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分类汇总01鉴赏诗歌语言(含答案).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8134456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分类汇总01鉴赏诗歌语言(含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分类汇总01鉴赏诗歌语言(含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分类汇总01鉴赏诗歌语言(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分类汇总01鉴赏诗歌语言(含答案).pdf(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分类汇总01鉴赏诗歌语言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没有到张罗地力宿鸟声中自掩门。【注】李弥逊(1085 1 1 53),字似之,吴县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竹轩诗兴张 镒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烟:盘香的烟缕。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主要运用了什

2、么手法?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和徐都曹 南朝齐 谢 肌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汽结轸青郊路,回瞰苍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桃李成蹊径,桑榆荫道周。东都已俶载,言归望绿畴。注 徐都曹:徐勉。都曹,官名。宛洛:南阳和洛阳,这里指建康。皇州:帝都,指建康。结轸:停车。俶载:指农事伊始。第1页/总13页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写得?请赏析其妙处所在。4.阅 读 下 面 这 首 唐 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 维没有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没有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

3、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全诗简要赏析。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早上五盘岭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气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畲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没有觉蜀道难。注 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做简要分析。6.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恭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

4、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第2页/总 13页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暗香旧时月色美夔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没有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何逊:南朝梁诗人,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往。抵扬州,花方盛片,逊对树彷徨终日。江国:指江南。两首词在艺术手法的使用上有哪孽相同之处?试两首词

5、内容进行赏析。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没有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没有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请简要分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与白居易 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异同。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不S 诗 经 周 南采采紫营,薄言采之。采采米莒,薄言有之。采采未甘,薄言掇之。采采未营,薄言捋之。采采未莒,薄言祐之。采采茶莒,薄言撷之。诗中“采,“,有”“掇”“捋”,祐”,撷,六个字能否调

6、换顺序?诗歌简要分析。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题。有所思 西征登陇首沈约(南北朝)第3页/总13页西征鳌陇首,东望没有见家。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昆明金当欲满,葡萄应作花。流泪对汉使,因书寄狭斜。注:有所思:属乐府古静鼓吹曲昆明:长安附近有昆明池,武帝时造成。春能积雪,江湖水满。狭斜:长安的街道,代指故乡。本诗中间两联除对仗外,写景也颇具特色,请全诗简要分析。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长安秋望赵 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妒鱼正美没有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 唐诗记事 卷五十六记载,

7、诗人杜牧对此联赞叹没有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此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诸葛缺田家壁贺铸晚度孔明缺”,林间访老农。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后舍灯犹织,前溪水自春。无多游宦兴,卜隐幸相容。【注】诸 葛(h6ng):地名,在乌江北八十里,与江南石头城相望,当以诸葛亮而得名。欲,深沟、大谷。诗歌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客归江州韩栩第4页/总13页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客舍没有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注】采真:道

8、教语,指顺乎天性,放任自然。白鸥洲:指白鸥集的沙洲。此处借指客之家乡。泉明:指晋陶渊明,此称其为泉明,乃避唐高祖李渊之讳。请从表现手法上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1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感遇陈子昂苍苍丁零 塞,今古缅荒途。亭联 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注】丁零: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唐时称回纥。亭堪:边境守望的城堡。摧兀:险峻貌。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一带。请简要概括本诗的语言特色,并举例分析。参考答案1.网,网罗的意思,丝丝的小雨被编成了网,想要网住春天,用比喻、拟人的修

9、辞手法(或者想象的写作手法),生动、新奇地表达了诗人想要留住春天,爱春、惜春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首句“小雨丝丝欲网春”,是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没有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张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此处将密集下落的雨丝比作“网”,形象的写出了春雨雨丝的细密,这一比喻可谓形象生动。同时,“丝雨欲网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丝雨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没有住,徒留作者面对终将逝去的春天的惆怅。一个“网”字,将作者爱春、惜春之情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是神来之笔。2.全联视听,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第5页/总13页影

