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x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建设环境评估报告.doc

上传人:教**** 文档编号:88281462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98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x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建设环境评估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安徽省x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建设环境评估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x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建设环境评估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x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建设环境评估报告.doc(9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 第 98 页1 总 则1.1项目背景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介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其水域面积约780km2,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由于沿湖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增长,污染物入湖量的不断增多,巢湖水体和底质中营养物质不断积累,湖泊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沿湖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直接对生活饮用水造成了威胁。巢湖市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开发利用巢湖,但伴随着巢湖水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仅危及了巢湖市人民的生活环境和土地开发利用,而且也威胁和制约了巢湖市的经济发展。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一期工程的实施,削减了内源污染,使巢湖东端饮用

2、水源地水质有了较大的改善,对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和巢湖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作出了较大贡献。在一期工程实施并完成以后,为巩固一期工程的环境效益、强化对巢湖市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和进一步改善局部水域水质及恢复巢湖水生生态系统,需继续开展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二期工程将继续对柘皋河入湖段和距中垾联圩的湖滨大道500m处湖区进行疏挖,同时将对一期疏挖区近岸带进行生态恢复;另外,结合巢湖东端水质与湖滨带生态现状,在西坝烔炀河段进行湖滨带的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既削减了内源污染,有效保护了巢湖水源保护区,又形成“巢湖市湖滨带生态景观大道”特有的风景线。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将底泥疏挖与湖滨带生态恢复与建

3、设结合起来,是本工程一大特色,也是巢湖污染综合治理向纵深发展的必要工程举措。目前该工程已经批准立项并付诸实施。根据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程序及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规,2004年3月15日巢湖污染治理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正式委托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对此工程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本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我院接受委托后,及时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赴现场踏勘、调研,收集了有关工程技术资料,并进行了工程分析和环境影响预测,在此基础上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及技术规范,编制了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1.2编制依据1.2.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1.2

4、.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29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2.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2.5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1998年12月;1.2.6省政府皖政(1997)28号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2.7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2.1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2.8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2.4-9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1.2.9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19-199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1.2.10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九

5、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1997年12月; 1.2.11巢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012015);1.2.12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2.13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初步设计;1.2.14 安徽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计地区20011002号文关于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工程巢湖市子项目二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1.2.15巢湖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对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拟执行标准”的复函; 1.2.16安徽巢湖污染治理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委托书。1.3评价标准及总量控制指标根据巢湖市环保局关于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标准执行的函,本次评价执行标准如下:1

6、.3.1环境质量标准(1)地表水环境质量执行GH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标准,地下水环境质量执行GB/T14848-93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标准; (2)空气环境执行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3)声环境执行GB3096-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是类标准;(4)堆场土壤环境执行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三级标准。1.3.2污染物排放标准(1)堆场余水排放执行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一级标准;(2)堆场污泥恶臭排放执行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3)施工期噪声执行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

7、中不同施工阶段作业昼、夜间噪声限值。1.4评价重点及评价范围本次评价的重点为生态环境与水环境影响评价,疏挖底泥处置及对周围环境影响、空气环境影响、噪声污染影响等作简要分析。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以项目工程区为主,适当延伸至周边区域的陆域和水域;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项目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巢湖水域及堆场工程余水排放可能影响到的水体。1.5评价工作等级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要求,本项目涉及区域小于20km2,区域内无珍稀濒危物种,生态环境评价定为三级;工程余水排放量1.20万m3/d,水质复杂程度为中等,受纳水体巢湖为大型水体、水质要求为类,水环境影响评价为二级;工程作业噪声对区域影响增加值小于3d

8、B(A),声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大气环境因污染恶臭排放负荷较小,其评价等级按三级以下考虑。1.6评价工作程序本环境评价工作程序如图1-1所示。项目初步工程分析环境概况调查生态环境基本特征分析工程调查与分析确定评价范围,划分评价等级 关键问题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确定评价标准和保护目标批复编制评价大纲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确定生态影响评价标准及保护目标目标调整自然生态环境公众参与社会经济环境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质量评价重要评价因子再确认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质量防护、恢复及替代方案结论与对策建议图1-1 评价工作程序图2 建设项目工程概况2.1 项目名称、性质及主管单位项目名称: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建设

