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知识课件(教育精品).ppt

上传人:hwp****526 文档编号:88409638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1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基础知识课件(教育精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统计基础知识课件(教育精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计基础知识课件(教育精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基础知识课件(教育精品).ppt(1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考试有关问题一、考试时间 2013年9月15日上午统计基础知识,下午统计法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二、关于题型 1、单项选择题30个,每个1分;2、多项选择题10个,每个2分;3、判断题20个,每个1分;4、综合应用题3个,每题10分。三、难度 以基础知识为主,从历年考试结果看,及格率较高。我县都是及格率都在90%以上,但大家一定要在这几天努力。四、成绩公布 一周内未接到电话的就过关了。上篇 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统计的相关概念一、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1.统计随人类社会活动需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2.公元2200年前,大禹“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氏”,是公认的

2、统计最早的萌芽。但未有理论的研究,属于统计实践活动。3.随统计范围的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统计理论随之产生和发展。4.17世纪初的统计学称为古典统计学,分为德国的国势学派和英国的政治算术学派。之后将数学的概率论引入统计学,称为近代统计学,分为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这些统计学派构成了统计学的历史,也是现代统计学的基础。二、统计的涵义 1.统计工作。是统计实践活动,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过程。2.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反映社会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的总称。3.统计学。是研究统计工作如何开展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属于方法

3、论科学。5.概括的讲,统计有三种涵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分别是统计实践、统计成果、统计理论。6.统计实践活动现于统计学而发展。统计实践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统计学是三百余年的历史。7.统计的认识过程: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与个体 1.总体。又称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某种共性基础上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具有某一方面的共性是构成总体的前提,即“同质性”。2.个体。又称总体单位,是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既具有某以个体适量是否方面的同一性质。以个体数量是否有限,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社会经济现象中,

4、统计总体大多数是有限的。无限总体不能全面调查,只能抽取一部分进行非全面调查。3.总体与个体的关系。A.总体是由个体构成,个体是总体的一部分;B.总体和个体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是可以转化的。举例:1.我县共有规上工业企业40家,要研究我县规上工业的现状,那么全部40家规上工业企业组成一个总体,其中的“天宝水泥”则是个体,但要研究天宝水泥职工素质情况,则天宝水泥全部职工组成一个总体,天宝水泥的每一位职工均是个体。2.要研究某小学班有5个小组,要研究全班情况,每个小组是个体,要研究某小组的情况,这个小组则成为总体,具体学生是个体。二、样本与样本单位 1.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总体的代表的部分个

5、体的集合体。构成样本的每一个个体称为样本单位。样本的数目称为样本量。2.样本的特点:必须取自总体内部;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多个不同的样本;样本是总体的代表;对样本开展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推断总体。三、指标与标志 1.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如工资总额、平均工资、资产总计,2010年我国GDP为401202亿元。2.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按能否用数值表示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实际工作中可以用加总后有无实际意义来判断。3.指标和标志的关系 区别:一是指标说明总体特征,标志说明个体特征;二是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只有数量标志能用数值表示,而品质标志则不能。联系:一是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个体数量标志值

6、汇总而来。二是指标与数量标志存在着变换关系,有的数量标志可以变成指标,反之亦然。四、变异与变量 1.变异: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称为变异。可分为品质变异标志和数量变异标志。总结:将总体、个体、标志三者联系起来,总体具有“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三个基本特点。即要有构成总体的个体要具有某一共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个体之间要有差异。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征才能形成总体。2.变量 将数量变异标志简称为变量,其表现形式为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按变量值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总结:上述四对概念是统计上常用的基本名词,算是专用术语,只是是有点生僻,开始有些不适应,但一点不神秘。统计基本概

7、念是相互联系的,总体是由个体组成的,指标用来说明总体,标志用来说明个体,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个体与个体之间有区别称为变异,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其具体表现为变量值,变量值汇总的结果是指标值。请认真参阅联系图p9。第三节 统计的过程 一、统计的工作过程 1.统计设计:依照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制定出科学的工作方案,是统计工作的前提。2.统计调查:按照方案完整、准确收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往往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是统计工作的基础。3.统计整理: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汇总、列表等加工整理,是指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承上启下,是统计调查的继续,统计分析的基础和前提。4.统计分析:运用

