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fs控股公司基于集团erp系统提升集中管控与营运能力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设计---fs控股公司基于集团erp系统提升集中管控与营运能力案例分析.doc(6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摘要21世纪全球电子化的趋势使企业的竞争力从有形制造力转向无形信息科技的基础建设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大量进入企业制造管理领域,使企业制造过程组织更趋柔性化和高效化,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联的先进管理技术一一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以下简称ERP)应运而生。ERP作为企业管理者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一种先进工具,能够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和优化,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集成整合,合理有效地配置企业资源,降低成本,加快企业对于市场的反应速度,从而集中管控与营运能力以及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投资ERP系统,以改善企业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理念与做法,正逐渐得到中国政
2、府和企业的认同。中国信息产业部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企业大力开展ERP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并把企业信息化建设列为国债贴息重点支持专项,对ERP投资给予资金政策支持。根据CCID的统计,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实施ERP投资额逐年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5. 7亿元开始,到2005年底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了5-6倍,并且预测未来五年中国企业ERP投资将以20. 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本文以FS控股公司为例,借助ERP系统,搭建管控平台,有效解决公司内部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存在“信息孤岛”、财务的业务分离,难以从价值的角度实现对业务的实时管控等弊端。关键词:集中管
3、控、ERP系统、营运能力AbstractGlobal electronics trend of the 21st century so tha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from manufacturing power steering on tangible intangibl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uters poured into the manufacturing en
4、terprise management, enterprise manufacturing process so that organizations become more flexible and efficient, and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dvanced management techniques one by one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ERP) emerged. ERP as a business manager to solve
5、the problem of an advanced business management tool, able to standardize business processes and optimize enterprise logistics, capital flow and information flow integration integration, rational and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corporate resources, reduce costs and accelerate for the reaction speed enter
6、prise market, thus centralized control and oper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improv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in the market. Investment ERP system to improve enterprise management level, so a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competitiveness is gradually being Chi
7、nese government and corporate identity. Chinese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the State Economic and Trade Commission jointly issued the Guiding Opinions 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requires companies to vigorously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
8、ication of ERP systems and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key support for the special bond discount, right ERP investment policy to give financial support. According to CCID statistics,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ERP investment in fast-growing year by year, from 570 mi
9、llion yuan in 2000 began to rapidly expand the scale of investment by the end of 2005 the 5-6 times, and predict the next five years China Enterprise ERP investment will be 20.7% CAGR growth. In this paper, A Holding Group, for example, with the ERP system, build management and control platform, an
