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达标名校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押题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部分区达标名校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押题试卷含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人类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月球背面着陆。在月球广泛分布的岩石中,蕴藏着丰富的钛、镍等矿产。元素周期表中钛、镍两种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对图中信息解释不正确的是A钛、镍均属于金属元素B钛原子核内中子数
2、为22C镍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D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2下列有关营养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B淀粉与碘作用呈蓝色C常温下油脂都呈液态D青菜中富含蛋白质3人体健康离不开化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氧、碳、氢、氮、钠、铁是人体所需的常量元素B氨基酸在人体内和酶反应可以转化为尿素,水,二氧化碳,同时为人体提供能量C维生素有20多种,多数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其中纤维素对人体的消化有特殊作用D农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如呼吸,饮水,食物等4图像不能正确反应其变化过程的是A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B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C 比较氯酸钾中有无二氧化锰的反应情况D向氢氧
3、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5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序号 混合物(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或方法AFe 粉(Cu)CuSO4 溶液BNaCl (沙子)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CNa2SO4 溶液( Na2CO3)过量稀盐酸D除去KCl溶液中少量CuCl2滴加NaOH溶液,至不再生成沉淀,过滤AABBCCDD6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选项宏观事实微观解释A塑料带很难被拉断分子之间有引力B水结冰后不再流动分子停止了运动C切洋葱时眼睛被熏得直流泪分子在不停运动D水很难被压缩分子之间有斥力AABBCCDD7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不能达到
4、实验目的的是编号ABCD实验设计实验目的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探究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反应AABBCCDD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氢气是清洁能源B滥用化肥农药会造成水体污染C钢和塑料都是有机合成材料D水和无机盐都是重要的营养物质9下列物品主要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A塑料保鲜盒B蚕丝围巾C大理石地砖D陶瓷花盆10质量相等的金属镁和铝分别加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两份稀硫酸中,反应完毕后,金属均有剩余。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反应后溶液质量相等B铝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大C镁产生的氢气质量大D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11善于归纳和总结是科学学习
5、的良好习惯。小明把与数字“三”有关的部分化学知识进行如下表所示的归纳与小结,其中错误的是知识内容小结A能还原氧化铜的三种物质木炭、氢气、一氧化碳B空气中常见的三种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C自然界的三种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D生活中用得最多的三种有机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塑料和合成橡胶AABBCCDD12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ACO2 + 2NaOH Na2CO3 + H2OBNa2CO3 + CaCl2 CaCO3 + 2NaClCAl + CuSO4 AlSO4 + CuDH2SO4 + BaCl2 BaSO4 + 2HCl13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每年6月26日是国际禁毒
6、日,毒品冰毒的化学式为C10H15N,下列关于冰毒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物质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0:15:1B该物质是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C该物质由10个碳原子、15个氢原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D该物质充分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14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测溶液pHB过滤C稀释浓硫酸D量取9.3mL液体15下列符号中,能表示两个氢分子的是()A2HBH 2C2H 2D2H2O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湛江美食节的一些设计理念体现了“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用“活性炭+超滤膜+紫外线”组合工艺获得直饮水。其中活性炭起 作用。某餐厅制作美食用到的下列食物中,富
7、含蛋白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使用的电动观光车,有效减少了CO2、SO2、CO等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中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是 ,会造成酸雨的是 。美食节的举办,让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生活。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节约使用天然气 B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C分类处理生活垃圾 D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少开车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8分)NaOH易与CO2反应而变质。小华看见实验台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对其成分进行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如图。NaOH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图中,操作的名称是_。根据如图实验现象判断,该NaOH_(填“未”或“已”)变质。操作加入过量CaC
8、l2溶液的目的是_。若测得E的pH7,则A的成分是_(填化学式)18(8分)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_。t1时,完全溶解5g丙物质至少需要水_g。t2时,将20g甲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是甲的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可以用图中_点(填“a”“b”或“c”)表示。将甲、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A 都是饱和溶液 B 溶剂质量:甲丙C 析出固体质量:甲丙 D 溶质质量分数:甲丙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8分)发酵粉是制作馒头、糕点等食品的常见