9、性质:新建项目主管单位:巢湖市环境保护局项目业主单位:安徽省巢湖污染治理综合开发有限公司2.2 项目内容工程内容包括:底泥环保疏挖工程、湖滨带物理基底保护与恢复工程、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2.3 主要技术指标底泥疏挖与吹填工程量:212.37万m3,其中底泥环保疏挖工程量为107.01万m3,基底恢复疏挖吹填量:105.36万m3;建造围埝总长:5.326Km;消浪抛石潜堤:7.357Km;消浪桩坝:6.807Km;护滩总长:17.81Km;生态园:75.0亩;回填砂:5.88万m3;征地面积:719亩;植草总面积:500.2亩;泥浆处置量:120万m3;2.4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一期工程情况

10、介绍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一期工程包括巢湖西坝龟山、双桥河口、柘皋河口及环城河天河段1.5km污染底泥的清淤,总疏挖工程量301.99万m3(包括设计超深工程量);吹填低洼地90.41万m2;建造围埝总长6.83万km。该工程2000年3月开工,2002年6月完工,并于2002年底通过竣工验收。污染底泥一期工程的实施,直接清除了巢湖市水源保护区内源污染物,使巢湖东端水源保护区水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2.5 二期工程区范围及主要内容疏挖工程区为从柘皋河铁路大桥至湖区2.5Km的柘皋河疏挖区与距中垾联圩大堤500m的湖区两个区域;湖滨带物理基底保护与恢复工程包括西坝至龟山段沉水植物区保护工程及龟山

11、至烔炀河段湖滨带物理基底保护与恢复工程;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包括西坝至烔炀河湖滨带生态建设工程及中垾联圩生态园区建设工程和湖滨带生态观测场建设工程。各工程作业区平面布置详见图2-1。2.5.1 底泥环保疏挖工程 (1)各疏挖作业区工程量本次疏挖两个区域水域面积为0.47km2,共划分为9个区,各区工程量见表2-1。表2-1 疏挖工程量计算表作业区疏挖面积(万m2)平均顶高程(m)设计挖泥底高程(m)设计平均挖泥厚度(m)设计工程量(m)设计允许超深(m)设计允许超宽(m)设计允许超深超宽工程量(万m3)疏挖工程量(万m3)湖区35.864.523.001.5058.030.3211.8969.9

12、2河10.184.082.281.81.530.220.231.76河20.183.691.891.80.410.220.110.52河31.183.011.211.83.10.220.523.62河41.402.560.761.83.680.220.664.34河51.213.341.541.82.900.220.523.42河60.902.390.591.82.900.220.363.26河74.153.171.371.811.930.221.5613.49河81.933.111.311.85.960.220.726.68合 计46.9990.4416.57107.01 (2)底泥堆放 底

13、泥堆放首先要体现和符合巢湖市对该区的总体规划,满足固堤、沿堤造绿化带的要求;符合环保要求、工程技术合理、利于今后开发;尽量少占耕地,选择低洼地,就近选择堆场等原则。基于此,本工程选定的五个堆场为中垾联圩1#、2#、3#、4#和柘皋河堆场,占地多为农田,少为鱼塘,紧邻巢湖,各堆场平面布置见图2-1,各堆场参数见表2-2。表2-2 各堆场参数一览表 堆场项目单位中垾联圩柘皋河合计1#2#3#4#设计吹填高程m9.59.59.59.59.5堆场占地面积万m215.765.001.604.9711.0238.35堆场容积万m354.3815.614.6113.5347.27135.40堆场存泥量(计入

14、沉降、固结量)万m356.4716.294.8414.1048.37140.07 (3)围埝 围埝是污染堆放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堆放场的挡土墙、隔水坝,主排泥管的支撑架是工作的通道。本工程选用的五块堆场均位于巢湖岸边,围埝采用重力式土工膜防渗围埝,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型碾压土围埝 该围埝用于中垾联圩四个堆场水塘地段,先进行土石混合抛填,再在其上铺筑土围埝,并碾压。围埝内侧铺设一层一布一膜复合土工防渗膜,同时用编织袋装土垒压。 型碾压土围埝 该围埝用于中垾联圩四个堆场的陆上地段,清基后直接铺筑土围埝并碾压,围埝内侧铺设一层防渗土工膜,并用编织袋装土垒压。 袋装土围埝 该围埝结构用于柘皋河