10、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in the company, the existence of islands of information, the separa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s,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real-time control of the busi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value of such problems .Keywords: central
11、ized control, ERP systems, operating capacity摘要IAbstractII第一章 绪论1一、研究背景和意义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目的3二、国内外研究综述3(一)国外研究现状3(二)国内研究现状6三、研究框架8第二章 集团管控与集团信息化理论10一、集团公司相关概念10(一)国外关于企业集团定义10(二)我国企业集团发展历程11(三)我国企业集团的形成模式12三、企业管控相关理论13(一)战略管理13(二)文化管理13(三)人力资源管理13(四)无形资产管理14(五)财务管理14(六)绩效管理15四、集团管控信息化理论16(一)集团管控信息化平台架
12、构模型16(二)集团管控信息化平台研究16第三章 FS控股公司管控现状分析20一、FS控股公司20二、FS控股公司管控的问题20三、FS控股公司管控问题的成因21四、FS控股公司管控优化思路22第四章 FS控股公司集团管控建设方案24一、战略管控信息化平台建设24(一)投资管理信息化建设24(二)全面预算信息化建设25二、财务管控信息化建设27(一)集中财务管控平台建设27(二)财务信息化管控平台建设27(三)资金集中管控平台建设28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31(一)整体需求分析及解决方案31(二)需要进行整理及梳理的工作33四、经营管控信息化平台建设38(一)物资采购管理38(二)FS
13、控股公司ERP信息集成的关键39(三)FS控股公司跚的信息集成平台39第五章FS控股公司集团管控信息化平台建设效果41一、战略管控应用价值41(一)各板块不同模式下的战略管控41(二)打造横向战略,加强协同效应42二、财务管控应用价值42(一)强化资金管理42(二)加强财务与业务间的协同43(三)全面预算管理43三、人力资源管控应用价值45(二)强化内部培训机制46(三)建立集团人才库47四、经营管控应用价值48(一)经营管控管理48(二)创建品牌体系48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50一、结论50二、局限与不足51参考文献:53致谢56V第一章 绪论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自从Gartner
14、Group的L.Wylie于1990年提出ERP概念(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以来,ERP己成为当今全球应用最广、功能最为先进的企业管理系统。中国对外开放大门敞开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而这高速的发展与我国信息产业技术的提高是分不开的,ERP系统己被业界公认为是当今企业构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最优选择。通过投资ERP系统,来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理念与做法,正逐渐得到中国政府和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同与支持。我国政府也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的战略决策。2002年,信息产业部和国家经贸委
15、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即“要求企业大力开展ERP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并把企业信息化建设列为国债贴息重点支持专项,对ERP投资给予资金政策支持。”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hina Center for工nformation工ndustry Development)的统计,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实施ERP投资额呈现出逐年快速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5.7亿元开始,到2005年底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了5-6倍,并且预测未来五年中国企业ERP投资将以20.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近年来,ERP实施对于企业绩效问题影响的研究,己成为国内外会计、营运和战略等诸多领域学者关注
16、的热点。ERP是一项高成本高风险项目,而其应用效果如何、能否真正显著改善企业业绩则一直是业界争议的焦点问题。因此,从营运绩效的角度来探讨ERP实施对企业营运能力影响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ERP在中国发展的时期,也正是我国市场经济形成阶段,此时我国还没有符合市场经济体系的比较完善的社会制度。诸如变革内部流程、共享数据信息、加强基础管理等多重任务,是大多数企业面临的主要难题。就企业的内部管理而言,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缺乏科学管理的基础管理数据,不少企业即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也没有反应资金流向的月度管理报表,业务流程也相当混乱,在这种状况下不论是业务数据共享、经营数据分析还是系统集成,都是企业不能实现的
17、,而就在这种实施背景之下,由于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等成本,却又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所以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这也就是传说中的著名的“IT生产率悖论”。伴随ERP实施的失败,其质疑声也越来越大,此时,人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实施ERP的必要性。这给正在实施或正打算要实施的企业带下了不可估量的冲击。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被定位为一个创新型的经营战略,由于ERP系统的实施不仅包括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即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支持流程重组,最佳经营实践,还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作。ERP系统应用的优势就在于它代替了很多复杂性的手工作业,
