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生物教案模板.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814087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72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生物教案模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高考生物教案模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高考生物教案模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生物教案模板.pdf(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高考生物教案模板新高考生物教案模板新高考生物教案模板新高考生物教案模板 1 1从生物圈到细胞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二、教学重难点:1、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难点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1 课时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求同存异讨论教学、自学指导法六、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的情绪(二)、引入新课:问题:1、病毒是不是生物?2、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3、冠状病毒在哪些细胞里面复制?(三)、问题讨论:1、浏览 PPT 上病

2、毒的图片以及相关资料:2、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3、总结:小结上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问题:细胞能表现出哪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活动。(四)、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学生自学资料并思考讨论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摄食、排泄、生长、应激;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实例三:缩手反应的结构基础,强调多重分化细胞之间的协调合作;小结:细胞

3、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五)、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1、快速阅读并速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找学生上黑板板书这九个层次:2、依次讲解生命系统的几个层次,尤其是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3、强调单细胞生物,高等植物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与动物的区别小结:生命系统的宏观结构层次为生物圈,微观层次为细胞,各层次都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但彼此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层次之间紧密联系互相配合成为一个整体。七、本节小结: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4、: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八、教学反思:1、内容熟悉,能抓住重难点,条理清晰2、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高考生物教案模板新高考生物教案模板 2 2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植物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的现象;知道科学家研究认识生长素的过程;知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理解植物向光生长的机理;通过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理解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原理。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的参与精神;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态度

5、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和实验、实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为社会、科学为大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能够适应环境”是生物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对“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特别是“植物如何适应环境?”这些问题学生过去很少接触。本节内容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向学生逐一介绍了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产生影响的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规律、化学性质、生理作用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有关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规律以及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知识,能够使学生能够从化合物、细胞的角度理解植物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了

6、解有关生长素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因而成为本节的重点知识。由于不同植物器官要求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植物产生“向地性”与产生“向光性”、“背地性”的机理并不完全相同,如果在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未能给予明确的区分,将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混乱,而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在介绍主干知识的同时,教材并没有把学生的眼光局限在知识本身,局限在对某一种激素的认识上,而是及时介绍了科学研究成果怎样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以及与植物产生向光性有关的生长抑制物和其他植物激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关系,也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机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一种能力需要一个过程

7、。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抓住教材中提供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呈现科学知识在教材中有四处。其中比较集中而完整地反映科学研究全过程的有两处。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第一处,孟德尔研究遗传的基本规律是第二处。与孟德尔发现遗传基本规律的过程相比较,对生长素的发现、认识过程历时较长,其中提出假设、通过实验求证(或检验)假设的过程也不很清晰。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特别给学生点明这条科学研究的线索,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并在活动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植物的根向下生长,茎尖向光生长的虽然是生活中常的现象,但学生有可能对此熟视

8、无睹,并不深究其中的原因。以此作为研究内容,启发学生自己设计验证实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装置的设置上拓展思路,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虑如何实施好自己的实验方案。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教法建议一.导入新课:1.方式一,以问题导入:问题 1:“当我们把一粒种子种在土壤中,各种条件合适、种子开始萌发。它的根和芽会朝向什么方向生长?”根向下,芽向上、向光生长。问题 2:“为什么植物的根总是向下,而芽总是向上、向光生长?”陈述:对于植物的芽总是向光生长

9、,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这一现象。达尔文不仅观察到了这一现象,而且还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实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方式二,以观察活动引入:陈述:种子播撒在土壤中,它的方向并不是固定的。让我们看一看种子的方向对它萌发出的根和芽的生长方向有什么影响。组织学生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或课文中的彩图。“植物的芽为什么总是朝向固定的方向光源的方向生长呢?”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人达尔文曾对这一现象进行过研究。二.主体知识的呈现方式:对于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实可以采用动画媒体呈现的方式,使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教师可以呈现一个实验,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一个实验的结论。这样逐步推进,给学生在课堂

10、上说话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更加深入和透彻,他们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三.学生活动的组织:1.演示实验的组织:教师在上课前可提前 4-5 天请两三名同学预先将达尔文的实验用玉米种子(或其他在形态上有明显方向性、容易萌发的种子)重复出来。到上课时,由完成实验的学生对实验的全过程向全班进行介绍。然后,再由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种方法需要教师提前进行准备,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完成实验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锻炼。如果能在课堂上经常安排这样的活动,也可以考虑让班级中的学生轮换,以保证能有较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2

