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 复习任务群五古代诗歌鉴赏 任务组二 真题体验 方向更重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 复习任务群五古代诗歌鉴赏 任务组二 真题体验 方向更重要.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任务组二真题体验方向更重要O-、研 唐.遨1.(2 0 2 1 新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溢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注】江州白司马: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整体阅读思维建模(约1 0分钟)首 联 一 黛)T 问候江州司马的生活和心境)(抒 情)一颔联一卿一聊当地的川川风景.为其宽可(写景),|先写诗人“我”题诗相赠找不到鸿雁,再“颈吟电与写友人远在天边像“病鹤”遥 望 长 安.(写入)
2、一尾联 一 您)一(劝诫之意和盘托出)(抒 情)情感:o答案:此诗表达对友人深切的关怀,同时以昂扬乐观的态度鼓励友人切莫消沉,要自信、达观,要始终对仕途充满自信。真题训练吃透命题精神(约8分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 琵琶行并序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审答题眼】“理解”“赏析”“不正确”。【命题情境】本题以对诗词内容理解为
3、微情境,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技巧的鉴赏能力。教师专用【思路分析】“一衣带水”的意思是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温浦曾闻似衣带”意 思 是“我曾听说温江蜿蜒流淌像衣带萦绕”,表现的是流水的蜿蜒之美,并非表现朋友之间的情谊。“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错误。答案:B。(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答:_【审答题眼】“理解观点”“简要分析”。【命题情境】本题考查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试题以前人评论为微情境,分析对前人观点的理解。教师专用【思路分析】题干中的“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
4、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做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答案:“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诗歌的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教师专用【诗歌
5、鉴赏】杨巨源作为白居易的好友,此时也写诗遥寄,表达对朋友的关心和劝勉。首联先写对朋友的问候。你在江州是否平安呢?惠远禅师的东林寺是否值得一住呢?白居易曾学佛教思想,仕途受挫之后,他的政治热情稍减,出世之心益增。而庐山东林寺又是佛教净土宗之圣地,为净土宗始祖惠远禅师修行之所。所以杨巨源猜想,白居易既然到了庐山脚下,想必会到东林寺去盘桓几日,故有此问。而这一问又暗含着对朋友的劝告,问是否住得,其实是想说住不得,劝告朋友不要意志消沉,消极避世,还要对仕途有信心。颔联写听闻中的白居易所在江州之景。听说溢江蜿蜒,似飘飞的衣带;庐山的众多山峰中,又以香炉峰最为秀美。这两句也是隐含着对朋友的劝慰,通过写想象
6、中江州景致的美妙,来劝慰朋友不要过于消沉。“庐峰见说胜香炉”这句,有人说应该解释成“听说庐峰的景致更胜过香炉峰”,然而我认为,“庐峰”即庐山的山峰,而香炉峰也是庐峰之一,所以不应该说“庐峰胜过香炉峰”,而应该是“庐峰中以香炉峰为胜”。颈联由写景转到写人,写白居易此时的境遇。离鸿、病鹤都是指白居易。白居易远谪江州,远离亲友,正如离群的孤雁一般。白居易曾写过 病中对病鹤诗:“同病病夫怜病鹤,精神不损翅翎伤。未堪再举摩霄汉,只合相随觅稻粱。但作悲吟和噫唳,难将俗貌对昂藏。唯应一事宜为伴,我发君毛俱似霜。”写自己 这 个“病夫”与“病鹤”是同病相怜。颈联这两句是说,远在江州的白居易如离群的鸿雁,在岁末
7、不得还家,只能与亲友题诗相赠;又如孤独的病鹤一般难再飞举,望向长安的宫阙,却因天遥地远难以望见,不免会有“日近长安远”之叹。尾联收束全诗,直接提出对朋友的劝勉。虽然你现在境遇不好,但是你也不要消极地沉迷在佛道之中,你要相信,平步青云依旧是你的人生方向,你的前途仍然会一片光明。2.(2 0 2 1 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释】南丰先生:指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
8、有神仙之姿。整体阅读思维建模(约10分钟)(紧 扣“出山”二字,写出山路东)返(承接上文.写出山路上的情景卜情感:o答案:在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之间选择后者 真题训练 吃透命题精神(约8分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审答题眼】“理解”“赏析”“不正确”【命题情境】本题以对诗词内容理解为微情境,考查考生
9、对诗歌内容、技巧的鉴赏能力。教师专用【思路分析】“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身不如飞鸟自在。”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表述错误。答案:C。(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0、_ _ _ _ _ _【审答题眼】“曾 巩 “仕 与 隐 的 关 系”【命题情境】本题以理解“仕”与“隐”的关系为微情境,考查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教师专用?【思路分析】首先需要找出诗歌中体现“仕”与“隐”关系的词语,然后结合全诗内容理解二者的关系,需要答出“兼容”“不对立”“不矛盾”“不冲突”“共存”等关键词。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仕”与“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此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 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
11、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 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时同心。答案: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教师专用【诗歌鉴赏】首联紧扣“出山”二字,写出山路途。在狭窄的山路上,曾巩乘坐着竹轿,眼前一片光明,带着一身清爽。颔联承接上文,写出山路上所见。白云和流水也像是有了人的情态,白云笑我出山是多事之举,而流水却对我情谊颇深,一路
