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论文-—基于市场导向的企业研究院的建立与管理模式探讨.doc

上传人:教**** 文档编号:8828319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毕业论文-—基于市场导向的企业研究院的建立与管理模式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大学毕业论文-—基于市场导向的企业研究院的建立与管理模式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毕业论文-—基于市场导向的企业研究院的建立与管理模式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毕业论文-—基于市场导向的企业研究院的建立与管理模式探讨.doc(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基于市场导向的企业研究院的建立与管理模式探讨 彭秋敏 独创性(或创新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邮电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本人签名:彭秋敏 日期:2009.2.10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邮电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

2、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北京邮电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一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非保密论 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本人签名:彭秋敏 日期:2009.2.10导师签名:刘克选 日期:2009.2.10 基于市场导向的企业研究院的建立与管理模式探讨 摘要 企业科研机构作为一股新兴的科研力量,正开始在我国高科技产业中发挥力量。纵观西

3、方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历史,企业技术创新一直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在近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领域,几乎所有重大技术突破都是在企业完成的。我们在关注这些企业的同时,更看到了他们背后的技术创新基地:微软研究院、 INTEL 研究中心、 IBM 研究中心、贝尔实验室.正是这些世界知名的企业研究院,在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着具有长远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的同时,成为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中坚力量。针对企业研究院的管理方法,本文通过对于国内外企业研究院的研究现状的概括和分析,以及国内大型企业技术创新形势的总结和认识,对国内大型制造企业如何建立与管理企业级研究院提出了相应的观点。本文总体分

4、为五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来源:第二章为对国内大型企业科技创新现状的探讨;第三章分析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企业研究院的管理模式,并从中得出企业研究院的普遍特点和功能,以及对现有的研究院管理经验进行总结;第四章是在前几章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国内大型企业对于建立研究院应具备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以及如何建立并管理企业研究院。其中第四章为本文的核心,从三个方面,对于企业研究院的管理和发展做出了详细的阐述,通过一些基本的模型和原理的应用,提出相应的观点。关键词 大型企业 企业研究院 研发管理 RESEARCH ON MANAGEMENT OF LARGE ENTERPRISE INSIT

5、UTE ABSTRACT 目录第一章 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1.2 文献综述1.2.1 企业研究院1.2.2 国内大型企业集团1.3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 国内大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2.1国内大型企业科技发展概况2. 1.1 企业科技研究现状概述2.1.2 与国际优秀企业的差距2.2 国内技术创新环境与演化趋势2.2.1 国内市场的创新环境概况22.2 国内创新环境的演化趋势2.3 存在的问题2.3.1资金条件2.3.2制度因素2.3.3企业内部环境2.4针对技术创新现状引入企业研究院2.5本章小结第三章 国内外企业研究院发展经验借鉴3.1国外著名企业研究院的管理与发展研究3.11GE研

6、究发展中心3.1.2贝尔实验室3.1.3施乐企业研究技术部3.1.4惠普实验室3.1.5微软(亚洲)研究院3.2国内企业研究院建立与发展研究3.2.1NEC中国研究院3.2.2摩托罗拉中国研究院3.2.3联想研究院3.3国内大型企业建立研究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3.1研究院缺失的状况及原因分析3.3.2企业研究院低效的状况及原因分析3.4企业研究院管理经验3.5本章小结第四章 企国内大型企业研究院管理策略4.1大型企业研究院建立的行业与企业选择4.1.1行业选择分析4.1.2企业选择指标及评估模型4.2国内大型企业研究院的构建模式分析4.3企业研究院的管理运行机制研究4.3.1企业研究院的

7、机构设置4.3.2技术开发体系分析4.3.3研究院的管理原则4.3.4企业研究院的研发管理4.3.5人力资本管理模型4.4本章小结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5.1结论概述5.2企业研究院发展的前景展望参考文献 第一章绪论1.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多年来,我国的科研院在国家的支持、帮助下,获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面对当今世界的快速发展,如何取得更大的成就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新问题。从全球的发展趋势看,知识资本与自然资源资本之间,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之间,智力资本与体力资本之间,前者越来越重于后者。在某种程度上,企业研究院集中了前者的优势,但如何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获得更

