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pdf(6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认识土壤教学目标:探究: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知识: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2、会记录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情感: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土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教学难点:在实验中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进行实验研究。教具准备: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课 时:2 课时1教学内容:实验探究教学过程
2、:一、提出问题:问: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问: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问: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探究问题: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构成的?三、作出预测问: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学生: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四、室外观察、采集土壤。问: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准备:铁锹、小铲、小桶等。五、室内探究。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怎样才能弄清楚?你能想
3、出多少种研究方法?学生:用手捏、手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师:按照你们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看能有哪些发现。学生:填写活动报告单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汇报:你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讲述:那些死去的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腐殖质。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研究方法,还能用哪些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用火烧,土壤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2教学内容:实验总结教学过程:一、研讨问题,通过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1、整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捏土壤 手是湿的把土壤放入水中 有气泡冒出(空气)搅拌水中的土壤 土壤分几层,上层黏土,下层砂烧土壤 有烧头发的味道(腐殖
4、质)2、根据学生对土壤成分找到的多少进行评价。二、拓展延伸1、土壤中除了这些成分外,还有别的物质吗?目的:(1)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秘密的兴起。(2)引导学生谈谈土壤中污染物的问题。2、土壤中的这些垃圾袋、废电池对土壤有什么影响?3、土壤是植物的“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呢?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适当介绍“保护土壤小知识”。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始提出的其他问题,留作学生课外研究作业。三、课后练习1、土 壤 的 成 分 有、等。2、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中含有空气的?2、种子发芽教学目标:探究:知道植物的种子是多种多样的,种子是生命的,种子都有呸根、胚芽、,胚根会长成植物的根,胚芽会长出植物的
5、茎和叶,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知识:能应用工具观察种子的胚根和胚芽。能和同学合作设计并做种子发芽的实验。情感:通过观察种子,训练学生认真细致观察物体的习惯。通过坚持长时间的观察、记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教学重点:种子有胚根、胚芽。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教学难点:实验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了解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教具准备:蚕豆、菜豆、花生等,镜子、放大镜、解剖刀、白纸等。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教学过程:一、引入问题:1、让每小组学生展示浸泡过的种子。2、提问:植物大多是由种子发育来的,关于种子,你想研究哪些问题?3、整理学生提问,引入今天的教学课题。二探究结构谈话:观察种子。学生汇报,让学生
6、充分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整理信息。介绍胚根和胚芽,讲解:胚根会长成植物的根,胚芽会长成植物的茎和叶。小组讨论:观察不同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三、研究讨论:1、研究学生提出的另一个问题:一粒种子发芽后才能长成一株植物,那么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2、各小组讨论。3、汇报讨论,推测的情况。(需要水、土、空气、温度、阳光等)4、小组商议:你们小组准备研究种子发芽的“哪一个问题”,需要设计什么样的实验进行探究?5、各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板书。6、分组实验探究。要求:(1)小组的每个人找到实验材料。(2)按本组探究的问题和设计的方案动手在家中实验。(3)每天观察种子发芽的情况,并做好记录。7、23 天后,教师