9、蓬松剂。某兴趣小组拟对发酵粉的化学成分进行实验探究。查阅资料发酵粉一般含有NH4HCO3、NaHCO3、 明矾KAI(SO4)212H2O中的二种;已知反应: ;明矾溶于水后可解离出硫酸根离子。提出假设假设1:有NH4HCO3和NaHCO3;假设2:有NaHCO3和明矾;假设3:有_和明矾。实验方案 .问题讨论(1)步骤的操作是在研钵中把发酵粉和熟石灰混合、研磨,现象A没有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说明发酵粉中一定不含有_(写名称) ;(2)步骤中生成了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实验方案中,设计实验步骤的目的是_;如果现象B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加入的试剂X为_。拓展延伸碳
10、酸钠和碳酸氢钠都可作为蓬松剂。为了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白色固体,设计了不同的方法做了以下实验,如下图所示:(1)图I、II所示实验方案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填装置序号)_;(2)写出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_与实验相比,实验IV除了能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还能得出的结论_;为了得出该结论,在试管B中装入的固体最好是_。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B【解析】A、钛、镍元素的名称均带金字旁,所以两种元素均属于金属元素,选项正确;B、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所以钛原子核内中子数不是22,选项错误;C、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所以镍原
11、子核外电子数为28,选项正确;D、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信息下方的数字就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则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选项正确,故选B。【点睛】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2、B【解析】A. 葡萄糖是有机低分子化合物,错误;B.淀粉与碘作用呈蓝色,正确;C. 常温下植物油脂呈液态,动物油脂呈固态,错误;D、青菜中富含有维生素,错误。故选B。3、D【解析】A、铁是微量元素,故A不正确;B、氨基酸在人体内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和氧气反应可以转化为尿素,水,二氧化碳,同时为人体提供能量,故B不正确;C、维生素有20多种,它们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作用,多数不能
12、在人体内合成,纤维素不是维生素,故C不正确;D、农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如呼吸,饮水,食物等,故D正确。故选D。4、C【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反应前后镁元素的质量不变,故A图像能正确反应其变化过程;B、水通电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为1:2,故B图像能正确反应其变化过程;C、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没有影响,二氧化锰加快了氯酸钾的分解速率,但是生成的氧气的质量是相等的,故C图像不能正确反应其变化过程;D、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过程中,溶液的碱性减弱,pH变小,但是始终大于7,故D图像能正确反应其变化过程。故选C。【点睛】本题是一
13、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5、B【解析】序号 混合物(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或方法AFe 粉(Cu)CuSO4 溶液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不是除去铜,而是生成了铜,故A错误;BNaCl (沙子)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沙子不溶于水,故B正确;CNa2SO4 溶液( Na2CO3)过量稀盐酸与Na2CO3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C错误;D除去KCl溶液中少量CuCl2滴加NaOH溶液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至不再生成沉淀,过滤,增添
14、了氯化钠,故D错误。点睛除杂原则杂质尽量除净,在除去一种杂质的同时不应增添新的杂质,在除去杂质的同时,非杂物质不应过多消耗,但质量可以增加。6、B【解析】A、塑料带很难被拉断,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正确;B、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不受温度的限制,结冰后水分子仍然在不断运动,错误;C、切洋葱时眼睛被熏得直流泪,是因为洋葱中的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进入人们的眼睛中,正确;D、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有斥力,正确。故选B。7、D【解析】B、可燃物燃烧的必要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据此分析;C、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分析;D、CO2+H2O=H2CO3,
15、CO2+NaOH=Na2CO3+H2O,据此分析。【详解】A、将等量的蔗糖分别放入盛有等体积水、植物油的试管中,一段时间后,观察试管内剩余固体的量,可以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该实验中,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而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由此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红磷均与氧气接触了,且所处温度相同,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红磷的着火点,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因此该实验可以达到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的目的,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两支试管中的铁钉均与空气接触了,空气中含有氧气,左侧试管中含有水,右侧试管中没
16、有水,一段时间后,左侧试管中的铁钉发生明显锈蚀,而右侧试管中的铁钉几乎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该实验可以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是铁必须与水接触,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反应,而氢氧化钠溶液中也含有水,且两支瓶子均为玻璃瓶,若瓶内的二氧化碳气体被消耗,瓶子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因此该实验中无明显现象,所以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控制变量法的核心是设置单一变量,不同实验组之间进行对照,以此得出该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8、C【解析】A、氢气燃烧后只能产生水,没有任务污染,属于清洁能源;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滥用化肥农、药会造成水体污染,影响生态环境;故
17、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钢是铁和碳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D、水和无机盐都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9、A【解析】有机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详解】A、塑料属于合成材料,故A正确;B、蚕丝围巾属于天然材料,故B不正确;C、大理石地砖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C不正确;D、陶瓷花盆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D不正确。故选A。10、D【解析】将质量相等的金属镁和铝分别加入质量相等、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的两份稀硫酸中,反应完毕后,金属均有剩余,说明硫酸全部参加反应,溶液的溶质由硫酸变为硫酸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消耗相同质量的硫酸,生成硫酸镁
