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务员经济管理总结.doc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88145334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 页数:96 大小:2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公务员经济管理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上海公务员经济管理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公务员经济管理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公务员经济管理总结.doc(9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上海公务员经济管理总结目录1 第一部分产业组织1.1 市场结构1.1.1 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1.1.2 各类市场结构的行为特征和效果分析1.1.2.1 完全竞争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1.1.2.2 完全垄断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1.1.2.3 垄断竞争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1.1.2.4 寡头垄断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1.1.3 行业进入壁垒的概念和分类1.1.4 行业退出壁垒的概念和分类1.1.5 规模经济的概念及原因1.1.5.1 规模经济的概念.5.2 规模经济的原因1.1.6 范围经济的概念及原因1.1.7 可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1.1.8 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观点

2、1.1.9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1.1.9.1 博弈论1.1.9.2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1.1.9.3 博弈的分类1.1.10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1.1.10.1 信息不对称的一般原理1.1.10.2 逆向选择1.1.10.3 道德风险1.2 市场行为1.2.1 倾销与反倾销的概念1.2.1.1 什么是倾销与反倾销1.2.1.2 倾销与反倾销的实质1.2.1.3 倾销的经济学定义1.2.1.4 倾销的法律定义1.2.1.5 反倾销案例1.2.2 企业并购的形式与动因1.2.2.1 企业并购的形式1.2.2.2 企业并购的动因1.2.3 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收益和成本1.2.3.1 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收益

3、1.2.3.2 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成本1.2.4 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1.2.5 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1.3 市场绩效1.3.1 市场绩效的衡量方法1.3.2 帕累托效率的概念1.3.3 市场失灵的概念和原因1.3.4 外部性的概念1.3.5 公共物品的概念1.4 产业组织政策1.4.1 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和实施手段1.4.2 政府管制与放松管制1.4.2.1 政府管制1.4.2.2 放松管制1.4.3 反垄断政策2 第二部分产业结构2.1 产业成长与演进2.1.1 产业分类方法2.1.1.1 两大部类分类法2.1.1.2 计划体制分类法2.1.1.3 三次产业分类法2.1.1.4 资源集约分

4、类法2.1.2 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2.1.3 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2.2 产业关联2.2.1 产业关联的方式2.2.2 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2.2.2.1 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原理2.2.2.2 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假设2.2.3 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概念2.2.4 产业关联效应系数的经济涵义和分析2.2.4.1 直接消耗系数2.2.4.2 完全消耗系数2.2.5 产业波及效果的分析2.2.5.1 产业波及效果以及分析工具2.2.5.2 产业波及效果现状分析2.2.5.3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其他应2.3 产业结构政策2.3.1 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及适用条件2.3.1.1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

5、准2.3.1.2 主导产业选择的适用条件2.3.2 不同类型的产业政策2.3.2.1 支柱产业支持政策2.3.2.2 衰退产业援助政策2.3.2.3 幼小产业保护政策2.3.2.4 产业技术政策3 第三部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3.1 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3.1.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3.1.1.1 经济增长的概念3.1.1.2 经济发展的概念3.1.2 工业化的含义与基本特征3.1.2.1 工业化的含义3.1.2.2 工业化的基本特征3.1.3 发展水平的度量3.1.4 内生增长理论的含义3.1.5 二元结构的基本含义3.1.6 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3.1.7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思想3.2

6、经济发展战略与策略3.2.1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战略3.2.1.1 进口替代战略3.2.1.2 进口导向战略3.2.2 比较利益和要素察赋的概念3.2.2.1 比较利益的概念3.2.2.2 要素察赋的概念3.2.3 关税的作用3.2.3.1 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3.2.3.2 保护和促进本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3.2.3.3 调节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 筹集国家财政收入3.2.4 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和消极影响3.2.4.1 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3.2.4.2 外商直接投资的消极影响3.2.5 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3.2.6 WTO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3.2.6.1 加入WTO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3

7、.2.6.2 我们的产业发展对策3.2.6.3 具体的对各产业发展影响分析3.2.7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3.3 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3.3.1 增长极理论3.3.2 梯度转移理论3.3.3 点轴开发模式3.3.4 区域发展的基本一非基本原理3.3.5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3.3.5.1 地理位置因素3.3.5.2 自然因素3.3.5.3 人口因素3.3.5.4 社会经济因素3.3.5.5 科学技术因素3.3.6 区域分工的意义和形式3.3.6.1 区域分工的意义3.3.6.2 成本学说3.3.6.3 要素察赋学说3.3.7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内容3.3.7.1 概念3.3.7.2 目标3.