8、大的发展,需要研究院不断地探索新的运行模式,以适应学科的发展及市场经济的需要。研究院与企业合办公司是一件新生事物,也是研究院深化改革的有益尝试。随着企业自有知识产权的不断形成,企业研究院己经开始为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提供核心价值。企业研究院作为一种新兴的科研机构,己经在中国的经济社会中形成独特现象。在 863 等国家重点科技创新项目中更多出现的企业研究院身影,正是这种关注的体现。企业研究院的不断成熟,必将为中国科技创新体系注入新的力量,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价值的成功链中的关键一环。 企业研究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企业研究院的兴起,不仅为提高企业整体竞争能力开创了有效的途

9、径,还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过去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独立的科研院所通过改革,逐步与市场接轨,一大批过去独立的研究院所正在通过改革,向企业化转制。另一方面,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国内己经有一批企业具备了一定实力,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如何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上,这些企业纷纷建起企业研究院。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的框架逐步形成,一批技术创新型企业己经基本建立了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也渐显雏形,企业研究院在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明天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全球竞争的日益加剧,我

10、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转型升级的阶段,科学技术对企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国内的大型企业能否迎接全球化的激烈技术竞争,并带动相关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国内创新体系的发展,是每一个大型企业都必须面对和回答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国内企业在企业研究院的定位、功能、建立以及管理策略等方面,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于这些方面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对于国内研究环境进行客观、仔细的调查,详细分析大型企业尤其是国外优秀企业研究院建设与发展的成功经验,探讨鼓励企业研究院建设与发展的外部环境要素,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对于提高大型企业集团的生命力、提升整个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和竞

11、争力、实现可持续战略和实现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2 文献综述1.2.1 企业研究院 目前众多的大型企业为了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企业研究院,由于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所建立的企业研究院在定位及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在称呼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有些称为企业研究院,布些称为实验室、发展中心,如 GE 研究发展中心、贝尔实验室、施乐企业研究技术部等等。然而对于它们的区分不能仅仅依靠名称,而要从其在企业科研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作用来进行区分。从以上企业对其企业中央研究机构的定位及功能作用的设定上看,都相当于现实意义上的企业研究院。 张亚勤认为,企业研究院应该肩负

12、着三个主要角色:企业技术战略的智囊团:企业研究成果的诞生地飞企业未来核心技术的孵化器。同时承担的三大使命:第一,帮助企业制订长远的技术发展战略:第二,吸引一流的人才,创造新的知识:第二,把握技术趋势和市场发展动向、大胆创新。威利斯惠特尼(1900) 在担任 GE 实验室主管期间指出,企业研究院是独立于业务集团研究机构以外的中央企业研究机构,在其总共的产品质量计划中扮演重要角色。 GE 实验室的研究员汤姆安东尼认为实验室在协助 GE 公司在各个行业中展开竞争的同时,也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活动,向公司提供科学知识以外,更要向它提供提高公司利润的方法,而且这种盈利方法还不只是短期的,同时让公司得到实现

13、长期盈利的方法。 GE 实验室负责人阿特布伊奇(Art Bueche. 1965 ) 认为,实验室的研究要与公司业务需求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为现布的技术找到新用途。实验室从事探索性的基础研究,但其动机应该是针对商业利益方面,让这些实验室能够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的优势。在惠特尼、库利奇以及兰米尔时代, GE 研究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重就一直不停变化。 彭齐亚斯 (Penzias Arno) 认为,企业研究院是企业经营现实和长远的目标之间的一个平衡机构。强调应用研究和为企业盈利服务,与公司业务部们以及公司顾客紧密合作,并将研究活动与公司的利润联系起来。在整体上对整个公司所有的业务部门作

14、出更多的贡献和提供更好的服务。阿伦奈特拉瓦利(1999) 指出研究院的研究目标应该在于是否与公司的需求相一致,而不是基础科学研究多少。该实验室的职能主要在于:在大范围内综合吸收和消化实验室内外的技术成果,并将这些成果迅速地纳入自己的系统中:提供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现有产品的性能或者能够创造新的商机的技术;主要的精力用在短期的应用项目上,给公司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小范围内从事一定的基础研究。约翰西利布朗(1982) 认为,企业研究院应该是公司的中央技术研究中心。起因于现实的商业问题,研究工作紧紧地围绕着找到前所未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进行,为公司未来的巨大市场利润奠定了基础的科研机构。目标不是