8、统计方法及与分析对象的有关知识,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上进行研究活动。研究报告或统计分析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2.统计的认识过程 从定性(统计设计)开始到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整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质量质是统计的完整认识过程。第二章 统计调查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一、统计调查的定义 根据统计设计方案的要求,用科学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向客观实际收集统计资料的过程。分为对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次级资料的收集。但主要是手机原始资料。二、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1.准确性是基础 2.及时性关键 3.全面性是保障 三、统计调查的分类 1.按照调查对象是否全部包括分为全面调查和

9、非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实际工作中大量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2.按照调查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连续调查说明现象的发展过程,了解一段时期的总量。了解一定时点上的状态、数量。3.按调查的组织形式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表式要求,自下而上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有定期的也有不定期调查。专门调查是指研究某种情况或专门问题而组织的调查,往往是一次性的。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方案 统计调查方案是开展统计调查的指导性文件,包含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调查方式和调查方法,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调查时间、调查期限和调查空间,调查的组织计划等方面。一、

10、调查目的:明确要解决哪些问题,取得什么样的资料,这些资料有什么用途等。二、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1.调查对象是指调查范围所确定的要调查的总体。2.调查单位是指要调查总体中的个体,即一个个具体单位(个人)。3.报告单位是指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三、调查方式和调查方法 要根据调查目的、要求确定是不是采用全面调查、是不是连续调查、是不是采取统计报表的方式,还是多种方式方法结合。四、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1.调查项目是指对调查对象索要调查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调查单位各个标志的具体名称。要求调查项目涵义明确、资料获取兼顾必要和可能,调查项目之间关联对照。2.调查表

11、及构成形式 调查项目一般采用调查表或调查问卷的形式给出。调查表由表头、表体、表脚三部分组成(见p19)。调查问卷一般的也是由问卷标题、问卷主体、问卷补充资料三部分组成。主体往往采取提出问题和给出标准答案供被调查对象选择的方式。五、调查时间、调查期限和调查空间 1.调查时间:即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范围。时期现象资料要规定登记资料包含的起止时间,时点资料要规定同意的标准调查时点。2.调查期限是指调查工作进行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应确保调查的时效性和考虑收集资料的可行性。3.调查空间 是指调查什么地区、多大的范围,即空间范围。在满足调查目的需要时考虑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不是越大越好。第三节 统计调

12、查方式 一、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研究事物总体的全面情况。(一)普查的特点:1.收集的资料你其他任何方式都全面、系统;2.工作量大,费时费力耗经费。(二)普查应遵守:1.确定标准时间;2.普查登记应在整个范围同时进行;3.同类普查的内容和时间应尽可能保持连续性。二、概率抽样调查 (一)概率抽样查又称随机抽样调查,简称概率抽样。是按照随即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二)与非概率抽样比较的特点:随机原则,不受主观影响;每个个体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或可计算的;可根据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情况,这样是概

13、率抽样的目的;抽样结果有一定误差,但误差范围可以计算并控制,推断出的总体结果有一定可信度。(三)概率抽样的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 对总体资料不加任何分组、化类、排队,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是其他抽样方法的基础。误差较大,每个单位均有同样大的机会被抽中。2.系统抽样 称为机械抽样或等距抽样。先将总体中各单位按一定标志排队,然后按照一定的距离抽取一个单位 构成样本。操作简单,误差较小。3.分层抽样 又称类型随机抽样、分类随机抽样。是先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志分组(类),每组为一层(类),然后再在组内简单随机抽样。抽样误差最小,样本结构与总体结构比较接近。4.整群抽样 是先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志分组,每组为