8、3.7.3 内容3.4 循环经济3.4.1 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意义3.4.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3.4.2 产业生态学的基本思想3.4.3 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3.4.4 循环经济的实践4 第四部分城市经济与管理4.1 城市化与城市体系4.1.1 城市经济规模的概念4.1.1.1 聚集经济与城市经济规模4.1.1.2 城市经济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4.1.1.3 城市经济适度规模、合理规模和最佳规模4.1.2 城市聚集经济的成因和作用4.1.2.1 城市聚集经济的成因4.1.2.2 城市聚集经济的作用4.1.3 城市化的内涵和动力4.1.3.1 城市化的内涵4.1.3.2

9、 城市化的动力4.1.4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与基本形式4.1.4.1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4.1.4.2 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4.1.5 城镇体系的形成、特征和类型4.1.5.1 城镇体系的概念4.1.5.2 城镇体系的形成4.1.5.3 城镇体系的特征4.1.5.4 城镇体系的类型4.1.6 中心城市的类别与作用4.1.6.1 中心城市的类别4.1.6.2 中心城市的作用4.2 城市经济管理问题4.2.1 城市人口、就业与土地利用的基本问题4.2.1.1 城市人口的概念4.2.1.2 城市人口变化的原因4.2.1.3 城市规模的概念4.2.1.4 城市劳动市场供给的影响因素4.2.1.5 城市劳动

10、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4.2.1.6 城市就业增长的收益4.2.1.7 城市就业增长的成本4.2.1.8 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4.2.1.9 土地利用分区制的内涵4.2.1.10 土地利用分区的市场效应4.2.2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4.2.3 城市经济开发区的种类和作用4.2.3.1 经济技术开发区4.2.3.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2.3.3 保税区4.2.3.4 边境经济合作区4.2.4 地方政府的职能和作用4.2.4.1 政府的基本职能4.2.4.2 政府管理运行的职能4.2.4.3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方政府职能与作用4.2.5 政府失效的含义与寻租问题4.2.5.1 政府失效的含义

11、4.2.5.2 寻租问题4.2.6 提升政府能力的战略与途径4.3 城市财政与城市金融4.3.1 城市财政的职能与作用4.3.1.1 财政的涵义与特征4.3.1.2 城市财政的职能4.3.1.3 城市财政的作用4.3.2 税收的经济效应4.3.2.1 税收效应概述4.3.2.2 4322税收对消费的效应4.3.2.3 4323税收对企业生产的效应4.3.2.4 4324税收对储蓄的效应4.3.3 城市金融的种类及其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4.3.3.1 城市金融的种类4.3.3.2 城市金融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4.3.4 城市金融市场的组成及其作用4.3.4.1 城市金融市场的组成4.3.4.2 城市

12、金融市场的作用4.4 上海城市经济4.4.1 上海市支柱产业概况4.4.1.1 上海信息产业概况 上海金融产业概况4.4.1.3 上海商贸产业概况t4.4.1.4 上海汽车制造产业概况4.4.1.5 上海成套设备产业概况4.4.1.6 上海房地产业概况4.4.2 上海市工业产业的特点4.4.3 上海市工业产业的调整和优化4.4.3.1 需要积极调整的工业产业4.4.3.2 需要继续发展的重点产业4.4.3.3 都市型产业4.4.3.4 扶植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4.4.4 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及发展战略4.4.4.1 上海城市功能定位4.4.4.2 上海城市发展战略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结构是指企

13、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它反映市场的竞争和垄断关系。内容包括:(1)卖方(企业)之间的关系;(2)买方(企业或消费者)之间的关系;(3)买卖双方的关系;(4)市场内已有的买方和卖方与正要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卖方、卖方之间的关系。市场结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种结构决定了厂商的行为,故而又决定了产业绩效的好坏。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三个因素.根据竞争和垄断程度的不同,并参照厂商数目、产品差别程度、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等,一般把市场分成四种基本类型。1、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又叫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2、完全垄断市场完全垄

