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考研复习8旧城改造专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考研复习8旧城改造专题.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旧城改造1、相关概念有机更新:由吴良镭教授提出,认为从城市到建筑、从整体到局部,如同生物体一样是有机关联、和谐共处的,主张城市建设应按照城市内在的秩序和规律,顺应城市肌理,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发展,不断提高规划设计的质量,使得城市改造区的环境与城市整体环境保持一致。城市更新:指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的过程。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城市中各组成内容本身或相互之间由于历史的、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而造成功能失调、衰退、甚至被破坏,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维修、改善
2、、更新或改建,使其恢复正常的机能。城市更新可分为再开发、整治改善及保护。一城市更新、城市再生、城市复兴的演变城市更新城市再生城市复兴城市复兴凯恩斯主义在城市空间的映射新自由主义思潮下的结构调整全球化背景下的追求公平的城市运动政策目标大规模物质形态更新,缓解社会矛盾创造就业岗位,实现城市经济复苏建构平等的“公民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发主体国家主导,依赖公共部门政府支持,引入市场力量多方合作,发挥社会作用投融资方式以政府投资为主引入大量私人投资新增社区建设投资空间尺度局限于内城衰败区扩展至中心城区包括城市与区域层面典型政策内城改造土地开发,新区建设创意园区,社区重建社会效应生活福利改善社会阶层分
3、化社区力量发育环境效应景观改造,环境提升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存量规划存量规划是通过城市更新等手段促进建成区功能优化调整的规划,目前日益受到城市政府的重视。(具体详见师兄姐整理的存量规划篇)旧区改建指对城市中陈旧、衰退的地区进行改造,以便根本改善劳动、生活服务和休息条件,达到满足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目的。也指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整治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建设活动。2、旧城改造概念及内涵旧城改造指局部或整体地、有步骤地改造和更新老城市的全部物质生活环境,以便根本改善其劳动、生活服务和休息等条件。其主要内容包括:改
4、造城市规划结构,在其行政界限范围内,实行合理的用地分区和城市用地的规划分区;改善城市环境,通过采取综合的相互联系的措施来净化大气和水体,减轻噪声污染,绿化并整顿开阔空间的利用状况等;更新、调整城市工业布局;更新或完善城市道路系统: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并组织大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把旧街坊改造成完整的居住区。旧城改造不仅反映了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空间规划组织以及建筑和社会福利设施的完善过程;还表示了物质成果,反映出当时的建筑和福利设施状况。旧城改造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取决于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速度。相关背景国外发展文艺复兴“后继者原则”(史纲5 6)H a u s s m a n n 巴黎改建(7 3
5、)城市美化运动(9 9)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1 2 9)T e a m l O 簇群城市”(1 6 6)城市更新运动与社区发展(1 9 7)新城市主义(2 2 8)时期主要观点及思想实践及评价文艺复兴尊重崇敬艺术一后继者原则;对既有人类文明成果的谦逊继承、扬弃并注入崭新要素的文化进步过程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机器广场;佛罗伦萨城市中心;威尼斯圣马可广场Haussmann 巴黎改建体现王权至上的唯理主义思想褒:使得巴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美丽、先进、开放的城市,庞大、空敞、自由、和谐、实用,壮丽、秩序的整体空间体系贬:巴洛克的大拆大建改造手法;改建是表面文章,未解决实质性问题,未给广大市民带来丝毫益处;其
