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重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考试重点.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2、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规律。规律就是若干事务的变化之间确定的关系。(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预测和控制。)3、想象是根据已知形象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属于思维范畴。表象与想象相似,指是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在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属于记忆范畴。表象没有创造的成分,而想象是对记忆的加工创造。4、心理的本质是脑的机能和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5、P 2 4 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教授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研究室,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6、行为主义学派:产生
2、于2 0 世纪初的美国,之 后的3 0 多年时间在美国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创始人是华生(受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于 1913年发表论文 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斯金纳主张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行为主义学派对心理学的贡献是促进了心理学的客观化研究;让心理学摆脱思辨的性质;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其不足是用简单机械主义观点来说明心理活动,忽视高级心理过程,特别是大脑的作用。7、无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它是与生具
3、有的反射,是人与动物不需学习就能获得的对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这些由一定刺激引起的刻板的反射就是无条件反射。主要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内脏反射、朝向反射和性反射。条件反射又叫获得反射或个体反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而产生的反射,就是条件反射。它是由高级神经中枢在后天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上来实现的。第二章8、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9、通过反射弧进行信息的传递10、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第三章11、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意识的聚焦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但它本身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只
4、是伴随心理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12、注意的种类:(1)注意:无意注意又称为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方面: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对比关系)。2、个体的心理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和情感,有机体的状态,个体的期待作用)。(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又称为随意注意,是指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四个方面: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理解。2、合理地组织活动。3、利用稳定的间接兴趣的作用。4、消除与完成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1 3、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也成为注意的
5、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能保持的时间长短的注意品质。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a对象本身的特点b主体的身心状态c.活动的目的任务d.意志力水平。1 4、注意的转移指个体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品质。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有:a.对原活动的注意紧张程度b.新注意对象的特点c.明确的信号提示d.个体的个性特点和自控能力。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的区别:二者都是注意对象的变换,但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前者是根据任务需要,有目的地,主动地转换注意对象,为的是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后者是由于外部刺激或主体内部因素的干扰作用引起的,是消极被动的,违背
6、了活动任务的要求,注意中心离开了需要注意的对象,降低了活动效率。第四章1 5、感觉与知觉的概述: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为机体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人们不仅要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还要认识事物整体,这就是知觉。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是认识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源泉。1 6、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区别:(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1)感觉与知觉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属性不同。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孤立的、无界限的反映,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关系的有组织、有界限的整体反映。(2)感觉仅依赖于
7、个别感觉器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活动,而知觉依赖于多个感觉器官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联合反映活动。(3)感觉的产生主要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感觉没有经验也可以发生;而知觉除了受刺激物的性质制约外,还必须依赖于其他心理成分的参与,如动机、需要、兴趣、思维等,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联系:(1),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知觉并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相加,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因为它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借助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由感觉通道提供的信息。通过感觉人们只能了解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只有通过知觉,才能对客观事物形成一个完
8、整的映象,知道它是什么,了解它的意义。但由于客观事物是由多种属性所组成的,不了解它的个别属性,也不可能了解其整体属性。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了解越充分,对其知觉就越完善、越正确。(2)感觉与知觉是联系在一起的,很难分开。通常感觉和知觉融为一体,因此常把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1 7、感受性及其变化的特点:人的各种感觉器官都请其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称为感受性。感受性通常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绝对感受性指人们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受阈限。绝对感受阈限越大,感受性就越小。二者成反比关系;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知能力。差别感觉阈限
9、:又称最小可觉差,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引起差别感受所需要的刺激差别就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1 8、感觉的类型:感觉按照刺激源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知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痛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1 9、知觉的基本特征:P 1 0 5a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经验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选择性: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特定时间内,人只能感受少量或少数刺激,而对其他事物只作模糊的反映。c知觉
10、的理解性: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既往经验力图理解它究竟是什么,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指外在刺激因环境影响使其特征改变,但在知觉经验上却维持不变的心理倾向,即为知觉恒常性。第六章2 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在数量上受时间因素制约的规律:遗忘随时间递增,增加速度先快后慢,在识记的短时间内遗忘特迅速,然后逐渐缓慢。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遗忘规律启示我们要及时复习。2 1、遗忘规律的运用(与遗忘作斗争):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安排复习复习要及时;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合理安排和分配复习时间,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复习内容系统化;运用多
11、种感官参与复习;适当超额学习;科学用脑,劳逸结合。干扰性抑制主要有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一一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一一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压抑说:又称为动机行遗忘。2 2、记忆是由识记、保持、再认识或回忆三个环节所组成的心理过程。2 3、记忆的类型:(1)感觉出忆: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象。感觉记忆的基本特点:a.鲜明的形象性b.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暂,图像记忆存在1 s左右,声像记忆不长于4 s。c.记忆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很快衰退而消失。(2)短
12、时记忆:短时记忆指刺激停止作用后,其信息在头脑中保持1分钟左右的记忆。短时记忆是三个记忆系统的中间环节,它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过度阶段。短时记忆特点:a.内容很快会变弱并消失,在无复述情况下只能保持1 5-3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b.容量有限,为7+-2组块。(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个月、几年乃至终生的记忆。长时记忆的特点:a.容量无限b.时间长c.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主要编码方式包括: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第七章24、整 的 概念:思维是人脑以己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的反映。25、思维的特征:概括性