18、和硫酸铝的质量比为120114,所以镁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大,两种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的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故选D。【点睛】常见金属:锌、铁、镁、铝,当它们的质量相同时,与足量酸反应后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铝、镁、铁、锌。11、B【解析】A、常用作还原金属氧化物的三种物质是:木炭、氢气和一氧化碳,选项A正确;B、空气中常见的三种有害气体是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不是有毒气体,能形成温室效应,选项B不正确;C、自然界的三种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和天然气,选项C正确;D、生活中用得最多的三种有机合成材料是:合成纤维、塑料和合成橡胶,选项D正确。故选B。12、C【解析】A、二氧化碳和氢
19、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物质化学式、配平都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物质化学式、配平、沉淀符号都正确,故不符合题意;C、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Al2(SO4)3和铜,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Al + 3CuSO4 Al2(SO4)3 +3 Cu,故符合题意;D、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氢,反应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且化学式、配平、沉淀符号都正确,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二是化学反应条件是否正确;三是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四是判断是否正确使用“” “”。13
20、、B【解析】A、冰毒中的C、H、N元素的质量比=(1210):(115):14=120:15:14,错误;B、根据冰毒的化学式可知,冰毒有C、H、N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正确;C、根据冰毒的化学式可知,一个冰毒分子由10个碳原子、1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构成,错误;D、根据冰毒的化学式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充分燃烧除额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还应生成含有氮元素的物质,错误。故选B。14、C【解析】A、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pH试纸不能直接插入待测溶液中,会污染待测溶液,故错误;B、该过滤装置中缺少玻璃棒的引流,故错误;C、稀释浓硫酸的方法是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的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
21、的搅拌,故正确;D、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故错误。故选C。15、C【解析】A. 2H表示两个氢原子;B. H 2表示一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C. 2H 2 表示两个氢分子;D. 2H2O表示两个水分子。故选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1)吸附 (2)C (3)CO2 SO2 (4)B【解析】试题分析:(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用“活性炭+超滤膜+紫外线”组合工艺获得直饮水。其中活性炭起吸附作用(2)动物肌肉、鸡蛋、牛奶都富含蛋白质,故选C(3)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是CO2;会造成酸雨的气体是:SO2(4)一次性木筷要砍伐树木不符合“低碳生活
22、”理念,故选B考点:活性炭的吸附性,蛋白质的食物来源,温室效应和酸雨,低碳生活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2NaOH+CO2Na2CO3+H2O 溶解 已 检验并且除去碳酸钠 NaOH、Na2CO3 【解析】(1)NaOH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2)图中,操作的名称是溶解。(3)根据如图实验现象判断,加入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该NaOH已变质。(4)操作加入过量CaCl2溶液的目的是检验并且除去碳酸钠。(5)若测得E的pH7,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则A的成分是NaOH Na2CO3。故填:2NaOH+CO
23、2Na2CO3+H2O;溶解;已;检验并且除去碳酸钠;NaOH Na2CO3。【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及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现象是解题关键。18、乙甲=丙 25 不饱和 b ABD 【解析】(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乙甲=丙;(2)t1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是2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丙物质20g,所以完全溶解5g丙物质至少需要25g水;(3)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甲物质50g,所以将20g甲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是甲的不饱和溶液,可以用图中b点表示;(4)A、丙的溶解度随
24、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其饱和溶液降温变为不饱和溶液,错误;B、降温后两溶液中水的质量不变,与降温前相等,由于没有明确原饱和溶液的质量,所以无法比较其中水的质量,错误;C、由于降温后甲有固体析出,而丙无固体析出,正确;D、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甲降温后是t1时的饱和溶液,而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2时丙的溶解度,所以溶质质量分数甲丙,错误。故选ABD。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NH4HCO3 碳酸氢铵 检验发酵粉中是否有明矾 BaCl2等含钡离子的盐溶液 II 碳酸钠的热稳定性强于碳酸氢钠(碳酸氢钠比碳酸钠易受热分解等) NaHCO3 【解
25、析】提出假设发酵粉一般含有NH4HCO3、NaHCO3、明矾KAl(SO4)212H2O中的两种,有三种组合方式:NH4HCO3和 NaHCO3;NaHCO3和明矾;NH4HCO3和 明矾;故假设3有NH4HCO3和 明矾;问题讨论(1)碳酸氢铵和熟石灰混合研磨能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步骤的操作是在研钵中把发酵粉和熟石灰混合、研磨,现象A没有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说明发酵粉中一定不含有NH4HCO3;(2)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实验方案中,设计实验步骤的目的是检验酵粉中是否含有明矾;如果现象B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
26、成,则加入的试剂X为氯化钡(或硝酸钡);拓展延伸(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这浑浊,故不能达到目的;相同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碳酸氢钠比碳酸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多,在中,气球大的是碳酸氢钠,气球小的是碳酸钠,故能达到目的;(2)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H2O+CaCO3;与实验相比,实验除了能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还能得出的结论:碳酸钠的热稳定性强于碳酸氢钠;为了得出该结论,在试管B中装入的固体最好是碳酸氢钠。故答案为:提出假设NH4HCO3;问题讨论(1)碳酸氢铵;(2)NaHCO3+HCl=NaCl+H2O+CO2检验发酵粉中是否有明矾;氯化钡(或硝酸钡);拓展延伸(1);(2)CO2+Ca(OH)2=H2O+CaCO3;碳酸钠的热稳定性强于碳酸氢钠;NaHCO3。【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