6、改造手法流毒之深,影响之大,远超巴黎改造本身。城市美化运动主要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针对日益加速的郊区化趋向,为恢复中心的良好环境和吸引力而进行的景观改造活动,催化了景观建筑学、园林规划和城市绿地规划的兴起和发展实践:伯恩海姆芝加哥规划,第一份城市规模的总体规划;Olmsterd纽约中央公园评价:特权阶层在自己真空中的规划;对解决城市的要害问题帮助很小,装饰性规划满足城市虚荣心;很少从居民福利出发,未考虑在根本上改善布局的性质,并未给予城市整体的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沙里宁有机疏散一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一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
7、该作其它最适合的用途;-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实践:大赫尔辛基规划影响:二战后欧美各国改善大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问题。Team 1 0 簇群城 市 用簇群城市的生长思想来改建旧城,可以保持旧城生命的韵律,使它在不破坏原有复杂关系的条件下不断得以更新。提出:TeamlO中代表人物英国的Smithson夫妇城市更新运动旧城改造一一城市更新一一城市再生新城市主义思想核心:以现代需求改造旧城市中心的精华部分,使之衍生出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新功能,但是强调保持旧的面貌,特别是旧城市的实践:佛罗里达州的“海滨社区、芝加哥的West Garfield Park社区重建、弗吉尼亚州DiggsTow n改造、纽
8、约曼哈顿Bryant park再生项目等。尺度;最基本特点:紧凑、适宜步行、功 能 复 合、可支付性以及珍视环境。国内发展时间作者概念主要观点强调点1980陈占祥城市更新城市总是经常不断地进行着改造和更新,经 历 着“新陈代 谢”的过程。城市更新的目标是振兴大城市中心地区的经济,增强其社会活力,改善其建筑和环境,吸引中、上层居民返回市区,通过地价增值来增加税收,以此达到社会的稳定和环境的改善。更新的方法,除了对设施过于简陋地区进行“推倒重来”的改建以外,还注意对有历史价值和反映地方风土人情的旧建筑物和地区进行维修保护,在保存房屋原有外貌的条件下,改建内部,装备现代化的设施。强 调 城 市 的“
9、新陈代 谢”过程,突出经济发展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城市更 新 途 径 包 括 重建、保护和建筑维护修复等多方面。1994吴良有机更新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关系一一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从 城 市 的“保护与发展”出发,当中体 现“持续发展”的思想。2004米平宇城市再生是伴随城市化的升级,针对现代城市问题,制定相应的城市政策,并加以系统地实施和管理的一个过程。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问题角度出发。2005吴晨城市复兴用全面及融汇的观点与行动
10、来解决城市问题,寻求对一个地区得到在经济、形体环境、社会及自然环境条件上的持续改善。强调整体观以及改善结果的持续性。2007于今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为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软件的延续与更新。强调衰落地区的整体改造与提高,包括物质环境和非物质 环 境 的 持 续 改善。这些理念使城市更新不再局限于物质环境,而是包括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物质与非物质环境的综合整体考虑。【教材
11、补充:中建史419页;城市更新的现状与反思:以人为本、延续生活】三、相关专题结合点(-)存量型旧城混合区更新设计1.概述我国城市在粗放式扩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机制,形成旧城内工业厂房、城中村、新旧小区、及低端配套设施的混杂片区。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存量型旧城混合区面临物质改善、功能提升、环境优化等方面的更新诉求,其空间秩序的缺失、生态环境的破碎、产业功能的失衡、土地利用的低效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更新改造工作迫在眉睫。2.存量型旧城混合区存在的问题2.1 整体空间秩序缺失2.1.1 空间结构与定位不明确在城乡二元格局下,存量型旧城混合区部