11、.实验方案设计活动的组织:这是学生第一次自己设计并实施一个实验。教师首先要就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做一介绍。在实验处理上不仅要考虑设置对照组,还要考虑设置单因子变量以保证实验的信度。在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上,课本中用了玉米种子,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植物的种子。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明显的向性运动发生在植物的根和芽。我们在生活当中可以找到的既能长根又能长芽的材料还有什么?”当学生的思路打开以后,就可以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实验方案的设计活动了。教师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考虑实验装置的可行性:所投入的成本、实验装置是否能够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项条件,以及实验装置的安全性、操作是否方便等。因为观察到植物产生向性运动的

12、时间会稍长一点,所以“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活动应在本章教学活动结束之前安排、实施并完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设计思想:1、设计主线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实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及时渗透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2、课时计划: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用三课时完成。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第一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问或呈现植物感性运动、向性运动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3、;练习,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求证假说;第二阶段,由教师介绍达尔文的实验以及达尔文根据实验观察提出的假说。第二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供有关验证达尔文假说的实验素材,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素材,引导学生得出对达尔文假说的验证实验结果,并总结对激素进行研究的具体实验方法;第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练习。第三课时:提供素材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各种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懂得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有关生长素的知识。3、重难点分析重点:(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三个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过程中所发

14、现问题进行的分析、根据分析提出的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素材,也可以使它成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一个极好机会。(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只有通过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能造福于人类。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要为社会生产服务,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3)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其他植物激素以及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也是在教学中应着重处理的一个重

15、点。只有让学生对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有所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是由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难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运用两重性分析问题。“引起不同器官(茎尖、根尖)细胞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一特点,就会在运用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实际问题时出现混乱,因此此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设法突出地明确两点:第一:生长素对各种器官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第二:生长素对不同器官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语言陈述、由课本的彩图呈现或由教师呈现事先准备好的植物的向性运动实验装置,首先应与绪论

16、课的内容联系,明确所发生的现象是植物应激性的表现。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主要教学过程:通过动画媒体介绍发现生长素的一系列实验,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求证假说、得出结论的能力。第一课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植物为什么会表现出向性运动呢?早在 1880 年达尔文就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过实验。”(可利用动画课件,分为两部分对达尔文实验的进行介绍,从而实现引导学生学会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实验的第一部分结果,你认为产生向光运动的部位在植物体的什么位置?”“在胚芽鞘的尖端。”学生会很自然地得出这个结论。“根据实验的第

17、二部分结果,你是否能够知道胚芽鞘的尖端是受了环境中的什么因素的刺激才产生影响的?它的影响方向大概是朝向哪个方向?”“胚芽鞘的尖端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才发生影响的。”但要得出“它的影响作用方向是从胚芽鞘的尖端朝向下方。”这个结论,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胚芽鞘尖端之所以产生向光运动是因为在胚芽尖端的下方发生了弯曲。至此,就可以介绍达尔文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的假说尖端产生了某种向下的影响。科学方法训练:要落实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和训练,既要把对科学研究一般过程的介绍贯穿在生物学的知识教学过程之中,还要注意及时为学生总结前人进行工作的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回顾生长素的发现历史,我们可以发现:

18、在 1880 年到 1934 年的几十年时间里,有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在为揭开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进行了不懈地努力。我们还可以尝试着分析一下科学家们所使用的一些具体的实验方法。”“在达尔文实验的第一部分中,他对胚芽鞘进行了什么样的处理?”“切除了一部分胚芽鞘的尖端。”“这就是达尔文使用的实验方法切除的方法。”“在切除了这部分胚芽鞘尖端的同时,是否只观察被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呢?”“是将切除了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和没有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对比观察。”“这就是开展实验必须设置的对比实验的方法。”第二课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1928 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胚芽鞘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他在达尔文实验的基础上

