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个人心得体会1000字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读书个人心得体会1000字5篇.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论语读书个人心得体会1000字5篇 论语是记录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及其弟子言 行的著作,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始终被推崇为儒家经典。全书20篇,其中涉及 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抱负之道、人生之道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自己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很久就想认真阅读这本书,吸取其丰富的养分。在紧急劳碌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粗略地看了一些篇目。由于自己的古文学问还比拟浅薄,主要借助译文才能略微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也算有了一点浅薄的理解吧。 作为教师,在阅读中对其中和教育教学相关的内容感受最深。对于学习这个问题,论语第十五章中讲到:“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
2、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意思是说自己并不是学得许多又都能记得住的人,而是用一条中心线索把所学的内容贯穿起来。这让我很有感受,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熟悉到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而要理解,要融会贯穿,多么不简单。 又如第七章述而中讲到:“子曰:不愤不起,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教育学生,不到他想寻求答案而又寻求不到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心中有了答案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开导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他几个方面,我就不再教他了。”我想每个教师都盼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内容都理解汲取进去,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但我们又不能不看到现实中有些学生眼睛看着黑
3、板,人却已不知神游何处。学习时他们看的不是课本而是参考书,考试前舍命记公式,于是地理不看地图,历史不看年历,平常考试可能结果不错,但绝不行能有完整的学问概念。 现在的学生读书都要求“高效”,应付众多的考试,对策就是临考前借助参考书复习资料强迫记忆最快。但如此又怎能让学生喜爱学习,又怎能要求他们举一反三呢?面对这种问题,孔子当年的一句“不复也”可以说道出了很多教师心中的“悲凉”,但我们能够放弃吗?不能。如何去做,才是真正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思索的。 论语读书心得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冲突。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
4、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觉别人的错误,也不简单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简单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假如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知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冲突。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行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固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
5、只是在这部书中熟悉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行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挡他逃亡。但我更喜爱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翻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间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宏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肯定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
6、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日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特别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看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导长期不加转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忧、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盼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动身点。所以为父母供应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
7、本,假如能够根据父母的意愿、教导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虚心、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根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教师的人;后一则告知我
8、们灵敏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肯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汲取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宏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美无边,山之所以高,是由于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
9、之所以阔,是由于它积极地聚拢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需擅长从平凡的人身上吸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固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很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慎重而诚恳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
10、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学问,。”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典范,不断鼓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学问,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兴盛、礼仪之邦。 论语读书心得3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全部漂亮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势悄悄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学
11、问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教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觉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观察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 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知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知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知我们其实学
12、习也是一件非常欢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知我们要虚心、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知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可是如今的人们慢慢地对孝这个字的熟悉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荣,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漂亮却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或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
13、,是在心理上的劝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忧、忧虑。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令我深思熟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们班这个小小的集体也会有“姚明”“王羲之”“达芬奇”“宋祖英”“华伦庚”“冰心”等。有的人学习不好,可是篮球却是动若脱兔;有的人体育不好,可是书法却是龙飞凤舞;有的人书法不好,可是绘画却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绘画不好,可是唱歌却是娓娓悦耳;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却是满脑子的数学;还有的人对数字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倒是写起作文来便妙笔生花了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
14、元,这话不假啊。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一般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教育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所谓平凡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很多的植物滋养下健壮成长,并且长成一棵坚韧不拔的大树。树之所以高大,由于有了嫩苗;山之所以伟岸,由于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由于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由于有了那些所谓的平凡人! 论语是道德与才智的凝聚,是中华文明的会聚,是一位谆谆教育的教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论语读书心得4 于丹教授说:“论语教给我们许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法规,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实。论语
15、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方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知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其实我们今日总在说什么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许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洁是好坏之分,只是你是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实有许多事情应当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丢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需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里,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