14、一个群,然后对抽到的群内每一个单位都进行调查,未抽到的群内所有单位都不进行调查。抽样工作量小,节省调查成本,但误差较大。(四)概率抽样的误差 1.概率抽样的误差产生是由于抽样方法本身所引起的误差,是指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偏差。2.决定误差大小的因素:一是样本单位数目:数目越大误差越小,反之亦然;二是个体标志变动的程度,个体之间标志值差异越悬殊抽样误差越大,反之亦然;三是抽样方法:各种抽样方法有不同的抽样误差,应根据调查的目的、时间、人力、经费采取相适应的抽样组织方法。三、重点调查 是非全面调查,属于非概率抽样。是在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单位个数虽然只是小部分,但标志值占绝大多数

15、。这些重点单位对总体具有决定性影响。调查成本节约、时间快,同样能了解总体情况。四、典型调查 也是非全面调查,属于非概率抽样。是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择若干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弥补全面调查不足,也可检验全面调查资料的真实性。还可“解剖麻雀”,总结好坏典型经验,用于推广借鉴、吸取经验教训。第四节 统计资料的收集方法 包括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次级资料(文案资料)再收集整理。一、原始资料的收集 1.直接观察法 农作物实割实测 2.报告法 布置报表 3.面谈访问法 入户、街上拦截 4.邮寄访问法 某部门对工作征求意见寄出信件要求回复 5.电话访问法 如CATI电话

16、辅助调查方式开展民意调查 6.互联网访问法 网络调查,如行风评议,评选道德模范等 二、次级资料的收集方法 1.依据研究目的判别所需资料;2.寻找资料来源;3.查找 4.对资料再整理、补充。一般的讲,文案资料成本低、速度快,但不能完全适应研究目的的需要,文案资料能找到的就不要再布置收集原始资料,提倡资料共享,互利互用。三、企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收集 企事业单位的统计资料是基层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上报国家统计数据的源头。关键应抓好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两项基础工作。1.原始记录:是按照统计、会计、业务三种核算的要求,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所做的最初的、直接的真实数字或文字记载。原始

17、记录应简要、格式化。转录、加工的资料不是原始记录。如会计分录不是原始记录;出(入)库单、销售凭证、运费结算单、材料消耗使用表、购销合同等是原始记录。2.统计台账 是根据编制统计报表、满足经营管理需要而设置,依照时间先后顺序、登记、汇总或积累的账册。分为进度台账(一般年内汇总使用)和历史台账(年度顺序积累)两类。企业统计台账的设置厂部、车间、班组各级均应根据管理职责设置与管辖范围相适应的统计台账,厂部职能部门也应设立本部门职能管理范围内的统计台账。3.企业内部报表 企业内部报表是为了满足企业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指挥生产、管理企业和填报国家统计报表需要而设立的企业内部统计报表。要同时满足国家和企业的

18、需要,力求精简,防止过多过滥。4.统计资料的报送形式 传统方式:电话、邮寄、磁介质 计算机数据处理和远程传输,如人口普查资料的处理。其他方式:如国家统计局正在建设、推开的统计四大工程,联网直报。第五节 统计调查误差的质量控制 一、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 统计调查误差是指调查所取得的资料与调查总体真值(实际值)之间的差别。1.登记误差;统计调查各个环节工作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计量、记录、计算、抄录、汇总、编码、虚报、瞒报以及调查方案不明确等人为工作失误和故意而产生的误差,登记误差不可避免只可减少,误差是不可度测的。2.代表性误差:只要用概率抽样调查方法,就一定会产生误差,但是可测度可控制。二、统计误

19、差控制的途径 1.控制登记误差 A.制定科学的方案 B.方案的正确执行:抓统计人员培训提高素质、抓好基础工作建设,提高数据来源的可靠度,抓调查过程数据质量的检查,查处、追究违统计法行为责任。2.控制抽样误差 A.严格遵守随机原则 B.调整样本容量至合适 C.改进抽样方式第三章 统计整理第一节 统计整理相关概念 一、统计整理 是统计工作过程的重要环节。对收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加工后的资料再加工,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形成能够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二、统计整理的意义 是统计工作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从认识个别上升到对总体现象的认识的

