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里药1学习教程.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里药1学习教程.pptx(5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目的要求掌握温里药在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与使用注意方面的共性,以及常用温里药的分类归属。熟悉散寒止痛、回阳救逆等有关功效术语的含义。了解温里药的含义。第1页/共59页目的要求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熟悉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花椒的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及特殊的使用注意。了解胡椒、荜澄茄、荜茇的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第2页/共59页含 义 以温里祛寒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第3页/共59页功效与主治 温里药具有温里祛寒的功效。所谓温里祛寒,就是通过药物辛热之性,温暖脏腑,祛散在里
2、的寒邪,以治疗各种里寒证的作用。因其归经不同,分别有温脾、温胃、温肾、暖肝、温心、温肺、温通经脉等多种功效方面。第4页/共59页功效与主治 部分药还分别兼有助阳、回阳、止痛等功效。主要适用于里寒证、阳气不足证及亡阳证。第5页/共59页性能特点 味辛,具补阳功效的兼甘味;性温热。因本类药多具有温中散寒之功,故多归脾、胃经;又能温肾、暖肝、温心、温肺者,也归肾、肝、心、肺经。为升浮之药。部分药物,如附子、吴茱萸具有毒性。第6页/共59页配伍应用 根据不同证候进行适当的配伍。外寒内侵,而表寒未解者,配伍发散风寒药;兼见气滞者,常与行气药配伍;兼见血瘀者,与活血祛瘀药配伍;寒湿内阻者,与化湿或燥湿药配
3、伍;寒凝疼痛较甚者,应与止痛药同用;虚寒相兼,与补阳药配伍;阳虚气脱者,与大补元气药配伍。第7页/共59页用法及使用注意1.多为辛温燥烈之品,易耗伤阴液,动火助热,故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2.炎热气候宜慎用;3.辛温燥烈之品,易助胎热,故孕妇慎用;4.有毒药物,注意其炮制、剂量及用法。第8页/共59页附 子性能: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第9页/共59页附子原植物及其药材第10页/共59页应 用1.亡阳证 回阳救逆要药,常与干姜配伍。2.阳虚证 肾脾心等多种阳虚证皆可用。3.寒凝疼痛 散寒止痛作用较强,常用药。尤善于治疗寒痹痛剧者。第11
4、页/共59页用法用量 煎服,315g。内服须炮制,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感为度。第12页/共59页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燥烈,易伤阴助火,故热证、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同用。(十八反)第13页/共59页干 姜性能: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第14页/共59页干姜原植物及其药材第15页/共59页应 用1.脾胃寒证 外寒内侵、阳气不足的寒证均宜选用。2.亡阳证 常与附子相须为用,增强作用,并降低附子毒性。3.寒饮咳喘 小青龙汤。第16页/共59页用法用量 煎服,310g。第17页/共59页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燥烈,阴虚内热
5、、血热妄行者忌用。第18页/共59页肉 桂性能: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第19页/共59页肉桂原植物及其药材第20页/共59页应 用1.阳虚证 补火助阳要药,适用于肾脾心等多种阳虚证。常与附子相须为用。2.里寒证及寒凝疼痛证 治疗寒凝诸痛良药。3.寒凝血瘀证 妇科各种瘀滞证、跌打损伤等。此外,能温运阳气,有鼓舞气血生长的功能。若久病体虚,气血不足,与人参、当归等益气补血药配伍,能增加补气补血之功。第21页/共59页用法用量 煎服,15g,宜后下或开水泡服;研末冲服,每次12g。第22页/共59页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耗阴动血,故阴虚火旺、血热出血者忌用