7、组织各小组学生在班上交流“探究的问题”、“实验经过”、“发现的情况”等。8、各小组小结:9、把发芽的种子种在盆中,下节继续探究其他问题。3、向上长还是向下长教学目标:探究:了解植物的根适应环境的特性一向地性。知识:1、知道环境对植物根生长有影响。2、能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植物的向地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感:在长期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毅力。教学重点:知道环境对植物根的生长有影响。教学难点:了解植物的根适应环境的特性。教具准备:师:玉米种子四粒,装好土的花盆。生:玉米或各种菜豆种子,纸巾、塑料袋、铁架台。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谈话提问:种子发芽后,植物的根会
8、向什么方向生长?是向上长呢还是向下长?这样吧,让我们共同把这四粒种子分别按胚根朝上、朝下、朝左、朝右四个方位种进花盆里。请学生汇报猜测情况。二、设计实验那么,我们怎样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的方法。学生汇报实验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筛选认为科学的实验方法。三、学生分组实验。四、验证猜想谈话,如果你完成了上面的实验和观察记录,就可以涂亮智慧星,根据你们观察到的现象,谁来说一说种子发芽后根的生长方向?学生汇报。(可能有三种种子的根会向下生长,种子的根会向有水的地方生长;种子的根会向土壤肥沃的地方生长。)现在我们共同种下去的种子一定发芽了,大家想一想知道它们的根是向哪个方向生长的?好
9、吧,我们来看一看吧。五、扩展与延伸谈话:你预测对了吗?植物受地球引力的吸引,想地里生长,这叫植物的向地性;植物的幼苗向有光的方向生长的特性,这叫植物的向光性;根还有向着水湿方向生长的特性,这叫向水性。这些都是植物根的生长特性,我们下节课将继续研究。4、根朝哪边长教学目标:探究:知道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具有向水性的特性,了解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知识: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大胆设计对比实验,通达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情感:在设计对比实验中,愿意与人合作、交流,形成注重证据的意识。教学重点:知道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具有向水性的特性,了解根系在土壤中的意识。教学难点:根
10、据自己的猜测大胆设计对比实验。教具准备:刚发芽的菜豆、锯末、浅盒、盛水容器、棉线等。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教师展示植物根的生长实例(或图片),问: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提出问题或自己的猜测,导出探究问题。三、实验设计1、实验假设,在土壤水分分布不均时,根是否总会向着水分比较多的额地方生长。2、设计方案,提出要求:实验方案要科学合理,处理好刺激方向和根运动方向的位置关系。方案设计要便于操作和观察,注意实用性、实效性和可重复性。3、合作探究活动。(1)引导学生展示实验方案,叙述实验过程。自我评价实验效果。(2)合作研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3)根据实验设计,探讨改进及创新实验的
11、方法。(4)实验评价。四、总 结 延 伸(四、五天后)1、交流观察记录,发现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点?2、实验的结论和推测是一致的吗?3、植物的根有向水性,在生长的过程中还会向什么样的土壤中生长?请接着实验观察。向对比实验中一个盒子中放入适合植物生长的肥料,另一个盒子中则不放,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两个盒子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5、茎往哪边长教学目标:探究:知道茎的向光性是植物器官受单向光照射所引起的弯曲生长现象。知识:到校园或大自然中细心观察植物茎的特点,推测茎的生长特性,并能自行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细心观察并做好记录,根据接的事实归纳分析茎的向光性。情感:通过对茎的观察、推测、实验、记录等活动激
12、发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起,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品质,在实验活动中培养他们认真细致习惯。教学重点:知道茎的向光性是植物器官受单向光照射所引起的弯曲生长现象。教学难点:植物茎的生长特点。教具准备:硬纸盒、白纸、剪刀、小尺子、记录本等。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教学过程:一、导入问题:1、我们已经知道了植物的根在生长过程中有向地性和向水性,那么,植物的茎在生长过程中有什么特性呢?2、平时生活中你对树枝的生长情况有何发现?二、观察树枝生长情况1、划分小组观察区域2、提出观察要求和注意事项:(1)观察时一定要认真细致;(2)要尽量与组员合作观察;(3)注意安全;(4)不伤害树木。3、小组活动。4、
13、活动情况交流,交流以小组代表发言的方式进行,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茎的生长有向光特性。三、讨论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研究茎的向光特性。1、提问:我们怎样科学合理地观察到茎的生长呢?2、讨论:我们应选用什么幼苗作为观察的对象?用什么材料做盒子罩住幼苗?用多长时间来观察?怎样保育幼苗长得更快更旺?怎样把观察结果记录得更好?3、交流。4、小组讨论:为了能更有效地研究发现茎的生长特征。应怎样实验效果更好?5、课外进行实验观察听见。6、指导做好观察记录表。四、总结与拓展1、整理记录并发现出茎有向光性。2、农业种植倡导“合理密植”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3、植物茎的向光特性对植物自身生长有何意义?你有何启发
