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同步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脊轩志》同步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9.2项脊轩志同步训练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陈情与感动罗伟章(1)我读的第一篇古文,是陈情表。(2)那时候,我还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二哥念初中,好读书,在乡上买了本古文观止。寒假里,大雪盈野,土地被雪盖了,农活也被雪盖了,二哥便拿着书,钻进院坝边新修的空房里,不喊吃饭就不出来,出来时必冻得躬肩缩背,脸色青紫。如此十余天后,书变重了满本都是红色的批注。腊月三十那天,父亲和兄弟姐妹上邻院看灯去了,我和二哥都不爱热闹,兄弟俩坐在火塘边,他把书取来,挑一篇念给我听。念的是陈情表。我听不懂内容,但闻到了旧香。语言的美,是美到嗅觉里的。念了,二哥又背诵,很是自得。当他逐句讲
2、解,自得的心淡了。那是一个没下雪却打着黑霜的冬日。(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句话给予我的宽慰,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我五岁多,母亲就去世了。家里的天,是母亲顶着的,父亲也要听母亲的,母亲去世,天就塌了。在对未来的惊恐中,我常躲到屋后的林子里,窥视村里小孩跟在各自的母亲身后,从田间地头走过,一声一声地叫“妈”。为啥他们都有妈,唯独我没有?我的妈是一个土堆,冰冷而臃肿,摸上去是粗糙的颗粒。再摸,还是。找不到答案,疑惑就凝结为痛楚。我认为自己是世上最悲苦的人。然而,李密,陈情表的作者,半岁就死了父亲,到四岁,母亲改嫁。死别和生离,小小年纪,他就尝透了。那是我第一次受到关于痛苦的教育。(4)痛苦
3、不是你一个人的。(5)当痛苦降临,无力除去,便逃脱,不能逃脱,便忍受岂止忍受,还要担荷。如此,胸襟就撑出别样天地。后读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门,那窗,是打开的,打开后就看到万千气象:众生之苦里,蕴含着无限生机。杜诗让我更深地理解了陈情表对我的意义。(6)在我心里,李密始终是个孩子。到他写陈情表时,已44岁,可依然是个孩子。这感觉真没有错。李密以孝闻名,陈情表以孝动人,“孝”字在甲骨文里就有,是汉字的母字,“老”之下一“子”,“子”紧贴“老”,代表晚辈对老人的扶持。李密对祖母,侍奉汤药,“未曾废离”,是一辈子的孩子。(7)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人情相类,普天同理。但如果
4、突然撞到他的家乡去了呢?那便是故人重逢。认识作家,无须相见,读了他的作品,就算认识了。作品是作家的内在星空,读过,就不仅认识,还是熟识。我和李密认识的年头,该和他写陈情表时的岁数差不多吧?这是货真价实的老友了。因此,来到川西彭山,得知他是彭山保胜乡人,欢喜心如风拂柳。也不是激动,只是心里一亮。是烛光的那种亮,外面的世界退去,只照见两人和两人的秘密。(8)彭山县属眉山市,眉山有苏东坡,这奠定了一种美,也奠定了一种温度和好整以暇的气质。东坡的厉害,在于个性强却又通达人情,活得诗性,且能用细节之绚烂抵抗人生之大灾。比较起来,李密就过得太苦了。身苦,心也苦。不过,一国一族,总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们在贫
5、苦、辛苦和苦厄中,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自汉武帝始,孝由家庭伦理延伸至社会和政治伦理,到李密写陈情表时的晋武帝,更是强力推行这种伦理,以孝命名的村社山水,由此遍布国中。当孝成为准则,就成了孝道。孝道是个延展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一家,到两家,到三家,到千万家,如此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在这方面,李密是作了很大贡献的。(9)仲秋时节,雨气蒙蒙,而眼前身后,光影婆娑,整个彭山,如起伏的园林,低处大河奔流,高处竹木葱翠。李密故居在保胜乡龙安村,倾斜的坡地上,村道、房子错落有致,干净整洁,左面崖壁,刻满字画,都与李密有关。我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只悉心察看当地百姓的脸
6、,都安宁祥和。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两个字:充实。人只有在对他人的同情、理解和关照中,才能内心丰盈,从而迈过自我隔绝和自我枯萎的“现代化陷阱”。由此扩展,家庭伦理便成为家国伦理、万物伦理,人也因此走出小我,成为大写的人。(10)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远近闻名的彭祖,活了将近800岁,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突破局限的表达。传说还是一种想象力,是深具可能性的预言,比如张献忠沉银地,多年来也是传说,但考古将传说变成了历史曾经的事实:沉银处就在彭山江口镇河段,而今已发掘出5万多件文物。一个生长传说的地方,定有传奇的精神在,这传奇的精神,既是勇猛精进,也是笃定持守。在我看来,李密是彭山最大的传奇。他用真实
7、书写了传奇。在李密的时代,孝已可归为传统文化,他以对传统的尊重和身体力行,以一篇陈情表,既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苏东坡,还感动了后世的我以及亿万国人。从文学角度,陈情与感动,是文学的根,陈情表根深而叶茂,因此成为千古名篇。(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开篇回忆“我”听哥哥念陈情表的往事,用“闻到了旧香”,形象生动的表现陈情表的语言带给“我”强烈的美的感受。B第(3)节中作者说:“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颤栗”是作者由李密的悲苦触发了自己自幼丧母的内心痛苦、恐惧的复杂感受。C眉山苏东坡与彭山李密,虽都命途多舛,但一个豁达洒脱,活得诗性;一个困厄悲
8、苦,以孝动人。必须有苦难,才能使人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D文章第9段对李密家乡彭山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句式整齐,语言简洁,画面清新质朴。E最后一节中引入了彭祖的传说,又引入了张献忠沉银的传说,一虚一实,有力地印证了“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这个观点,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2请赏析文章最后一节中画横线句子。3作者说:“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但却用了大量笔墨写李密的故乡川西彭山,为什么?4综观全文,说说陈情表对“我”有哪些意义?5结合你学过的苏轼作品,举例分析你对第(8)节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深刻理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先妣事