15、堆场,在原地面铺设一层软体排后,在其上抛填土石混合(11)土堤,厚约2.0m,再垒筑袋装土围埝,围埝内侧铺设一层防渗土工膜。 各堆场围埝技术参数见表2-3。表2-3 各堆场围埝技术参数一览表堆场名称中垾联圩柘皋河合计1#2#3#4#顶面高程(m)10.010.010.010.010.0围埝长度(m)1947.8183.9332.1738.215245326碾压土(万m3)5.973.423.422.86/12.25铺设防渗土工膜(万m2)2.261.221.220.761.725.96土、石混合抛填(万m2)1.351.581.580.325.438.68铺设450排泥管(根)4/4 (4)污

16、染底泥及堆场余水处置 对堆存在堆场内的污染底泥与未全部清除污染底泥的柘皋河疏挖区要采用堆场防渗、堆场植草、抛砂覆盖法等措施防止二次污染的产生。防渗处理是在污染底泥接触一侧铺设复合土工膜,膜上垒筑装土纺织袋;堆场吹填完毕后,由于底泥堆场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规划使用功能,因而可采用手摇播种机撒播草种,进行快速植草,即可防止堆场底泥中污染物因雨水冲刷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又可以迅速恢复堆场的景观,对部分地区,为确保植草成功,可采用混合直播技术建坪;柘皋河疏挖区污染底泥疏挖2.0m后采用覆盖法对剩余污染底泥进行处置,即抛填厚0.5m的粗砂,回填砂工程量为5.88万m3。 在吹填后期,当堆场余水满足不了

17、排放要求时,利用加药装置在输泥管口投加药剂与泥浆充分混合,经混合后的泥浆在堆场沉淀后,余水直接排回巢湖。对于偶发因素导致余水水质突然恶化时,可在溢流口处设置应急投药装置,作为余水外排前的临时补救性应急措施。PAC可做为输泥管及应急投药的首选药剂。 (5)疏挖设备 本项目主要施工设备见表2-4。底泥疏挖选用海狸1200型绞吸挖泥船及相关辅助船舶。挖泥船配备DGPS平面定位系统、绞刀深度指示系统、浓度计、流量计等。表2-4 主要施工设备与数量序号设备名称规格及型号单位数量1绞吸式挖泥船海狸1200型艘12拖轮294kw艘23起锚艇175kw艘24机动艇30kw艘25住宿船3140床位艘26排泥管5

18、006000mm钢管M18667自航供应船艘22.5.2 内湖滨带物理基底保护与恢复工程 物理基底(地质、地形、地貌)是生态系统发育和存在的载体,维护湖滨带物理基底的稳定,发挥其生态载体作用,是本工程设计的基础。据此要求,巢湖湖滨带物理基底保护与恢复设计主要包括物理基底稳定性设计和物理基底地形、地貌的改造。 (1)基底分区及各区方案设计 分区首先要符合巢湖市规划部门对该区域的总体规划,满足各区段湖滨带的功能;其次要根据基底受自然条件、人为破坏干扰的形式和严重程度进行分区;再者,分区时需综合考虑生态恢复设计、生态配置、景观布置等因素。基于此,物理基底分区及各区段采取的主要保护与恢复方案见表2-5

19、。表2-5 湖滨带基底分区及保护与恢复方案分 区范 围占地面积(万m2)长度(km)主要保护与恢复方案物理基底保护区(总长7.86km)孙村18.121.83滩地前沿土工管充填保护,离滩地一定距离采取抛石的工程措施进行消浪民孙村19.733.03唐咀电灌站46.791.95烔炀河55.281.05物理基底修复区(总长4.07km)邬梁村13.711.39滩地前沿土工管充填保护,离滩地一定距离采用屏蔽式桩坝的工程措施进行消浪。对基底破坏严重的区域进行吹填修复大埠镇16.582.68物理基底重建区(总长4.81km)何朝村15.82.09吹填修复,新修复的滩地前沿采取人工保护措施中垾联圩29.58