14、?6、植物怎样“喝水”教学目标:探究:知道植物靠根“喝水”,然后利用茎输送水分,并能设计实验证明根能吸水,茎能运输水分。知识:经历对问题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学会周密思考。情感:体会到植物也和人一样有有生命需求,有生存的本领,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有严谨、认真的态度,体验合作交流的落乐趣。教学重点:知道植物靠根“喝水”,然后利用茎输送水分。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证明根能吸水,茎能运输水分。教具准备:植物的根、小量筒、红水、食用盐、小刀等。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教学过程:1教学内容:实验探究一、导入问题:同学们,我们校园里种了很多花草、树木、工人师傅经常给它们浇水。可是,我发现他们浇水时,主要把水洒在土壤
15、里,是是怎么回事?2、大家都认为植物依靠根“喝水”,那么,你们见过的根是什么样的吗?3、学生汇报。二、观察植物的根。1、根究竟是不是同学们说的样子呢?还有没有其他特点,老师这里准备了很多新采集的植物的根,现在分发给大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植物的根是一样的吗?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相同?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书上表格里。2、分发材料,分组观察记录。3、汇报与交流。4、归纳整理:植物的根是不一样的,有的根主根粗,侧 根 细(叫直根);有的植物根粗细差不多(叫须根)。根也有共同点:根都很长、很多,根的尖端长有许多白色绒毛(叫根毛)。5、提问:(1)根很多、很长,对 植 物“喝水”可能有什么好处?(2)根毛壁薄
16、,对 植 物“喝水”可能有什么好处?6、从根的特点上看,根 具 备“喝水”条件,但根长在土壤里,我们看不见,根到底能不能“喝水”呢?三、设计实验1、怎样设计实验才能证明根能“喝水”呢?2、学生讨论和提出种种初步方案。3、交流和指导。(1)你为什么这样设计?(2)哪一种方法既科学又简单?(3)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4)选择什么样的内器装水便于观察?(5)怎样知道试管内的水有没有减少?(6)怎样才能防止水不从其他地方散发(蒸发)掉?(7)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让我们能看见水是否进入植物体内?4、各小组领取实验材料,并制作实验装置。5、预测一下:试管里的水将会怎样变化?可能会看到哪些现象?四、课外探究
17、因为短时间内现象不明显,所以请大家把装置放在教室窗台上,定时观察,并认真做好记录。下节课继续研究。2教学内容:实验证明一、引入问题。1、上节课,同学们做的实验结果什么样的?2、学生汇报和交流(边展示边说明)。(如:水位下降了、植物的茎、叶脉里都有红水)3、这些现象能证明什么呢?(根能吸收水分、水分被输送到植物全身)4、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跑到”植物全身的呢?5、学生作出推测。二、观察探究1、你认为茎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2、学生猜测3、茎里面到底有没有大家推测的构造呢?下一步该怎么办?4、学生汇报与交流。5、我们发现有两种切法:横切和纵切。6、学生分小组活动:切开茎,并仔细观察。7、讨论:这些构
18、造可能有什么作用?三、归纳小结:1、根据我们的研究,讨论总结:植物是怎样“喝水”的?2、汇报和交流。3、将获得的结论用自己的话写下来。4、给自己涂“智慧星”。5、植物是有生命的,它们需要“喝水”。需要营养,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照顾。想一想:我们以后该怎样对待校园里的花草树木?自由研究教学目标:探究:通过调查,查询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知识:培养学生独力研究问题、动手试验和进行较长期观察活动的能力。情感:通过让学生寻找各种方法,尝试不同做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力研究问题、动手试验和进行较长期观察活动的能力。教学难点:调查、查询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能
19、力。教具准备:观察记录本。教学方法:自由研究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们知道植物一般生长在土壤中,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温度)、水和空气。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植物离开土壤还能不能生长?通过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联想生活中长黄豆芽、绿豆芽等实例,引出无土栽培。2、在远离大陆的海岛、在沙漠、在高原、守卫祖国边疆的解放军战士,利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蔬菜,解决吃的问题。同学们想不想学习无土栽培技术?3、在查阅资料和访问调查等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无土栽培是怎么回事?(2)哪些植物可以进行无土栽培?(3)怎样进行无土栽培?(4)尝试能否用海绵代替土壤栽培植物?4、根据自己学习的
