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论语十二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论语十二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语十二章作者孔子作 品 介 绍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记录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20篇篇492492章章,以语录体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论语共二十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朱熹把论语论语与大学大学中庸中庸孟孟子子合称为“四书”。作 品 介 绍语录体: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
2、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作 品 介 绍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文字简约质朴,但语约意丰。成 书 过 程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3、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丘,字仲尼仲尼,鲁国陬邑zu y(今山东曲阜q f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认为“仁”即“爱人”。作 者 介 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不仁,无所偏爱,没有对谁“仁”或者“不仁”,一切都顺其自然。在老子
4、看来,“不仁”才是真正的“仁”,才是真正的“道”。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世间的圣人应该效法天地,对待百姓无所偏爱,任其自然,这才是圣人之道。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作 者 介 绍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5、。四书: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五经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六经: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孔子晚年整理)六六艺艺 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技术)、六艺指六种技能:御(驾驶马车的技术)、书(书法)、数(计算、数学)。六本古代经典,即六经:诗书礼 乐易春秋学习这十二章论语,我们能学到哪些东西?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珍惜时间珍惜时间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f)!不舍昼夜”川上:河边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孔子在河边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课 文 讲 解夫:a)用在一句话的开始:夫战,勇
6、气也。b)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字“进学不已进学不已”,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解释对于我们的学习态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孔夫子的本意也包涵了这一层意思,与孔子一生“学而不厌”的治学态度是吻合的。然而,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体触万物时生发出的精粹思想,有更为普遍的意义,那就是要我们珍惜时光珍惜时光。自然界、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逝者,无一不像河里的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地流,一旦逝去,便不会回来。所以,我们要珍惜现有的一切。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
7、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第十章:孔子感叹时光的流逝,劝人要珍惜时间。课 文 讲 解学习方法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按时 习:温习 说:同“悦”,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生气、恼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才德的人吗?”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课 文 讲 解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 故:学过的知识 而:连词
8、,表承接,就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做老师了。”课 文 讲 解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
9、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课 文 讲 解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连词,表转折,却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学学”与与“思思”缺一不可。缺一不可。“学学”是是“思思”的基础,的基础,“思思”要在要在“学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把“学”和“思”结合起来。课 文 讲 解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
10、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博览群书、广泛学习 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切:恳切 仁:仁德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课 文 讲 解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里又提到孔子的学习方法。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外问于人,内思于心。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博学而笃志”。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 想当前想当前
11、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切问而近思。”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第十二章:又提到学习的方法“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课 文 讲 解学习态度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懂得 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 者:代词,的人 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以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课 文 讲 解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章指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
12、之、乐之知之、好之、乐之,强调了兴兴趣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问和事业的重要性。课 文 讲 解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三人:几个人 行:走路 必:一定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从:跟从,跟随,这里指学习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好的方面来学习,
13、(看到自己有)他的缺点就改正它。”课 文 讲 解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一个“择”字,说明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要有主见,善于“择其善者”,去“其不善者”,这样才能从他人身上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第九章:谈学习态度,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课 文 讲 解个人修养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4、 习:温习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过呢?”第二章:讲提升品德修养的基本方法。课 文 讲 解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命:命令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越过;矩: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顺从意愿而
15、不越过法度。”课 文 讲 解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一生进德修业进德修业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道德的最高境界
16、是思想和言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第三章:孔子自述其学习、修养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九十为耄耋之年,百岁期颐。课 文 讲 解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堪:能忍受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颜回真是品质高尚啊!)”课 文 讲 解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
17、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也就是贫贱不能移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追求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自得其乐。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第六章: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课 文 讲 解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吃 疏食:粗粮 水:冷水 肱:这里指胳膊 于:介词,对,对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
18、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课 文 讲 解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讲道德修养,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行而奔波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行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道义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孔子这是在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贵,同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拓展:饭蔬饮水
19、:后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课 文 讲 解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志:志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是不可以改变的。”“志”就是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他甚至将其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志向”。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课 文 讲 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通假字:1.不亦说说乎
20、。(说:同“悦”,喜悦、愉快)2.吾十有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二、一词多义【为】可以为为师矣:做,担任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知】人不知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知新:懂得,得到【乐】不亦乐乐乎: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乐之者:以为快乐三、词类活用 1.传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2.好之者不如乐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饭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四、古今异义 1.吾日三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2.饭疏食,饮水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的液体 3.可以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许可五、特殊句式 1.可以为师矣(省略句。“以”后
21、面省略代词“之”)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判断句,“也表判断”)(一)表并列关系并列关系表示“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是并列、对等、地位相同的语法关系,没有先后主次之分,位置互换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可以译为“又又”、“和”、“并且”等,也可不译。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而(二)表顺承/承接关系表顺承关系的“而”连接的前后两项表示两个连续发生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两项之间表现出动作先后相继,在语义上是前后顺承,顺序不能变换。这种用法的“而”连接的经常是动词性成分,可译为“就”、“便”、“从而”、“然后”等,也可不译。如:(1)学而而时习之。(2)温故而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择其善者而而从
22、之,其不善者而而改之。(4)曲肱而而枕之(三)表转折关系表转折关系的“而”连接的前项叙述一种动作行为,或描写行为;后项不是顺着前项的叙述或描写下去,而是转向相反、相对的方面叙述或描写。这种逆转语义类型,可译作“但”、“却”、“可是”等。如:(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四)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而”连接的前后两项之间有主次之分,“而”后项的动作为主,在句中充当谓语;“而”前项的词语是从方式、状态、条件、时间等方面对谓语进行修饰,在句中充当状语。可以不译或译为“地”或“来”。书中共见 6 次。如:(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不义而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