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8387475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PPTX 页数:99 大小:297.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pptx(9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环境管理的定义环境管理的定义环境管理的定义环境管理的定义 环境管理是环境管理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也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也就是说,环境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通就是说,环境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通过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教育的、科技的等手段来进过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教育的、科技的等手段来进行,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内容。行,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内容。”环境管理的目的环境管理的目的环境管理的目的环境管理的目的

2、人类必须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必须从宏观到人类必须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的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复被损害的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共同发展下去。和谐地共同发展下去。第1页/共99页环境与发展间的关系1 1、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是

3、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 1)环境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活动空间)环境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活动空间)环境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活动空间)环境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活动空间(2 2)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产出)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产出)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产出)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产出(3 3)环境提供了宝贵的污染物消纳力)环境提供了宝贵的污染物消纳力)环境提供了宝贵的污染物消纳力)环境提供了宝贵的污染物消纳力2 2、环境问题根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环境问题根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环境问题根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环境问题根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4、1 1)人类从环境过度索取各种自然资源)人类从环境过度索取各种自然资源)人类从环境过度索取各种自然资源)人类从环境过度索取各种自然资源(2 2)人类向环境过度排放各种污染物质)人类向环境过度排放各种污染物质)人类向环境过度排放各种污染物质)人类向环境过度排放各种污染物质(3 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人类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人类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人类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人类发展 第2页/共99页承接产业转移要注意什么?承接产业转移要注意什么?承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做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

5、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抓住历史性重大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第3页/共99页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1)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规范招商引资行为。(2)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产业承接发展重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

6、化发展,增强重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第4页/共99页(3)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强化污染防治,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承载能力。承接产业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更不能转移污染和落后。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良性竞争、互利共赢。第5页/共99页第二章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

7、论第一节第一节 系统论系统论 系统定义:系统定义:系统系统是具有是具有特定功能特定功能的、相互间的、相互间具有具有有机联系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体。系统论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系统的共同特征,用,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型,是具有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科学的一门新兴科学第6页/共99页2、要素、要素定义定义:要素指构成

8、系统的组成部分。要素指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如下: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如下:n n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系统是整体,要素是系统是整体,要素是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的组成部分;n n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系统支配和依赖要系统支配和依赖要素;素;n n相对性:相对性:系统和要素的区分是相对的系统和要素的区分是相对的第7页/共99页3、联系、联系定义:指一个要素的存在与变化同另一个要定义:指一个要素的存在与变化同另一个要素的存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素的存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也称为耦合。也称为耦合。联系可以分为两种:联系可以分为两种:(1)相干性联系)相干性联系整体

9、功能整体功能 (2)非相干性联系(如随机联系)非相干性联系(如随机联系)联系的内容: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联系的内容: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第8页/共99页4、环境、环境 定义定义:系统以外的部分称为系统的环境,它系统以外的部分称为系统的环境,它是存在于系统之外与系统发生作用的事物是存在于系统之外与系统发生作用的事物的总称,为系统提供物质、能量、信息或的总称,为系统提供物质、能量、信息或接受系统输出的物质、能量、信息。系统接受系统输出的物质、能量、信息。系统和系统环境的分界称为系统边界。和系统环境的分界称为系统边界。第9页/共99页系统论的主要观点系统论的主要观点n n (一)整体性观念(一)

10、整体性观念(一)整体性观念(一)整体性观念n n (二)相关性观念(二)相关性观念(二)相关性观念(二)相关性观念n n (三)结构性观念(三)结构性观念(三)结构性观念(三)结构性观念n n (四)层次性观念(四)层次性观念(四)层次性观念(四)层次性观念n n (五)动态性观念(五)动态性观念(五)动态性观念(五)动态性观念n n (六)目的性观念(六)目的性观念(六)目的性观念(六)目的性观念 n n (七)环境适应性观念(七)环境适应性观念(七)环境适应性观念(七)环境适应性观念第10页/共99页第二节 控制论一一一一、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基本概念:1 1 可能性空间可能性空间可能