20、无土栽培方法,这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进行无土栽培实践活动。5、要求学生进行较长期的观察,把研究过程和效果记录在表格中。也可以布置学生在实践后、写一篇科学小论文。二、活动总结学生汇报实验情况,教师进行小结。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期(二单元)课题:7、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教学目标:探究:能说出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并能按自己的分类标准对学习用品进行分类。知识: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学习用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对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分类。情感:能积极地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教学重点:能按自己的分类标准对学习用品进行分类。教学难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对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分类
21、。教具准备:铅笔、钢笔、圆珠笔、削笔刀、卷笔刀、文具盒、笔袋、橡皮、水彩笔、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圆规、各种纸、改正液、透明胶带等。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教学过程:一、指导学生认识常用的学习用品。问:你带来了哪些学习用品?常用到哪些学习用品?还知道哪些学习用品?学生说教师板书。接着,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学习用品?学习用品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使学生 知 道“凡是在学习中用到的物品就是学习用品”。学习用品与我们的学习密不可分,是我们的亲密伙伴。我们爱惜学习用品。二、指导学生将学习用品按不同标准分类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学习用品,你能给他们分类吗?按什么标准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每一类有哪些学习用品?2
2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分类方法。3、教师归类板书。三、指导学生观察各种学习用品,提出研究问题。1、问:面对这些学习用品,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你想研究什么问题?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学习用品,可以用看一看、摸一摸、按一按、捏一捏、用一用、试一试等办法,能发现哪些有趣饿现象?能提出几个为什么?哪些是你想研究的问题?3、小组内交流、讨论。筛选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学生交流,教师板书。4、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问题。5、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课外你们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8、圆珠笔芯为什么能伸缩教学目标:探究:1、能发现使圆珠笔芯伸
23、缩的原因是有弹簧,通过实验能发现弹簧的特征。2、能举例说出与弹簧有类似特点的物体,会做物体弹性实验,并能感受到弹力的存在。知识:能根据实验现象说出什么是弹力和弹性。情感:能举例说出弹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好处。教学重点:认识弹簧的特征。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弹簧的特征。教具准备:圆珠笔、气球、篮球、足球。教学方法:实验研究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在学习中我们经常用到的一种笔就是圆珠笔,说说你喜欢用那种圆珠笔?为什么?2、针对你喜欢的圆珠笔,你能提出哪些研究的问题?3、这节课我们研究圆珠笔芯为什么能方便地伸缩?二、研究笔芯能伸缩的原因。1、先按压几次笔芯能伸缩的圆珠笔,猜想是什么原因?2
24、、要验证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出方法后,让学生将圆珠笔拆开,看看里面有什么?3、当学生发现有小弹簧后,引导学生观察是不是里面的弹簧在起作用?怎样验证?4、导入,弹簧为什么能使笔芯方便地伸缩呢?弹簧究竟有什么特点?5、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用手拉,弹簧会变长。松手后弹簧又回到原来的长度。用力压,弹簧会变短。松手后弹簧又回到原来的长度。在拉压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当用手向外拉弹簧的时候,弹簧有一种力在向里拉;当用手向下压弹簧的时候,感到弹簧有一种力在向上顶。这就是弹簧的特点。三、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也有类似弹簧的这些特点?如:橡皮筋、气球、篮球。2、反复拉、压、按这些物体,会有什么
25、现象发生?3、认真分析实验记录,有哪些发现?4、用弹性的知识解释“弹簧是怎样使笔芯很方便地伸缩的?四、应用与拓展1、当人们发现了物体的弹性之后,就把弹性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请举例说说,哪些地方利用了物体的弹性?学生举例之后,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2、课外拓展。9、笔杆上橡胶套的作用教学目标:探究:会做笔杆上橡胶套的对比实验,能根据实验现象说出橡胶套的作用。建立摩擦力的慨念,能说出什么是摩擦力。知识:1、会做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对比实验,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结论。2、能举例说明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感:能积极主动地做各项对比实验,体验探究的乐趣和与人合作的快乐。教学重点
