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doc(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讲评,进一步学会依据人的思想品质选择人的语言和行动,通过写人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思想品质)。 2、培育学生自改作文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依据要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好他的语言和行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3分)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我最熟识的人的习作训练,谁能说说这次习作训练的要求是什么?(小黑板出示,并齐读。)除了明确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外,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还学懂了什么?(板书:依据某一方面品质,写好人物的语言、行动) 2、本堂课,我们要评一评同学们的习作,重点看看是否依据人的
2、思想品质写好了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假如没写好,那我们又该怎样来修改? (二)讲评学生习作一,感知感悟依据人物的思想品质写好人物的品质。(15分) 1、学生分组自读一篇习作,找一找、划一划小要反映人物哪一方面的思想品质?是通过哪些语言和行动来表现的?人物的品质是否和他的言行全都? 2、逐组(逐篇)沟通。 3、小结:四位小都能依据某一方面品质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为我们作了很好的范例。其实,还有许多同学也能依据人物的品质写好他的言行。下面就请这些同学自己站起来读一读自己习作的有关语句。留意读前请讲明我要反映的品质是,然后开头读。 4、学生沟通胜利的习作片断(抓住人物某一方面品质写好人物的言行。)。
3、(三)讲评学生习作二,引导学生修改没能通过人物的言行反映人物品质的有关习作,培育学生自该作文的力量。 1、修改习作二(1)。(15分) (1)学生自读习作,发觉习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2)全班争论怎样修改提出修改的方向。 (3)学生动手修改习作。 (4)沟通,教师随机点拨。 (5)小结:刚刚同学们齐心协力帮忙这位小修改好了文章。同时,同学们肯定体会到了,不合格的做文经过修改能成为一篇好文章的。 2、提出修改习作二(2)(3)的修改方向。(5分) 习作二(2):应重新选择适宜的材料写过。应选择一件爸爸在酒宴上大显身手的事来写。 习作二(3):应去掉其中的一件事与一方面品质,把留下的品质通过
4、言行反映出来,再写详细些。 3、小结: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只要同学们依据习作的要求仔细修改,人人都会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习作,读读、想想哪些地方不和习作要求、哪些句子不够通顺、明白、哪些字写错了,请仔细修改。要重写的请重写。习作已符合要求的同学,可以再给自己的习作加工,使之变得更优秀;也可写写另外熟识的人。 (四)学生自改习作。 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2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叙述了一个幽默机灵的九岁小男孩用奇妙的语言应答客人的故事。篇幅虽小,但是精炼,精彩地展
5、现了小男孩语言的精妙,有利于学生初步接收文言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读懂读准课文。 2、正确理解和书写生字词。 3、依据解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4、能在生活中发觉精妙的语言,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体会文中语言的精妙。 2、在生活中运用精妙的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日,教师给大家讲个关于语言的小故事,大家想听吗? 繁华的街道上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家。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许多行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便离开了。
6、后来一位法国闻名诗人也经过这里。他看了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日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盲老人叹息地答复:“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特别哀痛。 诗人听了,拿起笔静静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忙地离开了。 晚上,诗人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状况。盲老人笑着答复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诗人听了,摸着胡子满足地笑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下午给钱老人家的人多了呢?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有特别深厚的情感颜色。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中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
7、,怎能不对他产生怜悯之心呢? 你们说诗人的语言是不是很精妙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语言也是同样精妙的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依据注音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 2、抽读,指名读,齐读,引导学生读准课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三、理解课文,加深认知 1、小组争论,依据解释,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理解生字词 3、重点讲解文中与今义相差较远难理解的词语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
8、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敬重的称呼。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敬重的称呼。禽,鸟类。 4、请说说人物语言的奇妙性,你更喜爱哪个人物的语言?为什么? (孔夫子“此是君家果”;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学生充分体会语言的幽默幽默) 四、有感情品读课文,背诵课文 1.带感情美美地读全文。 2.小组相互背诵全文。 五、课堂表演 小组内用白话文表演课文的剧情,请一些同学上台表演,演出人物语言的幽默。 六、拓展 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