6、;孕妇慎用。不宜与赤石脂同用(十九畏)。第23页/共59页吴 茱 萸性能: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功效:散寒止痛,(疏肝),温中止呕,燥湿止泻。第24页/共59页吴茱萸原植物及其药材第25页/共59页应 用1.寒凝疼痛证 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2.胃寒呕吐、呃逆证 肝郁化火,肝火犯胃,或胃中有热,胃失和降,呕吐吞酸,可与黄连配伍同用左金丸。3.虚寒泄泻 寒湿泄泻,或脾肾虚寒的五更泄泻。此外,用于湿疹、湿疮,外用有燥湿止痒作用。第26页/共59页用法用量 煎服,1.54.5g。外用适量。第27页/共59页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第28
7、页/共59页小 茴 香性能:辛,温。归肝、肾、脾、胃经。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中。第29页/共59页小茴香原植物及其药材第30页/共59页应 用1.疝气痛 寒疝疼痛之要药。可单用或与吴茱萸、乌药、青皮、木香等行气散寒止痛药配伍。也可用于肝经受寒,少腹冷痛,或冲任虚寒,气滞血瘀的痛经。2.中焦虚寒,气滞腹痛 此外,本品炒热布包温熨痛处,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第31页/共59页用法用量 煎服,36g。外用适量。第32页/共59页丁 香性能:辛,温。归脾、胃、肺、肾经。功效: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第33页/共59页丁香原植物及其药材第34页/共59页应 用1.胃寒呕吐、呃逆 为治胃寒呕吐、呃
8、逆之要药。2.胃寒脘腹冷痛 与吴茱萸、肉桂、砂仁等温中行气止痛药配伍。3.肾虚阳痿,宫冷 与淫羊藿、巴戟天、附子等补肾壮阳药同用。第35页/共59页用法用量 煎服,13g。第36页/共59页使用注意 不宜与郁金同用(十九畏)。第37页/共59页高 良 姜性能:辛,温。归脾、胃经。功效:散寒止痛,温中止呕。第38页/共59页高良姜原植物及其药材第39页/共59页应 用1.胃寒腹痛 可单用,也可与干姜相须为用。2.胃寒呕吐第40页/共59页用法用量 煎服,36g;研末服,每次3g。第41页/共59页胡 椒性能:辛,热。归脾、胃、大肠经。功效:温中散寒,止痛。第42页/共59页胡椒原植物及其药材第4
9、3页/共59页应 用1.寒凝腹痛 可单用;也可与高良姜、荜茇等温中止痛药同用。2.中寒呕吐、泄泻 温暖脾胃以止呕止泻。脾胃虚寒泄泻,可单用研末敷贴脐部。此外,作调味品有开胃进食之功。第44页/共59页用法用量 煎服,24g;研末服,每次0.61.5g。外用适量。第45页/共59页花 椒性能:辛,温。归脾、胃经。功效:温中止痛,驱蛔虫;外用燥湿、杀虫止痒。第46页/共59页花椒原植物及其药材第47页/共59页应 用1.中寒腹痛,吐泻 善于止痛,且能燥湿止泻。2.虫积腹痛3.湿疹瘙痒,阴痒 外用。第48页/共59页用法用量 煎服,36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第49页/共59页荜 茇性能:辛,热。归
10、脾、胃、大肠经。功效:温中散寒,止痛,止呕。第50页/共59页荜茇原植物及其药材第51页/共59页应 用1.胃寒腹痛 可单用;也可与高良姜、干姜、肉桂等温中止痛药同用。2.脾胃受寒之呕吐,呃逆,泄泻 温暖脾胃以止呕止泻。此外,本品配胡椒研末,填塞龋齿,可止痛。第52页/共59页用法用量 煎服,1.53g。外用适量。第53页/共59页荜 澄 茄性能:辛,温。归脾、胃、肾、膀胱经。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止呕。第54页/共59页荜澄茄原植物及其药材第55页/共59页应 用1.胃寒腹痛 可单用;也可与高良姜、木香、肉桂等温中止痛药同用。2.胃寒呕吐、呃逆 温暖脾胃以止呕止泻。3.寒疝腹痛 多与吴茱萸、香附、乌药等温里散寒、行气止痛药同用。既能温肾,又能散膀胱之寒。可用于下焦虚寒之小便不利,或寒湿郁滞之小便浑浊。第56页/共59页用法用量 煎服,25g。第57页/共59页温里药复习题1.1.附子、肉桂均为补火助阳之品,常相须为用,二药在功效、主治上有何不同?2.2.比较生姜与干姜在性能与功效方面的异同。3.3.简述吴茱萸的功效与主治病证。第58页/共59页感谢您的观看。第59页/共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