19、,对实验的操作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利用动画课件介绍温特的实验)“从温特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向光性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一种物质致使胚芽尖端产生了向光运动”。“1934 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能使植物产生向光性的物质,并确定它就是吲哚乙酸。”这就真正从化学物质的角度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科学方法训练:“温特的实验不仅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产生向光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某种物质致使胚芽鞘的尖端弯向光源生长,而且在实验方法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切除之后又设法把假设存在的物质添加回植物体,然后进行对比观察。这成为后来的植物学家对激素进行研究常用的

20、切除-添加的实验方法。”第三课时科学方法训练:学生了解了研究植物体激素的具体操作方法,才能展开思维的翅膀,使教师对学生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成为可能。(1)“根据温特的实验,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只能向下运输,而不能向上运输?”通过这样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2)“要想知道在植物体内,除了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之外,还有哪些部位的细胞能产生生长素?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细胞进行检测?”经此一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转入对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分布的教学活动。(3)“在能够从植物体中分离提取出生长素之后,要想知道:除了能使植物产生向光运动之外,生长素对于植物的

21、器官还有什么作用?你可以采用哪种方法来进行试验?”通过这一提问,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顺利地转入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活动。对难点的_: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陈述:当科学家们能够分离、提取生长素后,利用生长素做进一步的实验就成为可能。引导分析:从对实验结果的描述中我们能发现什么?三种生长素难点变化曲线图师生讨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添加的生长素浓度加大,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并不总是随之加大。而是当浓度超过一定值以后,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加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反而呈下降趋势。这就使科学家们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进一步的分析:“那

22、么,促进或抑制生长的生长素浓度是否对植物体的所有器官都是相同的呢?”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根、芽、茎所需要的促进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各不相同,对它们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浓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如:这个浓度值对根和芽都是起抑制生长作用的,而对茎来说则是起促进作用的。创设问题情景:把一粒正在萌发的蚕豆种子水平放置,持续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条件,蚕豆的胚芽会向上生长、胚根会向下生长。分析在胚芽、胚根转弯的那一部分,生长素浓度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动画片段进一步的讨论分析:茎的背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而根的向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根和茎在生长素的作用下都表现出了

23、应激性的现象,但生长素对它们的作用机理并不相同。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总结提高:无论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还是其他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都存在着促进或抑制某种植物生命活动两个方面的过程。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过程,共同调节着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板书设计】第一节 植物的激素调节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达尔文通过对比观察提出了假设: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在光的刺激下对下面的部分产生了影响。2.温特通过实验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确实存在某种物质。3.郭葛分离并鉴定出了产生影响的物质:吲哚乙酸,即生长素。二、生长素的合成与分布:合成部位:生长旺盛的细胞、分生组织。分布:1、向光一侧

24、比背光一侧少2、在尖端产生,向下运输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例:顶端优势。2、能促进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四、生长素在生产中的应用: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五、其他植物激素:1、赤霉素2、脱落酸3、细胞分裂素4、乙烯新高考生物教案模板新高考生物教案模板 3 3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目标1、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2、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食物链和食物网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课时重点1、生态系统的成分2、食物链和食物网课时难点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概念2、食

25、物链的写法教学分析从各种生态系统的共性引入本课主题。根据池塘生态系统的实例,介绍生态功能相似的生物类群,推出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的概念。再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加强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食物链的书写并不简单,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相关问题,加以练习。然后由食物链的相互联系来说明食物网的构成。教学过程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多种类型生态系统。(附图片欣赏)导入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它们都具有共性。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正文我们知道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包含非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成分,各成分之间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生态系统的结构必须揭示两方面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一

26、、生态系统的成分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附图介绍)问题:池塘生态系统中非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分别有哪些?通常人们是从分类学角度来认识生态系统的成分,但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划分必须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四种: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池塘生态系统中,阳光照射在湖面上,源源不断提供能量。池塘中有水,水中溶解有空气和养料。池底有淤泥,泥中含有无机盐和有机物。非生物的能量阳光、热能等。非生物的物质空气、水分、无机盐等。2、生产者池塘中有大量藻类,如硅藻、栅藻、团藻等。还有浮萍、芦苇等高等植物。这些植物可以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造成有机物。生产者能把无机物