10、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 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表达的能力。此类题作答时首先要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颔联描写了竹梢影和竹叶声两种事物,描写了竹梢的影子追随茶碗细细地落在轩中,竹叶的音响追逐着篆烟轻轻地飘来。一为视觉一为听觉,上句写出光影的变化,下句写出竹叶声的飘荡,视听,衬托出轩中环境的幽静。通过茶碗来写竹梢影进入轩中,通过篆烟来写竹叶声音飘来,将景物与人的生活在一起,表现出轩中人生活的闲适。“入”

11、字,写出竹梢影追随茶碗而入的动感;“逐”字采用了拟人手法,写出竹叶声随着篆烟飘荡而习习作响的动态美。3.我觉得“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 一联写得。这一联写日光遍布江上,青草沐浴着阳光,在微风中摆动。其中“动 浮 二字,化虚为实,最有表现力,阳光本是最难以捉摸的,作者却能抓住阳光落于江上、波光粼粼的画面,写出日光仿佛在江上跳跃的。日光又落在草叶上,风吹草动,仿佛风也有了光,浮动在草际。这一联描绘的画面清新灵动,明丽旖旎,抒发了诗人赏景的喜悦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语言和情感的能力。(1)精准审题:应先审题,明确考查的方向,“哪一联写景写得“,“赏析”是考查诗歌的语

12、言和手法,妙处,又暗示了思考的方向。(2)解题思路:首先回答诗中颔联“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写得。然后分析颔联写得的原因。颔联的意思是,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万道霞光泗满江面,远远看去,江水滔滔,波光粼粼,仿佛阳光在水面上泛动着;而青青原草,沐浴着火红的朝霞,在晨光春色中迎风招展,充满着勃勃生机,所以延颈远眺,宛如春日风光浮现在青草绿叶之上一样,煞是可爱。这一联绘景,清鲜明丽,细腻新颖,最富魅力。阳光只有亮感、温感,绝无“动”感,但诗人别具匠心,通过江水泛动的反射,写出“日华”的“动”感来;至于“风光”,本为虚景,没有可确指,诗人却通过春草这一具体物象将其准确捕捉住,维妙维肖地显现出来。所以“动

13、”、“浮”二字,捕捉精准,感受细腻,化虚为实,这一联描绘的画面清新灵动,明丽旖旎,我们读诗时也能感受到作者赏景的喜悦,很有力。第6页/总13页4.“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具体分析第三联两句诗的内容,可发现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这两句诗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呜咽之声;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两句中的

14、“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再从全诗来看,诗人谓初 没有知 有山寺,等到深入云峰,于古木林丛人迹罕到之处,忽然耳边传来了一阵阵寺院的暮钟之声,而方始知寺之所在。前面几句的描写其实也都勾画了香积寺外山中的一种幽微僻静之景。现在“咽”“冷 二字更加烘托出了全诗所表现的孤寂之境。对诗的赏析可以有没有同的方法和角度,如采用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这样的方法对“咽”“冷”二字进行赏析,或从修辞的角度、心理的角度来鉴赏“咽”“冷”二字的作用,也是完全可以的。5.“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崂之势。“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

15、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江回两崖斗”,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斗 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对错,就像是两兽相斗,写出了江两岸石崖的陡峭、高耸。“日隐群峰攒“,太阳尚未出山,群峰聚在一起。“攒”字描写群峰相聚相连,修饰“峰”,写出山峰好像攒集在一起,写出山峰的借杂密集和重叠之态。6.(1)虚实。扬州慢虚写昔日繁华的扬州,实写眼前的萧条冷寂的扬州,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体现“黍离之悲 暗香开篇至“没有管清寒与攀摘”写盛景,是对往事的回忆,是虚写,“而今渐老”句是实写,年华已逝,诗情锐减,寄寓个人身世飘零和昔盛今衰的慨