11、性空间可能性空间 可能性空间可能性空间可能性空间可能性空间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面临的所有可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面临的所有可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面临的所有可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面临的所有可能情况的能情况的能情况的能情况的全体全体全体全体,即各种,即各种,即各种,即各种可能状态可能状态可能状态可能状态的的的的集合集合集合集合。2 2 控制控制控制控制 人们根据确定的目的,人们根据确定的目的,人们根据确定的目的,人们根据确定的目的,设法改变和创造条件设法改变和创造条件设法改变和创造条件设法改变和创造条件,对考察对象施加某种作用,使事物对考察对象施加某种作用,使事物对考察对象施加某种作用,使事物对考察

12、对象施加某种作用,使事物沿着可能性空间沿着可能性空间沿着可能性空间沿着可能性空间内某个确定方向或状态发展内某个确定方向或状态发展内某个确定方向或状态发展内某个确定方向或状态发展,这种作用就叫做,这种作用就叫做,这种作用就叫做,这种作用就叫做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能力控制能力控制能力控制能力是创造条件改变事物在可能性空间内是创造条件改变事物在可能性空间内是创造条件改变事物在可能性空间内是创造条件改变事物在可能性空间内的状态能力。的状态能力。的状态能力。的状态能力。第11页/共99页3 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系统的输入与输出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和影响叫做系统的输入;系环境对系统的作用和影响叫做系统的输入;

13、系统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叫做系统的输出。统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叫做系统的输出。4 反馈反馈 反馈反馈是指系统的是指系统的输出通过一定的通道输出通过一定的通道反送到输反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输入和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用系统活动的结果来调整系统下一步动过程。用系统活动的结果来调整系统下一步动作的方法,叫作的方法,叫反馈方法反馈方法,其特点是根据过去的,其特点是根据过去的情况来调整未来的操作行为情况来调整未来的操作行为。第12页/共99页 二、控制方式与控制系统二、控制方式与控制系统1 控制方式控制方式 所谓所谓所谓所谓控制控制控制控制就是施控者选择适当的控制

14、手段,作用于受就是施控者选择适当的控制手段,作用于受就是施控者选择适当的控制手段,作用于受就是施控者选择适当的控制手段,作用于受控者,以期引起或达到受控者的行为状态发生控者,以期引起或达到受控者的行为状态发生控者,以期引起或达到受控者的行为状态发生控者,以期引起或达到受控者的行为状态发生合乎目的的合乎目的的合乎目的的合乎目的的变化变化变化变化。控制论系统的两个基本要素控制论系统的两个基本要素控制论系统的两个基本要素控制论系统的两个基本要素:n n施控部分(控制部分)施控部分(控制部分)施控部分(控制部分)施控部分(控制部分)n n被控部分被控部分被控部分被控部分 控制方式分为以下三种:控制方式

15、分为以下三种:控制方式分为以下三种:控制方式分为以下三种:(1 1)简单控制()简单控制()简单控制()简单控制(2 2)补)补)补)补偿控制(偿控制(偿控制(偿控制(3 3)反馈控制)反馈控制)反馈控制)反馈控制第13页/共99页控制系统控制系统 施控部分是由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施控部分是由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环节环节按一按一定的方式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称之为定的方式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称之为“控控制系统制系统”。控制系统的环节:控制系统的环节:敏感环节、决策环节、执行环节、中间转敏感环节、决策环节、执行环节、中间转换环节换环节第14页/共99页第三节、三种生产理论概述第三节、三种生产理论概述 三种

16、生产三种生产1、物资生产物资生产 物资生产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物资生产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物资生产的效率和水平,取决于社会的物资生产的效率和水平,取决于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劳动技术装备,即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劳动技术装备,即经济组织结构、经济运行方式、经济规模、经济组织结构、经济运行方式、经济规模、科技水平、经济关系等。科技水平、经济关系等。考察物资生产的基本参量是:资源利用考察物资生产的基本参量是:资源利用率、社会生产力、产品流向比。率、社会生产力

17、、产品流向比。第15页/共99页 资源利用率:资源利用率:将从环境中索取的将从环境中索取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和从废弃物中取得的再生物和从废弃物中取得的再生物转化为产品的转化为产品的比例。比例。资源利用率资源利用率越高,表明在产出同等越高,表明在产出同等产品时从环境中索取的自然资源越少,向产品时从环境中索取的自然资源越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也越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也越少。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各种产品的总能社会生产各种产品的总能力。力。产品流向比:产品流向比:提供给人口生产的产品总提供给人口生产的产品总量和服务于环境生产的产品总量的比例。量和服务于环境生产的产品总量的比例。第16页/