16、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把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简单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于丹教授告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做过了头,不是你应当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做,否则得到的不是很好的下场。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把握分寸做事,是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做到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做不该你做的事情,只要有分寸地把握住自己的过失也就可以了。 于丹教授告知大家,要是有人对不起你了,你不要以德埋怨。要以直埋怨,要以你的耿直和公正来对待他,不要让他感到你是可欺的,要让他对你刮目相看,觉得你不是任凭可欺的人。以前我们总认为,即使人家对不起你了,你还是对他好
17、。这样长期下去,那个人总觉得你是可欺侮的人,于是他便会变本加厉地欺侮你,让你连喘气的时机都没有,这样长期下去,只能增长了那个人嚣张的气度,反而更加欺侮你了。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人和事情,假如我们一味地迁就,一味地原谅、宽容,即使他到你的头上来欺侮,你还是忍受,还是对欺侮你的人尊敬不已,那么就加深了那个人欺侮你的程度。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会遇到这样不如意的事情,假如我们有一个为人处世的好方法。能有一个教会你做人处世的阅历。对我们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论语就是为我们供应了一个最好的为人初始的好方法。 对别人要保持缄默的关爱。孔子说:忠告而善告之,不行责之。当人家不喜爱听的
18、时候,要赶快停下来,好朋友不要做过分的事情,好朋友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远离危急,让我们以欢快对待生活的人.人在不同的一生中,能结交到好朋友是一个人的万幸。.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埋怨社会不公,埋怨处世困难。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假如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许多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她告知我们:先修炼好自己,戒之在斗,不要听信他人对你的煽动,要结交有寻常心的朋友,结交到淡淡的平和的朋友,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为人处世是有哲学道理的,只要你能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什么事情,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多听,多看,多闻,把人家走过的路,间接地警
19、示自己。那么你的人生路就会走得很好,也会走得很顺畅。假如一个人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一些,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少苛刻别人,君子不埋怨别人,对自己每天都要检点,那样的人,才会做到慎言之.一个人尊从学问的人,才会让自己成为有学问有教养,有力量,有理想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 论语读书心得5 印象中,自己以前从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传世名句。这次寒假,利用学校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时机,我才能静下心来系统地读了一遍论语。语录体的论语文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除了记载伦理、教育、政治、文学、哲学、艺术这些大的方面之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不乏闪耀才智、蕴含精深思
20、想的语句。所以,它不愧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至于“论语之在中国,如同圣经之在西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相关赞誉,并非没有依据。 读论语,各方面的收获太多了,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这倒颇像该书语言简练而精华不断的特点。俗话说,文能会人,读着论语,孔子的宏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两千年的时间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怀各种谋生技能、又对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见的能人;一个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随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示自己除恶向善的高尚贤人(我觉得称为“圣人”还是夸张了点);一个终生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靠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论语就让后人受用终生,并因之仰慕和传诵的奇人;一
21、个自强不息,处于乱世而不放弃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抱负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宽阔地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长期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与人类文化长河中的其他现象一样,虽历经沧桑,却总是生命之树常青,不断制造着人类文化的奇迹。全部的一切,皆得益于多才多艺的孔子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所制造出来的大才智。 读论语,不外乎在读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固然,这期间要辩证地对待这些学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独立思索一些自古以来有争议的
22、处世交友论调,比方“中庸之道”,比方“无友不如己者”。而且,我们还会发觉,当今很多为人、治学、从政的原则都出自古老的论语。譬如:父母在,不远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胜枚举。于是乎,对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几份仰慕之情。 “在其位,谋其政”。身为教师,读论语过程中我最感兴趣、最为关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事实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为辉煌。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
23、才智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敬重个体、弘扬主体,最大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育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君子儒”,为此孔子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仁”的境地。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明显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根底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和孔子提出的“仁与德”的观点
24、不谋而合。两人都是宏大的教育家,为什么前后相隔两千多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像?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修养与品德。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所以,我们也要牢记教育的使命,努力培育当今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究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则是危急品。 孔子主见,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承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熟悉,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无疑需要极大的革命士气与魄力,值得后人敬佩。由
25、于孔子教学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故此,相传他门下的学生竟达三千人之多。 学生众多,可能是促生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缘由之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行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行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留意对自己学生的观看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在此根底上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孔子特殊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
26、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考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导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根底上,留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迷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这种使学生尽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再来看看孔子的切磋争论、教学相长。子贡请教孔子说:“穷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于是说:“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
27、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判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认为求学者要有剧烈的主体精神和求学要求。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论语公冶长,这是以剧烈的求知进学精神启迪学生。 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凡此种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不给我们带来启迪和思索,它们至今仍在我国甚至世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28、可以说,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到达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正由于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所以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读论语,教师们请多关注孔子作为“教师”形象消失的精彩言论。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典范,他所表达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他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人生都具有无限的价值和意义。固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行避开地带有时代的、历史的属性,但辩证地、客观地分析评价其价值和内涵,发挥其合理的、普遍性的价值意义,对于现代教育的进展以及教学思路的开拓必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论语读书个人心得体会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