9、像课文这样精妙的语言运用,如:一些提示语、广告词、幽默故事、谚语等等。你还知道哪些,小组内争论沟通一下。 七、作业: 1、默写课文。 2、 收集整理一些生活中关于语言精妙的例子。 杨氏之子同步练习题 一、读拼音,写词语。 ling gu cng hu zo y ni xing kng z yu ()()()()() ji qn () 二、选词填空。 倾慕疼惜珍惜 1、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之心。 2、我们要()今日的幸福生活。 3、我们要()粮食,()农夫用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闻: (1)听见; (2)听见的事情、消息
10、; (3)出名望的; (4)用鼻子嗅; (5)姓。 1、你号,今日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2、西湖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区。() 3、你知道吗?今日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 4、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 5、闻家的人都拌到外省去了。() 四、仔细读短文,理解以下词句。 1、聪惠: 2、此是君家果: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五、请用“/”标出以下句子朗读时的恰当停顿。 孔子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六、你认为杨氏之子的答复妙在哪里? 杨氏之子阅读练习 一:阅读古文,回答下列问题: 梁国杨氏(s sh)子九岁,甚(shn shng)聪惠。孔
11、君平诣(zh y)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i w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ng y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n qng)。” 1选自朝的,该书是一部 2、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3、解释以下加点字意思: 甚聪惠() 孔指以示儿() 4、标注句子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翻译文中最终一句话 6、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很精妙,妙在何处? 杨氏之子阅读练习二: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孔君平其父,父不在,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 1、按原文填空,并解释最终一句话的意思。 (杨氏子立即
12、答复说:“从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字词理解解释: 甚:惠: 诣:乃: 示:禽:(见课本) 3、联系上下文填空: (1)为设果。 (2)孔指以示儿曰。 (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孔指杨梅以示儿曰) 3、结合阅读体会,我认为杨氏之子的答复妙在_ (我认为杨氏之子的答复妙在:他能委婉地反用孔君平的姓氏,奇妙地反对孔君平,又不失礼貌。) 4、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答复后,会有怎样的反响?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_ 。 5、通过品读上文,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精妙。试着读读下面的话,你能否像杨氏之子一样用精妙的语言答复。 阿凡提骑着驴,来找本城的法官。法官望见了,就大声招呼道:“
13、欢送你们两位一同光临!”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 。” (阿凡提答复说:“我的驴跟我纠缠个没完,要我带它出来找它的朋友,我就打算带它来找您了”。) 杨氏之子随堂练习题 一、仿照下面句子,以四季的水果作内容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杨梅吮吸着甘露,在雨水中欢乐。 夏天的西瓜_。 秋天的橘子_。 二、整体感悟 1)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 _ 2)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杨氏之子的答复会怎么想?写下来。 _ 3)你喜爱孔君平说的话还是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_ 三、力量拓展题 下面的句子可以用不同的标点表达出不同的意思,试试吧。 1)上海队战胜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2)哥哥说我是好青年。
14、 3)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四、趣味阅读题 主考的批语 摘自幽默与才智 古时候科举考试,考官要在卷面上加评语。相传唐朝时,一次欧阳修做主考,有位考生名字竟与他一样。在当时盛行为尊者讳,欧阳修看了便有点不悦,在评批后加了一联,语曰:“司马相如蔺相如名相照实不相如。”不想此考生接卷后马上对曰:“长孙无忌魏国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对仗工整,情趣盎然,欧阳修看后也拍手称绝。 请把故事里的对联抄下来,并加上正确的标点。 【参考答案】 一、例如: 夏天的西瓜放开了炽热的胸怀,滋润人们燥热的心。 秋天的橘子急不行耐地摇摆着身体,等待着人们将它采摘。 二、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
15、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2)孔君平发自内心地感觉到这个孩子的聪慧,心中赞美不已。 3)此题没有标准答案,意在考察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这一问一答是否真正理解,答案无论是喜爱“孔君平”的话还是杨氏之子的话都可以,只要能说出为什么以及话的意思即可。 三、 1)上海队战胜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上海队战胜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2)哥哥说:“我是好青年。” 哥哥说我是好青年。 3)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四、 司马相如、蔺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长孙无忌、魏无忌,
16、人无忌,我亦无忌。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 sh)之子九岁,甚(shn shng)聪惠。孔君平诣(zh y)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i w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ng y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n qng)。” 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将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4、翻译以下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温故而知新。