15、进行基础性研究,而是追踪有意义的现实问题,直至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意义的基础研究。威廉 J 斯潘塞(1999) 认为,企业研究院的职能在于使得企业技术研发从发明转变为创新:包括引导研究成果跨越公司和市场的重重障碍,倾听公司内外认识的建议,以及尽一切努力把产品最终交到顾客手中。乔尔伯恩鲍姆(1980) 认为,作为中央企业研究机构的企业研究院,不应该着迷于做基础研究,而主要以应用性研究为重点,把精力放在满足企业内部各大业务集团的不同需求上,这样就会拥有更多的时间和自愿去进行长期的研究,而不必受制于企业目前的业务领域。戈登穆尔认为范围广泛的基础研究很少能给所在的公司带来经济利润,

16、他坚决认为,这种研究只能带来社会效益,因为支持基础研究的应该是政府,或者一些私人研究机构,无论如何,都不是企业应该投资的领域。 贺志强认为,科技企业做研究院,是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战略上必须做的一个决策。作为一个技术型的企业,一定得有研究机构定期负责当时的技术开发,也为未来发展做一些前瞻性工作,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 陶建幸认为,企业研究院光做本企业的平台不行,只做国内的高平台也不行。应该朝着建立充满开放精神、能够汇聚世界一流科研力量的高平台方向前进。 综合分析众多知名企业研究院的定义及定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z 企业研究院是由企业自主设立的具有高层次和高水平的企业中央研究机构,属于企业技术开

17、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司的技术创新战略服务,是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要技术依托之一。与企业内部各业务集团的科研分支机构相比,具有更高更大的战略意义和作用,其主要的职能在于间接地为企业创造短期以及长期的盈利。以中短期的应用技术研究为基础,从事行业基础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载体和成果转化的孵化器。1900 年底,但公司设立了美国第一座出色的中央企业研究实验室一-GE 研究发展中心。 AT&T 公司则是在 1912 年设立了正式的企业研究部门,然后便开始大力扩大研究在公司中的作用,并于 1925 年设立了贝尔电话实验室,如果不算化学工业领域中的杜邦公司所设立的实验室, GE 公

18、司和 AT&T 公司的企业研究实验室,就是 20 世纪上半页工业研究的主宰,他们不仅为卓越的研究工程制定了标准,更孕育了科学的圣地一他们拓展了固态屋里、核能研究甚至天文学研究的范围。GE 和 AT&T 公司早在 20 世纪初期就设立了企业研究实验室,而施乐和惠普公司却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的科学盛世时期才设立企业中央研究机构,后两家公司所走的企业研究之路也与前者截然不同,因为在企业研究机构成立的 20 多年里,后两者彼此之间并没有展开竞争,而是直到近代,他们才在某些领域展开了竞争。 目前,施乐和惠普公司都已经在欧洲、日本和美国设立了研究实验室。 20世纪 80 年代,由于施乐公司无法很好

19、地利用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开创性的个人电脑研究成果一一一图形用户界面、局域网以及激光打印技术等,致使 PARC 这一中央研究机构备受指责。以后,在威廉斯潘塞和马克 B-迈尔斯的领导下,施乐公司终于成为了富有创意的、以研究为导向的企业。 惠普公司的实验室就一直是由重视研究的工程师负责经营的。和贝尔实验室不同,甚至也和施乐公司的研究机构不同,惠普公司的研究机构一向不做基础研究,而主要以应用性研究为重点。它的应用研究实验室一再为公司在电脑、打印机以及精密测量仪器等方面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并使公司一直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 与 GE , AT&T 以及杜邦等公司一样,英特尔和微软也是在公司业己成长为行业