18、共99页2、人口生产、人口生产 人类生存(对物质资料的消费)和生育、人类生存(对物质资料的消费)和生育、繁衍(人口再生产)的总过程。繁衍(人口再生产)的总过程。考察人口生产考察人口生产的基本参量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的基本参量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式。式。(1)人口数量)人口数量 在不以医疗技术克服死亡或控制生育的前在不以医疗技术克服死亡或控制生育的前提下,一定的生态环境所能支撑的最大人口数,提下,一定的生态环境所能支撑的最大人口数,称为称为环境的人口承载力或人口容量。环境的人口承载力或人口容量。国际人口生态学界国际人口生态学界将地球人口容量定义为在将地球人口容量定义为在不损害

19、生物圈以及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不损害生物圈以及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地球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下所能资源的条件下,地球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供养的最大人口数。第17页/共99页(2 2)消费方式)消费方式)消费方式)消费方式 消费方式中包含消费方式中包含消费方式中包含消费方式中包含消费水准、消费入口比、消费出口消费水准、消费入口比、消费出口消费水准、消费入口比、消费出口消费水准、消费入口比、消费出口比三比三比三比三个基本参量。个基本参量。个基本参量。个基本参量。消费水准消费水准消费水准消费水准:人均物质资料(生活资源和生活资料)消费量。:人均物质资料(生

20、活资源和生活资料)消费量。:人均物质资料(生活资源和生活资料)消费量。:人均物质资料(生活资源和生活资料)消费量。消费入口比消费入口比消费入口比消费入口比:个人生活消耗的物质资料中直接取自环境生:个人生活消耗的物质资料中直接取自环境生:个人生活消耗的物质资料中直接取自环境生:个人生活消耗的物质资料中直接取自环境生产的生活资源与取自物资生产的生活资料的数量比。产的生活资源与取自物资生产的生活资料的数量比。产的生活资源与取自物资生产的生活资料的数量比。产的生活资源与取自物资生产的生活资料的数量比。消费出口比消费出口比消费出口比消费出口比:物质经人口生产环节消费后消费再生物(回:物质经人口生产环节消

21、费后消费再生物(回:物质经人口生产环节消费后消费再生物(回:物质经人口生产环节消费后消费再生物(回用于物资生产部分)与消费废弃物(直接返回环境生产部用于物资生产部分)与消费废弃物(直接返回环境生产部用于物资生产部分)与消费废弃物(直接返回环境生产部用于物资生产部分)与消费废弃物(直接返回环境生产部分)的数量比。分)的数量比。分)的数量比。分)的数量比。第18页/共99页3 3、环境生产、环境生产、环境生产、环境生产 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物(生产和消费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物(生产和消费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物(生产和消费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物(生产和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

22、物)和产出各种自然资源(风景、森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产出各种自然资源(风景、森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产出各种自然资源(风景、森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产出各种自然资源(风景、森林、水源、矿藏等)的总过程。考察环境生产的基林、水源、矿藏等)的总过程。考察环境生产的基林、水源、矿藏等)的总过程。考察环境生产的基林、水源、矿藏等)的总过程。考察环境生产的基本参量是:污染消纳力、资源生产力。本参量是:污染消纳力、资源生产力。本参量是:污染消纳力、资源生产力。本参量是:污染消纳力、资源生产力。(3)人口素质)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涵盖人口素质涵盖人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文人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文化道德修养,它不但表现在人

23、参加物资生产和环化道德修养,它不但表现在人参加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的能力上,而且表现在调节自我生产和消境生产的能力上,而且表现在调节自我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能力上。费方式的能力上。第19页/共99页界面的定义:界面的定义:界面的定义:界面的定义: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或联系渠道。或联系渠道。或联系渠道。界面的基本特征:界面的基本特征:界面的基本特征:界面的基本特征:1 1 1 1、界面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发生作用

24、的产物,只存在、界面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发生作用的产物,只存在、界面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发生作用的产物,只存在、界面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发生作用的产物,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是相互发生作用的通道,为大家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是相互发生作用的通道,为大家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是相互发生作用的通道,为大家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是相互发生作用的通道,为大家所共有,在互不联系、互不发生作用的事物之间不存在界所共有,在互不联系、互不发生作用的事物之间不存在界所共有,在互不联系、互不发生作用的事物之间不存在界所共有,在互不联系、互不发生作用的事物之间不存在界面。面。面。面。2 2 2 2、界面是共有