12、分用地游离于城乡规划与管理体制之外,加之受开发政策的差异和短期利益的驱动,使其土地利用规划,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定位不是从城市整体发展前提出发,从而导致空间结构的缺失、发展定位的失准。2.1.2 空间破碎化程度严重存量型旧城混合区长期以来形成了大型项目牵着规划走的发展现状,开发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规划控制引导和对地区全局的考虑。2.2 土地利用功能失衡在城市“退二进三”的政策指导下,大量外溢的城市功能在旧城核心区的边缘地带集聚,用地比重失衡加剧了存量型旧城混合区内空间的混杂与功能的失衡。2.3 公共基础设施水平落后2.3.1 城市服务设施系统性差由于公共服务主体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存量型旧城混合区
13、中的公共服务对象出现明显的差异性与隔离性。2.3.2 绿地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由于发展过程伴随着城市空间粗放盲目地蔓延与扩张,存量型旧城混合区内部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的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在二次更新中,用地强度普遍过大,导致新建成的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包括绿地)依然缺乏,环境质量低下。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旧区乃至整个城市整体服务功能的提升与生活品质的改善。2.3.3 内部交通联系弱、压力大旧城混合区通常是城市中心区对外联系的重要交通过渡地带。一方面,其周边通常布局有城市铁路、快速路等区域交通线网,使其对外交通联系受到明显的阻隔作用;另一方面,片区的内部交通多沿用以往农村或工业内部路网体系,路网密度低,
14、系统性极差,加之内部停车设施严重缺乏,导致了内部交通联系性差,难以满足正常的交通出行需求。2.4 传统肌理面临破坏由于在发展过程中的粗放式开发和建设,存量型旧城混合区的特色发展路径往往不明晰,空间层次单调,城市传统肌理和景观特色受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由于快速城市化中的建设活动过分注重短期成效,众多有价值的特色建筑不能得到可持续的保护与再利用,文脉的延续性受到严重威胁。3.问题导向下的更新设计策略3.1 整合空间构架,织补空间形态3.1.1 满足城市总体空间发展要求从城市空间发展趋势入手,明确更新片区在城市整体空间结构中的地位,结合城市总体发展要求和机遇,依据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提出满足城
15、市整体系统运行要求的功能系统、交通系统、公共设施系统、历史文脉系统。3.1.2 引 入“更新触媒”,整合空间架构在更新片区整体空间结构的整合与重构过程中,可借鉴城市设计的触媒理论,通过引入“更新触媒”,持续、渐进的完成整体空间的架构。德国埃姆歇园工业区的更新中,利用大型国际展览的轰动效应作为“触媒”,通过策划大型事件,进行大型国际建筑展,使人们认识到老工业区更新再利用的潜力,吸引了国内外企业的投资和开发兴趣,极大增强了本地居民对该片区的信心和改造积极性,加速了社区内部的更新速度;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中心的更新设计中,通过引入空中步行系统这一物质元素“触媒”,实现了城市中心区的步行化,适应了冬季城
16、市的步行需求,集聚了中心区的人气,促进了城市中心区的进一步复苏。3.1.3 适应城市空间形态控制在存量更新中,由于功能转型和经济平衡等因素,又面临高强度开发的要求,因此,要充分考虑城市整体空间风貌对更新片区形态设计及高度控制要求。3.2 调整用地结构,织补功能布局3.2.1 以区域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功能定位对于更新片区来说,用地结构的转型是地区实现空间重构的重要载体。首先,应从城市宏观层面对存量型旧城混合区进行“竞争优势”分析,确定存量型旧城混合区的主导产业形态及其产业功能的主导方向是提升更新片区活力的根本。3.2.2 发挥TOD模式对用地开发的引导作用存量型旧城混合区在进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和升
17、级的同时,交通出行方式同样面临转型,以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TOD)对加强更新片区的土地集约化利用、织补片断化的用地功能、推动整个片区更新进程具有重要作用。3.3 改善交通环境,织补交通系统3.3.1 织补道路交通系统通过分析待更新片区的现状路网结构、交通需求以及存在的出行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路网优化方案。3.3.2 优化静态交通设施布局3.3.3 注重宜人慢行交通空间的营造3.4 配置公共设施,织补服务网络3.4.1 增加区域级公共设施配套3.4.2 完善社区级公共设施配套3.5 塑造特色空间,织补城市肌理3.5.1 对特色肌理的保留与重塑3.5.2 对现状建筑的保留与保护再利用在更新设