16、叹。(2)对比。扬州慢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没有复的苦难,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第7页/总13页 暗香,把“没有管清寒与攀摘”的盛和“何逊而今渐老”的衰,长忆曾携手处 的盛和两句的衰进行对比,表达了词人今昔盛衰的慨叹。(3)用典 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 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而今日扬州如此萧条冷清,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暗香中,“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句,化用南朝梁诗人何逊的典故,织进了词人个人身世盛衰之感。(4)情景交融 扬州慢,上片借景抒情,作者勾画了一幅荒凉凄婉的画面,野麦萋萋,废池

17、寒水,枯木西风,暗淡斜晖,清角空城,表现了战后扬州的荒芜和萧条,抒发了亡国之悲;下片写二十四桥水波荡漾,冷月悄然,以冷清荒寂之景烘托黍离之悲。暗香中,句句没有离梅花,用梅花寄托怀人情思。上片月中赏梅与下片的雪中赏梅,盛景中寄寓个人身世飘零和昔盛今衰的慨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I)虚实。扬州慢虚写昔日的扬州“春风十里”,实写眼前的扬州“尽 算 麦 青 青 一 边 是 繁 华 热 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暗香前五句是对对往事的回忆,是虚写。回忆昔日皎洁的月色,曾经多少次映照着自己,对着梅花吹得玉笛声

18、韵谐和。笛声唤起了美丽的佳人,跟自己一道攀折梅花,没有顾清冷寒瑟。“而今渐老”句是实写,“何逊而今渐老”写今衰,作者年华已逝,诗情锐减,面对红梅,再没有当年那种春风得意的词笔了,寄寓个人身世飘零和昔盛今衰的慨叹。(2)对比 扬州慢,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尽养麦青青”的荒凉景象。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 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 的哀景。暗香,开篇至“没有管清寒与攀摘”是盛景,从月下梅边吹笛引起对往事的回忆。那时,词人同美人在一起

19、,折梅相赠,赋诗言情,境界何等幽雅,生活何等美满,对未来充满希望。“何逊而今渐老”写今衰,作者年华已逝,诗情锐减,面对红梅,再没有当年那种春风得意的词笔了。词人把今昔盛衰之情捏在一起,在对比中交替进行,寄寓个人身世飘零和昔盛今衰的慨叹,给第8页/总1 3页人以强烈印象。(3)用典 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 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冷清,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暗香中,“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句化用南朝梁诗人何逊的典故,织进了个人身世盛衰之感。作者年华己逝,诗情锐减,面对红梅,再没有当年那种春风得意的词笔了。(4)情景交融 扬州慢,上片借

20、景抒情,作者描写野麦萋萋,废池寒水,枯木西风,暗淡斜晖,清角空城,渲染了荒凉凄婉的意境,表现了战后扬州的荒芜和萧条,抒发了亡国之悲。下片“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写二十四桥水波荡漾,冷月悄然,桥边芍药盛开却无人欣赏,以冷清荒寂之景表达黍离之悲。暗香中,“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千树压、西湖寒碧”两句描写西湖孤山的红梅,它傲雪迎霜,幽香袭人,压倒了凛冽的冬寒,似乎带来了春天的信息。结尾两句“又片片、吹尽也此词将咏梅与思人交融,句没有离梅花,用梅花寄托怀人情思。上片的月中赏梅与下片的雪中赏梅融汇在幽冷的环境和词人感情的范围之中。7.相同之处:都写出了没有声音比有声

21、音的表达好。没有同之处:白居易写的是在乐曲停顿的间隙能够给听众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填补了乐曲本身的空白,实现了听众的再创造,地写出了乐曲的高妙。苏轼是想象自己和亡妻如果有缘再见,阴阳两隔已经十年,千言万语竟没有知从何说起,地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以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先看“相顾无言,惟有汨千行”,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为“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无声有泪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思念之深之苦。设想亡妻十年来年年肠断,实际表明词人自己念念没有忘。再看白居易 琵琶行中“此处无声胜有声”,表面是形容琵琶弹奏达到了非常高