25、的。来自相互作用的各个系统之间的物质、界面是共有的。来自相互作用的各个系统之间的物质、界面是共有的。来自相互作用的各个系统之间的物质、界面是共有的。来自相互作用的各个系统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界面上交汇,因此界面是各系统中流、能量流、信息流在界面上交汇,因此界面是各系统中流、能量流、信息流在界面上交汇,因此界面是各系统中流、能量流、信息流在界面上交汇,因此界面是各系统中最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界面的活动状态决定着最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界面的活动状态决定着最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界面的活动状态决定着最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界面的活动状态决定着各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

26、方向。各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方向。各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方向。各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方向。第四节 界面活动控制论第20页/共99页第五节生态和环境经济学理论一、生态经济学有关理论一、生态经济学有关理论(一)生态系统平衡理论(一)生态系统平衡理论1.生态系统的五大规律生态系统的五大规律(1 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2 2)物质循环转化的再生规律)物质循环转化的再生规律(3 3)物质输入输出的平衡规律,又称协调稳定)物质输入输出的平衡规律,又称协调稳定规律。规律。(4 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5 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环境资源的有

27、效极限规律第21页/共99页环境管理要符合生态规律环境管理要符合生态规律 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为管理企业活动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采取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第22页/共99页第七节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一、全过程

28、控制原则一、全过程控制原则 产品是联系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纽带,也是人与环产品是联系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纽带,也是人与环产品是联系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纽带,也是人与环产品是联系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纽带,也是人与环境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载体,对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境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载体,对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境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载体,对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境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载体,对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控制应当是环境管理的焦点。全过程控制应当是环境管理的焦点。全过程控制应当是环境管理的焦点。全过程控制应当是环境管理的焦点。二、双赢原则二、双赢原则 双赢原则要求在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双赢原则要求在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不可牺牲任

29、何一方,谋求实现既保护环境不可牺牲任何一方,谋求实现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经济的双赢结果。又发展经济的双赢结果。第23页/共99页第三章第三章 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管理的对象与职能环境管理的对象与职能一、环境管理的对象一、环境管理的对象一、环境管理的对象一、环境管理的对象 环境管理对象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各种行为,环境管理对象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各种行为,环境管理对象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各种行为,环境管理对象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各种行为,通过合理约束和正确引导消费、生产、决策行为,通过合理约束和正确引导消费、生产、决策行为,通过合理约束和正确引导消费、生产、决策行为,通过合理约束和

30、正确引导消费、生产、决策行为,谋求人类与环境的持续、和谐发展谋求人类与环境的持续、和谐发展谋求人类与环境的持续、和谐发展谋求人类与环境的持续、和谐发展第24页/共99页 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环境管理基本制度我国环境管理基本制度一、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一、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一、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一、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1 1、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 在在在在19831983年年年年1212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境保

31、护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环境保护”被确定为我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极大推动环境管理工作的发展。被确定为我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极大推动环境管理工作的发展。被确定为我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极大推动环境管理工作的发展。被确定为我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极大推动环境管理工作的发展。在在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确定我国环境保护的基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确定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是:本方针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2、“三十二字基本方针三十二字基本

32、方针”阶段阶段3、“三同步、三统一基本方针三同步、三统一基本方针”阶段阶段 在在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对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对“三十二字三十二字”基本方基本方针进行重大理论发展创新,提出针进行重大理论发展创新,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统一”这一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针。第25页/共99页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制定了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制定了“预防预防

33、为主为主”、“谁污染谁治理谁污染谁治理”,以及,以及强化环境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监督管理的三大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这三的三大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这三大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依据我国的国大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依据我国的国情,根据我国多年环保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情,根据我国多年环保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以强化环境管理为核心,以实现经济、社会以强化环境管理为核心,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战略为目的,走具有中国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战略为目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第26页/共99页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保护特殊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是国家为保护特

34、殊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是国家为保护特殊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是国家为保护特殊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生态系统而划定的区域,以及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迹等。生态系统而划定的区域,以及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迹等。生态系统而划定的区域,以及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迹等。生态系统而划定的区域,以及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迹等。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是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是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是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是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涵盖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涵盖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