9、略明归有光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孺人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
10、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注】若不谋夕:好像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指好像形势危急,难以预料。吴家桥:作者外祖家。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每阴风细雨/从兄辄
11、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B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C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D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妣,文中指已经去世的母亲。也可以称为先母、先慈。“先妣”也有先祖之母的意思。B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于对妇人的尊称。C从兄,即跟着
12、兄弟,古时的一种说法。指跟着那些年纪比自己大的人。D归,这里指女子出嫁。和项脊轩志中的“后五年,吾妻来归”的“归”意思一样。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母因多子而受苦。归有光的母亲十六岁出嫁,而后连着生了七个孩子,后因不想再生孩子,用了女佣的偏方,结果失声变哑,不能说话。B有光、淑静最肖其母。归有光和大姐淑静长得最像母亲,所以母亲去世后找画师画像,家人把他们两个带出来,让画师照着他俩画。C归母为人亲切、和蔼。归有光的母亲对待仆人都很好,从来不会打骂仆人,而且娘家送来好吃好喝的,人人都可以分到。D归母为子女订下婚嫁。虽然归有光的母亲早早去世了,但大女儿和大儿子的嫁娶都
13、是她生前订下的。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2)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10归母为人俭朴,这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世美堂后记明归有光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注】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扁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肚为之记。
14、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砦窳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莱,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
15、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注】魏公:即王旦,他长期在相位,参与军国重事,很受倚重,死后封魏国公。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
16、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B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C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D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父,祖父或外祖父。韩非子五蠹中有“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文中的王致谦即归有光妻子的曾祖父。B大理寺卿
17、,为大理寺的官职名。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司法审判机关,主管刑狱案件审理和与外国往来之事。C落第,古代科举考试放榜,榜上无名称为“落第”,文中指作者参加会试落选。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之死为薨。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日卒,士人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致谦出身名门,为人洒脱不凡,与社会名流有交往,他建成世美堂之后,杨守附为他写了世美堂记。B归有光喜欢读书,一旦家里的藏书散失,妻子就让人四处寻找,最后他家里的藏书竟然多达数千卷。C归有光的妻子孝顺又做事周到,无论稻子成熟还是两麦丰收,她都让长辈们先尝,对待亲友,甚至是四方往来的读书人也很友好。D文章从
18、“世美堂”写起,写到了世美堂的兴衰,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夫妻情深,更让读者为之动容。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莱,岁苦旱而独收。(2)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15从文中看,归有光创作世美堂后记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
19、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
20、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注】改醮(jio):改嫁。烝(zhng)烝:淳厚的样子。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
21、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在文中的意思同征辟。征辟,是从汉代开始出现的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B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阕,指终了。C司空,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西周始设立,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管理官。隋唐虽有设置,但仅是一种崇高的虚衔。D武帝,是皇帝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18下列对原文有关