20、巨人以后,才开始设立自己的中央企业研究机构的。英特尔公司采取的是比较谨慎、偏向于工程的研究方式。 1995 年该公司建立了-座小型的中央实验室,实验室的经理人是从公司内部提升的,实验室的发展战略是尾部发展为大学式的企业研究实验室-即研究人员能在这里从事基础科学和理论的研究。目前在国内拥有研究院或者研究中心的外企有微软、 SUN、 IBM、摩托罗拉、朗讯、阿尔卡特、惠普、英特尔、西门子等,而国内的企业开设了研究机构的主要有联想、方正、大唐,除此之外,就是一些中科院、国家相关部门设立的老牌的研究机构。企业研究院在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明天将发挥更大的作用。1.2.2 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我国对企业规模的

21、划分标准一直以定量划分为主,目前,我国采用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个标准共同作为划分企业规模的依据,并将企业划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个档次。其中,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例,要求同时满足从业人员数 2000 人及以上,销售额 3 亿元及以上,资产总额 4 亿元及以上。在非工业企业中,以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企业为例,要求同时满足从业人员 300 人及以上,销售额 3 亿元以上这两个标准。2008 年 8 月 30 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评选并发布了2008 中国企业 500 强。其中前 20 名名单如表 1 寸。表 1-1 有统计结果表明, 2008 中国企业 500 强净利润达1.

22、37 万亿元,较上年大幅增长了 74.2%; 收入利润率为 6.4%,显著高于上年 4.6%的水平:净资产收益率为 12.2% ,也高于上年 10.1%的水平。同时,企业的自主创新也取得积极进展。2008 中国企业 500 强平均拥有专利 302 项,其中发明专利 76 J 页,分别比上年增加 43 项和 5 项:有 431 家企业填报了研发投入数据,平均研发投入 5.6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8.47%; 2008 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 强中有 471 家填报了研发技入数据,平均研发技入 4.49 亿元,比上年增长 27. 7% 。然而数量指标还只是企业成长的外部表现,更重要的是企业硬实力

23、方面的差距。深入到影响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素质方面,与世界领先企业相比,我国大企业的差距更大。比如在本土市场的创新不足,研发投入水平与世界级大企业相差很大,跨国经营的能力更显薄弱,供应链的管理水平还比较低等。 在中国的产业越来越深地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的今天,如果中国大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品牌,不能占据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则这种规模意义上的一流企业依然处在低质高耗、低附加值的产业链条中,就意味着有可能受制于人,处于被动和跟随的地位,甚至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因此,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国的大企业首先要立足自主创新,提高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增

24、强企业发展的技术驱动力o 要着眼于整合全球资源,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增强对所在行业的理解能力和把握能力,逐步建立全球化的采购体系、全球化的生产体系和全球化的研发体系。1.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从国内大型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切入,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大型企业建立及发展企业研究院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然后借鉴著名企业研究院尤其是国际大公司研究院的建立与发展经验,为后续的分析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国内企业研究院管理与发展的改进措施分析是本文的主线,在综合分析大型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的内外环境,以及国内外著名企业研究院建立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企业研究院建立与发展的策略。 本文分几个步骤对大型企业建立和管理

25、企业研究院的策略进行分析研究。第一部分针对国内大型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国内大型企业科技发展状况、国内技术创新的特点,解答建立企业研究院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问题。第二部分是对国内外著名企业研究院的建立与发展经验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企业研究院的定位及功能,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探讨大型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的行业及企业选择,以及企业研究院的机构设置、科研体制及管理模式等,解决后续发展管理问题,为企业研究院的建立提供现实理论依据。这部分研究是在对内外环境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建立企业研究院的模式及战略对策。该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针对企业研究院的定位及基本功能,对建立和管理策略进行

26、详细的分析。 本文的重点在于综合分析当前著名的企业研究院的发展经验,针对目前国内创新体系以及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探讨大型企业研究院的建立与管理策略问题。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 1-1 所示。 本文以规范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借鉴大量的现实数据以及管理经验,通过数理模型以及文献数据,为结论的获得提供现实依据。同时用标杆方法探讨大型企业研究院的建立与发展策略。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和材料,这些数据和材料主要来源于文本文献资料和电子文档资料。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获得了西门子中国研究院无线通信部的直接指导,并获取了部分有价值的材料。 图 本文的研究框架图第二章国内大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现