35、沙、涵盖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涵盖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等重点生态功能。洪水调蓄等重点生态功能。洪水调蓄等重点生态功能。洪水调蓄等重点生态功能。流域水环境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是从全流域的视角,从整个流域环境生是从全流域的视角,从整个流域环境生是从全流域的视角,从整个流域环境生是从全流域的视角,从整个流域环境生态保护的统筹出发进行的整理与保护活动,包含了流域水态保护的统筹出发进行的整理与保护活动,包含了流域水态保护的统筹出发进行的整理与保护活动,包含了流域水态保护的统筹出发进行的整理与保护活动,包含了流域水资源

36、的调用、上下游总量控制、生态功能涵养等多方面。资源的调用、上下游总量控制、生态功能涵养等多方面。资源的调用、上下游总量控制、生态功能涵养等多方面。资源的调用、上下游总量控制、生态功能涵养等多方面。第27页/共99页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Assessment,EIA),又称环境质量的,又称环境质量的,又称环境质量的,又称环境质量的预断评价预断评价预断评价预断评价,是对拟议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政府决策是对拟议的建设项目

37、、区域开发计划、政府决策是对拟议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政府决策是对拟议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政府决策在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科学的在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科学的在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科学的在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科学的预测和评估,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预测和评估,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预测和评估,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预测和评估,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最大限度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大限度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大限度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大限度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第28页/共99页特

38、殊保护区:特殊保护区:特殊保护区:特殊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等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等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等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地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地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地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社会关注区:社会关注区:社会关注区:社会关注区:以

39、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区域;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区域;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区域;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区域;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民族意义的保护地。民族意义的保护地。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特征敏感区:特征敏感区:对某类或某几类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或生态影响对某类或某几类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或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区域,如: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

40、、水土流因子特别敏感区域,如: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资源性缺水地区;森林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资源性缺水地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湿地、珍稀动植物栖息地;鱼类等重要公园、地质公园;自然湿地、珍稀动植物栖息地;鱼类等重要水生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天然渔场,水生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天然渔场,水产增殖养殖区;天然林、热带雨林;封闭、半封闭海域,富水产增殖养殖区;天然林、热带雨林;封闭、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区等。营养化区等。环境敏感区第29页/共99页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新亮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

41、境影响评价法中的新亮点战略环评战略环评 所谓战略环评,是所谓战略环评,是“从源头和过程控制从源头和过程控制”战略思想的集中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政策、法规、规划、计划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体现,是对政策、法规、规划、计划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预测和科学评价,是采取预防措施或力,进行深入的分析预测和科学评价,是采取预防措施或者其他补救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战略环评中的者其他补救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战略环评中的规划环评规划环评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大进步。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大进步。规划环评规划环评 规划环评是指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宏观经济决策链的前端,通过对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分

42、析,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等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从而达到在开发建设活动源头预防环境问题的目的。第30页/共99页规划环评意义规划环评意义n n真正开始实现了真正开始实现了真正开始实现了真正开始实现了:从从从从微观到宏观微观到宏观微观到宏观微观到宏观,从,从,从,从尾部到源头尾部到源头尾部到源头尾部到源头,从,从,从,从枝节到枝节到枝节到枝节到主干主干主干主干,从,从,从,从操作到决策操作到决策操作到决策操作到决策的转变和飞跃,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转变和飞跃,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转变和飞跃,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转变和飞跃,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一次根本性改革。有了规划环评这项法律

43、制度,就可以的一次根本性改革。有了规划环评这项法律制度,就可以的一次根本性改革。有了规划环评这项法律制度,就可以的一次根本性改革。有了规划环评这项法律制度,就可以把把把把环境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之中环境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之中环境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之中环境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之中,就可以按照环境资源的就可以按照环境资源的就可以按照环境资源的就可以按照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容量承载能力和容量承载能力和容量承载能力和容量要求,对区域、流要求,对区域、流要求,对区域、流要求,对区域、流域、海域的重大域、海域的重大域、海域的重大域