18、计中应采用适应性的方法,在保留具有历史记忆或现状条件较好的建筑组群、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产业建筑的前提下,结合其未来发展定位,采用规模改造的方式,引入新的建筑肌理,以满足更新后城市功能的发展需求,促进更新片区从物质空间到社会内涵不同层面的延续与提升。一 一 存量型旧城混合区更新设计策略初探(二)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老城更新改造研究1.改造原则1.1 规划目标的转变一一从单一到多元,从空间到内涵从最初追求城市景观面貌的改善,到环境品质的提升,进而发展成为促进城市结构的调整和功能的更新,在生态城市理念下,城市更新的目标日趋多元化,更新规划开始探讨如何通过空间的更新触动人和观念的变化,进而推动社区的
19、复兴和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建设。1.2 规划空间的优化一一建成环境的延续性生态环境更多的要求人、自然、环境的和谐,突出体现建成环境的统筹协调。因此,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更新改造,应从城市历史文脉和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发展出发,保证建成环境的延续性。对于那些有改造可能或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应采取更新改造的策略,这不仅有助于保持不同地区的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脉,同时可以减少能源和材料的消耗,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1.3 城市功能的提升一一城市功能空间的重塑因受经济利用驱动,旧城的改造极易带来高强度的开发,而忽略旧城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更新改造,一方面改造强度要以旧城的生态环境承载力
20、作为校核和限制因素,另一方面,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空间更多采用了“织补”、“拼合”、“连接”等空间设计手法,以提高老城居民生活水平、设施标准为目标,增强城市功能空间的重塑。1.4规划内涵的扩展一一城市社会环境的弹性旧城更新大多采用大规模“拆”与“迁”的模式,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更新,将从大拆大建改为社区渐式推进的模式,更多关注城市社会的平衡,一方面城中村可以通过改造变成中低收入者的生活场所,另一方面,旧厂的改造可以结合公益性设施的供给,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慎重对待原住民社会关系的解构和重构,把公众意愿和精神需求体现在旧城未来的发展建设中。2.改造思路2.1 研究秉持“问题导向一目标导向一数字支
21、撑一策略建构”的思路方法,通过双向验证和查漏补缺,建立科学的研究框架。2.2 通过用地潜力要素分析,确定老城区的用地潜力,划分不同的更新改造片区,明确重点研究的对象,针对分区中不同功能属性确定不同的改造策略,以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为目标,以新建公益性功能用地为目的,制定有针对性的更新改造策略。2.3 问题导向:分析现状的用地性质、建筑质量、建筑风貌等情况,解决潜力用地本身的问题。2.4 目标导向:以实现和支撑地区发展为目标。2.5 数字支撑:以GIS平台数据分析支撑,将能量化的指标数据代入,不能量化的指标定性代入,分析用地潜力。2.6 策略建构:评价潜力地块的发展条件和需求,提出基于科学理性分析的
22、方案建议。针对不同功能属性提出不同的针对性改造模式。一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老城更新改造研究初探一以高淳区近期建设规划为例(三)存量规划中工业遗产问题1.背景近年来,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量规划向存量更新转型,城市发展需要逐渐摆脱对规模扩张和土地财政的依赖,转而更加关注存量更新过程中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与文化内涵的挖掘。工业用地作为重要的存量土地,如何在更新改造过程中留存它们固有的风貌与底蕴,如何保护与利用工业用地上的工业遗产是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当前存量规划的内容包括:(1)旧城更新与改造规划乂2)环境综合整治规划;(3)交通改善和基础设施提升规划乂4)历史街区和风貌保护规划乂5)产业升级与园区整合规