20、重要阶段,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三、统计资料的步骤 1.设计和编制统计资料方案 2.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检查 3.对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分组和统计汇总 4.编制统计报表和统计图第二节 统计分组(重点)一、统计分组的定义 根据任务的需要,按照一个或多个分组标志将总体划分成几个组,使组与组之间具有差异性,而同一组内的单位保持相对的同质性。对总体而言是“分”,对个体而言是“合”。俗话说的钯堆堆。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1.凸显隐藏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2.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3.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结构;4.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三、统计分组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选择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分组标志;2.完

21、整性原则:每个单位都有组可归。3.互斥性原则:每个单位只能归为某一个组。四、统计分组的方法 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一)统计分组的方法 1.根据不同目的选择分组标志;2.选择最能反映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3.根据事务所处的具体条件选择分组标志。(二)划分各组界限 统计总体既可以按照品质标志分组,也可按照数量标志分组,划分组限,划分组限总体要求是既要保证组内的同质性,又要体现各组的差异性。五、统计分组体系 统计分组可以按一个标志分组,也可按两个以上标志分组,就形成了分组体系。(一)简单分组和平行分组体系(见p40)对同一总体按两个或以上标志分别进行简单分组而形成的

22、分组体系。(二)符合分组和复合分组体系(p41)对同一总体按两个或以上标志分别进行层叠起来分组而形成的分组体系。第三节 统计分布 一、统计分布的概念 将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进行归并排列,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在组间的分布,成为统计分布,也成为次数分布。其实质是各组分配的单位个数所组成的数列,也称分配数列。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品质数列 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变量数量数列,简称变量数列。统计分布形式简单,但很重要,是统计整理的重要表现形式。二、统计分布的编制 统计分布分为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分配数列,这里介绍变量数列的编制。1.单项式变量数列(p43)方法很简单:先排序,后数数。适合离散型变量,变量值数量较少的

23、情况;2.多项式变量数列(p43)方法是:先分组,后数数,再排序。适合连续性变量,变量值数量很很多的情况;三、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涉及的几个概念 1、组距与组数 组距=上组限-下组限 上组限不在内原则。组限与组数成反比例关系 2.等距式与不等距数列数列 按各组组距是否相等来判断。3.组限与组中值 每个组的两端标志值称为组限。闭口组:组中值=(上组限+下组限)2 上组限不在内原则,包小不包大。开口组:虚拟的组上限=首组上限-相邻组距 虚拟的组下限=末组下限+相邻组距 开口组的组中值计算:先计算不知道的虚拟上限或虚拟下限,再按闭口组的方法求。4.频数与频率 频数是指分配数列各组的单位数目,也称次数。

24、频率是将各组单位数目与总体数目相比,求得占总体数目的百分比。实际工作中,频数、频率均往往还要向上、向下累计,求得累计频数、累计频率。四、统计分布的表示方法 (一)列表法 就是编制统计表。2.图示法 直方图:横轴表示变量,纵轴表示频数或频率;折线图:由直方图变换而得,也可组中值及对应的频数坐标点依次连接而得;曲线图:组数非常多,组距较小,近似为一条曲线。曲线图一般表现为正态分布,是统计分布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中间大,两头小”,像钟的形状,也称为钟形分布。饼图:用来表示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很直观。第四节 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概念 纵横交叉的线条绘制的表格来表现统计资料,是统计资料最广泛的表现形式。这里

25、只是说说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过程用侠义的统计表。其作用:1.直观、一目了然,让人阅读方便;2.合理科学排列,便于比较,发现规律;3.便于汇总审查。一张统计表内往往有严密地勾稽关系。4.便与计算和分析。二、统计表的构成和内容 1.构成 总标题 横行标题 纵栏标题 指标数值及补充资料 2.内容 主词 宾词 三、统计表的分类 1.按作用不同:调查表 汇总表或整理表 分析表 2.2.按主词加工方法(实际上就是是否分组或分按主词加工方法(实际上就是是否分组或分组方式)不同:简单表组方式)不同:简单表 简单分组表简单分组表 复合分组复合分组表。表。四、统计表的编制规则(定的规矩)四、统计表的编制规则(定的规

