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pdf(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 1 个.大小相近的
2、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小组实验一:水槽 1 个.物体 7 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 2 面)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 1 把.回形针 10 枚.木块 3 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 3 面)【教材处理】【教材处理】教材第 2 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观察物体的沉浮: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
3、1/24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
4、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暂时回避“悬浮”概念)二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 7 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 2 面表格的前面 2 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
5、的箭头符号来表示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 2 行表格的填写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
6、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择的 7 7 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比如胡萝卜萝卜.蜡烛头等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6.还可以按教材第 2 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三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2/24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
7、.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2.学生完成教材第 3 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
8、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建议回避)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
9、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6.提供材料回形针 10 枚.木块 3 块.学生实验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 4 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
10、浮砖块沉木块浮3/24塑料块浮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材料收集:材料收集: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教学后记:教学后记:2.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3.潜水艇应用了
1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 7 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4/24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
12、单【教材处理】【教材处理】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
13、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
14、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5/24小球预测结果1 号2 号3 号4 号5 号我们的发现:实验二:相同质量不
15、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立方体预测结果1 号2 号3 号4 号5 号我们的发现: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16、)三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小瓶子状态沙子数量大部分浮小部分浮沉到底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 6 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6/24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
17、阅读教材第 6 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板书设计:板书设计:2.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教学后记:教学后记:3.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
18、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过程与方法: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7/24【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水槽 1 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 1 个.记录表(教材第 8 面)【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
19、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二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
20、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三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 200 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
21、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 8 面)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8/24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板书设计:板书设计:3.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橡皮泥的形状实心团沉的形状浮形 1浮形 2浮形 3量杯里的水量(毫升)200200
22、200200200放入后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毫升)沉浮状况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教学后记:教学后记:4.4.造一艘小船造一艘小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
23、量也随之增大【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教学准备】【教学准备】9/24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制作多媒体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教材处理】【教材处理】本课教材安排了 5 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利用时间.我对教材作了比较大的调整.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把原教材“船的发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学内容.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后.可以比较机动的处理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橡
24、皮泥小船制作比赛:1.谈话导入: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 10 分钟内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
25、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 1 作为小船的载重量)5.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二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1.阅读教材 11 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三三.造个性船:造个性船: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10/24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26、?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二.制作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三.改进和完成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4.交流: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四四.拓展活动:拓展活动: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4.4.造一艘小船造一艘小船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造个性船我的造船计划一.准备二.制作三.改进和完成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越容易浮装载量增大装载量增大教学后记:教学后记:5.5
27、.浮力浮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1/24科学概念: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运用浮力
28、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 13 面)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 14面)【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感受浮力: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
29、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4.出示教科书 12 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12/24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二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
30、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 13 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小部分浸入水中
31、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三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自重拉力大小小泡沫塑料块中泡沫塑料块大泡沫塑料块13/24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
32、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板书设计:板书设计:5.5.浮力浮力浮力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浮力大于重力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教学后记:教学后记:6.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
33、力时就下沉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14/24力的大小【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 15 面和
34、 16 面)【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研究的问题:实验方法:所需器材:实验结果:二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
35、力大小: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在空气中的重力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15/24在水中的重力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在空气中的重力在水中的重力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小石块中石块大石块6.
3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三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参照教科书第 12 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具体见教师用书)板书设计:板书设计:6.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
37、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浮力小于重力下沉浮力大于重力上浮教学后记:教学后记:7.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16/24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准备】【
38、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 2 个.浓盐水.40 克食盐.40 克白糖.2 只烧杯.一根筷子【教材处理】【教材处理】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马铃薯的沉浮:马铃薯的沉浮: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39、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二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17/24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三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
40、体: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 100 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实验记录水的量100 毫升100 毫升100 毫升10
41、0 毫升食盐的量沉浮情况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四四.阅读资料:阅读资料: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板书设计:板书设计:7.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液滴加热调制液体18/24观察发现推测验证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教学后记:教学后记:8.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
42、力作用大小不同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
43、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 6 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19/24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在液体中的重量受到的浮力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建
44、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二二.推测与验证:推测与验证: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
45、轻重比较重量马铃薯清水浓盐水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三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判断塑料块的沉浮: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2.观察教科书第 20 页中间的 2 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四四.沉浮原理的应用:沉浮原理的应用: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五五.整个单元的总结:整个单元的总结:20/24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
46、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板书设计:板书设计:8.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比同体积的液
47、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测力计教学后记:教学后记:21/24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热热1.1.热起来了热起来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过程与方法: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2.尊重客观事实【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教学难点】设计【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48、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教学准备】温度计【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毛巾.实验记录单等实验记录单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 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22/24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板书:晒太
49、阳板书:晒太阳.温泉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加穿衣服.盖被子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三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
50、2.学生交流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5.交流研究方法(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教师要和孩子们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调整建议)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四四.小结小结: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1.1.热起来了热起来了23/24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