27、状分析2.1 国内大型企业科技发展概况2. 1. 1 企业科技研发现状概述 按熊彼特的定义,企业创新不是发明,而是企业提供以技术、知识为基础的新商品或新组合是新的商业成功。商业创新过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需要覆盖价值链的能力和各种知识(科学、技术、制造、市场),又要能识别和掌握关键能力和知识,受企业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企业的创新动力主要源于创新的利益机制和对创新成功的预期,创新利益机制因中国企业改革推进、基本产权制度逐步完善和企业内部创新组织制度逐渐形成而强化,成功预期主要源于对创新机会的发现判断和实现能力,部分企业或因基础较好,或因边干边学己形成制造和设计能力,开始具有创新的决策和

28、资源整合能力。 调查表明, 90 年代中期以后,中国许多企业己初步具备市场导向的创新机制,开始建立自己的创新体系。最近的一项调查说明,中国企业目前主要基于市场因素进行创新。如表 2-1 所示。 表 2-1 中国企业创新动机2.1.2 与国际优秀企业的差距 国内大型企业创新及创新能力已有较大提升,但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目前,中国企业产品开发供给能力水平己有较大幅度提升,但有竞争力、较高利润的产品仍然较少。轻纺日用品品牌、材料能力尚弱:规模全球领先的口电子产业,在中国市场高端终端产品以国外品牌为主,重要器件主要靠进口:设备领域,高端产品主要靠外国公司供应或提供技术:冶金、化工材料,产业

29、规模很大,高端产品主要靠进口。 专利数量己大幅度上升,但专利水平不够高。中国专利申请总量, 1985 年为1. 44 万件,到 2005 年增长约 30 倍,达 42.6 万件:企业申请专利比重, 1985-1994年为 43% ,而 1995-2005 年则升至 82%。但 1985-2005 年,在中国申请的专利中,中国企业申请的且占 82% ,但发明专利不到三分之一,在市场地位重要的发明专利更少。 企业创新投入有较大幅度提升,但与国外企业差距仍然很大。中国的研发费1995 年全国只有 349 亿元, 2005 年上升到 2367 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 20% ,占DGP 比重同期从 0.

30、6%上升到1. 3% (表 2-2) ,其中企业占比己达 60%。企业研发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大中企业为1. 5%左右(2004 年) ,水平较低,研发费绝对规模水平更低,一些产业代表企业研发费规模一般都只有外国同业主要公司1/10 到1/5 的水平,甚至更低。 表 2-2 中国企业研发投入情况2.2 国内技术创新环境与演化趋势2.2.1 国内市场的创新环境概况 中国企业实力和创新能力较快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市场高速成长的激励。到90 年代后期,中国市场的基本特点是迅速扩大、竞争日益激烈,同时有一定的保护。市场的快速成长给了中国企业成长机会激励和竞争发展激励,同时市场的一定保护又使企业有边干边学机会。

31、 1990 年代初期以后,根据产业的不同,企业日益重视创新。成长机会激励的环境在中国加入 WTO 后,在一些领域己发生明显变化,外资企业能更方便地进入中国,中国不少产业己从保护下的竞争转为更加开放下的竞争。环境变化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强化国内竞争激励、激励企业创新,但亦可能限制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空间、降低成长激励。在产业设立成本高,中国企业能支持企业生存发展、能有一定竞争力的制造和应用开发能力尚未真正形成的某些产业和环节,如航空航天及新能源、 IT 器件、汽车业某些领域,由于存在规模经济、技术和市场的复杂性及不确定等因素,研发、制造、经营投入大、风险亦大,是否有足够的成长激励将成为影响企业创新的

32、关键。据统计, 2007 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总额突破 2000 亿元,达到了 2113.5 亿元。比上年增加 425 亿元,增长 25.2% ,继续保持 2000 年以来的高增长态势。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 4.25% 。如图 2-1 所示。2.2.2 国内创新环境的演化趋势(1)战略演化:从上世纪 80 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各产业主要企业的基本发展战略是先上规模、上质量,拉宽产品线,抢占和扩大市场,相应创新战略以模仿创新为主,即模仿新产品,并根据市场和资源情况进行改良创新、集成创新:产品创新是重点,工艺创新主要聚焦于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研发以开发为主,应用研究很少,基础研究极少或者