18、使得工作流程标准化,协作化和自动化,同时还能够及时准确地完成数据更新,为数据分析节约了时间。因此,实施ERP系统的企业希望通过该技术能给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带来提高,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公司的业绩。但ERP的投入成本是相当高的,其实施效果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甚至是生存问题,到底ERP系统实施的效果能否让人们如愿以偿,达到当初设计它的目的,ERP系统的实施对我国企业的业绩是否存在正向的和持久性的影响,乃是众多企业家和学者心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制造资源计划(MRP II仅仅包括制造资源,不包括面向供需链管理思想,无法满足企业对资源全面管理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ERP产生了。以往关于ER
19、P的研究都是将重点放在套装软件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采用和执行上,而忽视了ERP在实施过程中伴随着高回报特点而产生的高风险性,其实施风险贯彻于实施的全过程,随时都有可能使企业的实施应用失败,这将给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所以说ERP的实施应用不仅是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当前,对ERP实施的关键问题的实证研究还不是很多,回顾国内关于ERP与企业业绩影响的文章,我们会发现目前主要是从盈利角度来研究这两者间的关系。ERP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工具,可以给企业带来管理思想的变化、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考虑ERP实施的高成本会给企业短期内的盈利水平带来冲击,所以我们认为从集中管控以及营运能
20、力的角度来探究ERP实施与企业业绩的关系更具有客观性,也更有意义。本文以FS控股公司实施ERP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锐思金融数据库获取沪深两个交易所中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实施ERP系统的企业在营运能力方面是否有所提高。(二)研究目的近年来,无论是国家扶持政策还是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状况,都明显表现出ERP在国内市场中的重要地位。而ERP实施对企业业绩到底有何影响?,依然是一个存有争议、令人纠结的问题,目前并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以FS控股公司实施ERP的企业为研究样本,利用实证的研究手段,从集中管控与营运能力的角度,探讨ERP系统实施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旨
21、在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ERP应用状况的梳理,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验证企业实施ERP所产生的营运效益。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许多国外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以及信息系统专家对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基于企业层面研究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的外文文献十分丰富,而关于ERP系统实施对企业业绩影响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争议,现有的研究结果主要有两种:“第一种观点是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即认为ERP系统的信息技术投入对公司的业绩只有微弱的甚至没有任何的影响;另外一种观点是信息技术协同效应,即认为ERP系统的信息技术的采用对于
22、提升公司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市场对于公司采用ERP系统的信息技术有着正向的市场反应4。到目前为止,学术界的研究依然在这两种观点中徘徊。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对IT投资与企业业绩增长关系做研究时,就发现这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到同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时候,有学者提出ERP实施与业绩之间完全没有关系,该观点主要以weill(1992),Brynjolfson(1993)的研究为代表。在1990年,Strassmann针对38个服务业企业设计了一份问卷,通过对样本的调查问卷来研究信息技术与投资回报率之间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insonneault (1998)针对“产
23、出悖论”这个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其认为信息技术投资对公司的业绩影响是有限的。同年,Grover等人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也认为信息技术投资对公司业绩影响是微弱的。Robin Poston等(2000)检验了ERP系统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其研究结论表明:ERP的实施后成本占收入的比例显著减少,换句话也就是说,ERP系统并非是生产自动化的工具,它不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但会影响实施企业的生产协作成本。还有文献分析指出,通过评估信息对组织影响的方法不能证明信息技术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利益(Chine&Guynes,2001;Thatcher&Oliver,2001)。随着时间的流逝,科技的进步,人
24、们对ERP系统的认识及应用越来越深入,在信息技术与公司价值和业绩的影响问题上,也发生了思想上的变化。Dos Santos等人(1993), Perffers Dos Santos (1996)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投资对企业业绩有改善作用。Bakos (1996)及Dewan (1997)从国家的层面来研究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他们都认为信息技术投资在越是发达的国家下,其应用效果越显著,即IT投资对企业获利能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并且这一改善作用的显著性与企业所在国家的发达程度相关。Ravi (1997)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投资的协同效应己逐渐表现出来,即信息技术投入对经济增长和生产
25、率提高有着正向的改善作用。McAfee.A(1999 )研究了ERP对公司绩效能力的影响,接受调查的公司认为ERP的实施会给他们带来很多好处,比如ERP系统的数据库,为客户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数据提供了便利。Brynjolfsson etal,and Hitt,L.(2000 )基于公司层面对IT投资与生产率水平、生产率提高和股票市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有着正向的关联性。Murphy and Simon(2001)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ERP进行了评价,在他的这个研究中,首次考虑到了满意度等无形效益,这也是该研究的一个创新点与贡献之处,该研究结果表明,ERP实施对企业获利能力有改善作用。Si