14、断就是独家垄断。是指某企业是某产品的唯一供给者,不存在任何竞争对手。3、垄断竞争市场是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垄断,即非完全竞争又非完全垄断的市场形态。4、寡头垄断市场只有少数企业生产同种产品,每家企业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家的产量及价格的变化,都会对市场、对其他企业产生影响。因此,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性。1.1.完全竞争的市场行为特征:(1)市场上有许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其买或卖的数量,在市场中只占非常小的比例,以致无法通过自己的买或卖行为影响市场价格。(2)企业生产的产品品质均一,具有同质性。(3)生产要素(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具有充分的流动性。(4)市场资讯完全,市场

15、的信息是畅通的、准确的。市场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完备的信息。在现实中,完全符合上述特征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只有某些产品的市场比较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形态。2.完全竞争的市场效果分析:供求平衡,成本低,价格低。1.完全垄断的市场行为特征:(1)厂商家数只有一家。(2)产品独特,缺乏替代性。(3)市场资讯极端缺乏。(4)其他厂商加入市场十分困难。(5)垄断厂商价格的制定以获取最大超额利润为目标。2.完全垄断的市场效果分析:成本与价格高,产量低。1.垄断竞争的市场行为特征:(1)买卖人数众多。(2)产品异质。(3)市场讯息灵通但不完全。(4)厂商进出市场容易。2.垄断竞争的市场效果分析:介于完全竞

16、争与完全垄断之间。1.寡头垄断的市场行为特征:(1)只有少数几个厂商。(2)产品可能同质,亦可能异质。(3)市场资讯不完全。(4)厂商进出市场不容易。2.寡头垄断的市场效果分析:抬高价格但有利于规模和科技。集中度和产品差别化反映的是市场中现实的竞争企业的数量和竞争强度,而对进入壁垒的分析,则是从新企业进入市场的角度考察市场关系的调整和变化,反映的是市场中潜在的竞争强度。进入(Entry):企业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开始生产或提供某一特定市场上原有产品或服务的充分替代品.包含两个因素:进入程度,反映为市场份额的变化;进入速度,一开始就大规模生产,还是由小到大扩张规模。进入壁垒的英文原词为Barrie

17、rstoEntry,指准备和刚刚进入某行业的企业在于已由企业竞争的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任何可以降低企业进入的可能性,进入范围,进入速度的因素(原因)都属于进入壁垒。Stigler认为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在某些或每个产量水平上),这种成本是打算进入一产业的新厂商必须负担,而已在该产业的厂商无需负担的成本。克拉克森等持同样观点,即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成本。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学者的看法:贝恩:进入壁垒是与潜在的进入者相比,现存厂商所享有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是通过现存厂商可以持久地维持高于竞争的价格而没有导致新厂商的进入反映出来的。杨治:进入壁垒是新企业比老企业必须多承受的不利因素。杨蕙馨:进

18、入壁垒是指当某一产业的在位厂商赚取超额利润时,能够阻止新厂商进入的因素。行业进入壁垒分两类:结构性壁垒与策略性壁垒。结构性壁垒(经济性壁垒)产生于产业的基本特性,包括技术,成本,消费者偏好,规模经济和市场容量等。分为四种:绝对成本优势进入壁垒、规模经济进入壁垒、必要资本量进入壁垒和产品差异进入壁垒。虽然分为四类,但在实际中往往是各种因素同时发挥作用的。策略性壁垒(行为性壁垒)产生于在位厂商的行为,在位者通过提高对手进入的结构性壁垒,可置信威胁等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阻止进入行为,另一种是驱除对手行动。此外,政府的政策法规形成法律的或政府规制的壁垒。退出(Exit):从原来的业

19、务领域撤出,放弃生产原产品或提供原服务。含主动放弃与被动出局(Exit与Shakeout)。退出包括破产和转产两种情况。退出壁垒是企业在退出该行业时遇到的障碍,按杨蕙馨的说法,是指当在位厂商决定退出行业时所承担的成本。任何降低潜在亏损者退出该行业的因素都构成退出壁垒。行业进入壁垒分两类:经济性壁垒与制度性壁垒。所谓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是指企业通过大量生产和销售,实现成本下降与收益递增。规模经济是长期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若厂商的产量扩大一倍,而厂商增加的成本低于一倍,则称厂商的生产存在规模经济,与规模经济对应的是规模不经济。经济学家认为,随着产量的增加,厂商的