17、 (4)学而时习之。 5、选择世说新语中好玩的故事阅读,并与伙伴沟通。 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3 乌塔一课,叙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单独一人漫游欧洲的事。全文表达的事情是详细清晰,提醒的主题耐人寻味。依据教材编排和训练重点,本单元着重进展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在教学白杨、桃花心木两篇精读课文的根底上,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对此,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力量和自主的精神,激发喜爱生活的情感; 2、通读全文,通过辩论的形式,提出自己阅读的见解,提高熟悉。 【教学思路】 一、自读课文,引发思索 对于略读课文,要给学生充分的阅
18、读时间,同时担当起进展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由的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详细的要求是: 1、仔细读原文,把原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理清课文的条理。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根底。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根底上,学生比拟简单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抛出问题: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单独出行,好不好?这问题看似一般,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索,鼓舞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
19、了学生的辩论,为领悟内容提出熟悉做了预备。 二、组织辩论,引导探究 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小孩子单独出行,不好;一是小孩子单独出行,很好。对于这两种观点,我不急于做出结论,而是要求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到文中找出依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大胆发言,说出看法。 此时,可以组织一场辩论会,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熟悉。结果,正方观点鲜亮简练,认为单独出行能培育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增长见识;反方则担忧单独出行的安全、经济负担等问题。当双方争吵不下时,应留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引导辩论的双方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反对对方。正方的同学找出的重点语句,足以解
20、决反方同学的担忧,如: 1、反方观点:小孩一个人出行多担心全啊!正方反对:乌塔说她在家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急和困难时恳求帮忙。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2、反方观点:小孩子一个人外出,没有大人指导,会增长见识吗?正方反对:乌塔为这次旅行预备了整整三年,读了许多有关国家的书籍,乌塔拿出一摞书,全是欧洲各国的旅行指南,对比看着,就像教师带我玩一样。 经过一番辩论,原先持反方观点的同学会发觉,原来自己的担忧全是多余的,乌塔已经用自己的亲生经受告知了我们,小孩子单独出行不再是遥远的梦。组织学生进展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固
21、然,学生所发表的见解也并非孤立的随便的说。而是亲密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不仅深入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扎实训练了本单元的学问点,形式新奇活泼,探讨有实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做起,从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入手,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应充分确定,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舞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有利于爱护学生发言的乐观性,养成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三、总结提升,提高熟悉 剧烈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熟悉,总结全文时,着重点拨说的两段话: 1、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 2、只从电视和书本中熟悉世界总不完善。 在总结提升时,需要留意的是,鉴于中国和德国国情的不同,不要求学
22、生肯定要像乌塔一样单独外出,而应当首先克制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生活力量。当你具备了肯定的根底和力量,外出旅行也不再是困难的事了。 四、安排活动,课外延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育学生的语文实践力量,而培育这种力量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以说,乌塔一课的主旨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提法是相吻合的。对此,设计这样的课外任务让孩子单独出行学乌塔、家乡寻春记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家乡这一小范围,活动中可以聘请家长、教师同时参与,以小组的形式,尝试自行设计外出路线,自行安排外出设备,自行预备外出经费,设身处地的体验乌塔的感受。活动完毕,召开一次座谈会,总结活动的
23、心得,并指导完成一次实践性习作。 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位精彩词句,感受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2理解故事寓意并得到启发。 3积存文言词语并进展适当归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位精彩词句,感受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是对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的挖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的记忆里,肯定珍藏着很多成语。今日,请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带有动物的成语。(学生发言)今日我们会学习一个成语:黔驴技穷,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毕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文章,正
24、音正字。 1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以及书下的解释,读准字音。 慭(yn)骇(hi)遁(dn)狎(xa)(hn) 2听录音,再现故事情景。 (1)听录音,留意停顿和注音。 (2)散读。探究 3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4全班齐读。 三再读文章,复述内容。 1结合书下解释读懂课文并尝试复述课文,小声读并翻译。 落实好重点字词:船:用船。蔽:隐蔽。窥:偷看。稍:慢慢地。慭慭然:当心慎重的样子。遁:逃走。且:将要。噬:咬。异能:特别的本事。习:习惯。狎:亲近而不庄重。计:盘算。蹄:踢。去:离开。 2沟通。(哪位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四深入文本,品读字词。 1驴是“庞然大物”,但“止技此耳”,它