22、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密曾在蜀汉任职,多次出使吴国,受到吴人称赞。蜀汉被平定后,晋武帝召他做官,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B李密认为安乐公与齐桓公的遭遇非常相似,两人都因为任用人才得当而使国家兴盛,后来又都因用人不当而遭遇不幸。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
23、周,周门人方之游夏。(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20“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原为何意?在文中指什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
24、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
25、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即祖先,含有对祖先的尊敬之意。B“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C“束发”,古代男孩束发成髻,以示成童。D“象笏”即象牙做的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以比画或记事。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作者扣
26、住恬静、舒适的书斋生活展开描述,抒发了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表现了作者怡然自得的情趣。B第二段开始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由叙写项脊轩转到对往事的回忆。C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来刻画人物形象,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D最后三段是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主要表现了作者丧妻前后的感情变化,是对“悲”之情的进一步补充。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垣墙周庭,以当南日。(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24项脊轩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志?三、情景默写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来概括自己的坎坷命
27、运,同时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2)李密在陈情表中形象地刻画自己幼年寂寞、孤独惨境的句子是“_,_,_,_”(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 _”。(4)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描写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可爱景象的句子是:“_,_,_”。(5)归有光项脊轩志结尾的妙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其中归有光睹物思人、托物寓情的句子是“_,_,_”。四、非选择题2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归有光项脊轩志)2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28、。(2)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3)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4)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五、选择题2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C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妪每谓余曰D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2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B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迫近C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方丈:一丈见方D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往往:常常30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
29、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有光,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五柳先生”“樊川先生”“聊斋先生”指的分别是东晋诗人陶潜、唐代诗人杜牧、清代小说家蒲松龄。B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子向君王陈情谢贺,同书、疏、序、铭、赋等一样,都属于古文中的常用文体,都是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陈事时使用。C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如“拜”“授”“封”等表示授官,“升”“拔”“擢”等表示升职“贬”“谪”等表示降职,“罢”“免”“除”等表示罢官。D古代常以亲属关系的远近来区分丧服的轻重。按旧制,凡为长辈如祖父母、伯叔父母、未嫁的姑母等,平辈如兄弟、姐妹、妻子等服丧,均穿期服。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30、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报养刘之日短也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C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执此以朝D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妪每谓余曰3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B旧时栏循,亦遂增胜胜:美C轩凡四遭火凡:凡是D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33与“顷之,持一象笏至”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三五之夜,明月半墙B先妣抚之甚厚C儿之成,则可待乎D久之,能以足音辨人34下列各句中的“然”与“室始洞然”中的“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B吴广以为然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