20、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最初厂商扩大规模使得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规模经济描述了两个相互联系的经济现象:它表明企业经营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收回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耗费。它还表明,企业经营和生产在达到盈亏平衡点以后,在未超出某个上限之前(在产量的增加尚未引起生产设施的调整,从而追加投资之前),单位产品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1.1.5.2规模经济的原因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主要有:第一,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实际生活中,机器、设备往往是有不可分割性,有些设备只存在较大的生产规模下才能得到使用。第二,规模扩大有利于专业分工。第三,随着规模扩大,厂商可以更为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

21、生产要素,包括一些副产品。第四,随着规模扩大,厂商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方面就拥有更多的优势,随着厂商产量的增加,这些优势逐渐显示出来。但是,讲到规模经济时一定要注意:厂商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对于特定的生产技术,当厂商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生产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造成规模不经济的原因主要是管理的低效率。由于厂商规模过大,信息传递费用增加,信号失真,规模过大滋生官僚主义,使得规模扩大所带来了成本增加更大,出现规模不经济。所谓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是指企业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或由此而产生的节约。这与企业通过扩大产品的生产规模而使生产成本降低

22、所获得的规模经济是有区别的。前者强调生产不同种类产品获得的经济性,后者强调的是产量规模带来的经济性。因此,要获得范围经济,一是企业必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包括品种与规格)。二是产品的单位成本由此而降低或得到节约。范围经济是指一个企业同时生产多种产品形成的经济性。范围经济的原因:增加生产品种可降低成本,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所能达到的产量(两个企业分配到的投入物相等)。可竞争市场理论(TheoryofContestableMarkets)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莫尔(W.J.Baumol)以及帕恩查(J?C?Panzar)和韦利格(R?D?Willing)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

23、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81年12月29日,鲍莫尔在就职美国经济学会主席的演说中,首次提出了可竞争市场的概念。随后,1982年他们3人合著的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形成。沉淀成本是可竞争市场存在的关键。可竞争市场是指那种进入完全自由以及退出没有成本的市场。可竞争市场的本质在于它们很容易受到打了就跑的进入者的伤害。基本特征:在可竞争市场中,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绩效等市场绩效,在传统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须众多的竞争企业的存在。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它可以是寡头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但只要保持市场进人的完

24、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 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经济活动总是伴随着交易而进行的,而交易过程又是有成本的,交易费用理论以交易费用为分析工具,研究经济组织和各种制度安排的产生和发展。认为战略联盟作为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具有稳定交易关系,降低交易成本,便于监督的特点。 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R. H. Coase)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概念,认为市场运行中存在着“交易费用”。在

25、科斯看来,交易费用至少包括两项内容:(1)运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即在交易中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其中包括获取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费用。(2)为完成市场交易而进行的谈判和监督履约的费用。其中包括谈判、订立合约、执行合约并付诸法律规范因而必须支付的有关费用。此外,科斯认为,交易费用还包括由未来不确定性风险而引致的费用,以及度量、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 交易费用在企业生产总费用中占有很大比例,且在不断增加。威廉姆森是交易费用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把高比例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归纳为:(1)契约人的行为假设。即契约人面对外界不确定性、复杂性时有限理性的不足假设与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假设。(2)交易过程的三个维度的特性:资

26、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及交易频率。这两组因素导致交易活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交易费用增加,使某种制度安排和交易方式的选择成为必要。战略联盟被认为是这样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它顺应了企业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的需要,通过建立较为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稳定双方交易,减少签约费用并降低履约风险。从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决定因素来看,(1)战略联盟的建立将促使联盟伙伴之间的“组织学习”,从而提高对方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认知能力,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种种交易费用。同时,联盟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交易双方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因这一行为带来的交易费用控制在最低限度。(2)从资产专用

27、性特征看,企业之间趋于以战略联盟替代市场机制以稳定交易关系,降低交易费用。资产的专用性越高,交易双方签约关系保持长期稳定性越有意义,企业之间合作的意愿越强,尤其战略联盟对专用性资产的“共同占有”更是降低风险与费用的有效选择;从交易的不确定性特征看,建立战略联盟,可充分利用联盟组织的稳定性抵消外部市场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进而减少由不确定性引致的交易费用;第三个特征一交易频率是通过影响相对的交易费用而决定交易合约和制度安排的选择,这类与交易发生的频率有关的联盟常常发生在有纵向联系的制造企业和经销商、供应商之间,这些处于上下游的企业之间由于存在较高的交易频率,乐于建立供销联盟来稳定交易关系,节约交易费