26、rcar等人(2000)的研究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的销售、资产和权益正相关,但和净利润没有关系,这也就意味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营运能力有着正向的协同效应,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没有影响。Hayers等(2001)不但证明了采用和实施ERP系统,作为一种革新性的IT投资行为,会给公司业绩带来正相关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指出由于投资者对实施ERP公告市场反应很积极,实施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会获得了较高的市场价值。Poston和Grabski在2001年的研究中发现:ERP的应用并没有给企业的剩余收益(数值等于净营业收入减去应计利息)、总销售率和管理费用这三个经济指标带来显著性的改善作用,但在ERP系统
27、实施3年后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与收入的比值却下降了,单位收入所需要的员工数量也减少了,这说明ERP的应用对企业的成本有降低作用,只不过这种经济效益需要经过一段应用时间才能体现出来。Hitt等(2002)以一千多个公司为样本,通过绩效指标(performanceratios)、生产率(productivity)和股票市值(stock value)三个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来衡量ERP的绩效,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财务绩效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采用ERP的公司在多个财务指标上都优于没有采用ERP的公司。尽管在实施起步初期,由于实施成本的影响,公司业绩和生产力会有下降,但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始终对采用ERP
28、系统的公司有着积极的市场反应,故而这些企业也获得了较高的市场价值回报。他和Hayers (2001)研究观点一致。Hunton等(2003)搜集了63家实施ERP的公司作为检验样本,观察ERP实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通过对三年内的资产收益率、投资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这三大指标的检验对比,他们发现,使用了ERP系统的公司,这些指标均显著好于没有ERP系统的企业。同时,他们也指出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资产规模对实施效果也产生了影响,实施前的财务状况越差,规模越小,其实施效果会越好,这是国外文献中首篇将样组按照规模来分类,研究不同规模的企业其实施效果差异的文献。Nicolaou (2004)研究指出,ERP是
29、一项巨额的IT投资,成本之大,故而投资回收期往往是漫长的,在短期内实现业绩的提升是不大可能的。另外,还有国外学者也曾指出在ERP系统的实施初期,企业经营状况受到冲激,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的混乱状态,自然而然,其业绩也会较实施前差(Deloitte Consulting, 1999),企业实施ERP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是立竿见影的,必须等到员工与系统的磨合达到相融洽状态,也就是说员工需要熟练掌握ERP系统,按照标准规范化的业务流程操作后,改善的效果才会渐渐表现出来(Kochet a1.,1999;Ross,1999)。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基本上是以信息技术生产
30、率悖论为主要观点,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到现在,主要是以信息技术协同效应为主要观点。(二)国内研究现状不论是从截面数据,还是时间序列上来看,国外关于ERP投资与企业绩效和企业价值的研究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国内一直很少有这一方面的专题研究文献,尤其在实证研究方面。一方面,因为我国ERP起步较晚,相对国外的应用晚了几十年,所以我国以ERP为主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对不够成熟;另外一方面,相对西方研究,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企业业绩的关系研究起步晚了十年,文献也较少。李治堂(2004)对信息技术投资“生产率悖论”进行了文献回顾和发展方向研究,该文指出:生产率悖论问题存在于两个层面,一是行业和经济层面;另
31、一是企业层面。从国家层面上考察IT投资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5,以乔根森、斯特奥为代表,他俩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和生产率增长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计算机资本对非计算机资本的替代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繁荣,半导体和芯片价格的大幅下降导致了计算机资本对非计算机资本的大量替代,此外他们两人在2001年的研究中指出,计算机资本服务的增长率在20世纪90年代的前五年年均是11. 51%,到了90年代后五年,增长率上升到了年均19.41%,同期,非IT资本服务的增长率从前五年的年均1.72%提高到了后五年的年均2.94%;同时对1948年至1999年之间,近五十年来信息技术对GD
32、P的贡献率做了对比20世纪50年代起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间,美国GDP年均增长率为3. 46%,其中信息技术的贡献为0.4%;在90年代初期的五年内,GDP年均增长率为2.36%,而信息技术的贡献己达到为0.57%;在90年代的末五年内,GDP年均增长4.08%,信息技术贡献为1.18%,比前五年增加了0. 6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从行业层面上,主要是运用行业数据来分析其影响,此领域以布莱杰夫逊和希特在1993年的数据分析为代表,他们对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的信息技术投资回报进行了研究,发现制造业的IT投资收益比服务业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服务业的IT投资收益会
33、慢慢表现出来。从企业层面研究,将能够反映出不同企业的信息技术投资对生产率和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投资对公司产生了价值。通过该文献对生产率悖论问题己有研究结果的综述和梳理,我们得出结论“信息技术投资收益的实现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ERP的应用是伴随着组织内部相应的调整和变革,而且,诸如国家、地区、行业和公司内部环境等各种因素会对其实施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IT投资的研究应更加强调从系统、整体和权变的角度去把握。”该文献是国内关于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提高关系问题研究的杰出代表作,为后来学者在此方向研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王立彦、张继东(2007)根据2003年年报中披露的