22、深意境。而实际上全诗来看,形容的是一种幽怨和深深思念的感情达到沸点时,没有任何语言或音乐可以形象的描述出来,唯有留下一段空白让人细细品味。由此可以分析得出,这两句诗都写出了“无言7 无声 比 有声”的表达。没有同的是白居易写的是乐曲的停顿间隙能给人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地表现了乐曲的高妙;而苏轼是想象自己和亡妻相见时千言万语没有知从何说起的深情。第9页/总13页8.没有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首先是“采”,采摘之后才“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捋”,是对采茶莒动作的具体描写,或采摘,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是“裙”“楹”,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一腰带掖起衣襟

23、来兜着,都是对盛放米苜的具体描写。切合劳动过程,既是源自生活,又深具艺术匠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以及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首先,明确回答问:没有能。其次,分析:这首诗通过动词的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女子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表现了女子们在田野边采野菜边唱歌,描绘出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采”,采摘;“有”,得到;“掇”,摘取、拾取;“捋”,成把地握住;“祐”,手持衣角盛物;“撷”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这几个动词是有先后顺序的:先“采摘”,然后才能“得到”,这是简略叙述;“摘取、拾取”到“成把地握住“,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的采摘过程的描写,具体真切;由于积少成多,才有“手持衣角盛物 和 把衣襟掖在

24、腰带间装物”,这是采摘后盛装茉莒的具体描述。由此可知,作者这样安排是有一定的顺序的,这样安排符合劳动的过程,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9.全诗中间四句写景,既写征夫眼中所见的边塞春景,也写征夫想像中故乡的景色,虚实;这两联表面上虽没有说到思乡,但是景中含情,虚实相生;这里春天之景和思乡之情,形成强烈反差,以乐景衬哀情,引发情感共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首先,写景虚实:三、四句承接 望 字,写征人东望没有见家,见到的是边关景物,塞上风光:“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草木抽叶发芽,意味着时序变换,春到人间,紫叶、青芽,色彩新美。这是征人所看见的眼前的实景,为实写;五、六两句,用

25、设想推开出去,宕出故乡景象来:“昆明当欲满,蒲萄应作花。“春天到来,冰融雪化,江湖水满,征人想象故乡当是春池水满,景色宜人,比起关塞来另是一种风光。内地比边塞暖和,引进的葡萄该已开花。这是征人所想象出的故乡之景,为虚写。这里作者采用了虚实的艺术手法,将所见之景、所想之景写的具体而亲切。其次,感情虚实相生:三、四句,边地异域风物变换触动征人的乡思;五、六句,那葡萄开花的庭院里,居住着眷念边塞的亲人。多少往事堪回想,家中一切,今又如何。在这两联中,表第10页/总13页面看虽然只是景物的描写,但这里面却蕴含着征人的思乡之情。,以乐景衬哀情:这两联,没有管是征人所见实景,亦或是征人所想家乡之景,都是春

26、天美好景色的描写,是美好的,但这里却蕴含着征人苦苦的思乡之情,以春景灿烂反衬别情沉痛,形成强烈反差,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悲凉哀怨。10.视听,动静。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 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笛声那样悠扬哀婉,既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也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颔联情景交融,有很强的艺术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颔联写仰观,句意为: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27、。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雁横塞”“长笛一声”是动景,残星几点”“人倚楼”是静景,动静;“残星几点 人倚楼 雁横塞 是视觉,“长笛一声 是听觉,视听,残星、楼、长笛这些意象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诗人通过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烘托演染悲凉情感,饶有情韵,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和深切的思乡之情。空中几点残余星光、一