20、2.72沉水植物保护区(总长2.46km)海军圩段/0.50采用屏蔽式木桩坝保护方案双桥河段/0.57湾村段/1.39总 长19.2 湖滨带土地利用现状以滩地为主,长期占用滩地耕种的面积约17hm2,需退耕还湖。 (2)基底保护区 该区大堤外侧滩地状况良好,滩地的范围一般在50600m之间,柳树林、草地、芦苇、茭草错落有致,地势稍有起伏,总的说来湖滨带平坦面渐变地伸向湖中,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对于这些地区,保持现有湖滨带物理基底的相对稳定,为湖滨带的生态恢复与生态交错带的持续演替与发展创造条件是主要设计目标。 稳定性设计 该区前方迎浪区的潜堤采用块石抛填并配合以软体排护底,而区内护滩拟采用土

21、工管充填。 基底地形、地貌的改造该区存在人为对湖滨带的一些不合理开发活动,如侵占湖滨带开挖取土等,破坏了湖滨带及其物理基底,使得湖滨带生态系统难以自然恢复。需在湖滨带现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造,主要通过吹填来实现。总吹填工程量为18.53万m3。(3)基底修复区该区大堤外侧有挺水植物,滩地范围在10130m之间,滩地地势较低,前沿受波浪的反复淘刷,大部呈崩岸状,基底状况较差。对于这些地区,改造现有湖滨带物理基底的状况,保护岸堤的稳定,使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是本区设计主要目标。 稳定性设计前方迎浪区采用屏蔽式桩坝即在桩间并挂鱼网或竹柳编篱进行消浪,护滩设计方案依旧采用土工管袋充填。

22、 基底地形、地貌的改造该区基底冲蚀比较严重,滩地地势较低,有部分滩地常年处在水下。需在现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通过吹填进行大量的改造。总吹填工程量为31.73万m3。(4)基底恢复区 该区大堤外侧波浪侵蚀较为严重,堤前水面较深,堤脚处未见露滩,只可见稀疏挺水植物。重建区段基底侵蚀很严重,波浪、水流作用比较集中,若一次性全部恢复不现实。因此,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改造现有湖滨带物理基底的状况,是本区设计主要目标。 稳定性设计根据该区基底稳定设计要求和该区段大堤外侧高程,护滩设计方案采用何朝村段为抛石结构,中垾联圩采用土工管袋充填。 基底地形、地貌的改造该区基底冲蚀非常严重,滩地堤前水深增加,大量滩地常

23、年处在水下。需通过吹填进行大量的改造。总吹填工程量为55.12万m3。(5)沉水植物区 西坝龟山段长8.25km,因滩涂围垦等原因,该区堤前水面较深,湖滨带基本缺失,由于受风浪影响较大,该区沉水植物也基本缺失。因此,为沉水植物生长创造相对平静水域是本区的主要设计目的。首先对无掩护区水域沉水植物重点保护,而有掩护区水域则不进行保护设计。根据岸线情况,对三段沉水植物区进行基底建造。考虑到巢湖水位变化较大,采用屏蔽式桩坝或竹柳编篱进行消浪。另外,为以后沉水植物保护积累经验,试验用防浪屏来消波减浪。2.5.3 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该工程设计目标是去除对湖滨带的人为干扰,建立健全生态体系结构,降低入湖污染

24、负荷,改善湖滨带的生境条件及维护栖息其间的动植物群落多样性,在维护湖滨带自身稳定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发挥其作用,伴随流域内居民环境意识的提高,逐步实现湖滨带生态系统的恢复,同时因地制宜地兼顾湖滨带的经济效益。(1)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分区 工程分区根据湖滨带及基底现状综合考虑生态配置、景观布置、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具体分区见表2-6。 湖滨带保护区 该区段湖滨带目前保存较完好,有较完整的演替系列,由湖滨大道向湖泊浅水方向由乔木带湿生草被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沉水植物带进行演替。保护区宽度较大,从100-500m不等。目前区内生态环境较好,但仍存在着人为干扰及湖滨基底被侵蚀等问题。 湖滨带