26、矩)1.1.总标题要简明确切总标题要简明确切 2.2.主词、宾词排列先局部后整体,但没有列主词、宾词排列先局部后整体,但没有列出所有项目时,先总计,后列重要项目。出所有项目时,先总计,后列重要项目。3.3.统计表栏数较多,主词、宾词均要编号。统计表栏数较多,主词、宾词均要编号。主词、计量单位按天干词语等标明,宾词按带括主词、计量单位按天干词语等标明,宾词按带括号数字编号。号数字编号。4.表中数字填写整齐,对准位数;数字为0或微小不计的要写“0”,缺省资料“.”表示,不应有数字的“”表示。5.统计表必须注明数字资料的计量单位;6.必要时加注说明和注解。7.统计表一般为“开口式”,矩形而非正方形,

27、中间的横线、竖线不一定要都有,做到外型美观。第四章 统计指标第一节 统计指标的相关概念 一、统计指标的 定义和作用 1.用来反映总体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名称和具体数值的统一体(有两种理解)。2.作用 是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记录工具和反映数量规律的手段;提供数量表现事实,是进行社会管理和研究的基本依据。二、统计指标体系 一个统计指标只能反映总体现象的某一侧面或某一阶段,要全面了解和研究总体现象,需要有多个相互联系统计指标,这些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就组成了统计指标体系。三、统计指标的特点 1.同质事物的可量性 2.量的综合性 四、统计指标的分类 1.按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

28、(说明外延规模):一般用绝对数表示;质量指标(内涵指标,说明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一般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往往要经过加工得到。2.按统计指标的作用和表现形式分 总量指标 反映总规模 相对指标 反映水平 平均指标 反映一般水平 标志变异指标 反映总体内个体差异第二节 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涵义和作用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最基本的综合指标。用绝对数表示,也称为统计绝对数、数量指标。起作用体现在:1.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2.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模、国情国力和生产建设成果,是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3.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29、1.按反映总体内容不同,分为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特定总体内单位总量只有一个,标志总量可以有多个。2.按反映总体现象的时间状态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其特点是:时期指标具有可加性,时点指标不可加;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反映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时点指标与时期长短没有关系;时期指标通过连续不断登记汇总取得,时点指标通过定期的一次性登记取得;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1.实物单位:按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点而采用的自然单位(人)、度量衡单位(米)、复合单位(千瓦.小时)、标准实物单位(吨标准煤)等。能反映产品的使用价值大小或现象的具体内容。2.价值单位:用货币(人民币、美元、港元等亿元、万元、千元、元

30、、角、分等)度量事物的计量单位。价值单位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能力,反映价值的大小。比较抽象,脱离物质内容。现行价格与不变价格。3.劳动时间单位:用劳动时间(工日、工时)来度量事物的数量。实物单位与货币单位要结合使用才能反映真实情况。四、总量指标的统计要求 1.明确的统计含义和科学的统计方法;确保时空口径、方法、计量单位的统一;2.计算实物指标要注意现象的同类性;同类事物才具有可加性;3.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方便汇总、对比、分析。第三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含义 是质量指标的一种表现形式。将两个互相联系的指标数值加以对比计算的一种比值。表现为相对数,如比重、比例、速度、程度、密度等。其计量

31、形式有复名数(人/平方千米)和无名数(倍数、系数、成数、百分数、百分点、千分数等)。二、相对指标的作用 1.为深入认识事物的发展质量与状况提供了基础;2.提供现象之间比较的基础。三、相对指标的种类 (一)同一总体内部之比 1.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对比 2.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 某段时期累计完成数与计划期全期计划数对比 3.结构相对指标 总体内部分总量与总体总量对比 4.比例相对指标 总体内甲部分与总体内乙部分对比 5.动态相对指标 同一总体同一指标不同时间上数值对比。注意:要理解含义,计算方法很简单,但要牢记。二、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 1.比较相对指标(p69)甲、乙