23、划;(6)土地整备与拆迁安置规划,等等。由于城市工业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占据着很高的比例,因而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在所有的存量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市工业用地之所以成为改造的首选对象,是因为第一,占地位置有优势,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原有工业用地逐渐成为市中心区域,大部分工业用地占据城市公共资源集中分布的地方。第二,产业转型之后出现空置,很多工厂搬迁之后原有厂址有可能出让。第三,产权问题相对集中,相对于历史街区改造中工业区改造相对容易推进。在街区改造中由于产权关系更加复杂,因此越来越不容易进行大规模的开发。2.案例北京是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是现代工业转型发展的典型代表,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践方面也
24、具有示范引领作用。1992年东安集团将北京手表二厂厂房改造成双安商场,是中国现代工业遗产再利用较早的实例,而7 9 8艺术区已经逐步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代名词。然而依然存在保护利用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1 思想认识方面虽然对于首钢、798这些对城市影响较大、关注度较高的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有了一定的共识,但对于大量普通的工业遗产的价值缺乏认识,对其保护再利用尚未形成共识。2.2 土地政策方面北京工业用地再利用包括三种模式:土地收储,第三方开发;调整规划,厂方自主开发;维持工业用地性质,厂方自主违规开发。2.3 遗产保护方面2.3.1 具有保护价值的建(构)筑物被拆除由于缺乏对工业遗产的认
25、定程序及相应的管理办法,造成具有保护价值的工业遗产建(构)筑物在城市建设中被拆除。2.3.2 具有保护价值的建(构)筑物在利用前缺乏维护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周期较长,而具有保护价值的建(构)筑物在再利用之前,由于认识、资金等各方面原因,缺乏维护而锈蚀损毁。2.3.3 规划研究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充分深入的区域研究。首钢、焦化厂这类规模较大、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的厂区,其改造将涉及区域协调发展一系列问题,如人居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而在区域层面缺乏充分深入的整体研究,使相关部门在确定厂区改造方向时缺乏决策依据,导致改造方案推进周期较长,变数较多,先期启动项目缺乏统筹。2.4 保
26、护利用规划建议2.4.1 针对思想认识问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多种方式的公众参与、宣传教育活动,讲述老厂区的故事,挖掘老厂区的价值,宣传国内外工业遗产改造的成功案例,使公众逐渐认识到工业遗产保护的意义与价值。2.4.2 针对土地政策问题建议工业遗产更新改造为符合规划的教育、医疗、科研、养老、文化创意或非住宅类的经营性用途的,可由原土地权利人按照规划用途自行开发。更新改造用途符合 划拨用地目录,属行政划拨范围的,按照行政划拨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其他可采取存量补地价的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2.4.3 针对遗产保护问题工业遗产地块或其他工业厂区更新改造,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必须包含工业遗
27、产保护利用规划,在保护利用规划中包括厂区历史价值研究,提出有代表性的空间格局、建筑组团、建(构)筑物单体、或机器设备等,确定保护利用措施等内容。其中发现有保护价值而尚未确定为工业遗产的建(构)筑物或机器设备,经市规划管理部门初步确认后,可参照工业遗产有关规定采取先予保护的措施,再按照认定程序报批列为工业遗产。一预先保护制度为解决具有保护价值的建(构)筑物被拆除的问题,应规定登录工业遗产名录的厂区,在编制保护利用规划之前,对厂区内所有建构筑物、机器设备等均采取预先保护制度,不得擅自拆除。待控制性详细规划(含保护利用规划)批复后,按照规划要求进行保护利用。一修缮维护应规定工业遗产权属或使用单位和个
28、人是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责任主体,对经批准确定的工业遗产按照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要求做好保护利用工作,特别要做好再利用前闲置工业遗产的修缮维护工作。存量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思路与方法一以北京市为例一 一 存量规划时代的工业遗产保护徐苏斌 青木信夫(四)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边缘古村的保护性更新策略研究一以深圳凤凰古村为例1.共生概念“共生”最早是一个生态学领域的概念,在1879年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提出,他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物种共同生活,相互间不断地交换物质与传送能量。科勒瑞(Caullery)和刘威斯(Leweils)将其定义为多种不同物种生物体间相互关系的慨念