25、修复区该区段湖滨带已受到一定的破坏,现状多为半演替系列,部分系列缺失、功能弱化。残存湖滨带宽度为50-150m不等,生长着茭草、芦苇等挺水植物,浅水处分布着少量沉水植物。 湖滨带重建区该区段生态结构破坏严重,生境恶化,只残存5-20m宽的茭草带。风浪侵蚀严重,有些区段有崩、塌岸现象。由于湖滨结构的破坏,其作为营养盐储积库和物质流、能量流缓冲带的功能也随之减弱甚至消失。 湖滨带沉水植物保护区因滩涂围垦等原因,龟山西坝滩面高程低,湖滨带基本缺失,仅双桥河口有少量挺水植物,海军圩和西坝口有少量沉水植物存在。表2-6 西坝烔炀河段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分区序号区 段类 别长度(km)1烔炀河何朝村西湿地保

26、护区1.052何朝西邬梁村重建区2.093邬梁村之于河修复区1.394之于河唐咀电灌站保护区1.955唐咀电灌站东李村东修复区2.686柏村民孙村保护区3.037民孙村东防指孙村重建区2.728孙村柘皋河保护区1.839小柘皋河湿地保护区0.3910柘皋河口海军圩4.0211海军圩西坝沉水植物保护区4.23西坝烔炀河段重建区4.81修复区4.07保护区8.25沉水植物保护区4.23总长21.36 (2)生态恢复工艺设计 生态恢复全系列工艺湖滨带生态恢复全系列工艺主要包括乔草复合防护带、湿生乔草复合带、挺水植物带、浮叶及沉水植物带。各带选择相应的配置物种、规定的种植方式及保证覆盖度要求等。 生态

27、恢复半系列a工艺 半系列a工艺包括湿生植物带、挺水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的建设。 生态恢复半系列b工艺 半系列b工艺只包括挺水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的建设。 (3)湖滨带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方案 五段保护区以保护为主,制定一系列保护措施,限制人类活动,同时对部分破坏较严重的地段进行适当修复。 小柘皋河口保护区 区内高程7.7m以上区域为乔草防护带;在人工筑堤坡面上恢复湿生灌草复合带。生态恢复工艺为全系列工艺。 孙村保护区 在7.76.8m高程栽种或补种湿生植物,形成湿生乔草复合带,对于已成林带进行林木补种和保护;在6.86.5m高程形成挺水植物带;在6.56.0m高程形成浮水、沉水植物带。生态恢复工艺

28、为全系列工艺。 民孙保护区 该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方案同孙村保护区。 唐咀电灌站保护区 该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方案同孙村保护区。 烔炀河湿地保护区方案 在6.8m高程以上栽种或补种湿生草本植物,形成湿生草被带;在6.86.5m高程形成挺水植物带;在6.56.0m高程形成浮水、沉水植物带。生态恢复工艺为半系列a工艺。 (4)湖滨带重建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方案 中垾联圩重建区 在吹填工程完成以后,在7.76.8m高程栽种或补种湿生植物,形成湿生乔草复合带;在6.86.5m高程形成挺水植物带;在6.56.0m高程形成浮水、沉水植物带。生态恢复工艺为全系列工艺。 何朝村重建区 在吹填工程完成以后,在6.86.5m

29、高程形成挺水植物带;在6.5m以下高程形成沉水植物带。生态恢复工艺为半系列b工艺。 (5)湖滨带修复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方案 大埠镇修复区 在吹填工程完成以后,在7.76.8m高程栽种或补种湿生植物,形成湿生乔草复合带;在6.86.5m高程形成挺水植物带;在6.56.0m高程形成浮水、沉水植物带。生态恢复工艺为全系列工艺。 邬梁村修复区 在6.8m高程以上栽种或补种湿生草本植物,形成湿生草被带;在6.86.5m高程形成挺水植物带;在6.56.0m高程形成浮水、沉水植物带。生态恢复工艺为半系列a工艺。 (6)沉水植物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方案 西坝龟山段为沉水植物保护区,该段湖滨带基本缺失,仅双桥河口