28、行秋雁、一声长笛,人孤独地倚着栏杆,勾画出一幅秋日倚楼图,情与景自然融合,更是借助此景表达诗人孤独之感和思乡之情。11.视听,声色有致。“落叶径”和“隔江钟”,一写视觉,一写听觉,入暮时分,物色依稀,需细细辨认道路,故有“落叶径”之所见;夜深人静,唯有听觉最为敏感,故有“隔江钟”所闻。动静,时空交错。遥隔大江,能听到对岸传来的钟声,以动衬静,体现环境的幽静。从傍晚到入夜,由小径到农家,写出了时空的变化。情景交融,宾主和乐。从“行冲”到“坐听”,写出了诗人心绪由动没有宁到从容怡悦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离没有开主人热诚的款待、周到的安排、贴心的话语,诗人虽没有着一语,却都历历可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

29、炼句的能力。作答时,先指出手法,再内容分析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达到什么。“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第11页/总13页意思是歇脚在山林间寻访老农,客座边闻听得隔江晚钟,从“行冲”到“坐听”,已相隔了一个较长的时间,诗人遥隔大江,能听到从对岸传来的钟声,这正是万籁俱寂的夜深时分,“隔江钟”和“落叶径”,一写听觉,一写视觉,没有仅形象上富有变化,而且在暗示没有同的时间方面又各具典型性,入暮时分,物色依稀,需细细辨认道路,故有 落叶径 之所见;夜深人静,唯有听觉最为敏感,故有“隔江钟”所闻,考生可以从视听和动静角度分析。而从“行冲,到,坐听,又写出了心绪由动没有宁归于从容怡悦的变化:前者缭乱,一如那落叶

30、纷披;后者宁静,恰似那钟鸣悠悠,这种心绪的变化,离没有开主人家热诚的款待、周到的安排、贴心的话语,诗人虽没有着一语,却都历历可见,这里,无论是物色的选择、叙事的熔裁,还是情景的交融,都可见诗人的匠心独运之处。12.运用虚写。这一联是诗人想象客人到家后赏玩山野的隐逸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客人顺乎天性、放任自然情怀的赞美之情。用典。“荷裳”化用了屈原“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赞美了客人高洁的情怀。比喻。将山间白云比作“山带”,形象地描绘了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意思是:清风吹拂着山间如带的白云,那是要下雨了,露珠沾湿了你荷叶做成的衣裳

31、,提醒着你秋天已至。上句运用比喻。本体为山间白云喻体为“山带”,生动形象。诗人借山带在风中摇曳,描绘出云雾在连绵群山间缭绕绵延的美好景象。此时诗人送别客人,客人尚未归家,因此运用了虚写手法。颈联乃诗人想象客人回到家中后,贪玩山野的隐逸情景,风吹山带,这是客人看到的如画美景。遥知雨,乃是其心中感受。合在一起,显见其己与自然融为一体。用典。“荷裳”化用了屈原“制斐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客身着荷裳,何其雅洁。荷裳为甘露沾湿,可见诗人对山野美景的喜爱。13.本诗语言质朴劲健、沉郁悲壮。诗人用“苍苍”“荒途”等词语,表现出边塞的荒凉;用“暴骨无全躯”“汉甲三十万”“沙场死”等描写战场情境,语言质朴

32、有力。用“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描写阴沉凄凉的景象,充满低沉抑郁之悲。“但见”“谁怜”相呼应,发人深省,语言沉郁,蕴含悲壮之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陈子昂参与边境平叛,而有此诗。他目睹了西北边塞政治与军事的危急形势,激发了忧时报国之心。诗句多采用赋的手法,如“暴骨无全躯”“谁怜塞上孤”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慷慨沉郁之情,第12页/总13页语言质朴强劲有力,并且沉郁悲壮。一、二句写到边塞的情景,其中“苍苍”“荒途”则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暴骨无全躯”“汉甲三十万”都是描写战争的情景,没有过多修饰性语言,却质朴有力。五、六两句描绘了一幅阴沉凄凉的景象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渲染了古战场的悲凉气氛,充满低沉抑郁之悲。“但见”“谁怜”相呼应,用质朴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蕴含悲壮之气。第13页/总1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