33、说没有:用多种方式获得技术,包括引进设备、购买、合作开发、内部研发等。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创新能力逐渐形成、提升,开始建设知识产权体系,但总体水平还较低。企业采取这样的发展和创新战略,在多数产业,与当时的内外环境是相适应的。但通讯设备和发电设备企业在较早阶段就很重视技术创新,前者重要原因是因为技术变化快、市场供给不足,企业通过创新抓住市场机会、发挥比较优势,成功采取了滚动发展的战略。后者也是紧抓市场机会的结果,但主要企业有-定基础,国家技术市场捆绑政策对企业提升基本技术能力起了重要作用。 90 年代后期,特别是近年中国产业较有实力的企业创新战略开始变化:产品创新由一般的模仿创新为主变为创新成

34、分更大、水平更高的集成创新、改良创新,在局部领域有较重大创新:企业投入研发和创新的资源杳较大幅度的增加,应用研究的投入开安台增加:企业创新网络开始由国内扩展到国际,开始用收购方式获得创新资源;领先企业初步搭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体系,日益重视参加标准的开发:企业创新管理、组织水平有较大提升:大企业开始实行总部和事业部分层的研发管理体系,但在技术密度大的产业总部技术机构开发超前技术的能力有所提升:出现闪联那样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共性技术的联合体。 90 年代后期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本质上是企业组织能力的提升。企业组织能力是企业资源的运作能力。组织能力是多种专业能力学习和整合,覆盖战略、管理

35、协调、业务操作三个层次。专业职能能力,特别是非核心能力可以分包出去,但要能进行有效的分包管理(要有联结能力)。中国企业诸能力中,制造能力己较强,但技术、开发、市场(特别是品牌能力及诸能力的整合能力都还不足。 (2) 政策演化: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可以上溯到上世纪 80 年代。当时实际上己明确企业是商品经济的主体,政策重点是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开始出台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及成立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政策。当时的政策,总体上看,直接鼓励企业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的内容较少,主要面向国杳企业及集体企业。 在发展和改革开始之初,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给严重不足、企业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很大,重点是

36、解决制造能力不足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出台的政策,政策和内容有其历史必然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机电、电子、汽车等产业还有些专项政策和安排,如重大机电装备攻关、电视彩管一条龙、引进技术和外资发展汽车等支持中国企业发展和提高技术能力。中国相当部分的企业(如宝钢、中石化、海尔、海信、东方电气、上汽等都曾受惠于当时各种政策的支持。 企业界及学术界对目前的政策还是有些疑问。企业界反映的突出问题有:目前的国家规划主要是科技规划,技术产业化的目标和有关安排仍不够清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本质上是项目规划,和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关系不太清楚:如果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政策规划,国家支持创新的政策、规划是否能有效向企业倾斜可

37、能会存在问题:国家政策资源分配体制存在诸如政府管理部门偏重项目但疏于产业、部门协调不够、政策体系不够配套等问题。学界疑问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产业技术开发主体到底能否落实到企业;如何将市场机制与国家重点支持相结合,国家政策资源有限,同时存在政策失灵等问题。诸多看法,根本的问题是两个:一是如何按产业化原则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地位:二是如何提升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资源的效率。 2.3 存在的问题 结合企业外部资金条件、制度政策制约,以及企业内部环境等方面的客观问题,可以根据 SWOT 体系做出以下分析。(图 2-2)2.3.1 资金条件 企业发展需要技术、人、资金等资源。资金资源是企业获取技

38、术和人的手段。中国企业资金的筹措条件虽逐渐有所改进,但由于风险资本、产业资本、市场尚不健全,各类资本市场及其与政策融资的结合方式仍不够健全,中国的资金、资本体系还不能适应企业在发展和创新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是不利于国内企业创新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2.3.2 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同时从企业制度、市场、资源等不同方面影响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发展、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对企业转变发展机制及重视创新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对企业、私人财产保护不够,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等问题,及国有企业考核忽视创新激励等问题,不利于中国企业创新发展。技术标准不高或执行不力,及市场秩序不规范往往奖劣罚优,亦是限制中国优秀企业发展