30、有少量挺水植物,海军圩和西坝口有少量沉水植物存在。因此保护措施以物理消浪为主,这样既可利于植物修复并对双桥河口生态环境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又可保护巢湖大堤。沉水植物的恢复以现状基础为主,不再人为补植。随着该区域水生植物的逐渐恢复,基底保护措施和水生植物将共同起到保护作用。 (7)中垾联圩外湖滨带生态园建设示范工程方案 根据中垾联圩湖滨带实际情况,外湖滨带生态建设示范工程区选在宁村与许家新村落之间,其平均地面高程为6.5m左右,分布着陆地、沟壑和水坑。拟建生态园示范工程通过吹填底泥抬高,形成高程9.5m,长约684m,宽约71m,建设总面积5.0万m2的堆场地,并通过生态恢复,将此区建成外湖滨绿化

31、示范段。以良性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化示范区,与巢湖市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保持同步。 (8)湖滨带生态观测场建设工程方案 通过建立生态观测场,对该工程实施前后工程区水质,生物物种及其分布、面积和生物量变化等进行对监测,预测该工程对巢湖东端水质及生态环境影响。湖滨带生态观测场分别在生态保护区、生态重建区和生态修复区各设1处。保护区观测场选择在全系列演替的孙村保护区;修复区观测场设在全系列修复的大埠镇修复区;重建区观测场设在半系列恢复的何朝村重建区。 观测场与湖滨带走向呈对角线交叉状布置,保护区观测场规模为500m100m,重建区和修复区为200m100m。观测场围隔采用网目2cm的尼龙网片缝制而

32、成,上下端贯以尼龙绳,沿网围一周用毛竹固定。2.6 工程建设外部条件本工程距巢湖市区较近,交通、邮电、卫生等生活设施齐全;水电、石料、树种、燃油供应均可就近解决。巢湖船厂能够满足施工船舶拼装、停靠、补给、维修的需要。工程区与城市道路相通,建造用建筑材料、各类树种供应量充足,巢湖水位满足施工船舶的吃水要求。2.7 项目投资本项目工程总投资12389.03万元。资金来源:国债6000万元,其余投资由安徽省和巢湖市自筹资金解决。2.8 工程项目实施计划拟建工程实施进度计划见表2-7。表2-7 拟建项目近期工程实施进度计划见表序号 时间(月)内 容2003年2004年2005年1、23、45、67、8

33、9、1011、121、23、45、67、89、1011、121、23、45、67、81工前准备2围埝施工3挖泥设备调遣4疏挖施工5堆场余水处置6堆场植草7湖滨带物理基底保护与恢复8湖滨带生态恢复(1)9湖滨带生态恢复(2)10湖滨带生态恢复(3)11竣工验收(1)12竣工验收(2)13竣工验收(3)3 工程分析3.1底泥环保疏挖工程分析3.1.1巢湖底泥分布及特性3.1.1.1 巢湖底泥的物理特性 (1)巢湖底泥的垂直分布调查表明:巢湖底泥主要是由周围河流及水土流失带来的冲积物及近年来城市进程产生的污染物组成,具有十分明显的分层。其底部为湖积沉积物,仍保留着湖区周围土壤母质的岩相特征,在其上发

34、育了着过渡层,上层发育着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严重污染层。即巢湖底泥分为三层,第一层为严重污染层,第二层为污染过渡层, 第三层为正常湖泊沉积层。 严重污染层底泥(A层)该层多为黑色至深黑色淤泥,上部为稀浆状(A1),下部呈流塑状(A2),含大量有机质,有臭味,在湖区内广泛分布。本层沉积年代新、沉积速率快,为近年来人类活动的产物,也是湖泊污染内源的主要蓄积库。调查表明该层较厚,一般厚为4080cm。 污染过渡层底泥(B层)该层(B层)颜色多灰黑色,流-软塑,分布广泛,较A层紧实。本过渡层厚度较大,最厚处可达2m,与下覆正常湖泥层之间有明显的界面。A层与B层是本次疏挖工程的对象。正常湖泥层(C层)在巢湖