27、制造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例如绿色植物。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数量巨大,并且可以制造有机物,所以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讨论:土壤中的硝化细菌和绿色植物形态结构差别很大。它是不是生产者?为什么?3、消费者池塘中有许多动物,如水蚤、昆虫、鱼虾等。这些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吃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命,也就是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消费者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异养生物。例如常见的动物。根据消费者的食物来源可以分为:初级消费者如植食性动物,水蚤和草鱼等;次级消费者如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鳙鱼等。三级消费者如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肉食性动物,鳜鱼、乌鳢等。讨论:在政治经济学中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你认为在生态

28、学中人是什么成分?为什么?4、分解者池塘的水和淤泥中有许多看不见的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等。它们将动植物的尸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获取能量,同时把无机物归还环境供绿色植物利用。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中有机物的异养生物。例如腐生的细菌和真菌等。讨论:蘑菇像一把小伞,经常生活在腐烂的木头上。你认为在生态学中蘑菇是什么成分?为什么?从上述生态系统成方的划分可以发现,生产者能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分解者能分解动植物产生的遗体,否则会尸积如如山(附图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发现,小鸟吃植物的果实,同时会传播种子;蜜蜂采蜜,同时会传播花粉(附图说明)。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

29、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联系就是是食物。二、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例如兔吃草,狐吃兔,就是一条简单的食物链。食物链写成:草为第一营养级,兔为第二营养级,狐为第三营养级。兔狐。草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书写要注意:第一营养级必须是生产者。没有生产者,消费者就没有食物来源。“”必须从低营养级指向高营养级。它代表食物的供应方向。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必须符合现实。比如兔吃狐就根本不存在。讨论:中国的成语中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请据此写一条食物链。(2)说出每种生物的营养级级别。(3)指出其中消费者的等级。各种动

30、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不同。比如黄雀吃螳螂时,它是第四营养级,如果黄雀直接吃蝉时,它就是第三营养级。2、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很多,个体数量庞大。一种生物可能吃多种生物,一种生物又可能被多种生物所吃。所以生态系统的各种食物链常常彼此交错,形成网状。例如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附图。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成网状的营养结构,叫做食物网。讨论:在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中有多少条食物链?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小结一、生态系统的成分1、非生物

31、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分、无机盐等。2、生产者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3、消费者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异养生物。4、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中有机物的异养生物。二、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草兔狐2、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成网状的营养结构。练习作业练习册完成(选择题 6 和填空题 2 不做)新高考生物教案模板新高考生物教案模板 4 4学习导航1.学习目标(1)说出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者: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2)概述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dna 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链组成的

32、规则的双螺旋结构;dna 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外侧;两条链上的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构成碱基对。(3)应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腺嘌呤和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和胞嘧啶配对。2.学习建议学习 dna 分子结构时,要明确构成 dna 的化学元素、基本单位、化学结构和空间立体结构。要区别构成 dna 的基本单位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含氮碱基构成。结合教科书中 dna 的化学组成平面图和双螺旋结构的空间立体图,明确 dna 的结构。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要理解 dna 结构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构成 dna 主链的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是固定不变

33、的,尽管构成 dna 的碱基只有四种,碱基配对方式只有两种,然而,不同 dna 的碱基数量不同,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 dna 的多样性。由于每个 dna 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决定了 dna 结构的特异性。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马和豚鼠体细胞具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但性状差异很大,原因是()。a.生活环境不同b.dna 分子中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c.着丝点数目不同d.dna 分子中碱基配对方式不同2.分析一段双链 dna 的组成表明,下列的相关比值中,哪一个是可变的()。a.a/tb.g/cc.(a+t)/(g+c)d.(a+g)/(t+c)3.在下图的各小图中,正确代表脱氧核苷酸的

34、结构是()。4.dna 分子中,两条链上排列顺序不变的是()。a.碱基对排列b.四种脱氧核苷酸c.脱氧核糖和磷酸d.碱基和磷酸5.在含有四种碱基的 dna 区段中,有腺嘌呤 a 个,占该区段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则()。6.对细胞中某些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可以作为鉴别真核生物的不同个体是否为同一物种的辅助手段,一般不采用的物质是()。a.蛋白质b.dnac.rnad.核苷酸7.下列各项中,决定 dna 遗传特异性的是()。a.脱氧核苷酸链上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特点b.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的比值d.碱基对排列顺序8.若 dna 分子一条链中(a+g)/(t+c)=a,则其互补链中

