可能形成某种习惯和爱好起着形成某种习惯和爱好起着重要的作用。重要的作用。(三)伙伴关系与性别角色的形成(三)伙伴关系与性别角色的形成 1、在各国的商业广告中,女性通常被表现为传统的角色定型形象,这是一种典型的性别歧视。广告不仅在向社会推销商品,也在向社会推销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将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2、媒体还在不断强化、教导女性怎样为女孩、女人,男性怎样为男孩、男人,并为之附上一件现代性的时髦外衣,而内面还是传统的关于社会性别角色的假定。这些现象背后蕴含着这样的判断:作女人美丽即可,作男人则要成功。(四)大众传媒对性别角色的影响(四)大众传媒对性别角色的影响角色定位五、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一)性别概念的发展(二)性别角色观念的发展(三)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行为的发展六、儿童性别角色教育双性化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