12、随着送我出山。“云”这个意象在诗歌中有两个比较常见的含义,一是指游子,二是指小人。因云无根,随风而飘,身不由己,正如羁旅之人,所以用来指游子。如 李 白 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古 诗 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云又是没有主见的,风往何处吹,云就往何处飘,正如见风使舵之人,所以又可以用来指小人。比如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王 安 石 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 里 的“浮云”都是指小人。在这首诗中,联系后文”起为苍生试一鸣”来看,曾巩这次出山应是为百姓而出仕从政的,所以这里的“白云”应是指小人。小
13、人们嘲笑我这次出山是多事之举,殊不知我此行是要为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仕”与“隐”的看法。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此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然而,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时同心。【诗歌翻译】在狭窄的山路上,曾巩乘坐着竹轿,眼前一片光明,带着一身清爽。白云和流水也像是有了人
14、的情态,白云笑我出山是多事之举,而流水却对我情谊颇深,一路随着送我出山。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然而,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3.(2 0 2 0 新高考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叽首春汽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注】把:握,执。蝶首山,在襄阳。耆旧:年高望重的人。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整体阅读 思维建模(约 8分钟)()-0 战
15、争频仍的时期,自己住在家中,年 老 体 弱,疾 病 缠 身(叙事)TJ)-0一 手执诗歌度日,想到战乱时期,一别难再见,内心惊慌。(抒情)T H 一 分手之后,两人相隔遥远,(叙事)请友人拜访隐居的高士,表达仰慕之情,(抒情)情感:-答案: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画作有限,但却能够展现无限意境的疑问与感叹 真题训练 吃透命题精神(约 i o 分钟)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
16、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审答题眼】“理解”“赏析 不正确”。【命题情境】本题以对诗词内容理解为微情境,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技巧的鉴赏能力。教师专用【思路分析】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答案:B。(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觇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7、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审答题眼】“颈联”“两座山”“对表达离情作用”。【命题情境】本题考查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试题以峨眉、幌首为微情境,分析对表达离情的作用。教师专用【思路分析】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幌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 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
18、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睨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答案:峨眉山位于蜀地,蝶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教师专用?【诗歌翻译】现在正是兵荒马乱之际,自己困居柴门,年老又多病。天天读着您的诗度过难挨的时光,想到即将与您分别(将再难见)让人惊心伤神!天地广阔我与您在蜀地作别,您回到故乡襄阳时正值春天。希望您回到故乡后,替我在年高望重的人当中寻找贤人庞德公的踪迹。4.(2 0 1 9 全 国 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
19、)、(2)题。(9分)题许道宁画口”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整体阅读思维建模(约 8分钟)放眼望去,都是江水山林翠绿、(写景)1)-(超)一 万里景象,都在一幅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抒 情)一耄)一 树 木 被 晚 间 的 云 笼 罩 着(叙 事)这里面有优雅的诗句,怎么吟诵也 难 以 表 达 清 楚(抒 情)情感:o答案:诗歌表达与友人分别的难舍之情以及对高士的仰慕之情 真题训练 吃透命题精神(约 i o 分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
20、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审答题眼】“赏析”“不正确”。【命题情境】本题以对诗词内容赏析为微情境,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技巧的鉴赏能力。教师专用【思路分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答案:C。(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1、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审答题眼】“尾联”“含意 评价”。【命题情境】本题考查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试题以尾联为微情境,分析对这幅画的评价。教师专用【思路分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这幅画的高度赞美之情。答案:“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
22、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教师专用【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林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教师专用司【加固训练】(2 0 2 0 全 国 卷H)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黑甚I W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慰 蒙 昧,糊 涂。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 作“糟魄”,庄 子 天 道:“然则