25、有哪些“技”?“止”说明什么? “鸣”和“蹄”是驴的技能,“止”是只不过的意思,表现出驴看起来很强大,其实没什么本事的实质。 2“虎”是怎样渐渐熟悉、对待驴的?圈划描写虎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关键词句,抓住字词,品读批注。 “蔽”“窥”勾画出虎既奇怪,又可怕的心情。 “骇”“遁 ”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惊心理。 “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荡倚冲冒”写虎一再摸索,到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写出了虎的坚决、干脆利落,志满得意的情态。 五质疑研读,把握寓意。 1大家在朗读的过程中不知有没有发觉本文题目是黔之驴,可是文中写驴的却只
26、有寥寥几笔,写虎的却笔墨许多,那题目为什么不是黔之虎呢? 尽管文中写虎的笔墨特别多,从开头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终的吃驴都写了,但这些变化过程均是围围着对驴的观看和反响作出的。课文的主题是驴而非虎,课文的写法是以虎衬驴,本文写了虎的慎重精明,也就暗写了驴的麻木、愚蠢。因而题目应当用“黔之驴”,而不能用“黔之虎”。 2寓言,或挖苦或有明显的教训意义,用借此喻彼、以小见大的手法,将大的道理隐蔽在小的故事之中,让读者去领悟。 黔驴技穷这个成语比方什么状况?齐读p133比方说理的学问卡片。 3小结: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经常有挖苦或劝戒的性质。黔之驴
27、是个庞然大物,却只有“一鸣”,“蹄之”两种防身之技,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事物。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内幕之前,存有成惧心理;它慎重当心,擅长观看,反复摸索,在摸清驴子的内幕以后,反响快速,行动敏捷,大胆坚决地攻击对方要害,马上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灵、英勇的形象。只不过借驴的形象,通过寓言这种形式(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挖苦了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六布置作业: 1积存实词:“船”、“蔽”、“窥”、“遁”、“噬”、“狎”、“计”等词的含义,并进展归纳。(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2借驴挖苦了生活中怎样的人?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读后感。 3从虎的身上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发?
28、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读后感。 (1必做,2、3二选一) 七板书: 黔之驴 柳宗元 虎 驴 惧 庞然大物 识 吃 技止此耳 黔驴技穷:挖苦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精明愚蠢 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安慰”的含义。 2、体会天窗的奇妙以及给孩子带来的安慰,领悟“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对天窗的特别感情。 3、学会课文中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培育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安慰”,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奇妙的!”并唤起孩子们与课文的共鸣。 2、理解课文第九段,进而领悟“无”中
29、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感悟写作上的独具匠心。 教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很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图片)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温和的晴天,木板窗怎样?(学生齐声答复:木板窗扇扇翻开,光线和空气就都有了。)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又会怎样?(学生齐声答复: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地洞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 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阳光和空气的天窗毕竟有什么魅力吸引茅盾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呢?这小小的一方空白又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
30、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二、初读感知 1、通过同学们的自读,谁来说说你觉得这是一块怎样的天窗?你是从那一段看出来的?你能读一读这样的句子吗?(指名读,分组读,齐读,轻声读) 2、情境描述,感悟天窗是孩子们的安慰。 当夏天阵雨降临,你被父母勒令不得外出淋雨时,随着木板窗一块块被关起来的时候,眼前一片黑暗,如同地洞。那小小的天窗是什么?(安慰)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你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那小小的天窗又是什么?(安慰) 当你忘不了雨中的玩耍,草地河滩上玩耍,当你满肚子委屈,孤枕难眠,无言以对时。那小小的天窗还是什么?(
31、安慰) 确实,这简陋的,在黑暗中透出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是你可以看到外界的窗,它又怎能不是安慰呢?那么谁给“安慰”找一个近义词? (劝慰、抚慰、安抚、宽慰) 谁来说说你在什么情形下,最需要安慰? 三、精读体悟 1、配乐朗读4-7段。 这小小的天窗,如此让人神往,它在你最需要安慰时,给了你欢乐、劝慰和无尽的暖和,伴你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教师禁不住也想读读它,想走进它。请同学们边听边闭上眼想象,你从这小小的天窗中看到了什么? 2、描述情境,充分发挥想象,让学生看到天窗以外的事物。 补充句子:从那小小的天窗,你会观察 ,你想象到 ,这或许是 ,或许是 ,或许是 。 (想象雨脚、闪电、树影、星
32、空,想象狂风暴雨、绵绵细雨、雨过天晴下看到的不怜悯景;用“或许或许或许”造句。) 我们说这天窗不但给人以安慰,还是一块奇妙的天窗。那么我们说这一方小小的空白真是值得我们赞颂。请以“天窗啊!天窗,是你”开头,给天窗写一段话。 3、总结:天窗让我们从“无”中看到了“有”,又从“虚”中看到了“实”,并且比任何时候看到的更真实,更阔达,更简单,更的确。这是想象的魅力,也是茅盾先生用精炼的笔触写作丰富内蕴的独到之处,让我们领会到了世间不一样的奇妙。 四、家庭作业 1、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2、完成课后第3题。 板书设计: 天窗 “ 无” “有” “ 虚” “实” (精炼) (丰富) 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