13、和间接性26、思维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是用概念去肯定或否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推理是从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过程。27、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28、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况、系统化与具体化等。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指京摄脑中把事物或现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或各种属性的思维。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各种属性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思维过程。只有综合而没有分析,对事物整体的然是只能是笼统的、空洞的;只有分析而没有
14、综合,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把握事物的整体。(2)比较与分类比较是在头脑中对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异同点,并确立其关系的思维过程。分类是在头脑里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异同点,把他们归入适当的类别中的思维过程。(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人脑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并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抽象实际上是把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区分开来,它的作用是使我们认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概括就是把抽象出来的同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的思维过程。(4)具体化与系统化具体化是在头脑中把抽象、概括出来的概念、原理、理论应用到史记中的思维过程。系统化是在头脑中把不同事物按一定层次归入
15、一定的体系之中,形成一个统一而有层次的结构的思维过程。29、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发 现 问 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3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情境:a刺 激 模 式b问 题 表 征c.信 息 量d问题的具体化(2)认知因素:a思 维 定 势b功 能 固 着c酝 酿 效 应d知识经验(3)非认知因素:a动 机b情绪3 1、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进行启发式教学或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疑难,产生求职的需要和探索的欲望,主动质疑和提问,有意识地强化他们对一切事物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以保护好奇心和求知欲。(2)加强
16、发散思维的训练: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相结合的产物,其中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外活动等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3)丰富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幼稚甚至荒唐的问题;欣赏学生表示出的具有想象与创造性的观念;多夸奖学生提出的意见;避免对学生所做的事情给予否定的价值判断;对学生的意见有所批评时应解释理由。(4)培养利于创造的优良个性: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学生的独立性、勤奋、自信和坚持性等优良个性特征的培养。教给学生发明创造的思维方法:脑力激荡法;团体讨论法;吉尔福特的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
17、如兴趣小组和科技小组。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发明,在活动中逐渐掌握创造发明的思维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第八章32、能力的分类:而体能力写晶体能力: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的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可以分为流体能力与晶体能力。流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一般,在2 0岁以后,流体能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 0岁以后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人的一生中晶体能力一直在发展,只是到2 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
18、趋平缓。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根据能力在不同领域中的表现,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等。操作能力是指人们以自己的肢体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如艺术表演力等。社交能力是指在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感染力等。33、能力的理论因 素 瓦 加 德 纳:七种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治理是个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额能力。第一,语言智力是指个体运用语言思维,使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作品深层内涵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杰出人物包括作家、诗人、记者、演说家、新闻播音员等。第二,逻辑一数学能力是
19、指人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人物包括数学家、科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和电脑程序设计师。第三,身体一运动智力是指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自己身体动作的技能。人物包括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和手艺人。第四,空间智力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人物包括航海家、飞行员、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第五,音乐智力是指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人物包括作曲家、指挥家、乐师、音乐评论家、乐器制造者和善于领悟音乐的听众。第六,人机关系智力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包括教师、社会工作者、演员、政治家等。第七,自我认识能力是指关于建立正确的自我知觉,
20、并善于用其来计划和知道自己人生的能力包括神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结构说:斯滕伯格:三元智力理论。基本观点是智力是复杂而多层面的,完整的智力理论应以主体的内部世界、现实的外部世界以及联系内外世界的主体经验三个维度来分析和描述智力。(1)智力的成分子理论(2)智力的经验子理论(3)智力的情境子理论3 4、动机的功能:激活的功能、引导的功能、维持和调整的功能。3 5、动机和行为的关系:(1)动机与行为的激发:动机是引起行为的原因,是行为的直接性动力。(2)动机与行为的结果:行为效果的变化取决于行为本身,与动机之间并非直接关系。3 6、动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自下而上
21、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 7、情绪的表达三种方式: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调表情。3 8、意志行动的冲突的类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超趋冲突、多重冲突。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情况,从形式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双趋冲突。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特征状态,称为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就是趋避冲突。(4)多重趋避冲突。对几个目的兼具趋避的复杂心理状态,称为多重趋避冲突。3 9、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达到一
22、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4 0、意志行动的两个过程:栗取决定阶段:权衡行动动机、确定行动目标、选择行动方法、做出行动决定执行决定阶段:克服困难、接受成败考验4 1、人格的基本结构:气 质、性格、自我4 2、气质与性格的关系:区别: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有关,受人的生物因素制约,具有天赋性;性格是后天逐渐形成的,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是人在社会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社会性。从所包含的心理成分上看,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倾向性;性格是个体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
23、为方式方面表现个性特征,涉及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一切稳定特点。从社会意义上看,气质所表现的只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无好坏之分和优劣之别;性格是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的,具有社会意义,有好坏之分,它是衡量人的品质特性及其在社会关系中的价值和地位的主要指标。从可变性上看,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在表现,非常稳定,可塑性小,变化缓慢,不易改变;性格的可塑性较大,虽然相对稳定,但较易改变。联系:性格和气质是相互渗透、彼此制约的。质会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具体的表现方式。性格对气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掩盖或改变气质,使之服从生活实践的要求。格与气质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同一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
24、不同的性格。4 3、佛洛依德认为人格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4 4、埃里克森人格的终身发展观:八个阶段:婴儿期、童年期、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4 5、影响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1)客观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生物因素是性格形成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潜在性和可能性。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首先在儿童幼小的心灵深处打上了最初的烙印,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家庭实现的。学校教育:学校中,首先,教师对学生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似学生的指导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其次,校风、班风等校园文化,以及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地位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作用。社会文化: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指社会制度、社会风气和社会公德。这些因素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是非观念、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2)主 观 因 素(自我调控):又叫自我因素。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人的遗传素质和自身努力等自我因素其决定作用。综上所述,人格是先天和后天、遗传和环境、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产物,遗传奠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规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而自我才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