39、的重要因素。 一些国外专家对中国摩托车产业的研究指出,除企业基础弱原因外,知识产权保护弱、技术法规执行不严是中国摩托车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较慢的重要原因。资本市场不健全、银行系统缺乏支持创新的动力和能力都直接影响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不同产业的具体政策对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80-90 年代以来发电设备的技术和市场捆绑、汽车零部件专项贷款、彩管一条龙项目、半导体和软件业的专项支持等政策都推动了这些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但一些政策限制竞争、重项目不重企业能力等,却不利于激励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创新。2.3.3 企业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要素包括物质(生产系统)、知识(各种知识产权

40、、经验)、人力资源、制度(治理结构、管理规则)、财力(资本金、融资能力)等。 20 多年改革中国企业内部资源能力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企业内部环境改善或资源积累过程是边学边干的循环提升过程。企业诸资源中,物质资源可以买,知识资源部分可以买,制度资源很难买,财力资源要靠股东投资、内部积累,部分可以来自于社会。总体地看,目前中国企业内部资源的弱项主要在非物质资源,特别是较难外购的组织能力资源。组织能力需要以知识、制度资源为基础,还需要优秀的企业经营者领导运作。如组织能力及其提升是微软、华为等国内外先进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以至钱德勒说微软成功的关键是把个人的才能变成组织的才能。 组织能力提升是干中

41、学的过程。在发展和创新的投资门槛都相对要求高的产业,即所谓资本积累和创新同样重要的产业,资金不足是影响创新成功的重要问题。中国不同产业代表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与国际代表企业差距仍然不小。这种情况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创新战略能否成功有很大影响。2.4 针对技术创新现状引入企业研究院 从目前影响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三方面主要因素:资金、制度以及企业内部环境来看,国内大型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与产品研发部门形成二级的研发体系,是国内大型企业发展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将会在某种程度上为目前存在的问题引入解决方法。 1 、资金方面 目前国内的技术创新领域,绝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仍是企业,即企业研发的主要

42、资金支持者仍是企业本身。普通的产品研发部门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之一,由于其研发往往受制于当期业务的压力,不会过多的考虑长远技术和跨领域技术。这也就决定了产品研发部门的研发资金很大程度上都要来源于企业内部。 而企业研究院作为更高层次的企业中央研究机构,由于其研究对象和合作方都不再局限于本公司产品和企业本身,其研发资金的来源会更为广泛。除了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机构,在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研究院更容易获得多方面的资金支持。例如政府合作、与其他科研机构的合作等,都会给企业研究院带来较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同时,企业研究院的研发投入往往由企业总部直接划拨,较具体的业务研发部门而

43、言,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从而在整体上使研究院的技术研发不会过多受制于资金方面的问题。 2 、制度方面 从国家层面看,中国政府以鼓励技术开发为重点的创新鼓励政策在 90 年代中期左右及以后开始陆续出台。 1996 年发布的),明确了加强技术创新、加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政策目标。 2005 年底国务院发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将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五项原则之一,提出要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2006 年国家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提出从五方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其中之二是建立以企业

44、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纲要还明确了产业技术发展和攻关的规划和重点,明确了激励性更强的税费等鼓励政策。 2006 年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申了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方针,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规划,6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鼓励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的许多政策。 中国企业界对国家明确要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对国家以后将重视发挥企业在科技攻关中的作用及有关规划,对国家出台的鼓励企业创新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和产业升级结合的包括产业结构调整、鼓励装备产业发展等政策都非常支持,寄予厚望。 随着国家对于自主研

45、发和创新的重视不断提高,企业成立研究院不但是适应国家环境政策的举措,更是对于国家的鼓励自主创新方针的一种积极回应,双方相互促进,实现企业技术研发的目标,进而满足并提升国家对于自主知识产权的需求与标准。 3 、企业内部环境方面综观国外成熟的技术企业,它们的组织架构和业务范围各有不同,但成功的企业在研发架构上都是由企业研究院和产品研发部门形成二级的研发体系。这种体系之所以容易成功的原因是它会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上拉下推的机制,不断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比如企业研究院超前的研发准备到一定阶段后,会将新的技术和人才转移到事业部以拉动事业部技术进步。与此同时事业部也会不断对研究院提出更高的技术需求,从而他们将推动企业研究院往前走往深做,两者相互促进,形成一种良性的、推动企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机制。联想目前形成的良性循环的二级研发体系是保证企业技术不断进步,实现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