26、: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及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是什么。教学难点:什么是摩擦力及摩擦力的应用。教具准备:中性笔、木块、木板玻璃、砂纸、毛巾、平板测力器。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教学过程:一、引入研究课题。1、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比较各种圆珠笔,问:(1)你有什么发现?(2)橡胶套有什么作用?2、学生回答:如:写字时手感觉好一些,放在桌子上不滚掉,手得牢固些等。二、对比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慨念。橡胶套到底有什么作用?用对比实验进行研究。1、用两支同样的,笔杆上有橡胶套的比得笔,将其中一支笔的橡胶套取下来,然后用两支比得笔分别试一试,一只手捏住笔杆一端,另一只手捏住笔杆,从一端滑向另一端,反复比较体验。说出有什么不同
27、感觉?2、分别将两支笔用两只手按在桌子上,向前推动有什么不同?(感觉到有橡胶套的笔向前推动比较困难,好像有一种力阻碍着向前滑动)3、根据以上两个实验的感受,说说笔杆上的橡胶套究竟有什么作用?从而导出摩擦力的慨念。三、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提出问题进行猜测:从 问 题“橡胶套为什么会增大摩擦力”入手,推测是什么原因。如:软的、不光滑、表面粗糙等。2、设计实验:是不是这些原因增大了摩擦力,想一种办法做实验证明。看谁想出的办法好?3、实验证明。教师从学生说出的各种方法中选一种便于研究的方法进行实验。用木板、玻璃板、砂纸、毛巾等放在同一块木板上用弹簧称拉,记录每次的拉力各是多少。4、得出结论。
28、根据实验记录,你发现什么规律?(物体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四、应用。1、笔杆上的橡胶套为什么会增大摩擦力?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橡胶套表面粗糙,可以增大摩擦力,使我们写字时手能紧,不喝滑落。)2、出示教材中的图片或实物解释人们是如何运用摩擦力的?3、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摩擦力?举例说明。五、课外拓展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还有哪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设计实验继续研究。10、各种各样的纸教学目标:探究:能通过各种各样纸的观察,发现纸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知识:1、会用各种感觉、借助简单的工具对纸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实验和研究。2、能举例说出纸的各种特点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情感:会利用纸
29、的不同点制作一件纸品。教学重点:了解各种各样的纸,发现纸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教学难点:能对纸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实验和研究。教具准备:红色墨水、橡皮梯、火柴、直尺、放大镜、各种纸等。教学方法:观察研究建议二课时1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说一说,哪些地方用到了纸?2、你见过哪些纸?这些纸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3、怎样找出纸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二、研究纸的不同点1、分小组借助各种工具找出各种纸有哪些不同。2、汇报观察结果。如:颜色、软硬、粗糙度、厚度、吸水性、抗拉力等。3、小组讨论:你们小组打算从哪些方面怎样研究这些纸的不同?4、汇报讨论结果。(1)颜色:用眼睛看,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2)软硬:
30、用手试,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3)光滑与粗糙:用手摸,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4)厚度:用 手 摸 目 测 用 直 尺 测 量。(5)吸水性:用滴管用纸条(6)抗拉力:5、各组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案进行观察实验,重点研究纸的厚度、吸水性、抗拉力等,并作好记录。6、汇报实验结果。7、归纳小结:说一说这些纸有哪些方面的不同。三、拓展和应用1、人们利用纸的这些特点,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举例说说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纸的什么特点?2、纸还有其他方面的不同,课后继续研究。2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不同的纸有很多方面的不同。那人们为什么都称它们为“纸”呢?说说各自的看法。二、研究纸的相同
31、点1、刚才你们说的这些相同点,是不是正确,怎样检验?2、实验观察(1)观察纸由纤维组成;(2)观察纸易燃烧;(3)观 察 纸“怕水”;(4)观察纸能写字。3、汇报实验结果。4、归纳总结纸的相同点:纸都是有纤维构成的,易燃烧,浸水后变软易破,纸能写字等;三、纸的应用1、根据不同的需要,人们会选用不同的纸,说说下面这些物品利用了纸的什么特点?2、你还知道哪些纸制品利用了纸的不同特点?四、设计制作纸制品1、你打算制作一件什么纸制品?2、形式制作。3、展示作品,说一说各部分分别用了什么样的纸。4、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11、纸是怎样造出来的教学目标:探究:能说出造纸的主要原料和纸的主要成分,造纸厂
32、的造纸过程和方法,用废纸制造再生纸的作用。知识:1、会用废纸制造再生纸,并能说出造纸过程。2、能说出节约用纸的意义,知道今后应该怎样节约用纸。情感:能积极主动地与人合作制造再生纸。教学重点:知道造纸的主要原料和纸的主要成分。教学难点:了解造纸厂的造纸过程和方法,会用废纸制造再生纸。教具准备:纸、家用搅拌器、废纸、纱布、过网等。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教学过程:一、导入1、纸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亲密伙伴,你知道是用什么原料制造的,是怎样纸造出来的吗?2、教师介绍造纸的主要原料和主要成分。二、介绍造纸厂的造纸过程。1、你想知道我们用的纸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吗?下面就请到造纸厂去参观考察。了解造纸过程。2、让学