23、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己夫。”整体阅读 思维建模(约1 0分钟)答案:以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自古以来无数高贤的悲哀 真题训练 吃透命题精神(约8分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审答题眼】“理解”“赏析 不正确”。【命题情境】本题以对诗词内容理解为微情境,考查对诗歌内容、技巧的鉴赏能力。【学科素养】通过对诗歌
24、的语言、形象、技巧、情感的赏析,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提升审美情趣,创造审美形象。【思路分析】“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含意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做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 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答案:B(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答:_【审答题眼】“道理”“启示”【命题情境】本题考查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试题以语言特色为微情境,分析其鲜明特点。【思
25、路分析】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颔 联“当时 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哀。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
26、最终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答案: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诗歌鉴赏】这首诗是王安石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把糟粕当精华的情况而写的。诗的前四句说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这首诗写得深沉、抑郁,抒发了诗人的忧愁和怨愤,容量甚大,耐人寻味。诗的开头四句说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
27、,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后四句说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出人的精神。因而史书不过是故纸堆而已并不能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为自己担忧,他已经预感到那些守旧势力不可能轻易放过自己,后世强加于他的污水肯定不会少。他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 信 所 谓“正史”对他的评价。应当透过层层迷雾追寻历史的真相。,真 题 探 析 深 度 思 维.20 21年诗歌鉴赏考点分析教师专用类别朝代作者文题考点体裁分值全国甲卷宋代陈师道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诗9全国乙卷宋代辛弃疾鹊 桥 仙-赠鹭鹭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
28、点态度词9新 高 考I卷唐代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诗9新高考n卷宋代陆游示儿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诗91.考查的均是客观题加主观题,考点覆盖面广。4套试卷古代诗歌鉴赏题采用的都是1道选 择 题 和1道简答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要考点一一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就 这5个方面来看,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诗歌居多,词偏少。4套全国卷,3套考查诗歌,只 有1套考查词。其实这与全国卷近两年诗歌鉴赏命题思路是高度一致的,20 19年、20 20年考查的都是诗歌,没有考查词。今年全国乙卷考到了
29、词,按照高考3年基本稳定的原则,明年备考关注诗的同时,还要特别关注词。3.注重落实新课标理念,强化对“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考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施行几年了,诗歌鉴赏考点对此予以积极回应。比如,全国甲卷“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 仕 与 隐 的 关 系 的 ;再比如新高考I卷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4.反押题思路明显,拒绝思维定式。众所周知,辛弃疾是高中生非常熟悉的词坛大家,其豪放风格和爱国情怀更是人尽皆知。可是,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全国乙卷所选辛词与其代表性作品风格完全不同,反而和我们小学所学的他的另一篇 清 平 乐 村居语言风格
30、极为类似。这是一个导向,体现出高考以“文本”为中心、考查名家非名篇的基本倾向,拒绝思维定式和刻板印象,在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5.考查内容主题宏大,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被誉为国考,必定有着鲜明的导向功能。全国甲卷诗人陈师道以曾巩出山为发端,表达了在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之间选择兼济天下的思想,表现出北宋文人忧国忧民、敢于担当的胸襟;全国乙卷词人辛弃疾希望白鹭不要吃鱼,希望它去吃数量很多的虾和泥纵,希望它懂得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处的道理;新 高 考 I 卷诗人杨巨源劝告白居易不要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不可一味求佛问道,要树立远大志向,奋力追求人生的目标;新高考n 卷诗人陆游以躬耕农事来教育儿子,意在让儿子明白农业对个人、对国家的重要性,为士报国并不是一味读书,还要躬耕了解农事,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报效国家。6.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前提就是要读懂诗歌。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对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内容的考查。对于考生来说,能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便显得尤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