28、用。博弈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论的基本概念有:1参与人(player),指博弈中选择行动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主体。2行为(action)是指参与人的决策变量,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决策中的各种商品的购买量;厂商利润最大化决策中的产量,价格等。3策略(strategies)又称战略,是指参与人选择其行为的规制,也就是指参与人应该在什么条件下选择什么样的行动,以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4信息(information)是指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5收益(payoff)又称支付,是指参与人从博弈中获得的利益水

29、平,它是所有参与人策略或行为的函数。6结果(outcome)是指博弈分析者感兴趣的要素集合。“均衡”是特指博弈中的均衡,一般称之谓“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第一,按照参与人的先后顺序分为静态博弈(staticgame)和动态博弈(dynamicgame)。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或虽非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第二,按照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了解程度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博弈是指在博弈过程中,每一位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

30、及收益函数有准确的信息。如果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信息了解的不够准确,或者不是对所有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都有准确的准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博弈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第三,按照参与人之间是否合作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是指参与人之间有着一个对各方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参与人在协议范围内进行的博弈。反之,就是非合作博弈。信息不对称的一般原理:信息不对称是信息不完全的一种情况,即一些人比另一些人具有更多、更及时的有关信息。信息不对称不仅是由于人们常常限于认识能力不足,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更重要的是,由于行为主体为充分了解信

31、息所花费的成本太大,不允许其掌握完全的信息。因此,信息不对称其实就是信息分布或信息获得的不公平性,其主要来源一是信息的不公平性,二是市场内幕交易。信息不对称将产生两方面的问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所谓逆向选择通常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接收合约的人一般拥有私人信息并且利用另一方信息缺乏的特点而使对方不利,从而使市场交易过程偏离信息缺乏方的愿望。“逆向选择”可定义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资源配置不合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和常规不一致的现象。本来按常规,降低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提高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

32、义行为,有时候,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做出增加购买的选择,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的现象。所以,叫“逆向选择”。坏的产品驱逐好的产品,原因是在购买前的信息不对称。例如:A老年人的健康保险,越是不健康的越要买保险;B劳动力市场,只有劳动力本人更了解劳动力自己。模糊、无效和虚假等低质量信息会导致“逆向选择”效应。假设降价所刺物增加的需求量都能得到供给。因为有很多低质量信息,一段时间之后,按平均信息质量开的价就会降低,这样好的信息就会退出市场,这样市场上就会充满低质量信息,消费者获得这样的信息显然是很吃亏的,一定时间过后,需求量不升反降。逆向选择的解决方法是发送信息至双方信息对称。道德风

33、险是指交易合同达成后,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为了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益而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简单地说,交易行为己经发生,一方不守约,而使得另一方受害。例如:汽车全险,制订免赔条款,使得投保人更加小心驾驶。下面是另一个例子:在我国,国家是委托者,企业的厂长(经理)是代理人,双方存在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具体来说国家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企业经理人员追求的是诸如工资、升迁、休闲等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企业经理人员具有信息优势,这样,就存在扭曲会计信息,追求自身利益的条件。另一方面会计人员也存在道德风险,会计人员更有可能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挪用公款、贪污,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补充阅读材料信息

34、不对称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以表彰他们70年代在”使用不对称信息进行市场分析”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传统经济学基本假设前提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实际上人们早就知道,现实生活中市场主体不可能占有完全的市场信息。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理论上就称作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为减少或避免这类行为的发生或者降低信息搜寻的成本,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学家为此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模型。上述三位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正是在信息具有价值这一基础上,将

35、信息不对称理论广眨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得到了实践的验证,从而揭示了当代信息经济的核心。首先是阿克尔洛夫以其在哈佛大学期刊发表的论文次品市场,拉开了对信息不对称在商品市场应用的序幕;斯蒂格利茨分析了保险市场、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缺乏信息的交易方应当如何获取更多的信息;斯彭斯则以其博士论文劳动市场的信号,对人才市场存在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阿克尔洛夫在1970年提出的分析旧车市场的11柠檬(次货或二手货)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在旧车市场上,只有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买者只知道车的平均质量,因而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而在一辆旧车的任一价