35、该比值为()。a.ab.1c.1/ad.1-1/a9.下列有关 dna 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同一生物个体各种体细胞核中的 dna,具有相同的碱基组成b.dna 只存在于细胞核中c.细胞缺水和营养不足将影响 dna 碱基组成d.单链 dna 分子的碱基含量的 a+g=c+t 或 a+c=g+t10.下列的碱基比例关系一定是双链 dna 的是()。11.在双链 dna 分子中,每条脱氧核苷酸链中连接两个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键为()。a.肽键b.氢键c.磷酸二脂键d.高能磷酸键12.某一 dna 分子中,胞嘧啶与鸟嘌呤二者共占碱基总量的 46%,其中一条链上腺嘌呤占此链碱基量的 28%,则

36、另一条链上腺嘌呤占此链碱基量的百分比为()。a.46%b.26%c.54%d.24%二、非选择题13.右图是 dna 分子结构模式图,请写出至的名称,并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1)填写名称:;。(2)连接 g 与 c,a 与 t 之间的化学键名称是。(3)决定 dna 分子结构特异性的是。(4)dna 分子的这种结构称为。(5)有人形象的将 dna 的平面结构比喻为一架“梯子”,那么组成这个“梯子”“扶手”的物质是和,它形成了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相当于两个“扶手”间“阶梯”的物质是,它的形成靠相连,并严格遵循原则。14.在制作 dna 一条链时,将每个脱氧核苷酸的和相间排列依次连接起来。

37、在制作另一条单链时,一是两条长链的脱氧核苷酸必须相同;二是两条长链并排时必须保证间互相配对;三是两条长链的方向是。若制作含 100 个碱基的一段 dna 分子模型,现已有 20 个碱基 a部件,还需准备 t 部件个,c 部件个,g 部件个。15.分析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图中 a 是,f 是,b 是。(2)一般来说,一个 g 中含有个 e,在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g 和 e 的比例是。(3)e 的组成单位是图中的,共有种。dna 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图中的决定的。(4)dna 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结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c3.c4.c5.d6.d7.d

38、8.c9.a10.d11.c12.b二、非选择题13.(1)胸腺嘧啶脱氧核糖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碱基对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2)氢键(3)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或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4)双螺旋结构(5)磷酸脱氧核糖碱基对氢键碱基互补配对14.磷酸脱氧核糖数量碱基相反的20303015.(1)含氮碱基蛋白质脱氧核糖(2)一12(3)d4d(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4)双螺旋新高考生物教案模板新高考生物教案模板 5 5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细胞呼吸的概念(c 理解)(2)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 理解)(3)细胞呼吸的意义(c 理解)2.态度观念方面(1)通过细胞呼吸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确立

39、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2)通过学习细胞呼吸的意义,提高对生命科学的认识,树立生命科学的价值观。3.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自学、观察、总结归纳的能力(2)培养学生比较、创造思维的能力(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难点:(1)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能量变化(2)细胞呼吸的意义2.分析:细胞呼吸实质是将糖类等有机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从物质变化角度看,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要初步分解,即由葡萄糖生成丙酮酸,之后因外界条件氧气是否参与,内在条件哪种酶系参与,因而在不同的场所沿不同的途径逐步分解。从能量变化角度看,因细胞呼吸的物质变化是有机物逐步分解的,所

40、以有机物中的能量也随之逐步释放。并在逐步释放中将部分能量转移到 ATP 中,另一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或维持动物的体温。细胞呼吸的意义: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直接来自 ATP 的供能,因此,ATP 要不断分解,那么,ATP 的合成在生物体中重要途径是细胞呼吸了。三大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而转化的枢纽即是细胞呼吸(例如枢纽物质:丙酮酸),可见细胞呼吸在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设计说明1.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的传授式的教学过程,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教学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观察、思考,归纳、讨论、动口、动脑的学习过程。利用图表比较,利用智慧园学