31、之然也D偃仰啸歌,冥然兀坐3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C内外多置小门。顾视无可置者。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3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安放)B先妣抚之甚厚(已故的母亲 )C室始洞然(明亮的样子)D日过午已昏(黄昏)37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形影相吊吊:安慰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B逮奉圣朝逮:及、至往往而是往往:到处C听臣微志听:听从余久卧病无聊无聊:精神空虚D刘病日笃笃:病重大类女郎也大类:很像38下列
32、与课文相关的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东宫,在汉代指长乐宫,为太后所居,因此借指太后。后又是太子所居之宫,借指太子。西宫是国君妃嫔居住的地方。中宫是皇后居所,亦为皇后代称。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三月十五。C象笏,即象牙制的手板。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子、小君”则常作女子谦称。39对下列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判断句)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D且何谓阁子也(宾语前
33、置)40对下列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急于星火于:副词,像B臣之进退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以孝治天下以:介词,用D则可待乎则:连词,那么4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室西连于中闺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42下列各句与“垣墙周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B妪,先大母婢也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D其制稍异于前参考答案1BC2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晋武帝到亿万国人,从个人到众人,用排比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陈情表感人无数的力量;
34、又用“文学的根”比喻“陈情与感动”,用“根深叶茂”比喻陈情表对后世深远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李密的崇敬之情,对陈情表的高度赞誉。最后一句话既有点题作用,又深化了主题。3作者与李密人情相类,遭遇相似,自幼结识,在内心深处已将李密视为自己熟识的故人老友,至于他的家乡在哪里并不重要;作者偶然来到川西彭山,意外发现是李密的故乡,如与老友久别相逢,倍感欢喜,因此用大量笔墨描写彭山;彭山自然风景美好质朴,当地人安宁祥和,内心丰盈,使作者更深体味到生长在这里的李密以陈情与感动使孝道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既有彭祖活了近800年的传说,又有张献忠沉银的真实历史,作者用一虚一实的写法
35、,为彭山增添了历史文化色彩;作者由感悟彭山孕育的传奇精神,写到了李密及陈情表用陈情与感动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卒章显志,升华主题。4陈情表是我儿时读的第一篇古文;让我闻到了旧香,感受到语言的美;曾经给予幼年丧母的我以宽慰,至今仍心生颤栗;它让我第一次受到关于痛苦的教育痛苦不是一个人的,当痛苦降临,无法逃脱,便只能忍受和承担,如此胸襟就撐出别样天地;在我中年时意外在李密故乡与“故人重逢”,由彭山的风土人情、传奇精神我感知并感悟到了陈情表对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以及传统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5示例:苏轼因乌台诗案几近丧命,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次道中遇雨,同行皆感狼狈,而苏轼独泰然处
36、之,并作定风波一词。用意外遇雨的细节书写“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悟,显示出他面对人生风雨、政治仕途的坎坷,依然个性坚强,活得诗性,宠辱不惊,豁达洒脱。【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 对“颤栗”理解不当,“颤栗”应理解为因激动而颤抖。原文是“这句话给予我的宽慰,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陈情表 让幼小的我第一次知道痛苦不是一个人的,引发了共情,有了面对痛苦的勇气,获得了心灵的慰藉;C. “必须有苦难,才能使人参悟生命”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表达是“一国一族,总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们在贫苦、辛苦和苦厄中,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
37、因子”。故选BC。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看法,抒发情感。“既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苏东坡,还感动了后世的我以及亿万国人”运用排比,从晋武帝到亿万国人,从个人到众人,铺陈被陈情表感动的人物,形象地写出了陈情表感人无数的力量;“从文学角度,陈情与感动,是文学的根”运用比喻,以“根”比喻文学中的“陈情与感动”,强调了“陈情与感动”在文学上的重要性;“陈情表根深而叶茂,因此成为千古名篇”,“根深叶茂”指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长久屹立,地位稳固,且长得枝繁叶茂,说明对后世影响巨大,此句用“根深叶茂”比喻陈情表对后世深远
38、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李密的崇敬之情,对陈情表的高度赞誉。最后一句话既有点题作用,又深化了主题。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并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是因为他是哪里人无关紧要,要紧的是“我”与李密的经历和对他的感情。原文说“我五岁多,母亲就去世了”“我认为自己是世上最悲苦的人。然而,李密,陈情表的作者,半岁就死了父亲,到四岁,母亲改嫁。死别和生离,小小年纪,他就尝透了”,可见“我”和李密遭遇相似,感情相类;并且“我”在幼年时就由二哥引领着“结识”了李密,“我和李密认识的年头,该和他写陈情表时的岁数差不多吧?这是货真价实的老友了”,早已算是熟识的老友,至于他的家乡在