32、两个性质相同的指标做静态对比 2.强度相对指标 两个不同事物但相互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可分别用正指标和逆指标表示;注意:同样要理解含义,牢记计算方法。四、相对指标的统计要求 1.选择正确的对比基数 2.保持对比指标的可比性 3.注意与总量指标结合使用 第四节 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含义和特点 反映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又称统计平均数。其特点是:1.抽象性,掩盖了总体内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2.代表性,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一般水平,可代表总体;3.平均指标数值与总体大小变化无关。平均指标分为数值平均指标和位置平均指标。二、平均指标的作用 1.消除总体规模大小

33、不同带来的数量差异,使不同规模的总体具有可比性。2.可以反映同一总体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趋势。3.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4.可以进行数量上的推算和预测 5.可以对总量指标反映的情况进行补充说明 三、平均指标的计算 1.算数平均数 简单算术平均数 用于未分组资料的计算 加权算数平均数 用于分组资料的计算。权数具有权衡轻重的作用,反映对总体的影响程度,权数可用绝对数,也可用比重。对分组资料的计算,可用表上作业法完成。请牢记p74-75和p76例题的计算 2.调和平均数 各个标志值倒数的算数平均数的倒数。3.众数 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也能代表一般水平;4.中位数 按大小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也能代表

34、一般水平;四、计算平均指标的要求 1.在同质总体中计算平均数 2.选择合适的平均指标 第五节 标志变异指标 一、变异指标的含义 反映总体各单位某个标志值之间的差异程度的指标。平均数反映集中程度,变异指标反映离中趋势。其作用是:1.是衡量平均指标代表性的尺度;2.研究现象的稳定性;二、变异指标的计算 1.全距(极差)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2.平均差p80 是离差绝对值的算数平均数。先求离差的绝对值,后加总,再平均。3.方差和标准差 (差方均根)先求离差,后平方,再求平均数,为方差。最后方差开方为标准差。4.标准差系数 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也称离散系数;第五章 时间序列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

35、念 一、时间序列的定义 同一统计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成为时间序列,或称为动态数列,时间序列。其作用是:二、作用 1.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描述发展状态和结果;2.研究发展趋势和速度 3.探索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可对某些现象进行预测。如气温的四季变化有其周期性。4.对不同时间序列开展分析,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不同方面、不同区域进行比较。如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展速度对比,与其他国家对比,得出我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的结论。三、时间序列的分类 (一)总量指标时间序列 1.时期序列 时期指标排列 2.时点序列 时点指标排列 (二)相对指标时间序列 (三)平均指标时间序列 四

36、、时间序列的编制原则(一致性保证可比)1.所属时间长短或时间间隔最好一致 2.指标数所属的总体范围应该一致 3.指标的经济含义应该相同 4.指标数值的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一、发展水平 用a1,a2,a3,.an来表示 第一个指标a1为最初水平,an为最末水平;将两个时期的发展水平对比,比较基准用的发展水平称为基期水平,研究用的发展水平称为报告期水平。二、平均发展水平 (一)概念: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得到的平均数。称为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平均发展水平所平均的是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差异,代表某一时段的一般水平,根据时间序列求得;一般平

37、均数是平均的同一时间不同单位标志值的差异,体现在空间分布不同,根据变量数列求得。(二)总量指标时间序列的平均发展水平 1.时期指标时间序列的平均发展水平(加总除以时期项数平均)见p92例题5.3;2.时点指标平均发展水平 依靠两个时点之间一般水平和两个时点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 时间间隔相等的:分子首尾折半法,首尾两项折半与中间各项相加,分母为项数减1;见p92例题5.5;时间间隔不等的,以时间长度为权数。见p92例题5.4。大家应会计算序时平均数 (三)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时间序列的平均发展水平 相对指标、平均指标背后都隐藏着与之相适应的绝对数(往往是总量指标),应先分别求出分子分母的总量(p93