41、以致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学习。教学过程着重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充分体现全员参与的教学理念。2.几点说明(1)精心设计课件,实现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微观知识宏观化。借助课件的直观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分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刻意编排栏目,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讨论栏、智慧园等栏目中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注重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组织学生课外预习本课知识,查询并收集本课的相关资料,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利用图表对比,总结归纳知识,达到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讨论分析智慧园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提高学生综

42、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 STS 的意识。教学方法:启发、探究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教学模式:观察归纳讨论比较实践探究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1)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电脑动画课件及相关图表、栏目显能测试题等(2)印发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图表,知识衔接,相关资料。学生:(1)预习教科书本节内容,书写预习纲要。(2)阅读教师提供的知识衔接,相关资料。(3)利用上网查询,翻阅书籍,报刊等收集细胞呼吸的资料。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问题:我们在前面学习过 ATP,那么 ATP 在生物体中是通过哪些途径形成的呢?(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引出本课的课题。)二.学

43、习新课问题:在第二章我们学习过细胞器线粒体,那其功能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出本课呼吸类型)(一)细胞呼吸的类型1.有氧呼吸学生观看有氧呼吸三阶段电脑动画课件,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场所、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师生互动总结归纳有氧呼吸三阶段,同时教师特别点拨以下内容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元素示踪过程:第一阶段:1 摩尔葡萄糖分解成 2 摩尔丙酮酸,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可利用能量生成 2 摩尔 ATP。第二阶段:丙酮酸彻底水解生成 6 摩尔二氧化碳,大量H,释放少量能量,可利用能量生成 2 摩尔 ATP。第三阶段:氧气是氢的受体,生成水的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可利用能量生成34 摩尔 A

44、TP。能量去路1 摩尔葡萄糖有氧呼吸可释放 2870KJ 能量,其中 1161KJ 可转移并合成 38 摩尔 ATP,其他以热能形式释放。问题:有丝分裂实验若培养根尖不换水会有什么现象?人体剧烈运动后,有何感觉?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引出另一呼吸类型:无氧呼吸无氧呼吸(1)学生观看无氧呼吸的二阶段电脑动画课件,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场所物质变化能量变化。(3)师生互动总结归纳无氧呼吸二阶段,同时教师特别点拨以下内容:生物体内因酶的种类不同,故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常见植物细胞、苹果细胞等,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毒害细胞,所以会有烂根苹果腐烂现象。动物肌肉细胞、马铃薯等块茎块根等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45、乳酸使肌肉具有酸痛感觉。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第二阶段:丙酮酸是H的受体。当丙酮酸转化为乳酸或酒精的过程中并不释放能量。能量去路:1 摩尔葡萄糖无氧呼吸(生成乳酸)释放 196.65KJ 的能量,其中61.08KJ 可转移并生成 2 摩尔 ATP,其他从热能形式散失。由于最初地球的原始大气无氧气,那时的微生物因缺乏氧化酶进行无氧呼吸。后因蓝藻、绿色植物的出现,大气中出现了氧,于是有了有氧呼吸酶的好氧微生物,。有氧呼吸以其较高的能量利用率成为地球生物的主要呼吸类型。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但是,在特殊条件下,有氧呼吸的生物仍保留了无氧呼吸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归纳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及

46、细胞呼吸概念。(二).细胞呼吸的概念(略)学生观看大屏幕讨论栏,引出课题: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比较。_ 1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_讨论栏_ 2 是不是有氧呼吸只适用于真核生物,而原核生物只进行无氧呼吸?_ 3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只发生在晚上吗?(三)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比较问题:细胞为什么要呼吸?通过学生回答引出课题:细胞呼吸的意义。(四)细胞呼吸的意义学生观看大屏幕知识衔接的内容_ 1、生物界的能量转化_知识衔接_ 光合作用:太阳能 ATP 有机物(光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_ 呼吸作用:有机物 ATP 各项生命活动(细胞呼吸)(稳定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2、有机物之间转化学生观看大屏幕知识衔接栏目的内容后,讨论归纳细胞呼吸的意义。第一为细胞呼吸提供能量;第二为其他重要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学生观看大屏幕智慧园栏目,引入实践探究课题。三.实践探究_ 作物增产 种子贮藏_智慧园_ 果蔬贮存 酵母酿酒_ 种子萌发 运动减肥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师生互动归纳。四 显能测试(习题)五小结略六板书设计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