35、市观察到的正常湖泥层(C层)呈灰黑、褐灰、青灰色、灰黄等不同颜色,多为粘质夹粉质粘土,质地密实,局部有草斑,少量含贝壳。 (2)巢湖底泥的水平分布巢湖内污染层沉积厚度变化起伏较大,受河流影响明显。河口区(双桥河、柘皋河)呈明显的河口扇形堆积,有较厚的污染底泥。3.1.1.2 巢湖底泥中的重金属分布及特征巢湖底泥中的重金属铅、锌、铬及铜的含量都较低,在南京地区及大湖地区土壤背景值范围内,也在全国土壤背景值范围内,A层及B层的Pb、Zn、Cr、Cu算术平均值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的均值。C层除Cr外,Pb、Zn及Cu的算术均值与全国土壤背景值相一致(见表3-1)。Cr在土壤中的含量呈现C层B层A层的相

36、反趋势,这与当地背景值较高有关。 表3-1 中国各省土壤背景值 单位:mg/kgPbZnCrCu范围均值范围均值范围均值范围均值辽宁省6.84-47.5720.316.25-167.5760.1916.47-160.3559.715.70-58.8521.43浙江省红壤21.347.3437.7812.9广东省22-45.7529.021-185.036.036-67.445.857.2-27.013.0陕西省16.964.467.824.0嘉陵江底泥2.20-30.018.5924.0-94.055.9121.00-88.047.326.7-35.520.32巢湖A层B层C层15.5-651

37、8.9-5419-3539.433.829.362-58433-14440-91119.977.971.227-11733-13247-12973.975.382.317-7611-4117-3439.927.623.7根据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危害系数(Eif)和危害指数(RI)危害程度的划分(见表3-2),巢湖底泥重金属的生态危害系数(Eif)和危害指数(RI)的计算表明:巢湖不论单一金属危害还是多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危害均属于轻微生态危害,因此巢湖底泥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对生物产生生态危害(见表3-3)。表3-2 生态危害系数和生态危害指数的划分EifRI生态危害程度2075轻微20-4075-

38、150中等40-80150-300强的80-160300很强160极强表3-3 巢湖底泥重金属生态危害系数(Eif)和危害指数(RI)A层B层C层EifmaxEifminEifavgEifmaxEifminEifavgEifmaxEifminEifavgCuZnCrPb7.63.46.84.71.70.40.61.04.00.71.62.84.10.82.94.01.10.20.71.42.80.51.72.43.40.52.82.51.70.21.01.42.30.41.82.1RI22.53.79.111.83.47.49.24.36.6与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第三级标准

39、值相比(见表3-4),巢湖底泥中Pb、Zn、Cr、Cu四种重金属的浓度远低于标准,这部分底泥在堆场堆放、自然风干后,可以还堆场为农田,其中的重金属不会对农作物产生明显影响。 表3-4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级) 单位:mg/kg项目PbCuZnCr农田等果园水田旱地土壤pH值6.55004004005004003003.1.1.3 巢湖底泥中的氮磷浓度从巢湖底泥的氮磷浓度分布来看,污染层和过渡层中TN和TP含量比较高,正常湖泊沉积层有明显下降。 (1)底泥中的总磷 典型底泥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表层、过渡层及底质层底泥中总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2960.947g/kg,0.2150.642g/k

40、g及0.1770.620g/kg,其平均值分别为0.558g/kg,0.470g/kg及0.433g/kg。明显表现为:污染层过渡层底层。 (2)底泥中的总氮 底泥调查样品的表层、过渡层及底质层底泥中总氮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2512.810g/kg,0.1461.236g/kg及0.1131.023g/kg,其平均值分别为1.006g/kg,0.663g/kg及0.472g/kg。明显表现为:污染层(A)浓度远远高于过渡层(B)和底层(C)。 (3)底泥中的有机质 调查区底泥的典型柱状样品数据表明:巢湖底泥的表层、过渡层及底质层底泥中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2656.690g/kg,0.2752.574g/kg及0.2951.831g/kg,其平均值分别为1.819g/kg,1.035g/kg及0.867g/kg。明显表现为:污染层(A)和过渡层(B)浓度远远大于底层(C)。总之,巢湖底泥的污染层和过渡层中含有较高浓度的营养盐氮、磷及有机质,为此,本期环保疏挖工程中垾联圩工程区选择污染层(A)及过渡层(B)为主要疏挖对象,工程完工后,可以去除T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