33、生叙述造纸厂的主要过程。三、动手制造“再生纸”1、我们已经知道造纸需要大量的木材,消耗大量的树木,树木对人类生存起什么作用?为了减少造纸对树木的破坏,还可以用什么原料来造纸?(农作物、废纸作原料生产再生纸。)2、用废纸作原料生产再生纸有什么好处?结合造纸厂的造纸过程,想一想,生产再生纸需要哪些步骤和方法?3、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造纸步骤后,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制造再生纸。教师指导:(1)泡入水中的纸一定要撕成很小的碎片或用餐巾纸、卫生纸等易泡软的纸;(2)泡软的纸一定要搅拌成均匀的纸浆;(3)纸浆一定要在过网上倒均匀;(4)一定要把水分吸干后在取出制造好的纸。四、认识节约用纸的重要性1、通过动手造
34、一张在生纸,你有什么感受?2、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纸?3、关于造纸和用纸,你还知道哪些情况?4、课后调查。课题:自由研究教学目标: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学习面临的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提高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问题。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学习面临的问题的意识。教学难点: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收集写不出字的笔芯。教学方法:观察研究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的圆珠笔芯中还有许多墨汁,却写不出字来了。同学们平时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二、探究1、笔芯里还有许多墨汁,却写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帮忙想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怎么让这样的笔芯再
35、写出字来?2、学 生 独 立(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收集来的有墨汁但写不出字的笔芯,找出问题的原因,并想办法让这些笔芯写出字来,把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写在科学笔记本上。3、交流研究的结果和解决问题后的感想,对研究活动开展得好的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12、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教学目标探究: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理解杠杆的作用,并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知识:能设计研究方案,利用简单器材,有步骤地进行关于杠杆作用的研究实验。情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及作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教学重点: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理解杠杆的作用,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难点:知道杠杆平
36、衡的条件,理解杠杆的作用。教学方法:观察研究。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或图片。2、学具准备:平衡尺、钩码、字典、直尺、固体胶等。教学建议:本课分2 课时1教学内容:认识杠杆和了解杠杆的作用。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校园里学生玩跷跷板的场景(农村学校可用图片展示)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让学生实际玩一玩。教师提问:同学们都喜爱玩跷跷板,和与自己个子差别较大的人玩过跷跷板没有?为什么个子差别很大的人,也能在一起玩跷跷板呢?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猜测原因。二、推断与假设小组讨论:为什么个子差别很大的人,也能在一起玩跷跷板呢?观察研究讨论后,汇报小组一致同意的意见。(在此教师要对观
37、察不够仔细的学生进行引导,对教 材4 0页上的三幅图的区别,每幅图中学生在跷跷板上坐的位置进行提示)。三、制定计划,开展研究(1)教师出示并介绍本次探究活动的实验器材,并指出像杠杆尺和跷跷板这样的装置叫杠杆。(2)各个小组讨论成员分工以及实验步骤,猜测能使杠杆保持平衡的方法。(3)小组用杠杆尺和钩码做平衡实验,收 集“能使杠杆尺平衡有多种方法 的“事实,想办法让杠杆尺达到平衡,每做完一次平衡,都要记录实验结果。四、总结与交流1、学生汇报收集到的实验结果,把大家共同的看法记录在教材4 1页,统计全班同学共发现了多少种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2、指导学生整理各种平衡的方法,并把这些平衡的方法进行比较。
38、3、找出杠杆尺的平衡规律,把大家讨论的结果记录在教材第4 1页。两边钩码挂得一样多,钩码距离中心点一样长,杠杆才能达到平衡。(对称)两边钩码的个数不同,多的一边距中心点的距离短,少的一边距中心点的距离长,杠杆尺可以平衡。(不对称)4、学生将实验结果与推测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运用研究结果,解释大个子和小子能一起玩跷跷板的奥秘。五、课外学习与实践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找两副扁担,一副两边篮子里的物品重量一样,另一副两边篮子里的的物品重量不同,让学一来挑,用实践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2教学内容: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一、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在日常的生产中,类拟小个子和大个子玩跷跷板现象很多,说