38、例题5.7),也可分别求出分子、分母的序时平均数(p94例题5.8),再对比。第三节 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 一、发展速度 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对比求得 1.定基发展速度 总速度,在较长时期内总的发展速度;特点是固定基期 2.环比发展速度 逐期发展速度,报告期与前一期水平之比,特点是一环扣一环对比。3.二者的关系: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特别注意不是连加的关系。二、增长速度 报告期增长量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发展速度-1=增长速度 1.定基增长速度 总增长速度 2.环比增长速度 注意: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之间没有数量上的直接关系,但可将之转换为发展速度后,求得数量关系。三、平均发

39、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用水平法(也称几何平均法),报告期发展水平预计其发展水平求出总速度,然后开(n-1)方。第六章 统计指数(重点)第一节 统计指数相关概念 一、统计指数(指数)的定义 广义:两个数值对比都是指数;狭义:两组有关联的数值对比形成的相对数称为指数。发展速度为速度指数,增长速度为增长指数,人口密度为密度指数等等,人均工资为收入指数。二、指数的分类 (一)按研究的对象不同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介于之间的还有类指数 总指数的计算有两种:综合指数法计算综合指数:两个总量指标对比求得的指数;对个体指数加权平均求得平均指数。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40、都是总指数,强调的计算方法,而不是分类。(二)按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 数量指标指数 测定数量指标的变动,反映外延变化,如销售量指数;质量指标指数 测定质量指标的变动,反映内含变化,如价格指数;(三)按对比场合不同 静态指数 固定时间,不同空间单位指标值对比 动态指数 固定空间,不同时间指标值对比 三、统计指数的作用 1.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2.分析发展变化中各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3.研究现象的长期趋势 4.对经济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和测定第二节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一、综合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一种形式,它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而形成的指数。当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

41、,将其中一个或一个因素固定下来,仅考察其中一个因素的影响,编制出来的指数叫综合指数。二、综合指数编制方法 1.明确“指数化指标”,是指待编制指数的那个指标;2.“同度量因素”:是媒介因素,通过这个因素可以对比或加总,即可度量。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要固定在报告期,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应固定在基期。(三)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1.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p105 由于个品种销售量不能直接相加,引入销售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同时也是权数),换算成销售额,即可对比了;这里要剔除价格变化的影响,因此要固定采用基期价格。2.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p105 由于各品种单价不能直接

42、相加,引入销售量作为同度量因素(同时也是权数),求得销售额,即可对比了;这里要剔除销售量变化的影响,因此要固定采用报告期的销售量。这里销售量的增长部分也受到价格变化的影响,所以应该固定使用报告期销售量。3.上述要求就一般而言,不绝对化,可依据实际情况变化。二、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一)平均指数定义 是总指数的另一种常见形式,一个体指数为基础,通过对个体指数加权平均求得的总指数。(二)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1.用综合指数变形权数编制 p108 方法是先对比求得个体指数,然后求加权平均数 2.用固定权数编制 PPI CPI指数采用这种方法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 若干个经济上相联系数

43、量上有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以上指数构成的一个整体。二、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 1.确定分析对象的影响因素 2.确定分析对象指标和影响指标并列出关系式;研究对象指标必须是影响因素指标的连乘积,如:商品销售额指数=商品价格指数商品销售量指数 3.建立指数体系及绝对增减量关系式 4.分析各因素变动对分析对象变动的影响 我们还是以上一节内容例题为例说明。第四节 常用统计指数 (大致了解,能听懂新闻里公布的消息)一、采购经理指数 固定权数,5个扩散指数,50为强弱分界点 二、国房景气指数 6个分类指数,100为临界值 三、企业景气和企业家信心指数 100为临界值 四、消费者信心指数 五、股价指数 综合指数基准

44、日为100点,成分指数基准日为1000点第七章 统计报告 一、统计报告 运用统计特有的计算和分析方法,以大量加工整理后的数据和文字资料为依据,对社会经济现象作定量定性分析,得出结论,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作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决策的依据而写出的书面分析报告。统计报告是统计工作的成果,体现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二、统计报告的作用 1.综合反映现状 2.发现问题,为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3.监督预定计划的实施 4.提升宏观决策、管理水平 5.预测未来 三、统计报告的特点 1.要具备科学性,揭示本质规律和数量关系,提出合理建议;2.要具备实用性,确保真实准确 3.专业性,用统计数据说