44、、海域的重大开发活动开发活动开发活动开发活动、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提出、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提出、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提出、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以保证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向前发展。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以保证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向前发展。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以保证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向前发展。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以保证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向前发展。第31页/共99页一、规划环评注重分析规划中对环境资源的需求。一、规划环评注重分析规划中对环境资源的需求。一、规划环评注重分析规划中对环境资源的需求。一、规划环评注重分析规划中对环境资源的需求。环境战略资源包括能源资源、淡水资源、耕地资

45、源、矿产资源、环境战略资源包括能源资源、淡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环境战略资源包括能源资源、淡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环境战略资源包括能源资源、淡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必须通过规划环评来综合分析环境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物资源。必须通过规划环评来综合分析环境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物资源。必须通过规划环评来综合分析环境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物资源。必须通过规划环评来综合分析环境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设定开发强度的限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承载能力,设定开发强度的限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承载能力,设定开发强度的限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承载能力,设定开

46、发强度的限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二、规划环评最提倡开发活动全过程中的循环经济理念。二、规划环评最提倡开发活动全过程中的循环经济理念。二、规划环评最提倡开发活动全过程中的循环经济理念。二、规划环评最提倡开发活动全过程中的循环经济理念。通过规划环评,可以更全面更绿色地设计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通过规划环评,可以更全面更绿色地设计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通过规划环评,可以更全面更绿色地设计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通过规划环评,可以更全面更绿色地设计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缩短产业之间的链接缝隙,尽量使产业上下游结合起来,将上游产业缩短产业之间的链接缝隙,尽量使产业上下游结合起来,将上游产业缩

47、短产业之间的链接缝隙,尽量使产业上下游结合起来,将上游产业缩短产业之间的链接缝隙,尽量使产业上下游结合起来,将上游产业的的的的“废物废物废物废物”变成下游产业的原料。变成下游产业的原料。变成下游产业的原料。变成下游产业的原料。三三三三、规划环评能保证规划与环境政策、法规的协调性。规划环评能保证规划与环境政策、法规的协调性。规划环评能保证规划与环境政策、法规的协调性。规划环评能保证规划与环境政策、法规的协调性。通过规划环评能够搭建一个平台,将社会、环境和经济作为一个通过规划环评能够搭建一个平台,将社会、环境和经济作为一个通过规划环评能够搭建一个平台,将社会、环境和经济作为一个通过规划环评能够搭建

48、一个平台,将社会、环境和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综合性地考虑,强调各地和各部门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公平性和整体综合性地考虑,强调各地和各部门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公平性和整体综合性地考虑,强调各地和各部门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公平性和整体综合性地考虑,强调各地和各部门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公平性和均衡性,从而减少不同部门和地区间在资源环境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均衡性,从而减少不同部门和地区间在资源环境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均衡性,从而减少不同部门和地区间在资源环境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均衡性,从而减少不同部门和地区间在资源环境方面的矛盾和冲突,打破行业垄断和行政区划,对资源总量与环境容量进行优化配置,使打破行业垄断和行政区划,

49、对资源总量与环境容量进行优化配置,使打破行业垄断和行政区划,对资源总量与环境容量进行优化配置,使打破行业垄断和行政区划,对资源总量与环境容量进行优化配置,使资源分布和生态功能区域的划分更加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资源分布和生态功能区域的划分更加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资源分布和生态功能区域的划分更加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资源分布和生态功能区域的划分更加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规划环评的主要作用第32页/共99页四、规划环评会考虑规划区域内的环境累积影响。四、规划环评会考虑规划区域内的环境累积影响。四、规划环评会考虑规划区域内的环境累积影响。四、规划环评会考虑规划区域内的环境累积影响。通过规划环评,能够设定整

50、个区域的环境容量,能够限定区域内通过规划环评,能够设定整个区域的环境容量,能够限定区域内通过规划环评,能够设定整个区域的环境容量,能够限定区域内通过规划环评,能够设定整个区域的环境容量,能够限定区域内的排污总量,能够将区域经济发展规模控制在生态环境容量许可的范的排污总量,能够将区域经济发展规模控制在生态环境容量许可的范的排污总量,能够将区域经济发展规模控制在生态环境容量许可的范的排污总量,能够将区域经济发展规模控制在生态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围内。围内。围内。五、规划环评可以提升社会评价的高度。五、规划环评可以提升社会评价的高度。五、规划环评可以提升社会评价的高度。五、规划环评可以提升社会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