39、说这些现象中,两边物体平衡的道理是什么?(课件展示教材第4 2页场景)学生汇报后提问题:如果杠杆已经平衡,这时改变一边的物体离杠杆支点的距离,会出现什么情况?二、推断与假设.1、小组讨论:可能会现现什么情况?观察讨论后,把小组一致同意的向全班汇报。2、学生独立思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杠杆有什么样的作用?把自已的推测写下来。三、制定研究方案,展开实验探究.1、制定研究组织学生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实验设计,各组讨论实验步骤。实验材料包括词典、直尺、固体胶等。2、各小组进行杠杆撬动重物的实验,研究其工作原理,记录实验结果。启发学生想办法改变杠杆的形式,自行研究。3、各小组还可在老师指导下自行设计
40、其他可行的实验,研究材料还可以扩充,如直接在室外用撬重物等。四、总结与交流.1、学生总结杠杆的作用,把大家共同的看法记录在教材第4 3页。2、学生将实验结果与推测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可以获得一些杠杆的基础知识,认识杠杆的作用:有传递力的作用:杠杆有改变力的方向的作用;当支撑物靠近手时费力;当支撑靠近重物时省力。)五、拓展与应用.1、请学生谈一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杠杆,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并出示课件)2、判断日常生活中的几种杠杆钉锤、火钳、秤、剪刀是省力的是还是省力的,为什么?3、利用杠杆设计一个省力工具,提高工作效率。13、玩气球教学目标:探究:1、引领学生运用感官感
41、觉空气。2、能用一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知识:1、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2、能设计实验,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观察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4、能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和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5、能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学重点: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借助其他
42、介质来观察空气。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教学准备:气球、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水槽、砖块、空塑料瓶子(矿泉水瓶)、剪刀、针或锥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1、教师:“许多同学都玩过气球,说一说是怎样玩的?”2、学生回答后教师安排小游戏“吹气球”,比一比看谁吹的大。3、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吹大的气球中有没有东西呢?如果有的话,气球中装的是什么呢?”4、学生进行猜测,再想办法进行证明。(如学生松开吹大气球,空气冒出气 球“飞跑了。)二、通过感知,知道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初步认识空气的性质.1、讨论并制订研究计划方案。学生讨论“把气球吹起来的这些气是从哪里来的呢?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思考哪里还有空气,并想
43、办法寻找空气。2、各个组长汇报研究计划,教师可以就学生制订方案中的不足问题。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收集空气的方法并试一试,教师可出示用塑料袋收集空气的 图 例(教 材 第 4 4 页下图)展 示“逮住”空气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种方法“逮住空气。3、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先用感官来观察。你准备用那些感官来进行观察?教师在此可提学怎样运用感官进行观察。这一活动的时间要充分,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充分地感知。4、教师演示砖快放水中冒气泡的实验(实验中的砖块越干燥越好),让学生感知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5、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空气存在于什么地方。空塑料瓶中有空气吗?指导学生利用教材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在
44、此,材料可以不局限于教材所给出的,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增减。三、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流动.1、学生猜测:将一只气球放入塑料瓶中将气球口反套在瓶口上,扎紧。用力吹气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进行猜测,教师听取汇报并询问学生猜测的依据。2 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各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汇报实验现象:气球吹不起来。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教师提问“为什么气球吹不起来呢?”小组讨论并汇报。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想办法排除瓶内的空气气球是吹不起来的。从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4、实验验证。怎样可以把气球吹大呢?学生在发现了空气占据空间后就会想到:如果想把气球吹大就必须要将瓶中的空气排出,只要将瓶子扎破