45、话,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具有说服力 4.时效性。四、统计报告的种类 以后的内容了解一下即可,不会考试写作统计报告的。统计基础知识总结: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根据统计的过程逐渐深入。第一章总论:讲统计的产生,引入统计学的几对基本概念,提出统计的过程。第二章统计调查:讲统计资料收集的方案、方法、方式,是统计工作起点。第三章统计整理:讲如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强调整理的主要方法就是统计分组和并通过统计表的方式来表现。第四章统计指标:统计分组的对象,统计表里面的内容都是各色各样的统计指标。本章教我们去认识形形色色的统计指标,了解他们的作用、特点和计算方法。第五章

46、时间序列:跟踪社会经济现象的发生发展的时间过程,学会怎么样去揭示事物发展的规模、水平和速度以及变化规律的重要手段。第六章统计指数:利用统计指数揭示影响事物变化各因素的方向和程度,开展因素分析。第七章统计报告:撰写统计报告,是将统计工作转化为高质量的统计成果。下篇 统计实务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 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依法实施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业务方案;是关于统计指标、统计表式样、统计对象、统计范围、调查方法、调查频率等统计制度方法要素的规范表述和统一规定,是政府统计部门对同级政府各部门、上级统计部门对下级统计部门关于统计工作的综合要求,具有

47、权威性和法规约束性。一、统计报表制度分类 (一)国家统计报表制度 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业务工作方案。1.三大周期性普查制度 人口普查 逢0年份开展,10年一次 经济普查 逢3、8年份开展,5年一次 农业普查 逢6年份开展,10年一次 2.经常性调查制度 定期、经常性、连续不断(按月、按季、按年)开展,层层上报、汇总直至国家统计局。3.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在一定时期内是持续或一次性实施,如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的调查。(二)部门统计调查制度 由国务院各部门实施的业务工作方案。满足部门管理需要的专业性调查。(三)地方统计调查制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部门实施的业务工作方案。二、统

48、计报表制度的管理机构(谁管理)政府统计机构统一管理和协调国家统计报表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地方统计调查制度。国家统计局负责管理和协调国家统计报表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省级政府统计机构单独或和有关部门制定的统计调查项目;省级政府统计机构管理和协调下级政府统计机构单独或和有关部门制定的统计调查项目;县级统计机构管理和协调同级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地方各类部门统计调查项目;三、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怎么管理)(一)管理原则(看一看)(二)事后监督 1.履行调查项目审批、备案手续 2.严格按照批准的方案实施,不得变更;3.未履行审批、本案手续的依法查处,责令停止,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四、统计报表制度的贯

49、彻实施 (一)普查制度 1.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设立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办公室设立在各级统计局;国务院各部门要设立相应的普查机构(组织保证)。2.地方各级聘用、抽调专业人员,负责培训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人员保障);3.清理核实普查对象,完善名录库的基础上,布置普查表,收集、审核、录入和上报普查资料;4.县级以上普查机构完成普查数据处理工作,建立普查数据库。5.逐级组织统一开展普查数据质量抽查工作,评估普查数据质量。(二)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上级逐级布置到下级,下级采用条块结合方式收集资料,在自下而上逐级上报。通常采取全面调查、概率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等方式。第二节 统计单位

50、 一、统计单位的概念 统计单位是构成国民经济的细胞。是若干标准化单位的统称,是指有一定活动场所,并从事一定生产活动的社会经济活动单位。统计单位是各项统计调查的基础,实际工作中建立了基本单位名录库备用,并不断地充实完善更新。统计单位由统计单位划分及具体处理办法规范。二、统计单位的划分 (一)法人单位 有权拥有资产、承担负债,并独立从事社会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交易)的组织。必须同时具备:1.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3.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社团法人和其他成员组织法人、其他法人。(二)产业活动单位 位于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