36、格上,那些最差的次品车的主人最急于将他们的车出手;当买主把这些次品买回家后,才会逐渐发现它的缺陷:一段时间后,卖主能够接受的旧车的平均价格会下降,那些持有缺陷最轻的车的车主这时会认为还是将车留着自己用更为合算:这意味着,那些还留在市场上出售的汽车的平均质量又进一步降低了。因此说,?随着价格的下降,存在着逆向选择效应: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会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卖者才会进入市场。”,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厂商一旦在信誉上出问题,必定损失利益。这就使信誉成为一种真实的信号)。同样,在保险市场上,道德风险来自保险公司不能观察到投保人在投保后的个人行为:如果保险者不按常规履行合同或故意遭险,往

37、往会使保险公司承担正常概率之上的赔付率;这时的逆向选择来自保险公司事前不知道投保人的风险程度,从而使保险水平不能达到对称信息情况下的最优水平。当保险金处于一般水平时,低风险类型的消费者投保后得到的效用可能低于他不参加保险时的效用,因而这类消费者会退出保险市场,只有高风险类型的消费者才会愿意投保。当低风险消费者退出后,如果保险金和赔偿金不变,保险公司将亏损。为了不出现亏损,保险公司将不得不提高保险金。这样,那些不大可能碰到事故的顾客认为支付这笔费用不值得,从而不再投保,高风险类型消费者就会把低风险类型消费者”驱逐”出保险市场。这就是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提供不

38、同类型的合同,将不同风险的投保人区分开,让买保险者在高自赔率加低保险费和低自赔率加高保险费两种投保方式之间选择,以防止被保人的欺诈行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对于雇主来说,应聘者的受教育水平起着筛选和指示的作用。一个有大学文凭的人可以向雇主提供一种能够证明其有能力的信号。正是凭着”文凭”这个信号,雇主会按平均水平所做的决策来取舍雇员,并决定其应得到的报酬。所以,人们呆在学校里被认为可能主要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生产技术,而是为了使潜在的雇主相信他们能创造较高的生产效率,应拿较高的工资。正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要求必须靠一种市场信号来帮助信息缺少的一方进行识别。倾销(dump

39、ing)是指某国的制造商或出口商将某种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到另一国的贸易行为。反倾销(anti-dumping)是指进口国主管当局根据受到损害的国内工业的申诉,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对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在进口国进行销售的、并对进口国生产相似产品的产业造成法定损害的外国产品,进行立案、调查和处理的过程和措施。其实施是以反倾销法为依据,立足于进口国产业及其生产者的利益,维护正常国际贸易秩序和国内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反倾销是以前的关贸总协定和现在的“世界贸易组织”所承认的用以抵制不公平国际贸易行为的一种措施。倾销可以分为续性倾销、掠夺性倾销和偶然性倾销三种。持续性倾销(persistent du

40、mping)是进口另垄断者通过(被隔离的)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在国内市场进行垄断性销售(存在外国生产者的竞争),使总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持续倾向,也称高价倾销。掠夺性倾销(predatorydumping)是某种商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或低于出口国内市场价格的进口国进行销售,以将进口国生产者挤出市场,然后提高价格,从垄断进口国市场中获利。偶然性倾销(sporadicdumping)是偶然以低于成本或低于出口国价格在进口国销售某种商品,其目的是避免进口国降价销售同类过剩的商品。倾销其实质是滥用自由贸易的行为,与贸易自由化原则背道而驰。按照反倾销法规定,“倾销”是指一国产晶以低于正常价格进入进口国市场并使

41、进口市场已建立的产业受到实质性伤害或构成这一威胁.或实际上使进口围产业延迟建立.倾销只是一种商业行为,反倾销是众多保护措施之一,它反映的是两国相关行业的竞争优势对比.这种竞争不仅涉及宴赋规模经济,需求与市场规模等生产条件.而且也涉及一国包括贸易政策在内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倾销是垄断企业实行差别待遇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如果某出口商品存在唯一的供给厂商,且国内外对访商晶的需求不为无穷大,该垄断企业可以运用其垄断力量,通过减少供给来提高价格。如果国内外市场是可以相互隔离的,该企业就可以实行差别政策,在需求弹性较小的市场实行较高的价格,在国内外市墙缺乏弹性伪条件下,就会出现倾销,产生倾斜的经济效应。