45、就可以了。“瓶子扎破以后,瓶中的空气是怎样跑掉的?”这个问题可以引起学生产生新的探索欲望。教师引导学生用针或锥在瓶上扎孔后,一边吹气球一边将手放在孔的上方感受气流,体会空气可以像水一样流动,进而知道空气不仅占据空间而且还会流动。四、归纳空气具有什么样的性质.1、我们运用了许多方法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2、学生分组讨论,与同学交流、分析,并归纳空气的性质。(如:空气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占空间等。)14、打篮球教学目标探究:1、通过实验,发现充足气的篮球里的空气与周围空气的不同。2、知道篮球为什么会
46、弹起来。知识:1、使学生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空气具有弹性。2、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猜测。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情感: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篮球为什么会弹起来,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教学难点:了解人类是怎样利用空气性质的。教学方法:观察研究。教学准备:三 个 篮 球(一个瘪的、一个充气不足)、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注射器(活塞密封好)、橡皮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研究问题.1、课件展示校园里打篮球的场景
47、。打篮球是我们喜欢的一项体育活动,说一说,篮球为什么能弹起来。2、让学生分别拍打瘪的、充气不足的、充足气的篮球,汇报观察的现象和自己的感觉。二、推测与验证.1、让学生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进行猜测。(学生分组猜测,汇报小组讨论结果)2、分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若讨论不出来,教师可以执照课本第4 7页的方法用注射器进行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注射器里空气体积的变化,手压活塞的感觉,松开手后活塞的运动情况,注意观察刻度。3、汇报讨论。注射器内的空气有哪些变化?注射器内空气占据的位置为什么变小了,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4、研究拓展引导学生找出还有哪些办法可以来进行实验,对合
48、理的设计方案给予肯定,全班进行交流。指导学生给瘪的篮球充气,当篮球刚变圆时反复挤压,松开篮球,看看观察到什么现象;再继续打气后,再反复挤压,又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进行实验对比,感觉两者的不同。三、总结与交流1、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注射器、篮球里的空气挤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了这种变化后空气有什么性质?”2、教师利用课件或挂图再现并归纳总结学生所讨论的问题的正确结论。学生将结论填写在课本第4 8页上方。(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力)3、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和感受,提出研究、分析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供大家思考和课外研究。四、知识应用1、解释拍球时看到的到现象。2、想一想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
49、用到压缩空气,并说说压缩空气在这些物体中起什么作用。15、小小降落伞教学目标:探究:能 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针对降落伞提出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降落伞。知识:1、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会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降落伞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2、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活动中合作与交流;通过降落伞的制作与评价,体验制作降落伞的乐趣,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3 了解降落伞的种类及用途,通过验探究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情感:能做控制是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教学重点:能 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
50、针对降落伞提出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降落伞。教学难点: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会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降落伞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教学准备:手娟、塑料薄膜、报纸、线绳、重 物(螺母)、剪刀、针、帆布胶、胶桌布、花纸、牛皮纸、像皮圈、纸巾盒、尺和打孔机、笔、秒表等。教学建议:本课分2 课时1教学内容:认识降落伞,自己制作降落伞。一、导入1、提出问题:见过降落伞表演?展示一幅跳伞运动员跳伞的情景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深层思考。“玩过小降落伞吗?说一说玩的小降落伞是什么样子的?”引领学生从降落伞的结构、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