39、哪里并不重要;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李密的故乡川西彭山,首先是因为偶然来到彭山,偶然得知是李密的故乡,“那便是故人重逢”,“因此,来到川西彭山,得知他是彭山保胜乡人,欢喜心如风拂柳”,这便是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彭山的直接原因;其次,来到彭山,看到了这里的自然风光“整个彭山,如起伏的园林,低处大河奔流,高处竹木葱翠”,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气质“奠定了一种温度和好整以暇的气质”,看到了民风的质朴与温和“悉心察看当地百姓的脸,都安宁祥和。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两个字:充实”,作者更加感觉到李密的孝道对当地的影响,“一国一族,总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们在贫苦、辛苦和苦厄中,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
40、“从一家,到两家,到三家,到千万家,如此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在这方面,李密是作了很大贡献的”,作者更深体味到生长在这里的李密以陈情与感动使孝道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这是用大量笔墨写彭山的深层原因;另外,这个地方历史文化悠久,既有传说当中的彭祖“远近闻名的彭祖,活了将近800岁”,又有真实存在的张献忠沉银地“沉银处就在彭山江口镇河段,而今已发掘出5万多件文物”,一虚一实,为彭山增添了历史文化色彩;并由此感悟到精神层面,“一个生长传说的地方,定有传奇的精神在,这传奇的精神,既是勇猛精进,也是笃定持守。在我看来,李密是彭山最大的传奇。他用真实书写了传奇”,以及对文化的影响,“在李密
41、的时代,孝已可归为传统文化,他以对传统的尊重和身体力行,以一篇陈情表,既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苏东坡,还感动了后世的我以及亿万国人”,卒章显志,升华主题。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文章开头写“我”与陈情表的结识,“我和二哥都不爱热闹,兄弟俩坐在火塘边,他把书取来,挑一篇念给我听。念的是陈情表。我听不懂内容,但闻到了旧香。语言的美,是美到嗅觉里的”,陈情表是我儿时读的第一篇古文;让我闻到了旧香,感受到语言的美;陈情表给了“我”情感的慰藉,“我”幼年丧母,“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句话给予我的宽慰,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陈情表曾经给予幼年丧母的我以宽慰,至今仍心生颤栗;陈情表
42、让“我”对于痛苦有了独特的认识,“那是我第一次受到关于痛苦的教育”“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当痛苦降临,无力除去,便逃脱,不能逃脱,便忍受岂止忍受,还要担荷。如此,胸襟就撑出别样天地”;后来到了李密的故乡彭山,发现李密及陈情表对当地风土人情以及对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以及传统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自汉武帝始,孝由家庭伦理延伸至社会和政治伦理,到李密写陈情表时的晋武帝,更是强力推行这种伦理”“孝道是个延展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一家,到两家,到三家,到千万家,如此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在这方面,李密是作了很大贡献的”,“在李密的时代,孝已可归为传统文化,他以对传统的尊重和身体力行,以一篇陈
43、情表,既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苏东坡,还感动了后世的我以及亿万国人”“从文学角度,陈情与感动,是文学的根,陈情表根深而叶茂,因此成为千古名篇”,在我中年时意外在李密故乡与“故人重逢”,由彭山的风土人情、传奇精神我感知并感悟到了陈情表对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以及传统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画线句是“东坡的厉害,在于个性强却又通达人情,活得诗性,且能用细节之绚烂抵抗人生之大灾”,这段话是对苏轼的评价,“个性强”是说他面对强权毫不畏惧,坚持自己的信念;“通达人情,活得诗性”,是说他对人生看得通透,不拘泥于个人的荣辱得失,在困境中依然活得
44、洒脱;“能用细节之绚烂抵抗人生之大灾”是说他能在细微之处得到人生感悟,用洒脱对抗人生的不幸。结合苏轼的作品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考生要选择一篇能体现在细微处感悟人生哲理,洒脱率性对待人生困境的诗文。最合适的是苏轼的定风波,词描写的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显示出他面对人生风雨、政治仕途的坎坷,
45、依然个性坚强,活得诗性,宠辱不惊,豁达洒脱。6B7C8C9(1)儿女中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喂奶,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房里整整齐齐。(2)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关心爱护女儿,更加想念先母。夜半和她所聘娶的儿媳妇一同流着眼泪,追思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就都记不起来了。10吩咐婢女把冬天生炉火剩下的炭屑团起来,加以利用。物尽其用,家里没有被丢弃之物。【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每逢阴雨天气,堂兄就会留在家中。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在家中。先母在半夜醒来,叫我默读孝经,当我熟练诵读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从兄辄留”是承接前句“每阴风细雨”而言的,宾语省略了;而“有光”是“意恋恋”的主语,应在“留”后断开,排除A、D两项。“中夜觉寝”和“促有光暗诵孝经”都是孺人的动作,中间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 “从兄,即跟着兄弟,古时的一种说法。指跟着那些年纪比自己大的人”错。从兄,古时的一种称谓,指堂兄。故选C。8