34、实施ERP上市公司的信息,按照规模和行业选取未实施ERP系统的公司作为控制组样本,对ERP系统实施与公司业绩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其实证结果表明实施ERP企业的样本公司的业绩优于未实施ERP系统的样本公司。该文献选用的样本数据仅局限于2003年这一年,同时该文也没有考虑到ERP系统什么时候开始实施以及没有将实施ERP系统前后业绩进行对比分析,这是该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其研究方法还有待完善,另外该文在验证规模对实施效果影响时候,是将实施ERP企业的大规模与未实施ERP的大规模企业对比作单边均值检验,这种实施样本与对照组的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还存在争议。赵泉午等人(2008)从上交所中选取199
35、3-2003年之间采用ERP系统的92家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财务绩效角度分析比较了样本公司在实施了ERP系统前后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国内企业在实施ERP系统当年及之后1到2年内,其经营绩效略有下降,但变化不显著;实施ERP之后第3年,只有少数企业因此而获得了业绩的改善,多数企业并没有达到改善企业业绩的预期,同时,还有少数公司在实施ERP后绩效出现短期下滑的现象。他们的研究在样本数量和研究方法上,与前人相比,都做了很大的改善,在研究设计上考虑到宏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其财务数据选用经行业均值调整后的数据,以剔除宏观因素的影响,这可谓是国内在ERP研究这一领域做出的一大突破性的贡献,但遗憾的是,本文
36、没有考虑公司所处的不同行业及规模对业绩改善的影响。饶艳超(2005)上深两市交易所中选取制造业的经验证据,运用实证的方法分析ERP实施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得出“ERP系统的实施并未给企业带来成本费用降低的好处”的结论,同时也指出虽然ERP系统实施带来的信息质量提高效果明显,但是财务方面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在短期内ERP系统实施明显地增加了企业成本,但随着ERP系统实施时间的推移,成本增加的显著性而有所减弱。谭久均(2006)根据市场环境和市场敏感度对市场进行分类,并建立四种理论分析模型探讨ERP投资对企业业绩影响,结果表明:旨在降低固定成本的ERP投资可以带来企业利润的增长,而旨在降低变动成本的
37、ERP投资是否会带来企业利润的增长,则要视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寡头垄断市场还是双头垄断市场)、市场敏感度(价格敏感型市场还是质量敏感型市场)、企业整合ERP的能力、竞争对手的情况而定。郑称德等人(2008)以81家实施ERP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对样本企业ERP实施前与实施后两年的营运能力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的配对比较发现,ERP实施能够帮助我国企业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及提高人员工作效率,减少单位销售额所需员工数量,但不能明显提高库存周转率及在短期内改善盈利能力下;郑称德、于翔(2008)以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对样本企业ERP实施前后的财务数据配对比较发现,库存周转率、应收
38、账款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在ERP实施后有了明显改善,员工工作效率也有显著提高,这表明ERP系统能够有效增强国有企业的营运能力。郑称德(2009)以上市公司制造业为样本,得出研究结论:ERP系统能够有效提高中国制造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员工工作效率,但没有提升库存周转率;ERP实施后三年内,企业盈利能力也没有得到显著性地改善。”通过对国内关于ERP实施与企业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研究文献的回顾及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国内ERP研究现状为:在研究内容上,ERP开发、实施的讨论是当前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而对ERP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ERP实施后的管理及影响研究比较少;研究方法
39、上,以理论性的推导和案例研究较多,实证方式较少;研究中衡量指标的选择,考虑到指标的可获取性及可靠性,主要是以财务指标为主,也有部分学者考虑了顾客满意度等无形效益;研究角度上,多数是从盈利能力的角度来研究。本文借鉴国内外在ERP领域的研究成果,期望在ERP系统实施与公司营运能力关系的研究方面做出贡献。本文以国内上市公司实施ERP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锐思金融数据库获取沪深两个交易所中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检验ERP系统实施前后在企业营运指标上是否有显著的改善。三、研究框架本文以FS控股公司为例,由于其采取ERP系统,且三年的时间也已经趋于较稳定和成熟状态。本文探讨ERP系统
40、对集中管控与运营能力的影响。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界定研究主题,阐述研究意义和目的。在对国内玩学者关于ERP提升企业集中管控能力以及营运能力的研究上梳理和回顾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第二章简介集团管控能力以及集团信息化相关的概念理论。第三章简述FS控股公司现状以及管控能力分析。第四章详细说明于集团ERP系统推动FS控股公司管控建设思路。第五章说明集团ERP系统对集团管控带来的价值分析。第二章 集团管控与集团信息化理论一、集团公司相关概念(一)国外关于企业集团定义公司法中并没有“集团”一说,只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提法。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某某集团公司的名头
41、,其实这不过是多个公司在业务、流通、生产等等方面联系紧密,从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公司(或者企业)联盟罢了。另外有的公司进行多元化经营战略,在多个领域均成立了相应的子公司,这样,母子公司之间也会因为这种“血缘”关系组成一个企业集团,颇类似于军队当中的集团军。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集团公司的由来。1、集团公司的本质特征是:一种以母子公司关系为基础的垂直型组织体制。集团公司本身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采取法人产权制度形式组成的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是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通常就是母公司,具有独立、有限的民事责任能力。2、集团公司由一个母公司与若干个子公司组成。从法律上看,母公司即集团公司本身,它又包括