29、,包括共生、寄生、互惠共生等,认为共生是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斯哥特(Scott)提出共生关系是生物体生存作用的永恒特征,是生物体间生理上需要平衡的状态。1.1 共生单元共生单元是共生关系中进行能量生产、交换的基本物质基础。为了在一定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共生单元需要发挥自身优势,为共生关系服务,并从共生关系得到物质或能量,促进其改变自身不足的地方。通过共生单元间的优势互补,两者实现共同进步,均获得更好的生存状态。1.2 共生环境共生关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的,共生单元之外各种因素一起构成共生环境。共生环境与共生体之间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产生相互作用。1.3 共生模式共生模式是指共生
30、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反映共生单元间的作用方式及强度和相互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关系。共生单元间彼此以何种方式相互影啊,具体在哪些层面实现共生,都是由共生模式决定的。共生模式的确定又受到共生单元的自身特征及需求和共生环境的共同影响。2.共生三要素关系在共生关系的三要素中,共生单元是物质基础和具体作用的对象;共生环境是共生单元所在的外部条件,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共生模式并推动共生单元间建立共生关系;共生模式决定共生单元间需要交换共融的物质、信息的内容,是共生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共生三要素是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传统村落留存着丰富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及社
31、会价值。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用地不断同外扩张,出现了兼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特征的城市边缘区,位于边缘区的传统村落面临着越发尖锐的古村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3.案例一一凤凰古村与城市共生现状及问题分析3.1共 生单元的现状分析及问题3.1.1 产业经济现状及问题凤凰古村的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现状大量空置并没有人居住,也没有新的严业经济活动。3.1.2 交通现状特征及问题古村内部步行道路曲折,与环村路缺乏便捷的联系,街巷缺乏环境整治及路网等级梳理,不方便居民通行。3.1.3 保护更新问题凤凰古村保护更新不够全面。现阶段的保护更新只是对局部区域进行了修整,街巷仍需要疏通。交通空间及公共服务等联
32、系未建立。现状内部断头路较多,未和城市主要干道形成环路,不能满足发展旅游产业对交通通畅的要求。古村仍缺少活力。物质空间的改善并未给凤凰古村带来长久的活力。3.2.共生环境的现状分析及问题3.2.1 政府主导力量过于强势3.2.2 更新改造资金压力较大3.3.共生模式的现状分析及问题3.3.1 与经济产业相关的共生模式存在的问题3.3.2 与文化生活相关的共生模式存在的问题3.4.保护性更新策略3.4.1 协调凤凰古村与城市的共生单元凤凰古村历史遗迹保护性更新整体风貌协调共生。街巷空间及风貌保护。建筑分类保护与改造。统筹凤凰古村与社区的功能布局建立凤凰古村与社区的交通联系3.4.2 强化正向的凤
33、凰古村与城市的共生环境完善规划与政府监督引导、号召全民参与3.4.3 优化凤凰古村与城市的共生模式完善文化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共生丰富古村文化生活氛围,促进文化共生居住功能有助于保留凤凰古村的完整形态。完善凤凰古村生活服务功能配套。营造社区新文化与历史文化共生。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边缘古村的保护性更新策略研究一一以深圳凤凰古村为例(五)共生城市一一共享经济与城市更新1、共享经济1.1 定义与案例从狭义来讲,“共享经济”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商业模式。这其中主要存在三大主体需求方、供给方和共享经济平台。2010年前后出现的Uber、Airbnb是共享经