42、从理论上讲,出口国的出口价槐是否低于其田由价格,与进口国是无关的、面且对进口国来说,进口价格越低,则贸易条件对自己越有利.当然,进口国为保护国内生产可以征收进口税来限制进口,但是,却不一定要因为出口价低于其内销价格或出口企业的平均成本或边际成本而去提高税率,事实上,各国普遍实现反倾销,主要是考虑以下因素(1)倾销导致进口国经济的不稳定,而且句能成为垄断工具。(2)进口国政府一般更关心生产者的利益而非消费者的利益。同时,进口价格的降低,也许还导致政府不愿看到的某种国内收入再分配的情况.这涉及政府对社会福利的主观评价即价值判断问题.(3)导致不公平,这一评价是基于这样的观念,即只有在进、出口国的生

43、产者同样有效率,具有同样是向下倾斜的成本曲线时,双方的竞争才是公平的。这时可能形成双方各自占据本国国内市场或双方依据产品差异分割市场的情况,但是,如果出口国企业获得关税保护,就可以以低于平均成本的价格出口,既占有国内市场又占有进口国市场。或者,如果出口国企业的国内市场规模较大就以获得“不公平”优势,使其出口价格更低,甚至低于平均成本,从而同时夺取两国市场。倾销与反倾销的本质是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的“对话”“搏弈”的一场硝烟的战争。在经济学领域,当某种产品大量而廉价地投向某一市场,造成该市场的波动,并导致该市场上的其他竞争者销售困难,产品销售者的这一行为就是倾销。早在自由资本主义贸易初期,重商主义

44、者竭力主张鼓励本国产品低价出口,同时通过关税或其他非关税措施,阻挡外国产品的廉价进口,以使本国在贸易中获得更大利益。1617世纪的英国采用这种方法挤垮外国同类产业,占领外国市场。1819世纪,倾销更是大英帝国实现殖民掠夺的一种重要手段。1766年,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详细论述了当时各国允许对出口实行官方奖励的习惯做法,并称之为倾销。但其所谓的倾销行为与现代114卜贴”(Subsidy)的定义更为接近。自19世纪末叶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利用厂房和机器设备实现大规模生产,生产商有能力垄断国内市场,进而有实力低价抢占外国市场。由此,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瓦恩纳(Ja

45、cobViner)首次给倾销下定义,即“倾销是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价格歧视”。所谓“价格歧视”(pricediscrimination)是指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售价不同,即在出口国或原产国市场以高价出售,在进口国市场以低价出售。价格歧视既包括同一产品并非基于不同的成本,而是基于国内与国外人为的价格差,也包括同一产品以不同的价格向相互竞争或相互不存在竞争的买主出售。上述经济学中的倾销定义是倾销作为一个法律概念的重要理论渊源,但反倾销法中使用的,“倾销”一词有着特定的含义,与经济学上的意义不尽相同。反倾销法中的“倾销”概念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的倾销定义最为权威。总协定第6条将倾销定义为:

46、“将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方法进入另一国市场内,如因此对某一缔约国领土内己建立的某项工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产生实质性威胁,或者对某一国内产业的兴建产生实质性损害,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中国对外贸易法第30条作了相同规定: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方式进口,并由此对国内已建立的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的威胁,或者对国内建立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时,国家可以来取必要措施,消除或者减轻这种损害或者损害的威胁或者阻碍。所谓反倾销,是指进口国反倾销调查当局依法对给本国产业造成损害的倾销行为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以抵消损害后果的法律行为。1997年11月10日,吉林造纸厂(集团) 等9家新闻纸生产企业

47、代表中国新闻纸产业向中国外经贸部提出了对来自加拿大、韩国和美国的进口新闻纸进行反倾销申请书后,依照中国反倾销条例的有关规定,对申请材料进行了审查,认为这9家新闻纸生产企业在国内新闻纸行业中所占市场份额已达到50以上,因而有资格代表中国新闻纸产业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且申请材料符合中国反倾销条例第12条的规定,经国家经贸委于1997年12月10日正式立案公告,对原产于加拿大韩国和美国进口到中国的新闻纸进行反倾销调查。调查之后作出初步裁定,确定原产于加拿大、韩国和美国的进口新闻纸存在倾销,对国内相关产业存在损害,并且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根据初步裁定结果,国家外经贸部决定,自1998年7月10日起,对原产于上述国家的进口新闻纸开始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有关企业在进口这些产品时,必须向中国海关提供与初步裁定确定的倾销幅度相适应的现金保证金。初裁之后,国家外经贸部和经贸委在充分考虑有关证据及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