42、若干子公司及关联企业。其中,子公司是指母公司掌握绝对控股地位(一般持股50%以上)的下属企业;关联企业则指母公司只拥有一般持股关系的参股企业,以及有各种固定性合作关系的企业。总之,母公司只能有一个,而子公司或关联企业可以有多个。3、集团公司从内部组织关系来看,母公司以股权产权为纽带,垂直地向下控制其下属企业。包括:拥有全部产权关系的全资子公司(母公司持有100%的股份,也称分公司);拥有一半股权以上的控股子公司(母公司持有51-99%的股份);持有一定比例的参股关联企业(持股25-50%称作质量参股子公司,持股低于25%称作任意参股子公司。这里它就不一定能称母公司了)。通常子公司不能反过来向上
43、持有母公司的股权。4、集团公司在产权关系上比较清晰。集团公司一般是由原始发起公司经过不断发展扩张裂变而来的,对内通过投资设立分支企业,对外通过资本证券市场不断购并、控制其他竞争对手或相关企业,因而,母子公司之间血缘关系稳固、组合紧密。(二)我国企业集团发展历程企业集团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从 80 年代初的企业横向联合至今,大约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这一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孕育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大型企业集团阶段。1、孕育阶段(19801986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企业自主权的逐步扩大,我国开始组建、形成最初的“横向经济联合体”。 1980 年 7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动
44、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明确提出了在“三不变”原则下,鼓励企业发展横向联合。到 1986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的若干问题的规定,首次提出要通过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逐步形成新型的经济联合组织,发展一批企业群体或企业集团。这一阶段是我国企业集团的孕育阶段,企业的横向经济联合为企业集团的组建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中国企业集团开始萌芽。 2、起步阶段(19871991年)1987 年国家体改委和原国家经委联合发布了关于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的几点意见。对企业集团的含义、组建、条件、内部管理等问题第一次作了原则性的明确规定,之后,各种形式的企业集团迅速涌现。1989年,国家体改委印
45、发了企业集团组织和管理座谈会记要,首次对企业集团的基本特征做了初步的界定,强调企业集团要以产权为主要联结纽带。这一阶段的企业集团绝大多数仍然是不规范的,但已有企业集团开始以产权为主要联结纽带,企业集团真正开始出现。 3、发展阶段(19921997年)至 1991 年底,由于企业集团组建和发展过急,组建工作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草率性,多数企业集团都没有突破原来行政性公司和一般经济联合体的格局。 1991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批转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关于选择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试点的请示的通知,对试点企业集团的有关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并确定了首批55家试点企业集团。1997年,国务
46、院又提出了企业集团要建立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并将试点企业集团数扩大到 120 家。同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又强调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四跨”大型企业集团。在这一阶段,我国企业集团进入了发展轨道。 4、大型企业集团阶段十五大以后,在“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方针的指导下,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迅速成长起来。2000年底,经省部级单位批准的比较大型的企业集团已经达到2655家;资产总额达106984亿元,营业收入达到53260亿元。到2000年底,营业收入和年末资产总值均在 50 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已达到140家
47、,在财富杂志最新公布的全球 500 家大企业排名中,中国大陆已达到11家。2000年底,企业集团母公司为特大型、大型企业的共计1697户,占2655家的63.9;其资产总计达到97257亿元,占全部资产总额的90.9,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三)我国企业集团的形成模式根据企业集团形成过程中集团公司的形成方式和发挥主导作用的主题不同,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形成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行政机构演变型、联合改组型和企业成长型。1、行政机构演变型这种模式的企业集团,主要集中在自然垄断产业和军工行业。它们原先都是国有企业,规模比较大,这种企业集团大多经历了工业部行政性总公司集团公司的演变过
48、程。在集团改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府,所以它又可以称为政府主导型企业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等,都是中央政府直接做出决策改组成立的。2、联合改组型这种模式多集中在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明显的行业,如钢铁、汽车、外贸等行业。在形成过程中由政府和企业共同起作用,所以也可以称为政府企业主导型。它在形成过程中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一个大企业为中心,把在生产经营上相关联的企业联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企业集团。比如宝钢、首钢等集团。另外一种是强弱联合,就是将几个生产经营上有联系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如湖南华菱钢铁集团、天津渤海化工集团等。3、企业成长型这种类型的企业集团多集中在竞争性行业,集团母公司自主权大,产品较早进入市场,市场化程度高,非国有占相当大的比重。一汽集团、方正、联想、海尔、三九、万向、希望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的企业集团。它们的形成有以下途径:1、企业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