34、济最成功的案例1.2 优势与特点第一,整合线下资源。将线下限制的资源聚合到共享经济平台上,通过数据库及响应算法,将平台上需要限制资源的需求方与提供资源的供给方进行匹配,达到对线下资源整合的目的。第二,降低了供给和需求两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提升了资源对接和配置的效率。2.城市转型新现象活力空间供求过剩现象并存2.1 城市传统活力空间的衰落互联网电商以及新兴商业综合体对传统商业的冲击使得以商业空间为核心的城市传统活力空间出现供给过剩的现象。2.2“游击”活动的兴起与城市空间的共生需求与城市传统活力空间的衰落并行存在的,是线上社群的兴起,以及由此发展而成的线下活动的涌现。线上社群成员产生的线下社交需
35、求促使线下临时性的“游击”(pop-up)活动呈现遍地开花的态势。3 共生城市城市空间活化的共享平台3.1 规划师的实践案例在 2015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规划师团队在即将关闭的北京大栅栏天陶菜市场举办了一场名为“菜本味”的创意市集,践行老菜市场创新改造的可能性,让即将走向死亡的天陶菜市场重新焕发活力。3.2 城市空间的活力与共生尽管互联网将一部分人的社交需求转移到线上的社群中,但社群成员最终还是需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分享来获得社会需求的满足,与此同时,正在衰落的传统活力空间,也急需利 用“游击”活动重新聚集人气,将人流转化为客流,或者利用外来活动服务社区居民,激活社区活力。由此,以社群为根基
36、的“游击”活动,与正在衰落的传统活力空间达成了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3.3 共生城市的理念与目标通过为供需双方提供资源对接服务去探索未来城市空间活化利用的新方向,活化城市里正在衰落的存量空间,最终实现城市品质的提升。3.4构建共生城市平台3.4.1.平台构建者:规划部门基于共生城市平台需要由城市规划部门引领构建。这主要是由规划部门掌握的资源和优势决定的:首先,作为城市空间资源的研究者和梳理者,规划部门,尤其是责任规划师更容易了解掌握待活化空间的分布与产权信息,这将作为待活化空间供给的基础;其次,基于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更新的背景,社区营造、城市品质提升、空间活化是规划师在当前形势下的首要任务和责任;
37、第三,规划师具备专业的空间设计功底,既能够对不同类型空间的潜在用途有一定判断能力,也可以为空间可能的优化改造提供可靠支撑,实现场所营造;第四,规划师对城市空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可以帮助共享平台建立更专业的资源配置对接标准。3.42.资源对接方法:共生城市资源库首先,建立资源数据库。对城市潜在资源调查摸底,对供需双方提供的资源(包括活动和空间)进行初步分类(如根据需求方的活动类型分为市集、沙龙、讲座、派对等,或根据活动规模大小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根据供给方提供的空间特质,按照面积、体量、风格等分类),依据类别打上标签,形成对于资源本身的基础数据库。其次,获取供需双方的需求。对于供给方,一方面我们
38、需要记录产权所有者对空间使用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要为待活化空间资源建立各自的日程表,刨除业主常规化的使用时段,将剩余可供临时出租的时段和空间分布作为空间供给资源。对于需求方,我们应为所有入库的需求方记录其每次活动所需空间的刚性要求,如面积、层高、是否露天设备、区位、价格、可用时间等。第三,供需资源匹配。基于以上两步产生的数据化基础,当产生新的需求交易时,平台将首先在数据库中根据标签进行匹配搜索,选出可选空间选项;而后通过线上线下沟通以及实体探访等形式进行个性化筛选,促成空间使用合作。3.43.平台管理及风险共生城市平台还应承担起管理职责,最重要的就是共享评价和信用管理。例如,平台通过事后活动
39、反馈,对空间所有者的空间资源是否达到要求、活动是否达到了活动组织者承诺的客流量、双方对合约内容执行的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建立平台信用管理机制,为后续使用者提供有效参考和约束。平台的管理也存在一定风险。例如,场地方的管理风险包括场地方是否有权共享(如,场地方可能是二房东或城管部门等)、场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空间、时间、设施等);活动方的潜在管理风险可能包含在线预订的访客不出席、承诺的人流达不到预期标准、活动主题不当甚至违法、空间的客流量和转化率如何监测等。此外,针对活动策划或空间改造优化等的少数特殊需求,共生城市平台可对接规划设计师、社区营造专家团队为双方提供线下帮助。平台可以作为协调者帮助解决纠纷问题。共生城市一一共享经济与城市更新的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